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441章

唐朝好地主-第441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承乾无奈。

    “记住,这是一个教训,许多东西都是有时效性的,过期就一钱不值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663章 大地主

    武德六年,623年。

    扳着手指算来,李超来了整整三年了。

    今年李超二十五岁,在现代生活了二十二年,然后在大唐生活了三年。二十五岁,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方法,毕竟他出生于1994年,而现在是公元623年,真要算,他实际年龄应当是负1371岁了。

    负1371岁,很有趣的一个说法,想到此,李超就不由的摇头而笑。

    不管是二十五岁,还是负一千多岁,李超如今在大唐的富豪排行榜上,都有一席之位。论钱财,李超估计上个前十是没问题的。

    他现在每天什么都不做,在家躺着数钱,都会数的手抽筋,根本数不过来。论田地,李超在岭南有甘蔗园、在陇右有牧场,在朔方有庄田,在关中、在河北、在河南、山南、河西、河东淮南、江南等诸道,李家拥有大量的田产,具体的数字,早就有过千顷了,有了十几万亩田地。

    不过虽然千顷田地,但田地并没有给李超赚多少钱。在田产上,李超其实是花的比赚的多。田产购入一次性花费不少,可每年的收益却不多,尤其是如李超这样不肯黑心的地主,赚的就更少了。

    还得自己花钱买牛租给佃户,自己花钱给地打井修渠,得自己打制农具水车风车等租给佃户,真算下来,这三年来田产的收益,还不到他购置经营田产上花费的九牛一毛。

    田产不赚钱,但这是优质的不动产,有资产保值的保障。

    李超真正赚钱的,却是那些工商产业,岭南的蔗糖加工厂,海上的商船队。还有陇右的牧场、朔方的盐场、河套、秦岭的矿山,加上商队、商行、各种手工作坊,通过这些,李超日进斗金,如果拥有一棵棵的摇钱树,一个个聚宝盆,变的非常富有。

    靠着多出一千多年的见识,李超在唐朝过的很好。

    李超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但他觉得先贤们有句话说的很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然老天让他来到了这里,又有了如今的权势地位,那他总不能整天躺在家里混吃等死吧。

    人总该有点追求的。

    吃饱穿暖,有屋有房还有妻有妾有儿有女了,那总还得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来。

    记得后世有位马财神说过一句话,当我年赚十万百万的时候,我很快乐。因为那些钱就是我的,能够大大的改善我的生活,满足我的梦想,我过的很开心。但当我年赚一亿十亿的时候,我没有以前快乐了。

    因为那些十亿百亿,他并不是真正属于我的,那不过是大家把钱放在我手里帮他们保管而已,我得帮大家保管好这些钱。

    这番话,李超以前不太理解,如今理解了。

    先贤早在很早以前就诠释过这话。

    人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责任。如果只是个小人物,那管好自己就够了,能力强点,那么照顾好自己的家人朋友。当你有了更大的能力时,你就还有更大的社会责任。

    钱再多,对李超来说也只是一个数字了,他一顿也吃不下一斗,更别说千石万石粮。到了晚上,他也只能睡一张床,不可能睡广厦万间。

    他不可能如那些地主老财一样,赚了钱就立即拿去买田置地修宅放贷,然后收租收息,再买田放贷,家里有钱,就埋地下藏猪圈。

    那样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意义,那只是沦为了钱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所以李超虽然也会买地,但他不会去恶意兼并,巧取豪夺,他的土地更多的是比如关中的洗澡沟这样原本的荒沟开发出来,把原来陇右河套那些边疆荒地开垦出来。他有钱也出借,但却不是高利贷,而是当铺、钱庄,这样对百姓更有帮助的方式。

    李超更喜欢互惠互利,给予别人需要的帮助同时,也收获一些实利,而不是去欺诈、强夺、压榨。

    李超的行事风格,与许多地主豪强们格格不入。

    甚至是显得有些怪异了。

    其它的地主豪强们其实挺喜欢大灾年的,大灾年虽会造成粮食歉收,但地主们永远不用担心没饭吃。他们的粮仓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满的,他们有足够的抗灾能力。

    而普通的百姓,就没有这个能力了。

    一遇大灾,便往往就会破产。

    自耕农可能要卖地,贫民为了活下去,甚至得卖儿卖女卖自己。

    大灾年,就是地主豪强们收割的好时节,他们趁着灾年高价卖粮、借贷,然后低价买进田地,甚至把那些失地而又欠债无法还的破产百姓,收为自己的奴仆佃户。

    一场大灾下来,他们放的债增多了,他们名下的田地增多了,他们庄园里的奴仆佃户也多了。

    地主豪强们家里那么多的田地,那么多的奴仆佃户,大多就是这样来的。

    每次大灾,地主豪强们的实力反而增强几分,天灾损失的那点,早就补回来了。哪有如李超这样的,天灾之年,低息借粮给佃户,甚至遇天灾之时,当铺、钱庄里的借贷还能延期和减免利息,这不是傻吗?

