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33章

唐朝好地主-第733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掌柜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了,没料到这位年轻的公子,居然这么斤斤计较,如此能说。

    “这位公子,我们这是小本经营,不比糖行。他们那是批发,一次交易都是百石以上,不能比啊。我们小本经营,成本大。每月还要交营业税,每年还要交两税,这平时还要交治安费啊卫生费啊,你看我这店里还请了这么多人工呢,不容易啊。”

    李超却不为所动,这点道行也太浅了。

    太子却愣愣的看着李超,身家亿万的大唐首富,居然跟个糖铺的掌柜在这里为了几贯钱争扯,这也太掉价丢份了吧。

    老师你好歹也是一天几百上千贯上下进账的人啊,用的着为这点钱讨价还价吗?

    红线也觉得不太好意思,觉得这事传出去,一代文宗武神的面子可就没地方放了。

    “三郎,几贯钱的事情。”

    李超打住红线。

    “这可不是几贯钱的问题,买东西讨价还价这才正常嘛。我认为,这些糖不值这个价,虽然我不缺这点钱,但也不能当冤大头嘛。”李超笑嘻嘻的道,反正今天是来逛街的,逛街嘛,不就是这样。

    过程才是乐趣啊,重要的又不是结果。

    那商铺掌柜的也有些无奈,碰上这么一个也算是看走眼了。

    “这样,我再让利出血,给公子赠送几包本店的特产,如何?”

    李超倒是有些意外的瞧了这店东一眼,手段挺厉害啊。没有说直接降低让利,而是想到送赠品,这可是非常厉害了。

    让利,那就是利润减少,而送赠品,其实利润保留了。

    “店家,你是不是瞧我们是外来的,就这么狮子大开口啊。黑糖开出冰糖价,我们也不是傻子啊。这样吧,这些黑糖,就算一贯钱好了。”

    店家汗都下来了,这也太狠了。

    “客官,这我们可亏不起啊。”

    “亏啥啊,十斤左右的黑糖,一贯钱,那也是一斤卖百钱了,比米还贵了二十倍呢。红砂糖也不过这个价了。”

    店家坚称他这不是普通黑糖。

    “加五百文,不能再多了,要不我就去别家买了。”

    “客官啊,你这样小店亏死了啊。”

    红线和承乾他们已经干脆坐在一边看李超跟店家在那里讨价还价。

    店家满面愁苦,好像痛苦万分,而李超则咄咄逼人,动不动就做势要走。

    最终两人一个慢慢往上加,一个慢慢往下减。

    “两贯,真不能再少了。”店家也知道今天碰上高人了,他现在只想着如何马上结束这单生意,要不然再这样讨价还价下去,他怕自己心脏受不了。尤其是这会已经有其它的客人进店了,不能影响了其它生意。

    “一千八,多一文钱我也不出了,另外你刚才答应我的那几包赠品也不能少。”李超好整以暇。

    掌柜的幽怨的目光盯着李超好一会,最后才一咬牙。

    “好,一千八,加三包红糖。”

    李超笑着递过两张千文大钞,“找钱吧!”

    掌柜的一脸杀气的扭头回了柜台后,给李超找了两张百文的宝钞,然后几乎是送瘟神一样的把李超他们给亲自送出了店铺。

    承乾对着李超竖起大拇指。

    “老师真是厉害,谈了半天,终于省了三千七百钱!”

    李超拍了拍他的肩膀。

    “太子啊,可别小看这三千七百钱。一千八百钱的东西,你们价也不讲,让人给开出了五千五。而我呢,一会功夫,就减了三分之二。三分之二啊,你知道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这跟几贯还是几百钱没关系,而是没当冤大头。这些糖就值这个价,不能一千八的东西,却花五千五。那样的话,店家并不会赞叹你豪爽,只会心里骂你傻。”

    承乾苦笑。

    李超却得意的大笑。

    继续逛街。

    他们进了一家果糖店,有卖椰子糖,也有榴莲糖等,这些糖也是以白砂糖加水果,还有盐、麦芽糖等加工而成。

    这些糖还是李记的糖厂批发而来的。

    李超对于价格就更清楚了。

    不过这次他没亲自出马,而是让红线、太子他们自己去讲价。几个人觉得挺新鲜,还真的跟老板唇枪舌剑,讲的不亦乐乎。

    最后,价格谈成,比李超预期的还是高了不少,但也算是不错的开头了。

    承乾很兴奋。

    出门,下一家,继续。

    等一番采购下来,他们已经买了各式各样的糖无数了。

    准备找家茶楼喝杯茶休息一下,却又看到了那个老乞丐,正站在茶楼前讨钱。

    茶楼的伙计却没给钱,而是喝斥驱赶他离开。

    李超走上前去,他对身边的随从道,“问下他的情况。”

    这样年纪的人,多数都不会官话的。

    随从会土著话,过去跟老乞丐谈了会,然后回来。

    “这人原来是个渔民,采珠为主,偶尔也打打渔。不过如今年纪大了,腿不好,下了不海。又干不了其它的力气活,于是只能沦为乞讨为生。”随从禀报道。

    “如他这种,官府就没有点补助什么的?”李超问。

    李超记得,李家在交州的那些产业,每年都会捐出一笔钱来,就是专门给那些孤寡残疾的,给他们定期送些钱粮,替他们修补下房屋等。

    这也算是增加声望的事情。

    这个老丐的情况,应当也是能享受到这一帮助的。

    “他说他确实有拿到帮扶补助,不过他的儿子考中秀才了,在城里读书,开销很大,他只好出来乞讨要钱。”

    李超惊讶,想不到这个老丐的儿子居然还考中了秀才,而他儿子考中秀才之后,居然还要他来乞讨要钱?

