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3章

唐朝好地主-第73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同于张家沟府兵们那种简易的明光铠,三人身上的明光铠一看就是高档货,不但两个护心镜更加的锃亮,而且周边的甲叶还是山文字结构的。两个肩膀上还是两个麒麟头护肩,腰间则是狮蛮扣带。

    手腕有臂甲护腕,还有甲叶裙,护腿等。

    要是给他们背后插几把旗子,那就成了京剧里的武将了。

    不过看的确实非常英武,连程处默这个书呆都立马变的飒爽多姿,英武不凡。

    三人是来跟张超告别的。

    “后天就出发了。”

    程处默说这话的时候,身上铁甲叶子乱响,整个人非常兴奋,面色红润。

    张超看他这样子,什么也不想多说了。哎,不愧是程咬金的崽,哪怕连个铁枪都端不动,但人家这胆天生就肥。

    这才是真正的雏鹰啊,自己顶多算个土狗吧。

    不过张超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绝不热血一涌就要奔赴沙场。

    “你吃个饭还穿着甲不累啊?”张超其实心里有些妒忌程处默这些公子们的洒脱,人家就能做到这种激昂随性,自己却总是想太多。担心这个害怕那个。

    “嘿嘿,这可是秦王赐下的宝甲。”程处默自豪的道。

    倒是牛见虎不合时宜的拆台,“秦王这次赐下八百件铠呢,几乎此次随军战的功勋子弟都有一件。这甲也不算特别好,算是一般吧。我家里好几件比这更好的呢。”

    “你家更好的可也不是秦王赐下的啊。”程处默不乐意了。

    “三郎,你要是去的话,肯定也能得赐一件的。”

    张超心想还是算了吧,为了一件铠甲去卖命不值得啊。他早过了那种热血上头的年纪了,又不是过不下去得去打仗赚军功。

    程牛三人都很兴奋,这将是他们头一次上战场。

    还没有经历过战场,没见过杀戮,因此他们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大杀四方,建功立业这些,并没有想到真正上了战场会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那种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会是怎么样的场面。

    张超也没见过,但他看过太多的影视文学作品里的描述。

    有许许多多的士兵从战场上回来后,还会留下战争创伤综合症,一辈子活在梦魇之中。

    三人现在只是满脸的兴奋。

    不过三人参军,并不仅是去当个普通小兵的,张超倒也不太担心他们的安危。三人身份可不比他,他老子只是个九品队正,人家老爹都是国公。

    因此三人这次去当兵,直接就先得了一个亲卫的身份。

    亲卫,那可是正七品实职,唐制,二三品官员子,补亲卫。

    一参军,直接就是正七品官了,直接就是校尉级别了。

    老爹打了一辈子仗,最高也才做到校尉,现在才是队正。可人家头次参战,直接就是正七品。

    若是张超也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他估计会考虑下去河北一趟。可他只是九品子,按制只能补个帐内。帐内是什么,一个大将的亲兵护卫而已。

    程处默第一次参战,就能当个中校团长,他去当兵,只能当个中士警卫员,他才不干。

    三个家伙就是故意来得瑟的,名为告别,实为显摆。

    等在张家吃了顿辞行饭后,三人骑着马穿着那身骚包的铠甲走了。

    秦敢和崔琰接着又来了。

    秦敢是秦琼的部曲家将,这次自然得随征,而崔琰是个旅帅,这次也在受征之列。

    “我过几天就走了,万一我回不来,希望你能照顾好十三娘,若是你敢亏待她,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崔琰喝了两杯酒后,开始胡言乱语。

    “五郎你喝多了,我还等着你回来喝喜酒祝福我们呢。至于十三娘,你放心,你不说这话,我也会好好待她的。”

    “那就好,是男人就记得你今天说过的话,说话要算话。”

    崔琰醉着回去的,在张家说了不少醉话。但说来说去就那么一个意思,他要沙场立功,挣功勋富贵。

    若是以往,张超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崔家的公子会这么想上战场。

    但现在,张超对唐朝社会风俗也了解了许多,他知道崔琰在崔家很没地位,婢女生的奸生子,又碰上一个苛刻的嫡母,他到现在连崔家的族谱都还没进去过。

    在崔家,崔琰的地位十分尴尬,说主人不是主人,下人不是下人的。崔琰一个士族子弟,跑来从军,那也是有苦衷的。

    一步步到了旅帅,但在崔家依然没有地位。

    要想出人投地,靠崔家是没用的,崔家的家业他一文钱都分不到。崔琰只能靠自己,也唯有从军征战是能最快得到功勋的。

    喝醉的时候,崔琰跟张超谈了许多崔家的事情。

    张超也对崔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崔家,或者说崔善福家只是整个清河崔氏的一小部份。

