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06章

唐朝好地主-第706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了这边,发现果然如李家的人所说的一样,免费分到田地。这里的田很肥沃,比老种佃种的田好,而且一次性也分的多。他们夫妻两个,分了二百亩地。李家还帮他们建立屯庄,低息向他们出售了一栋院子,不但利息低,还能分期还钱。

    来的时候,他们就带了个包袱。到了这里,分到了房屋,分到了田地,李家还租借耕牛、种子、农具给他们,还安排移民们结成互助社,互相帮助。去年,他们没能把地都开垦,但广种薄收,也还有不错的收成。

    尤其是三年免两税,五年减半的这个移民政策,让他们去年的收获几乎都是自己的。扣去种子钱、和耕牛、农具的租钱,依然还有不少富余,这是林发三十余年来,从没有过的收获。

    年底,他就赶回老家,在家过了个年,然后就把一家老少都接了过来。父母还有几个小兄弟都过来了,也如愿分到了田。

    现在他们不缺田,也不缺牲口,可就是耕不过来。

    家里几个孩子虽小,可也开始下地帮忙。

    家里养着从官上租的牛,牛其实是李家的,李家运来的牛,然后林发租借过来,平时养在家里,李家经常会派人来检查,预防疾病,查看是否照料妥当。林家照料好牛,一年仅需付很低的租金,就能获得牛的使用权。

    这牛林发非常宝贵着,因为有了这牛,一家人耕种省了许多力气。每天,都让家里孩子去放牛。家时也养了猪,养了鸡养了鸭。

    猪崽和鸡鸭崽也都是李家送上门来的,不是卖,而是合作,李家免费提供崽苗,等养大之后,李家回收,扣除崽钱加一点利息,移民们也能进项不少。

    养猪收益不错,但比较累,每天得找猪草,还得剁猪草煮猪草。

    不过林发他们早习惯了这种累的生活,日子就是这样,起码现在虽然累一点,但是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儿子给他打来一盆水,他洗了把脸,感觉清爽许多。

    女儿拿来他们今天的收获,几个孩子出去放牛,顺便打猪草,还拔了些苦笋,又摘了些野菜,还弄回不少野果子。

    茶泡是茶树上结的一种像是个包子一样的东西,褪皮之后能吃,还挺甜,另外一种不结包的叶片,叫茶耳,有些醋甜,这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野果,以前他小时候也喜欢采摘这些。

    还有几样野味,刺泡、刺苔和酸节杖,刺泡红红的,非常甜美多汁。而酸节杖则如一根竹杖,中间,嫩的可吃,不过酸。刺苔则是一种荆棘长出的嫩枝,去皮里面的茎很好吃。

    林发笑着吃了点。

    林发父亲带着三个儿子从外面进来,看到这些野味笑道,“摘了不少刺泡啊。”

    林发父亲叫林忠,今年还不到五十岁,穿着件长袍,留着山羊胡子,人有些瘦,但很精神。今天他脸上带着笑意,看起来很高兴。

    “爹,李记钱庄贷到钱了吗?”

    “贷到了,李记钱庄办事很利落,掌柜的伙计都是笑脸迎人,他们还特意给我们这些屯庄里移民安排好了几个窗台专门办理我们的借贷呢。事情都办好了,如先前说的一样,低息,一年期,年息八分。”

    林发听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年息八分,这绝对是低息。以前在老家,官府的公廨钱放贷,都是月利八分,再加点手续费什么的,实际上就是倍息。一年到期本息翻倍。这还是较便宜的公贷,而如果向私人借贷,往往更高,甚至九出十三归这些。要么就是羊羔息。

    以前大家是不敢借钱的,除非遇灾年饥荒没有办法了,但借钱的结果往往就是要卖儿女抵债。

    但李家的信用很好,他们给移民们的贷款一来利息低,年利只相当于过去公贷的月利,另一个,李记钱庄还有规定,哪怕一时还不上,但利息也不会是复利,利息最多涨到本金一倍即止。

    按年利百分之八,还是单利算,如果林家借了钱一时还不上,他们的利息会累积,超过一年后,利息会上调些,但也最多会涨到与本钱一样时就不动了,而且一般要利息涨到本金一样多,起码得七八年。

    “今年李记还推出了好几个业务呢,有按揭买牛,按揭买农具。现在在他们钱庄办理这些按揭,还有优惠呢。”

    按揭也是李记钱庄推行了好几年的业务了,说白了就是分期付款。由李记与一些商号合作,林家一直想要买些农具,毕竟这是长久需要的,自己置办总比租借是要划算的。但置办的话,一次性掏钱一时又拿不出。

