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472章

唐朝好地主-第472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她的意思。”房玄龄道。

    李超一笑,他听出来了,估计这事情正是房夫人的意思,房玄龄也是听夫人的话才有这提议的。

    这是好事。

    房家家教好,房遗直他也熟,一个聪明的少年,甚至有点早熟,很稳重,聪慧。历史上,他应当是取了京兆杜家的女儿,也就是杜如晦的族中侄女。房遗直后来袭了房玄龄的梁国公爵位,并且官至礼部尚书。

    只可惜后来和房遗爱兄弟不和,这个不和,也完全是因为李世民的那个奇葩女儿高阳公主在里面挑拨。先是闹着要分家,后来又想要夺爵位,还诬告房遗直有怨恨反心,李世民查清事实训斥了高阳。后来高阳又唆使丈夫参与到了谋反一案中,最终弄的房家被抄家,房遗爱被处死,房遗直也被牵连,爵位官职被免,靠父亲的余荫,才得以免为庶人留得一命。

    有人说,高阳公主谋反失败,正是房遗直亲自去检举的这个弟媳。

    李超觉得,就算这是真的,其实也没什么。房遗直如果不检举,事情败露了,那房家估计就彻底没了。

    “不知文远是否愿意结这门亲啊?”

    房家主动提亲,这是好事。不过李超也有点顾忌,现在李家结的姻亲不少。大妹莲儿,跟魏征的长子定了亲。魏征现在是秘书省的长官秘书监,也算是朝中重臣。

    这长子和长女,都被李世民定走了。

    嫡次子,跟博陵崔氏的家长黄门侍郎崔干之女结亲,三子和御史中丞孙伏伽之女结亲,四子和工部侍郎武士彠之女结亲,五子也跟太原王氏女结了亲······

    现在连二妹,宰相房玄龄也有意结亲。

    这李家的姻亲,可就有点太厉害了。

    李超自己还娶的是崔郑两家女,李超都担心李世民会很妒忌啊。

    “舍妹能为房相和卢夫人看中,李超万分荣幸啊。这事我是非常赞成的,不过这事情,我还得回去请示下我父亲的意思,也要听听兰娘的想法。若是他们都不反对,那么我们李房两家,就结这门亲。”

    “这是应当的,回头我亲自上门拜访李老将军。”房玄龄道。

    要说如今大唐要选一个最想与之结亲的人家,那么李家肯定能排到第一名。跟李家结亲,既不像跟皇家结亲那样规矩多限制多,也不像与那些关东五姓七宗或者关陇门阀那些豪门一样要求高。

    李家算是风头最劲的新兴豪门,李家一门七爵。李家财大势差,李超当朝第一红人宠臣。李家人脉也广,嫁女不要陪门财,还要拿出百万陪嫁。娶媳妇,给的娉礼更是丰厚。能跟李家结亲的人,也是顶级名门,大家倒不那么图钱财,更看中的还是李家的风头,名声和人脉。

    房夫人卢氏原本考虑的是找京兆杜氏联姻,杜氏也是宰相之家,杜如晦和丈夫同是仆射,杜淹也是御史大夫。而且京兆杜氏,那是数百年的关中名门。

    只不过杜氏没有那么合适的女子,挑来挑去都挑不到一个合适的,李超的二妹兰儿,卢夫人是见过几次的,她常去李府做客,时常见这个姑娘。崔氏管教下,这个姑娘倒是非常的知书达礼,很有名门大家闺秀的样子。

    论起来,房李两家都是宰相门第,同是朝中重臣。李超的妹妹嫁给房玄龄的儿子,倒也挺配。

    房夫人尤其看中的,还是兰娘的礼教好。相貌人品都好,女红厨艺这些也都非常棒。回家跟丈夫商议了几次之后,便有了今天的提亲之议。

    得到李超的答复后,房玄龄很高兴。

    想娶个五姓女,太难了,房玄龄身为宰相,还被他们瞧不起小士族出身。一些五姓的偏支,倒是愿意嫁,可有的却又要陪门财,动则百万。陪门财房玄龄出的起,现在房家也算有钱了,可房家为什么要低声下气的出这钱?若是五姓的嫡支正宗,如崔干、郑善果、崔君绰这样的五姓家主嫡女,出点钱就能娶房玄龄倒是愿意,可一旁支,他为何要去花钱娶。

    倒是李家,要名声有名声,要地位也有地位,各个方面,看着都挺不错。两家又是通家之好,再加上女子各方面也都是好的,正是天作之合。

    “来,下棋。”心情大好的房玄龄拿出棋盒。

    李超把茶杯放到一边,好久没跟房玄龄下棋了,今天可以好好下几盘。

    心情大好的房玄龄,结果下起棋来收不住了,杀的李超是屁滚尿流,连战连输,输的李超都想悔婚了。

    别人输棋要悔棋,李超输的想婚悔,这老房,原来棋艺比他预料的还要高明的多啊,今天这是一不小心,就露出本来面目了。

    下了半天,李超一盘没赢。

    “哎呦,天色不早了,我该回去了。”

