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566章

唐朝好地主-第566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火绳制成后,燃烧的时候便是阴燃,燃的极慢,不过点起来也难。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火绳,后来才有了火绳枪。

    在此之前,是直接拿烧红铁丝或者木炭去点火门里的火药的。

    而现在李超有火绳也有导火索,当然不需要再那么麻烦了。

    坐在船上,一路顺江而下,偶尔也上岸休整,补充粮草等。李超这些天,就天天在船上研究他的火门枪,或者说是火绳枪。

    历史上,火门枪最初发明的时候都极大,得两个操作。后来,有人把火绳枪改改的更短小,并且在枪身上挂上了绳子,这样一来,作战的时候,士兵可以把枪挂在脖子上,然后左手持枪瞄准,右手点火。

    船上就有随军的铁匠,这些人本来是修补铠甲和兵器的,李超把他们叫来,向他们仔细的讲解自己需要的东西。

    枪管,刺刀。

    还找来木匠,让他们按自己的要求制作枪身。

    历史上的火门枪,其实就是一个棍子上套一截枪管。

    这种直棍的枪身,持作起来很不方便,不利于瞄准。李超干脆也来个拿来主义,把本来七八尺长的长枪,改成只有三尺。

    其实这个长度,都是远超后世的步枪了,毕竟多数步枪都只有不到三尺长。但李超考虑到这个时候,肯定还要近身博斗的,因此最后采用三尺长。

    枪托也采用了那种步枪枪托形状,还在枪管上加了准星。

    不过这枪经不了后世的火绳枪,李超这枪枪管很短,因为枪管越长工艺越难,另外,李超这枪也没有枪机,自然也就不能直接扳动扳机就带着火绳点火。

    说白了,还是火绳枪要求的工艺太高,制造难度和成本大。

    也许以后李超会改进为火绳枪,但现在肯定还是只能先研究制造火门枪。另外,枪上还增加了背绳以及套筒刺刀。

    工匠们手艺很精,他们不知道火枪的作用,但李超吩咐下来了,他们就按着打制。

    一样样的按着图纸尺寸手工打造。

    因为是火门枪,枪管很短,因此倒不是后来的那些鸟铳枪管那么难打。明清时期的鸟铳,已经是很先进的火绳枪。不但枪机的构造多、复杂,而且枪管很长,枪管越长越难打造,为了保证不炸膛,得用钻膛法钻出枪膛来,十分缓慢,合格率也低。

    但李超现在让工匠们打造的枪管,只有很短一截,因此工艺上难度不大。

    这样的枪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子弹也没有太多要求,不比鸟铳,子弹得合枪管,一般一把枪得专门配个铅弹模子,士兵自己拿铅块熔铸铅弹。等到了后来线膛枪的时候,子弹就要求更严了。

    而现在,铁砂、石子什么的都能用,填充进去就行,不一定非得合枪管的子弹。

    在铁匠们的仔细研究打造下,尤其是有李超这个设计师给他们指点关键之处,火门枪制造的很顺利。

    长城七号,是第七把试验品,也是目前最符合李超心意的一把枪。

    外观上,几乎和明朝时的火绳枪一样了,有准星有照门,有可以抵肩射击的枪托,还有利于瞄准的枪身。

    只不过,这把枪没有枪机部份,这把枪上有火门,里面装有火药,射击时需要先手持火绳点燃火门里的火药,然后引燃枪膛里的火药,将枪膛里的子弹发射出去。

    其实要加一个枪机,也并不是有那么的难。

    长城六号,就是一把有枪机的火绳枪。那把枪,工匠们按李超的图纸,在枪托的外则开了一个凹槽,槽内装有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构成扳机,可以旋转,并有一个夹子能夹住火绳。