    李记现在就跟琉求城里的一些商行店铺合作,百姓购买这些商铺里的农具等,李记按购买合同给他们提供贷款,让他们付清货款。然后以后,按合同,每年或者每月还款多少。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01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

    钱庄赚的是利息,同时呢,合作的商家也会按卖出去的货物,给钱庄一定的分红。这个模式下,移民们有钱先买下需要的东西,商家也卖出了货物,银行得了利息还有分红。

    大家都得了方便和好处,虽然借钱置办,要多付点利息,但细算起来,其实也很划算。比租,更方便也更划算。租金其实并不比利息便宜。

    “我打算再向李家租头牛,农具这些先分期按揭购买。”林发向父亲提议。

    “我也是这样想的。”林忠跟儿子道。

    林忠从孙女手里也接过一捧刺泡,一边吃一边道,“今天我们去城里办事的时候,看到越王了。”

    他啧啧叹道,“想不到这位灞上李当家人,居然这么年轻。我们还看到了新来的县令范使君,还有,衙门张榜招人,我打算去试试。”

    “去衙门当差?”林发惊讶。

    “嗯,衙门招很多人。”林忠道,范履高到任,却只带了一个幕僚前来。整个衙门,还是个空衙。

    按如今朝廷的县衙的设置,县令的属掾为士、户、仪、兵、刑、工六曹,这也是如今贞观新政官制的一个改革。不过六曹之外,还有县牢狱、监押所、常平仓、马号、吏廨、架库阁,粮科、匠科马科等。

    六曹是由吏头负责,下面有书吏等。

    六房外,又还有三班衙役。

    县里正式的官,则县令之下还有县丞、县尉、主簿、录事、典吏等。此外还有驿丞、教谕。

    琉求县下如今百姓五万余口,这算的上是一个大县。因此县令的属官,丞、尉、簿、录事、教谕、驿丞等齐全。

    另外六曹领班也是齐备的,六房和三班,都有吏员编制,朝廷给的编制是六十一个经制吏。

    这些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有编制的。

    琉求县的吏也分为三等,一等的就是六曹和三班的领班了,二等的则是资深吏员,三等的则是些最底层的吏。其实还有个第四等。第四等,就是衙门里的经制吏不够使用,县里自己再聘用一些人,这些也主要是担任一些杂役,看牢房守仓库看大门或者跟着在那些老吏下面跑跑腿。

    第四等吏不是经制吏,他们的薪水,就不在州财政支出里,必须由县里自己解决。

    一个五万多人口的县,尤其是地方这么大,光六十来号人肯定是管不过来的。光是负责征税这块,就十分需要人手了。

    因此范履冰一到任,立即开始招募人手。

    有编制的六十一个胥吏一个不少的都要招齐,另外没编制的,他也打算先招一百个。

    不过有编制的需要考核,待遇也有保障。但没编制的只能算是临时工,薪水也低的多。

    范履冰开出的薪水是临时工每月两贯,这个工钱其实不少了。哪怕在汉京,米价一石才二百钱,两千钱够买十石米了。

    林忠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做过衙役的,不过那个时候是服的免费役,但毕竟有过些经验,“我是这样想的,衙门里的事情其实我也熟,虽然工钱看似不高,但家里有个人在衙门里当差,要方便许多。”林老爹一把年纪,看事情却很通透。

    他看中的并不是一月两贯钱薪水,而是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人在衙门里,他们林家以后不用担心被欺负。

    “可我们家里现在地都种不过来。”林发犹豫着对父亲道。

    “地种不过来,就再租头牛,我们今年也把农具都置办齐,买好犁好耙,也能快上不少。这次机会难得,现在不进衙门,以后想进可就难了。”林忠对儿子道。

    “还有,我打算让二郎也进衙门,他年轻,现在进去衙门,日子更长远。若是机灵点,跟着学到些本事,将来说不定也能当上个六房领班,或者是做个捕头什么的。若是咱们祖宗保佑,说不定哪天这小子还有机会混个官品呢,那时我们就成官人之家了。”

    林老爹眼光放的比较远。

    这时代的人,到底官本位的思想还是极重的。种地虽然比较可靠,但永远没什么出息,得当官才有出息。

    “我还打算让三郎和你家的两小子一起去读书。”林忠又道。

    林忠有三个儿子,老大林发已经三十出头,老二林贵今年十八,还没娶亲,以前曾经念了两年私塾,识的几个字,因此他打算带老二一起去衙门。希望今后能混个出身,哪怕一辈子在衙门里出不了头,可起码也是个公差,衙门里有人,好照应。

