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536章

唐朝好地主-第536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耐心坐着,听着李纲在那里唠叨半天,好不容易才把两人送走。

    擦了额头一把汗。

    “朕现在都有点后悔让这两老头教导太子了,尤其是这个李纲,年纪越大越唠叨。太子少年心性,整天跟着这样的老头读书,岂有不烦的道理。嗯,朕要下道诏书,体恤两位老臣年迈,让他们以后每五天给太子讲课一次就好,平时,就由朝中宰相、尚书、侍郎、学士等重臣,轮流去为太子讲课吧。”

    重回到案前,李世民又拿起一本奏折。

    想了想,又停下。

    “对了,太子出去一天了,还没回来?你去查下,太子现在干什么,也不在在外久呆。”

    王太监点头称是,退了下去。

    过了一会,就回来禀报。

    六扇门有专门的人负责跟随太子,消息实时回报汇总,因此王太监回去一查,就知道了太子的踪迹。

    “太子在城南参加李家的考试?”

    李世民大为惊讶,抬起头,目光盯着下面的王太监。

    “这个考试,是李家为建设领地而招募人的考试吧,怎么太子也去参加了?”

    “回陛下,这次的考试与之前的考试不同,之前是各行各业的工匠为主,也招募读书人。但这次,则是在上次招募的读书人中,再进行一轮考试。听说这次考试极为严格,要考三天九场,而且最终还只录取十分之一的人。”

    李世民听了,放下了手中奏折,身子后靠,双手十指交叉。

    “如此严格?十比一?还是在之前已经考过一轮的基础上?有意思,李家这考试难道还比朝廷科举考试还严格?”

    王太监点头称是,说这确实比朝廷的科举考试还要严格。

    李家考试,不看荐举,不问出身,不论良贱,也不看他们的诗词文章名气,更不看权贵官僚们的推荐信。

    先得参加李家的初选面试,通过了的才能得到一张准考证。

    然后是种种极严格的考试程序,最后阅卷的时候,还是糊名阅卷。考官根本不知道阅读的是哪个考生的卷子,甚至李家直接还让人把考生的卷子誊写过了,这样连凭笔迹或做记号舞弊都不可能。

    一切的一切,只凭真本事,论真才。

    李世民有点动容。

    大唐科举,都还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大唐朝廷,都还没有能抛弃士子们的出身,而只论文才,但李家却已经先行一步,做到了这点。

    不问良贱出身,不看荐举,不论名气,评卷只看文采,糊名阅卷,这一切,李世民都不曾想到过。

    他动容了。

    李家的这一套考试程序,真的把朝廷的文科举甩到身后很远。

    “李家考试的内容是什么?”现在李世民关心这个。

    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算是正式确立,从隋到唐,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其实没什么变化,主要还是以诗书周礼等儒家经典为主,考帖经墨义诗赋等。大唐的科举考试一年一次,又分为许多个科目,明经进士秀才等等足有上百科,各种人才都取。

    明法明算这些科目,算是专业人才的选拔,而明经进士秀才这些科,就算是通才了。

    李家的考试其实也离不开这些。

    同样是以唐代所奉的儒家九经为基础,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和朝廷的差不多。

    有帖经、策问,诗赋、杂文,经义和墨义几种。

    帖经,其实就是填空题目,从儒家经典之中,选择一句,让考生填出中间缺少的字句。这个算是比较基础也比较简单的,一般只要熟读儒家经典,那么这样的填空题肯定没问题的。

    这帖经考试,考的就是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度,看掌握的如何。

    策问,则相对要难的多了。

    朝廷考试里的垂问,一般会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问题,命题形式的论述文。李家的考试里也有策问,但考的不是什么朝廷大事,国家制度得失,而是如何建设领地这一命题。

    另外李家还考杂文。

    这其实就是应用文写作,让考生们以官吏们常用到的篇、表、论、赞等体裁,让考生作文,这也算是对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考核了。光读书不行,还得看你文书能力,好比你在后世进政府上班,你得会写报告。

    李家也考经义和墨义。

    经义,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或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考生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有点读后感,阅读理解的意思。

    墨义,则是取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考生应答,或者要求对答这个句子的含义,这个相当于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

    这些朝廷都有考。

    但李家的考试不只这几项。

    李家可是要考整整三天,有九场考试呢。每一场考试,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帖经、墨义、经义、策问、杂文、诗赋。

    包括做诗写赋,那才六项。

    李家还考算术,还考律法,甚至还有一场体能考试。

    相比于朝廷考来考去,都只是考经义策问诗赋这些,李家的考试内容可丰富的多。考起来,也更难的多。

    “李家这是招募文书账房,还是秀才进士?”