    大唐的崔氏,有两大家,一是清河崔一是博陵崔。据说很久以前那是一家,但如今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家。

    两家都算是千年世家,发展到如今,不断的开枝散叶,博陵崔有四房,而清河崔有八房。

    这八房,就等于是清河崔氏分成了八大分支。

    崔善福属于清河崔八房之中的郑州房,郑州房从清河崔氏中分出来已经有好几代近百年了,从北齐到如今,也是开枝散叶。

    郑州房里又分成了五房。

    崔恺,后魏平东府咨议参军。生蔚,自宋奔后魏,为郢州刺史,居荥阳,号郑州崔氏。生暹、幼。幼字季阳,后魏时崔幼任永昌郡守,生子五,彦珍、景茂、彦章、彦穆、彦升。

    其中崔彦珍女嫁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独孤信生七女,有三个是皇后,一个是长女嫁北周明帝,谥号明敬皇后。一个是七嫁独孤伽罗嫁隋文帝杨坚,谥文献皇后。

    还有一个四女,为唐高祖李渊之母,追封元贞皇后。

    郑州房也是从崔彦珍他们这一代,分成了五房。其中崔彦穆这一支为大宗,彦穆有子四,君绰、君肃、君宙、君赡,这一支在隋时是相当风光的。

    而崔善福,是五房崔彦升这支。崔彦升子崔至仁,崔至仁生崔善福。

    清河崔氏,千年大族,人口众多,就算是郑州房,到此时也分为五房。每房都是开枝散叶,子孙众多。

    崔善福的五房还算是郑州房里较弱一支。

    崔善福是崔至仁的嫡子,但并不是嫡长子,他上头还有好几个嫡兄,下面也有嫡亲的弟弟,父亲崔至仁去世后,五房的大部份家业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崔善福等几兄弟只分到了一点不多的产业,其它的庶出兄弟更是只分到了点钱财。

    好在崔善福毕竟是嫡出,娶了荥阳郑氏女,可惜郑氏早死,后来便又娶了太原王氏女。

    但细说起来,崔善福在郑州崔氏五房里只算是一般,并非什么大家族长,连五房的家都当不了,更别提整个清河崔氏宗族了。

    若非如此,崔善福也不会现在只是秦王府的一个库真,更不会把女儿嫁给秦叔宝的义子。不然,就算王氏爱财,不喜前妻所生之女,崔善福也不可能这样做的。

    说白了,崔氏本已落魄,而崔善福更在崔家中没啥地位,表面风光而已。

    崔琰生在这个的家庭里,又是个婢生子,更没地位了,如果自己不努力奋斗,将来崔善福的家业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崔善福只会把自己的家业传给与王氏所生的嫡子崔玄籍手里去。

    张超听过之后也不禁是大摇头,所谓千所世家,也真是复杂。

    其实最早的时候,博陵崔氏声名比清河崔要强的多,但后来清河崔后来居上,只是如今,博陵崔又已经超越清河崔了。

    “祝你早夺功勋,到时衣锦还乡。”张超送秦敢和崔琰离开时,崔琰已经马都骑不了了,还是秦敢拉着他共骑一马回去。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

    正式的出征日期已经下来了,这一天很快到来,老爹和村里的府兵们都背着行囊,穿着征袍,骑着马骡出发。

    全村都到村口送行。

    随着老爹他们一同离开村子的还有许多不是府兵的男丁,他们接到县里的征召,要去服瑶役做民夫,给出征的府兵们运送粮草军械。

    一下子,张家沟走了五十多个壮丁。

    村子也一下子少了许多生气。

    “回去吧,看顾家里,替我照顾好你七娘还有莲儿和兰儿姐妹俩。”

    老爹骑在马上,提着他那根缠铁枪,倒是比较洒脱。

    从中原战场回来,这还没两月时间,又一次出征了。

    夫妻别离,父子告别,村口,大家都十分不舍,不过那些府兵们却都一个个没什么不愿意的神情,打仗对于府兵来说,其实是件好事。打仗有机会得赏,更有机会获勋得官。

    如今朝廷还是很能兑现功勋赏赐的,只要你能立功,就能兑现,可不是到了中晚唐以后,得了功勋也难兑现,当府兵只有义务而得不到权力。

    大家都看着老爹,上次中原一战,又是得钱又是升职,还分地的,不知道让多少人羡慕,这次大家可都鼓着劲,就准备去河北好好的赚笔功勋,换些封赏。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2章 黑科技(第四更)

    (两千九均的加更,兄弟们,月票278了,再有二十二张,又有加更!)