    被人一直屠杀的感觉真的很糟心,反正不痛快。李超借口要溜,结果房玄龄却拉着李超,留他吃饭。

    “今天卢氏亲自下厨,你一定得留下来吃饭。”

    如此盛情,李超也不好再走了。

    收了棋子,重新上茶,两人闲聊了一会,那边卢氏派人过来请他们吃饭。

    房家的饭菜,很朴素的。

    两荤两素一汤,荤菜是煎鲸鱼肉和一个牛肉干,素菜是豆芽和萝卜,一个海带汤。如此简单的四菜一汤,都不敢想象是宰相之家的伙食。

    房家人没有跟李家一样的大桌吃饭,而是分席。一人一张小席,每人几上都是四菜一汤,份量还挺少,差不多刚好够一人吃,也不会浪费。

    房家人吃饭规矩挺多,主人吃饭,妾侍是没机会上桌的。房玄龄其实还是有几个妾侍的,都是李世民赏的,虽然卢氏曾经为此吃醋,但最终人还是留下来了。不过看她们站在旁边伺候的样子,看的出来,她们在房家的地位很一般。

    “都说李相是美食家,今日我下厨做了几道菜,算是鲁班门前弄大斧了,菜弄的不合口味,还请李相多担待啊。”卢氏笑着说道。

    “嫂夫人亲自下厨,李超三生有幸啊。一看这几道菜,就很有家的味道啊。”

    “你先吃了再夸!”房玄龄一边道。

    李超拿起筷子先夹了一筷子的豆芽,发现这黄豆芽炒的很脆,生熟刚好,咸淡适中。再吃了一点萝卜,很清淡的萝卜片,一尝就知道是烧开水之后下的萝卜煮熟的。

    清淡爽口。

    再试了煎鲸鱼皮和牛肉干,都不错,海带汤也很好。

    几道菜,味道都偏清淡一些,简单但味道不错。

    李超大为称赞,卢氏十分满意。

    “上次去李相府上做客,十三娘送了我一本文远的食谱,我回来照着练了许久,如今总算也是拿的出手了。”

    李超哈哈大笑,没料到,原来卢氏也成了自己的厨艺弟子,怪不得说这菜的味道这么熟悉呢!

    一顿饭,倒是吃的挺开心。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717章 喜事连连

    天一天比一天的冷,却又总不见下雪。这个冬天,让人越发的感叹连连。无雪之冬,明年注定就是灾年。

    李家倒是喜上添喜,老爹对于房家主动提亲,非常高兴。七娘挺着个大肚子,更是高兴的直接破了羊水。幸好家里一直有大夫坐镇着,赶紧把人送进早准备好的产房里,一番忙碌之后,接生婆笑着出来向老爹道喜。

    “生了个小公爷!”

    老爹的高兴的跟喝醉了一样,满面红光,那只独眼满着兴奋的光芒。李超也在一边向老爹道喜,如此一来,老爹也算是血脉传承下去了。

    七娘生了个儿子,对李超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他只是为老爹真心高兴。

    老爹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四郎。

    他以前有过两个儿子,可惜都亡于战乱,后来收了李超做继子,便把李超叫做三郎,算是接着排行。如今又生了,便取名四郎,算是接着李超的排行了。

    李四郎洗三的时候,襄阳的勋戚大臣们也都前来赴宴恭贺。因为如今是在饥荒之时,老爹要求不要弄太大捧场,不要搞的太过奢侈高调。七娘对此也是支持的,李超便打消了大办一场的计划。

    最后李超弄了一个冷餐会,搞了些干果水果,加一些冷热餐点,弄了一个自助餐。大家来了,随意点。

    房玄龄与夫人卢氏带着四个孩子一家人都来了,宴席上送上洗三礼,两家人面对面,倒是很快的敲定了房遗直与兰娘的亲事。两家就此口头订下亲事,说定回头房家就请人过来说媒下娉换取婚书等。

    房玄龄请了右仆射杜如晦来做大媒,这算是相当风光的。

    左仆射房玄龄之子和检校左仆射李超的妹妹订亲,这桩亲事立即传遍襄阳,引得无数人惊叹。

    两位宰相家的联姻,这真是强强联合。但更多人还惊叹于灞上李家,短短时间,已经如此的豪气了。这李家的联姻,真是无人可及啊。

    两桩喜事刚过没几天,郑婉言也临盆生产,产下一女。李超喜得千金,郑婉言对于生了个女儿,有些不太高兴,不过李超却是不在意的。女儿也好啊,反正他都五个儿子了,又不缺儿子,倒是只有一个女儿,现在再添一女儿,多好。

    郑善果带着一众荥阳郑家人过来贺喜,洗三宴上,仅郑家就来了几百号人,可谓是热闹无比,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几家姻亲,也都上门道贺。