    那么费尽的去救济灾民,都度过灾年了,谁还卖田卖地,谁还卖儿卖女,谁还愿意卖自己啊!

    地主家里的那些田地,难道要让地主自己来种?

    其实李超也缺人,他的作坊,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少男少女学徒工。

    他的矿山盐场那些,更是只能靠那些季节性的农民工为主。如果有充足的奴隶、工人,李超的矿山盐场作坊等,收益肯定还会更大,甚至翻上几翻都不是问题。

    不过李超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在几天后,皇帝就要抵达襄阳。

    李世民比预定的时间要早上半个月左右到达,突厥内乱,二李在北方亮剑一次,旱情越发的严重了,关中粮食越来越紧张。

    皇帝派人传旨给李超,他将提前七天左右到达襄阳,会带着朝廷大臣们先一步到来。

    本来时间就很紧迫,现在又提前了半个月,这让李超越发的赶了。

    站在城头上,李超看着汉江,心里稍稍安定了些许,旱情虽然依然严重,但山南东道的局势却还很好。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664章 皇帝的荒岛求生

    求月票!

    这段时间,李超一直在为稳定山南东道十六州的局势而忙碌。忙着筹粮,忙着防灾救灾,忙着平蛮乱。

    现在皇帝马上就要到了,李超却还没法在襄阳城里建起一座行宫。

    李超离开襄阳平乱的时候,给留下的官员们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在襄阳为皇帝准备一座行宫。结果等李超回到襄阳,发现那个所谓的行宫根本不适合。

    那是原来城中一个大户的庄园,很精致漂亮,但不大。周边更无法驻扎皇帝的禁卫,也没有地方给朝廷各衙门办公。

    皇帝又不是真的只是来巡视下山南的,来到襄阳后,起码得在这里呆上好几年时间,得等到汉京建成之后,皇帝才会迁去新京。反正离了长安,几年之内,皇帝都不可能再回去。襄阳城里的那格局,不合适。

    站在襄阳城头,李超目光望向东面。

    “鱼梁洲!”

    李超手拍着城垛,轻声念道。

    “回相国,那里确实就是鱼梁洲。以往在岘津上水落时,洲人摄竹木为梁,以捕鱼,故取鱼梁洲之后。此洲历经变迁,有过许多称呼,如还有月洲、孤屿、玉娘洲、大河洲、无粮洲、大沙洲、无浪洲等名。”

    在此任职数年的老长史向李超介绍道,“据水经注沔水载,沔水中有鱼梁洲,为庞德公所居。襄阳县志亦曾记载东汉时,荆州牧刘表在襄阳城东二十里建高台以养鹰,名曰呼鹰台,在此洲上喂养猎鹰,供其打猎、逍遥。”

    沔水,也就是汉江。

    鱼梁洲,在襄阳城东二十里。

    虽名为洲,但其实并不是一座岛,而是一座三面环汉水的突出半岛。只不过在连接襄阳城这边,有一段是低洼之地。一旦汉江水量大时,那与襄阳连接的那段就会被淹掉,洲上就如同是一座江中大岛。

    现在久旱无雨,鱼梁洲与鱼梁坪相连。

    鱼梁洲的位置挺独特的,他三面环水一面倚山,如同是一只向东北斜拱的牛角。汉江从西北流到襄阳,转折向东北,形成一个v形。在鱼梁洲北,淯水在此汇入唐河,然后汉江折向正南。

    鱼梁洲能称的上是汉江明珠,河中水满时,三面环水。尤其是面积很大,南北长二十一里,东西宽十里,有近三十平方公里。

    整个沙洲呈现海堂叶形,这实际上是汉江与唐白河泥沙共同淤积形成的江心沙洲。

    “鱼梁洲与鱼梁坪之间本就是一片低洼区,如果我们稍加采挖,那么就能在这里挖出一条低槽,就能引汉水自然取直,鱼梁洲,也就直接变成一座大岛。”李超手指着鱼梁洲方向道。

    长史有些不解,没事把鱼梁洲和鱼梁坪挖开干吗?

    到汉江涨水时,鱼梁洲与鱼梁坪隔绝,还使得百姓很不方便,得乘船划排往来。现在旱季,两边相连,还故意挖条沟做什么?