    张家沟二十个府兵出征了,还有三十来个男丁也受官府征召去当民夫运输。村里一下子少了五十多个壮汉,少了许多热闹。

    现在张超独享一个窑洞了。

    赵叔王叔两个老爹的警卫员也跟着打仗去了,小八小十三两个家伙老爹的随从倒不需要上战场,但却转调给别的军府武官做随从去了,他们今年的两月役期还没结束。

    原来六人睡一屋,张超总想着什么时候自己能独住,可真的大家都走了,他又觉得有些怀念原来了。到了晚上,吃过饭天黑后,还能在炕桌上叫两把地主,聊会天。

    寂寞无聊的张超拿出了笔记本,上次用太阳能充电器充电过后,到现在还有些电。不过电脑没网,也是一样难过。

    闲极无聊,栓好门,带上耳机,看了个片,看后更加空虚无聊了。

    睡又睡不着,张超只好拿着电脑翻看些资料。翻看了会新唐书旧唐书后张超觉得有些无聊,里面都是简单的记载着一些年份大事,距离张超实在是有些遥远。

    他最后找了一些专家写的关于古代农业方面的论文等资料来看。

    翻车、井车、筒车这些水车如今都已经有了,张超家的浴室就正在打造井车和翻车。不过翻看了会资料,张超还确实找到了一种眼下还没有,但极先进的农具。

    曲辕犁,又称东江犁。

    资料中称最早发明于晚唐的东江地区,现在的犁是直辕、长辕,犁十分沉重,耕田往往得需要两牛并耕。

    而这种新的曲辕犁,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新犁只需要一头牛就行了。

    张超看的不由拍腿,以前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这个呢。

    张家现在可是有千多亩田地,若是打造出这种新犁,不但能大大帮助自家的佃农,而且就算是当做一种商品来卖,请些木工开个农具店卖犁肯定也能赚钱的。

    甚至弄不好,若是能进献官府,嗯,说不定还能得赏钱。

    张超找到的资料里有曲辕犁详细的记载,曲辕犁总共有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资料上还有详细的图纸,以及复原图和制作方式。

    现在唐人使用的犁是长直辕犁,这种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高。

    短曲辕犁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能够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相当适用于江南地区水田面积水的特点,因此历史上短曲辕犁最先出现于江东。

    不过短曲辕犁在关中也一样好用。

    短曲辕犁增加了犁评和犁箭,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就能入土更深,适用深耕。若提起犁评,则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适用浅耕。这种轻松自如的调整,有利于精耕细作。

    而且犁壁不但能碎土,还能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

    历史上曲辕犁一经问世,就迅速得到推广,一直到宋元明清各代,大体经构也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宋代的曲辕犁也只是使犁辕更短、更弯,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让犁身结构更加轻便。明清时期,则因冶铁发达,开始使得铁辕。

    张超觉得,自己可以直接把宋代时十分成熟的短辕犁拿出来。

    一部成熟的短曲辕犁并不复杂,在减少优化了结构后,甚至只有二三十斤,一只手就能提着走了。

    整个犁除了犁铲是铁制外,其余都是木制,成本不高。

    其实若要更轻便些,还可心把犁铲和犁壁都使用钢铁,那些更轻便。不过如今铁价极高,因此除了犁铲使用一个铁嘴,其余的都是用木头代替,包括斜面的犁壁。

    连犁铲也只是前面的尖尖是铁制套在木头上,尽量减少用铁,降低成本。

    张超越看越兴奋,这可以搞个大新闻啊。

    拿出纸笔,张超从电脑上把宋代成熟的曲辕犁给抄了下来,图样、配件、制作方式等。

    第二天,一大早,张超就起来了。

    他头一回枪都没有练,就跑去找柯山的木匠叔父去了。

    柯木匠现在带着自己的徒子徒孙正在给张超的浴室打造水车。

    一架从井里提水的井车,井车把水从井里提上来,然后送入一条水渠里。

    水流到一个挖好的储水池中,然后在储水池边建水塔,再在水池里立一架筒车,把水送到水塔里。

    水塔有竹筒相连,可以把水送到浴室各处。

    柯老伯是个老木匠了,制作井车和筒车都会。

    不过张超觉得这些木匠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