    朝廷科举的明经科,算是比较重要的科目了,可都主要还是考帖经墨义为主,而李家的考试,比朝廷最难考的进士科和秀才科,感觉都还难。

    “太子现在李家的考场考试?”李世民又问。

    “回陛下,是的。”

    “要考三天?”

    “是。”王太监回道,“要派人去请殿下回宫吗?”

    李世民想了想,摇头摆手,“算了,让太子考完吧。另外,你去找李府,问他们要一套这次考试的卷子,朕想看看究竟。”

    总结,二月结束了,还欠143章。这月更的不多,下月努力,继续码字去,马上一号了,大家有保底月票的投票支持一下吧。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20章 大显身手

    坐在号房里闭目养神了一会,就有人开始分发考卷下来。卷子从号窗里递进来,卷成一个筒,外面还封着蜡。

    承乾暗赞李家做事严谨。

    取下封蜡,摊开考卷。

    考试的第一场,是帖经。最简单的一场,也是最讲究基础的一场。承乾拿到卷子,先前后看了一遍,心里已经有了些底。李家的帖经考试与朝廷的并不相同,朝廷的帖经考试要考好几场,每场只考一到两经,或者是大三经或者是小三经这样,可李家的帖经,考的内容,却是包含了九经,甚至他刚才还发现,九经之外,论语孟子等也一样有考到。

    唐尊隋制,规定三礼三传连同易书诗是为九经,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三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但李家的帖经考试,却不局限于这九经。不但一场帖经考试,把九经都囊括在内,而且还考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这就有点难了。

    这个时代,读书不易,尤其是在李超改良造纸术,发明雕版印刷术之前,书,那可是很珍贵的。只有那些士家大族,才会有许多藏书。普通人想读书,很难,得去借书,抄书。还可能抄错书,借到有错误的书。

    要抄一本书很费时费力,而且借书难。就算是一些士族,都不敢说有全套的九经,更别说那些九经的注释书籍,要想把儒家经典都读过学会,非常难得。

    因此,很多读书人那个时候,多是专攻一本经,或者读两本三经,那种所有经典都通读精读研究通透的人,很少。

    能研究一两本通透的,都能算是大儒了。

    承乾年纪虽轻,但读书的条件是极好的,打小开始读书。不但拥有各种精准的经典藏本,而且各种各样前代大贤们留下的注释本也都读了不少,他还有那些当代大儒们做他的老师,亲自给他讲解呢。

    再兼之,自武德字典和贞观词典出现之后,现在人读书起来,要容易的多,有的时候自学也是一种途径,而不会只读书而不知甚解了。

    对于不少考生来说,李家的这个帖经考试非常难,许多题目他们都不会。毕竟来参加李家考试的,都是那些想去赵国公领的读书人,而愿意离开中原去边疆的,基本上都很少有那些名门大族的子弟,多是些寒门庶子,或者是一些出身不好,什么奸生子婢生子或者犯官之后这些。