    尤其是像他们这样移民来的,在家乡,还有宗族有乡亲,可到了这里,四周都是来自各地的人,也没有人可帮衬,衙门里如果有自己家人,以后就不担忧被欺负。

    老三林财和他的大孙子差不多大,都才七岁。

    “学校都是免费的,是李家办的,先生都是从中原请来的读书人,有学问。今天我到学校去看了下,条件很好。学生到学校读书可以寄宿也可以走读,学校还包吃包住,全免费。读书还发书本纸笔,都不用花一文钱。”

    以前林贵读的三年私塾,就花了林忠不少钱,还是放在宗族大户办的私塾里借读的。纸笔等开支也大,根本供应不起,本来林贵读书还不错的,后来也只能放弃。

    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可读书,完全免费,甚至听说读的好的话,还有奖学金。读书还能赚钱,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也难找啊。六七岁的小娃放家里能做什么?也就带下弟弟妹妹,或者放牛扯猪草。

    林老爷子决定,要把小儿子和大孙子一起送去读书,以后其它娃大了,也要送他们去读。有免费的书不读白不读,读了总不会吃亏。

    “爷爷,我也要去读书。”大孙女在一边道。

    林忠笑了笑,“你个女娃读什么书哩,在家里跟你母亲学习女工,纺织缝纫,洗衣做饭就好。”

    大孙女嘴巴翘了起来。

    老头子安慰她,“你真想读书,那等你叔和兄弟学堂里回来时,让他们教你,也是一样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02章 一份大礼

    李超到琉求的第一顿饭,就在县衙后院吃的。柯山叫了几个人过来,厨娘、门子、仆妇、车夫、书童、长随、管家、丫环等一共十几人。这十人算是帮范履冰雇佣好的,毕竟范履冰上任也没带家眷,身边就一个幕僚,生活上肯定不便。

    厨娘等这些人,也基本上是在移民家族中请的,算是有经验的。

    衙门是新修的,后院里厨房等也是一应俱全。

    出了县衙不远就是一个菜市场,各种蔬菜鱼肉禽蛋都有。厨娘亲自带着杂役去买的菜,回来没多大会功夫,已经做了了一大桌子菜。

    有新鲜的竹笋炒肉,也有河虾以及鱼等。

    各种河鲜海鲜就占了八道,另外时蔬和野菜有四道,又还做了鹿肉、鸡肉、鸭肉和一个炒蛋。

    菜很丰盛,一大桌子菜。

    李超、张仲坚、范履冰、柯山还有李超的几个门生,坐了一大桌子。

    李超最不客气,先拿起筷子就吃。厨娘是个福建人,菜比较偏淡。不太合李超的胃口,但也还算可以。范履冰也觉得不错,第一次来到这么远的地方任官,原本还担心生活上的不便,饮食上的不适应,可现在看看,越王已经为他安排好了一切。

    衙门是新建的,而且后院很大也很舒适,还替他早早请好了这么一大群人。

    十多个下人,这些都是得范履冰自己开薪水的,不过范履冰一个县令如今一年光是正俸和加俸就有三百多贯,更别说就算不贪污受贿,可身为地方身官,一些人情往来的收入还是不少的。

    比如他今天刚下船,李家的管事就给他送上了一笔钱,不是行贿,而是官场惯例,地方上商人地主们凑的迎接钱。钱不多,但也不少,一百来贯。按惯例,官员到任和离任,地方上都会送一笔钱。

    这笔钱,算是潜规则了,御史言官地方按察使、巡查御史等,也都不会因为这笔钱就追究贪污。

    此外,做为县令,平时给人写点墓志铭啊,写个牌匾啊,润笔费也是不少的。

    反正,正常的灰色收入,其实也不少。哪怕不伸手去贪,当一任县官,也不少赚。

    大唐官制,六品以下官员,四年一任,任满按考核成绩升降。成绩好升迁,成绩差降职或者平调,一个职位,最多连任一届,任满八年必须迁离。而五品以上官员,则为三年一任。

    此外还有官员不得在家乡任职等回避制度。

    范履冰来琉求当县令,最多可以当八年。当然,正常情况下,一般是当满一任四年。然后按考核成绩升或降或调,甚至如果干的特别好的,不用满四年就升了。

    “多谢柯队长的帮忙,要不然我一人前来,估计连饭都吃不上一顿热乎的。”范履冰笑着说道。

    柯山正吃着一块腌鱼,在琉求,虽然李家也鼓励移民们搞养殖。但现阶段,牛羊肉依然价格昂贵,猪肉供应也不足,哪怕是鸡鸭也供应不过来。毕竟琉求不是普通的农业县,这里有港口有这么多商人,仅仅是琉求堡里那九百护卫,每天消耗就不少了。

    许多牲畜都得自福建运来,因此价格居高不下。本地人倒是经常狩猎,但狩获的猎物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