    挖条沟,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岛了。

    李超笑笑,他确实想直接把鱼梁洲变成一座大型洲岛。

    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让李世民居住在这座大岛上。

    长二十一里,宽十里,近三十平方公里的大岛啊,李世民在岛上真是想怎么住就能怎么住,不但李世世在上面住的宽松,朝廷的各个衙门也能在安在岛上,甚至李世民带来的禁军,也一样能驻扎在岛上。

    不论是空间,还是安全上来说,都很便利。

    北面是樊城、南面是襄阳,汉江绕岛而过,又有淯水汇入。

    怎么看,怎么都非常好。

    省的在襄阳城里挤着,还鱼龙混杂,安全形势复杂。

    南宋时,为对抗元军,宋军在鱼梁洲上筑实心台,训水军七万,造战船五千艘,与元军鏖战争雄五年之久。

    现在把李世民和他的后宫、他的朝廷、他的禁军,全扔岛上都绰绰有余啊。

    李承乾站在李超的身后,从零售袋里拈起一只炸的金黄的酥炸蝗虫扔进嘴里,嚼的嘎吱嘎吱作响。

    “那地方确实不错,可那里还没建房子呢!”

    岛上有些洲民,但不多,如果把皇帝请到那上面去,直接把上面的人迁走就好。甚至有那么宽的河流环绕,守卫起来也方便安全,都不需要建什么城墙,弄点拒马土墙就能凑和着用了。

    但是,皇帝总不能上岛去荒岛求生吧。

    皇宫不说,行宫总得有吧,三省六部诸寺监,也得有衙门吧,十二卫四府三内府五府,加上北衙四军,总也得建兵营吧。

    七天时间,李超变不出一座行宫,更变不出一座临时都城来。

    “七天,也差不多了,我们还可以先搭些帐篷,弄一座帐城迎接陛下。”李超道。

    李承乾嗯了一声,继续嚼蝗虫,这是他自己炸的蝗虫,学了李超的方子,炸出了各种口味的,香辣的、麻辣的、香酥的、椒盐的等等,这些蝗虫零食,还深受李超其它学生们的喜欢。

    太子他们现在人人身上背着一个书包,里面放着书本铅笔纸张,但也还放着蝗虫零售。有事没事嚼几个,嘎崩嘎崩的挺过瘾的。他觉得李超的想法挺不错的,那鱼梁洲上风光多好啊。

    至于住帐篷什么的,也没关系,临时住几天而已嘛。

    长史却觉得惊讶万分。

    让皇帝来了住荒岛,住帐篷,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啊。

    “相国,是否再考虑一下!”

    “太子也觉得鱼梁洲挺好的。”

    “可那是荒岛,现在天已经凉了,马上就要进入冬天了,到时江洲上可就更冷了,住帐篷不是长久之计啊。”

    “我也没说要长久住帐篷啊,建些临时的宫殿房屋,其实也用不了多长时间的。七八天,都能盖起一座房子了,既然能盖起一座,那盖十座八座一百座,也是可以的,不过是多点人手而已。”

    “七天盖好一座房子?这怎么可能,又要挖地基,又要采石头伐树木,还要夯土等等。。。根本不可能!”长史不满李超这个态度,事关皇帝的居所,哪怕是临时的居所,也丝毫不能含糊的。

    “七天,真的足矣!”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665章 水泥行宫(恭喜孤单小小星荣升盟主!)

    林长史为皇帝的即将到来感到紧张,接待皇帝啊。但同时心里也十分自豪,地方长史,能有机会见到皇帝的机会实在太少。

    可李相国实在太不当回事了,居然要把皇帝安排到鱼梁洲上去,那是个大沙洲,除了农田,没有其它的了。

    七天时间,拿什么建起皇帝的行宫,建起三省六部的官衙?

    任何一件事情没办好,那都是他们的失职,继而会成为失礼,然后是怠慢冒犯欺君之罪。皇帝可是要带着太上皇、废太子、皇后、嫔妃、太妃、皇子、皇兄弟等一起前来的。那么多的人,大沙洲地方确实够了,可这么多人要居住的房子呢,真弄一座帐城?

    开什么玩笑。

    他都一把年纪了,眼看都要致仕了。难道要把这次迎接圣驾,弄成一场笑话,到时让天下人的人都知道他们襄州给皇帝百官们准备的不是一座舒适华丽的行宫,而是一座荒芜的大沙洲?

    皇帝们来了襄阳,连房子都没的住,要住荒岛,睡帐篷?

    那像话吗?

    李超非要说七天能建好一座房子,还能七天能建好一座,就能建好十座百座,林长史很生气。李超本事强他是知道的,筹粮平蛮,一来山南就干了好几件大事,可七天盖十座百座房子,这怎么做到?

    林长史骑着头毛驴在城门口等着,他倒想看看,李超要怎么做到。

    鱼梁坪和鱼梁洲之间的那片低洼地,因为久旱,早没有了水,泥巴晒的开裂,片片卷起,远看,倒像是铺着一地的屋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