    许多人的文采,也就是粗通些文墨,能写写算算。真正说有大才的,还是极少的。

    不少人看着这些题目,都有些难倒了。

    不过这些题目没有难倒太子承乾。

    他倒觉得这些题目出的很有意思,各个经典都囊括到了,尤其难得的还是出的这些题,都是各经典的要义之处。

    他拿着试卷也不急着做,继续又看了几遍。

    然后放下卷子,闭上眼睛,开始沉思。

    大约半盏茶的时间过后,承乾睁开眼睛,然后脸上带着微笑,开始往砚台里倒水,再拿起墨条开始慢慢研磨。

    墨磨得浓黑发亮,他拿起一支泡好的毛笔,蘸墨,开始答题。

    帖经最简单,只要是读过出的题,那么填空真不是什么难题。

    一道道题答下来,一气呵成。

    等到最后一题答完,承乾发现,总共一百道题,自己只用了不到小半个时辰。再前后检查一遍,确认无误之后,承乾扳动了自己面前的一个扳手。

    这是一个小机关,扳动之后,他号房窗口就会举起一个牌子。

    考场的人员看到牌子,就过来收卷。

    因为今天太子在场中,因此大管家和其它诸位管事,都亲自赶了过来。整个考场里,只有大管事和那位考场管事知道太子的身份,大家还奇怪今天大管家怎么还亲自坐镇监考。

    李管家早记住了太子承乾的考号和号棚,看到太子第一个交卷,有些惊讶。

    卷子收上来,管家先看了几眼,不过他只是粗通文墨,对于经义这些根本不太懂,看了几眼,也只看出来卷面整洁,字写的很好,其余对错这些就不知道了。

    那边已经有人过来,开始把承乾的卷子糊名。

    李管家想要给太子的试卷上做个记号,可又有些犹豫不定。他担心,万一糊名了,到时阅卷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是太子的卷子,万一给出个低分差评,那岂不是让太子非常没面子。

    但这么多人看着,他也不好公然做记号,这是违背规矩的。若他做记号,大家肯定要问原因,总不能告诉大家,太子殿下,眼下就在我们的考场号房里面考试呢。

    最后,李管家还是打消了给太子做记号的想法。

    李家监督的人中,就有文才不错的人。

    对于这么快就有人交卷,那几位也是有些好奇,等那边按规矩糊好名后,他们就拿起卷子看起来。

    “这笔字很好。”

    “嗯,这好像还是新张体啊。”

    “这新张体怎么感觉深得相国的真传啊。”

    当今天子喜爱飞白,许多官员士子也纷纷研习飞白书法,到哪都能看到飞白字体。可现在却有一个读书人用的是相国的新张体,而且这字还深得新张体的真髓,这可就让人惊讶了。

    字写的好,卷面也非常整洁。

    再细看,一道道题,都答的非常准确。

    “一字不错!”

    “没看到有错漏之处。”

    “我们的试卷可是包涵了十三本儒家经典,这位士子居然全都涉猎,而且一题不差,真正大才啊。”

    “了得,要不是规矩所限,真想现在就请这位才子出来一睹真容,与他好好谈论一翻经义。”

    李大管家听着家里的那几位供奉门客们在谈论着太子的试卷,全都是称赞之语,心里也莫名的开心。

    想不到,太子殿下年纪轻轻,这读书功力却已经如此了得。这几位门客,那也都是各地方上有名的儒士了,要不是相国也是一代文宗大豪,他们都不肯轻易出山,更别说到李府做门客了。

    他们来,那是冲着李相的文名,过来交流拜访的。

    现在他们开口一致称赞太子的名采,那肯定是没有错的了。

    那边号房里。

    承乾卷子已经交上去了,但他却还不能出去。李家这次考试规矩很严,要一口气考完三天九场,才能出去。

    现在就算交了卷了,那也还得在号房里呆着,还不能大声喧哗什么的。

    肚子一阵响,承乾才意识到自己饿了。

    不过这难不到他,虽然他是堂堂太子殿下,可与一般的太子不同,他生于深宫之中,却并不完全是长于妇人之手。

    跟着李超那么久,不但成了一个标准的吃货,而且也跟李超学了不少做饭的本事。但凡能吃的人,一般也都比较能动手做。

    扫了下号房。

    有一个小炉子,还有一小筐炭。

    炉子是生好的,里面还有火。锅和蒸笼都有,还有现成的冷馒头冻包子,也有面粉和现在的挂面。另一边有几颗咸菜,还有两条咸鱼,一块腊肉。

    油盐酱醋都有。

    准备的还是挺齐全的。

    承乾先从旁边的水桶里打了点水,洗干净手,然后才看着这些家伙,盘算着这第一餐吃什么。

    肚子有点饿,也就懒得做麻烦的,先煮碗挂面吧。

    这面一看就是李家挂面坊出产的,李家的这面可是很有名气的,做出来的挂面一根根很细,可中间却还是空的,他们把其中最上好的部份面进贡营里,称为龙须面。其它的面条,则拿来售卖,称为长寿面。

    因为这种面条做好后是挂起来拉伸,因此也称为挂面。

    挂面算的上是精细的食物了,一般人吃不上,这面出来后,挺受那些有钱人喜欢的,尤其是那些客商们。

    出门在外,没太多时间揉面发面什么的,带着挂面方便的很,水一烧开,抽一把挂面往水里一下,敲两个鸡蛋或者扔点青菜,添点油搁点酱放点姜蒜末葱花,一碗又香又好吃的挂面就好了。

    李家还有一种面更了得,用油炸过的面条,号称方便面。

    只要水烧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