    枪管的后端有一个火药盘,发射时,只要扣动扳机,机头下压,燃着的火绳便进入火药盘,点燃火药,将子弹射出。

    不过在仔细的盘算过后,李超觉得长城六号加了枪机之后,射速确实能变快,但一把枪的制造成本和难度却是直线上升。

    最终,李超还是决定慢点来,火绳枪再快,可如果枪管跟不上,那其实射程了有限,指望着一把这样的火绳枪就能成为战场主力,是不现实的。

    减去枪机这部分,也不用引火索,而是直接手持火绳去点燃火门里的火药,李超觉得简单了许多,尤其是制造的时间、难度和成本,都是直线下降的。

    战争史上,并不是那些威力越强的武器应用越广,相反,很多简陋的武器地淘汰了那些强大的武器,就比如许多普通兵种,把一些强大的兵种给淘汰了一些。

    南北朝时期盛行的甲骑具装,最后却被那些长矛兵给取代了。马槊那种昂贵犀利的武器,也被木杆长枪取代了。

    只因为性价比三个字。

    许多兵种虽然不如那么厉害,但他们训练周期,装备成本,补充速度等都更快。

    一把好的马槊得制作三年,花费昂贵,可一把木杆枪却简单的多,制一把马槊的钱能制上百把木枪。养一个甲骑具装,也许能养一百个长枪兵。

    而一个重装骑兵阵亡后,要补充却非常困难,不但装备贵重,而且需要的训练周期也更长,对于战士和战马的要求都极高。

    可一百个普通轻步兵阵亡了,再补充一百个却非常容易,一百个农民征过来,给一杆长枪,就成了一百个长枪兵了。

    最终,历史淘汰掉了重装骑兵,淘汰掉了马槊,这就是潮流趋势。

    就好比弓箭和火枪一样,在早期,火枪的威力完全无法和弓箭相比。但反过来说,火枪兵的训练周期更短,训练成本更少,而且对兵员要求也不高,甚至老少男女都能操作,如果有一定的数量,威力也一样惊人。

    相反,一个弓箭手却不是那么容易训练的,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和能成为优秀的弓箭手,而且弓箭手还对兵员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甚至在战场上,一个士兵其实连续开不了多少弓,就会力量耗尽。

    而火枪兵不存在不能连续开枪的问题。

    长城六号性能更高,但性价比却低。

    反之,长城七号没了枪机,靠手动点火,但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生产周期短。

    长城七号由李超亲自试枪,当他端着这把三尺长枪,把枪托抵在肩上,把枪身贴在腮上,借助准星和照门,在三十步一枪打中了前面那棵一人合抱粗的树干时,引的一群将领们都惊呼连连。

    这把在他们看来改的非常短小的火枪,居然还更厉害了。

    走到树前,树上嵌着数粒铁砂。

    长城七号可以装铁珠也可以装铅弹,也还可以直接装铁砂,甚至装把石子都可以。

    装铁砂,就成了霰弹枪。

    “这威力非常了得啊,估计普通的甲根本挡不住。”

    郑仁泰兴奋不已,娘的,自己的神机营,这下岂不成为大唐第一精锐了。

    李超却只是笑笑,他可不认为为样的火枪,就能称雄天下。事实上,这火枪的威力比起弓弩是差远了。

    射程短,射速慢,打完一次重新装填需要更多的时间,临阵别说三发,能放两枪就不错了。

    在李超看来,这火枪其实不是给精锐部队装备的,而是为那些炮灰部队装备的。

    那些杂牌部队,弓马不娴熟,甚至可能军阵士气等不行,个人武艺不足。但如果给他们装备上火枪,那么他们并不需要有什么勇猛的个人武艺,也不要多强壮,甚至不需要射术多好,枪术多棒,因为火枪兵其实没太多要求。

    对士兵身体素质要求不高,也不需要他们有多娴熟的弓马技艺,反正火枪端着就能射,甚至都不需要他们射击技术多好,因为以这火枪的精度,基本上也只能是靠运气的,要发挥威力,还是得靠近距离的排枪,靠三段式等战术。

    因此,火枪兵的关键是要形成数量规模,得抵近了打,得靠排枪取胜。

    这种战术,不正是炮灰战术嘛。

    “好了,这里还有一款火枪,暂时取名燕山一号,来试试他的威力。”

    李超挥手,工匠拿出了一款新火枪。

    这把火枪,跟长城七号完全不同。

    他更短小,枪管长只有一尺,更奇特的是,这枪居然有三个枪管。

    三个枪管合在一起,看着倒像是一个没刺的獠牙棒。

    李超拿起这把三眼铳,装填火药弹丸,然后点燃火药射击。

    砰的一声过后,李超却没停下来,他转动一下枪柄,又一次点火,根本没有再次装填,砰的一声又响了。

    然后再继续。

    一枪三响。

    末了,李超把打空的三眼铳,还真当成了铁鎯头直接砸断了一杆长枪。

    郑仁泰和程处默等将领全都看呆。

    他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火器,一枪三响,而且打完了还能直接当成锤子用。

    对于郑仁泰和程处默他们这些武将来说,简直就是爱死这种又能射又能砸的火枪了。

    “相国,这个火枪叫燕山一号吗,真是太犀利了,这枪好,这枪比长城七号还厉害。长城七号一次只能打一枪,这个可以放三枪,还能当锤子用,好。”