    李家喜事连连,引得襄阳的官员百姓们都啧啧称叹,李家真是兴旺无比啊。

    因为郑婉言生产那天是在晚上,当天明月当空,李超便给二女儿取名叫做明月。

    七娘这个婆婆跟郑婉言这个儿媳妇同时坐月子,在这个时代却也属于非常寻常的事情。这时代的女子普通结婚早,有的十三四岁就嫁人,十四五岁就生子。而她们往往会生七八个,甚至十来个的,生到四五十岁不能生育为止。

    小儿子出世的时候,可能大孙子都十多岁了,甚至有曾孙跟小儿子一样大的。

    有些贫家,祖母产幼子无奶,还会让儿子吃嫂子奶的。

    李家倒是早备好了乳母、保姆这些,一应俱全。

    喜庆洋洋的气氛里,日子一天天的过去。

    李超每日里也忙于公务,早上政事堂,下午山南衙门,一人身兼数职,李超忙的也是团团转,李世民恨不得再给李超压几个担子。

    转眼间腊月就要过完了,往年这个时候衙门就要封印锁衙,给官吏们放年假。但今年却不行,朝廷下旨,灾区的衙门过年不放假,而是实行轮假。官吏们排班轮流休假,而衙门不得锁衙,得时刻有人在。

    灾区的情况依然严峻,从大户那里强行借来的粮食,算是勉强让今冬撑下来了。

    但饿死的人还是在增加,而造反的饥民也不少,朝廷在艰难的维持着。

    腊月二十二,李家在襄阳的那些庄子,庄头们带着庄丁们给李家来送年礼。

    过节过年,地主家庄子上的佃户们给主家送节礼年礼,也是个惯例。送的礼物多少,甚至都是有定数讲究的,这些其实就相当于变相的一种加租,是一种负担。但想要佃田,这个还不能少。

    李家是不讲究这些的。

    今年灾荒,秋起,庄稼就全死了。朝廷给今年灾区的秋赋全免了,而李超也把佃户们的秋租免了。不但如此,李超还早拿出粮食来,给各家佃户们借了粮食给他们。这些粮食不要利息,只要来年再慢慢还就好。

    李家的这种仁善之举,也是赢得了庄户们的无比好评。

    当今冬大量的百姓,早就青黄不接,家中断粮,靠朝廷的救济粮过日子时,李家的佃户们却还能拿着从李家借出来的粮食,去黑市上换救济粮。米麦这些粮食,能换到更多的救济粮,这样佃户们不用领救济粮,也能撑下去。

    他们没领救济粮,就不用去官上做工,而是听李家管事们的安排,去给李家做工,还能拿份钱粮,或者去捕鱼打猎这些,总之,比起靠救济粮赈济的百姓,日子算是好的多。

    这不眼下要过年了,各个庄子的佃户们也没忘记李家的恩情,大家合计合计,凑了一批年礼送过来。

    管家看着这些热情的庄户们,看着他们拼凑起来的年礼,也不敢收,只得过来请示李超。

    李超跟着管家出来,看到李家的偏院,或站或蹲着许多庄户,有的还带着小孩,他们穿着灰色的夹袄,拢着手,勾着腰缩着脖子,有些敬畏的呆在李家,不管乱动。

    在院中央,是他们送来的年礼。

    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有庄户们自已砍柴伐木挖窖烧的木炭、竹炭,也有他们自己家的晒干的木耳、香菇,还有冻梨、柿子等,还有山里挖的冬笋,葛粉,塘里挖的莲藕。此外还有河里捕的活鱼,晒的腌的鱼干,野兔等。

    甚至还有两头活的鹿,和一只大野猪。

    这些东西,若是在往年来说,不算什么。

    但在今年,却显得无比难得。大家自己还吃不饱呢,结果却把这难得的食物送来李家,可以知道,大家对李家是如何感恩了。

    李超看了几眼,摇了摇头。

    他对几个有些拘束的庄头道,“你们这是做什么?快过年了,你们这点东西也是好不容易存起来的,今年日子不好过,大家要相互抚持。这些东西,我不能收,你们拿回,分一分,各家留着过年,给老人小孩们吃顿饱饭。”

    为首的老庄头,是个挺有威望的老人。

    他六十多岁的年纪,头发花白,背也有点陀,但却坚持道,“我们做了相爷的庄户,那是前世修来的福份。相爷给我们减了租子,免了许多杂项。又给我们打井又给我们装水车,还借我们牛,这些都不另外收我们的钱,我们负担减轻了好多。何况,农闲之时,相爷还安排我们去做工挣钱,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今年遭天灾,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相爷又借粮给我们,还不要利息,我们不知道有多么的感激!”

    旁边的几个汉子也连忙点头,这真是遇到好主家了,一般主家哪个有这么好。灾年之时,肯借粮,还不收息,这真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