    长城七号套上刺刀,也能当成长枪用,不过是有点短的枪而已,套上刺刀,也不过四尺余。

    而三眼铳更短,但在他们看来,这个可以当成他们的钝兵器用啊。唐军将领,基本上都会装备一两件钝兵,用来破敌将的铠甲。

    什么钢鞭铜锏铁骨头等等,现在这个三眼铳,就非常合他们的意。

    “这燕山一号,有三个枪眼,不如就叫三眼铳更合适好听点。”尉迟宝琳在一边说道。

    李超笑笑,“那就叫三眼铳吧!”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66章 皇帝也无赖

    襄阳。

    鱼梁洲,宫城。

    金殿之上。

    皇帝驾临,百官山呼万岁。

    “众卿平身。”

    李世民目光扫过御阶下殿中诸臣,感受到了一股异样的气氛。让李超离开朝堂,打算先行缓兵之计。

    但李超刚离开朝堂,朝中的这些人就等不及了。

    该来的还是会来。

    李世民心里冷笑,他支持李超变法之心不变,今天他就要看看谁最先跳出来。

    治书侍御史刘洎出列。

    举笏高声道,“臣治书侍御史刘洎有本上奏!”

    李世民扫了刘洎一眼,他对于他很清楚。

    刘洎,荆江江陵人,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的曾孙。刘洎出身于南阳刘氏,隋末时曾为萧铣的黄门侍郎,降唐后任过南康州都督府长史,后入朝任给事中,在今年的人事调整中,他被升任治书侍御史。

    治书侍御史,这是一个重要的官职,是御史台的次官。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治书侍御史为次官,两员。

    此人向以直谏著称。

    在朝中,算的上是魏征第二。

    今天,他冲在了最前面。

    刘洎一上来,就大肆抨击李超的新法,细数新法种种弊端,总之,新法完全就是乱政,必废不可。

    刘洎口中,这新法是乱法,这推行新法的李超,自然就是奸臣。

    李世民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已经怒了。新法虽然是李超提出来的,但李世民却是积极参与其中,并大力支持新法的。说新法乱政,说李超奸臣,那支持新法,支持李超的他成了什么?

    昏君吗?

    “说完了吗?”

    李世民冷冷出声,打断了刘洎的话。

    刘洎是南阳刘氏出身,南阳刘氏则是中原有名的世族,这个人现在说话,完全就是站在世族豪门的立场上说话,李世民根本不想听他多说一句。

    刘洎口若悬河,涛涛不绝,还要痛数李超乱权干政等等罪状呢,准备直接把李超弹劾下台。虽然皇帝把李超外放,但他还不肯罢休。毕竟李超出外,又不是罢官贬职,而是带着宰相之职出任节度使,这可是使相,权利大的很。

    “你说完了吗?”

    李世民又问了一句。

    刘洎愣住,嘴张的很大,却无法为继了。他有些懵,没有搞清楚皇帝的意思。怎么回事,皇帝这意思是要继续保李超?

    本来兴奋无比,准备今天趁热打铁,直接把李超给撸了的一众御史们,也有些愣住了。

    怎么回事?

    李世民没让刘洎继续说下去。

    “朕身体不适,今日早朝就到此为止,退朝!”

    说完,李世民直接起身,甩袖而走。

    留下刘洎站在殿中,一脸懵逼,其它的官员们也有点弄不清状况。皇帝居然跑了,跑了。

    “退朝!”太监拖长着声音喊道。

    百官向着已经空空荡荡的龙椅跪拜告退。

    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出了殿后,直接求见皇帝。

    皇帝让内侍转告,只见房杜和长孙三位宰相,其余人不见。

    萧瑀、陈叔达、高士廉、宇文士及、杨恭仁、马周、魏征七位宰相有点尴尬,同是宰相,皇帝居然还区别对待,只见房杜长孙三个,不见他们七个。

    御书房外,院里。

    李世民正拿着一张弓,对着箭垛射箭呢,一箭接一箭,连射十几箭都不见疲惫,哪有半分身体不适的样子。

    射空了一壶三十支箭,李世民才把弓交给侍从,转身跟房玄龄他们打招呼。

    “廊下坐。”

    廊下茶几边,君王四个坐下。

    “陛下身体不适?”长孙无忌明知故问。

    李世民呵呵一笑,“朕身体好的好。”

    房玄龄有点无奈的摇摇头,“陛下借病循走,能躲的了一时,可躲不了一世啊。今天陛下走了,这种处理方式,只怕会引的刘洎等人越发的反弹,等明天上朝,他们肯定不会甘休的。”

    “朕最近身体不大舒适,打算暂时不上早朝了,早朝的事情,就交给房卿杜卿两位了。”

    李世民一脸无赖的样子。

    房玄龄只觉得这事情好笑,李世民居然用了这样一种方式来应对朝臣们对于新法的反对。

    “这。”

    长孙无忌望着皇帝,“陛下,此非上策啊,何不先顺应人心,暂时罢除那几个新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