    “他这儿子也太不孝了,是怎么考上秀才的?”承乾气恼的道,“老人家,带我们找你儿子去,我们一定给你作主。”

    老丐听了翻译的话,却连忙摇手,“别,千万别,不能让我儿知道我在讨钱。如果知道了,他在学校里就没有脸面了,不能去找他的,我来讨钱,我儿也从来不知道,我都是偷偷瞒着他的。”

    这些,却是李超和承乾他们始料不及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43章 铁杆庄稼

    桂花黑糖、椰子糖、榴莲糖、绿豆糕、牛角梳、木雕,逛了半天街,回来的时候随从们手里都拎满了各式各样的交州土产。

    虽然走的脚都有些酸,可红线、四娘两个还是非常兴奋的,到了家,还忙着商量这些礼物带回去后怎么分配。

    李超倒是一直还想着那个老丐的事情。

    杨师道过府来商议回京朝集的事情,身为地方封疆大吏,他本来应当在十月就进京的。不过这边事务多,且又还要等着随李超和太子一起回京,便一直没动身。

    “扶南、真腊那边我们都派人去传了话,两边使者也来见过我,我转达了赵王的意思,他们表示会立即派人回去禀报,稍后给我们回复。”

    “嗯。”李超点了下头,对于扶南、真腊、林邑三国的态度,他已经定下了调子。大唐要趁机插手,先灭林邑。

    “对了,交州这边对于今年新考出来的秀才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听李超说到这个,还有些不太好意思。广南道也算是大唐二十余道中的一道,可大唐今年开新式科举,天下录取了五万秀才,广南道却只录取了一百个秀才。

    就是这一百秀才,还算是对广南的照顾了,要不然,若真全按着成绩来录,估计一百秀才还录不到呢。

    一道只录了一百秀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广南的文教不兴啊,这也算是他为政地方的一个失职了。

    可说起来,杨师道也有些无奈。

    大唐科举考试制度,是有学籍的。也就是只有广南籍的读书人,才能参与广南道的科举考试。都是按着户籍确定学籍,广南的只能在广南考,而交州的只能在交州考,宋平县的就只能在宋平县考。

    这一个制度,使得科举考试的时候,广南的许多读书人都跑回原籍考试去了。而这些人,却又占据了广南汉人士子中的多数。

    许多在广南经商啊,办庄园的地主、商人们,他们的籍贯依然还在原籍。虽然纳税的时候,朝廷按他们在这里的产业,照样征税。但科举就不行了,他们必须回原籍考试。

    “今年考中的那些秀才,官府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抚着胡须,不知李超为何这样问。

    “按朝廷的规定,录取的秀才,要在县学中进修学习,只有拿到足够的学分才有资格参加州试的科试,科试中取后,才能参加州试正式考试。”

    李超点头,这些他是知道的,甚至这些还是他为朝廷设计的科举改革新制度。

    所谓的进修学习,就是指考中了秀才之后,必须的一个条件。

    毕竟科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吏,大唐对于县试的参考条件还是放的比较宽松的,年满十四岁,身家清白的良民,就可以参加县试。

    这个身家清白的要求比过去也降低了许多,过去的身家清白讲的是三代无犯罪记录,而且过去工、商子弟是没资格考试的,更别说那些贱籍之人了。

    而如今放宽了条件,只要父兄无犯罪记录,本身是良民,就算是工商之子也一样可以参加科举。只不过加了一个年龄限制,十四岁。

    当初加这个年龄限制,也是考虑到虽会有天才,但年纪太少肯定是当不了官做不了吏,人生阅历这些也不足的。因此十四岁就是最低参加科举的年纪,这样真要有天才,那么县试道试会试一路过关高中,三年一期,也就十六岁了。

    十六岁如果再国子监里进修一年,十七岁年纪也是勉强能当个官吏的。多少人不可能一次就中,正常考个几次,那么二三十岁中进士都是正常。

    中秀才之后入县学读书,也是一个硬性规定。

    这个县学里读书,读的不是一般的儒家经典这些,中秀才之后入县学,他们读的是处理公文,学习行政这方面的知识技巧。甚至还特别给几个学科定了学分,只有修满了学分,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州试资格考试,去考取举人。

    秀才入县学进修,要求不高,也不要求一下子学到太多东西。甚至报名拿了课本在家修习也可以的。

    当初李超弄出这些来,就是为了避免到时科举选出一群只知读死书的书呆子,因此才会有考试和学校并重。

    “这个县学进修要收费吗?”

    杨师道点头,“有收费,不过收费不高,县学秀才班有专门的课程,因此要发给教材,还要定期考试,所有有收费。”

    嗯,没有优待。

    李超有些意外,这是自己当初疏忽了还是朝廷疏忽了?

    李超是赞成优待读书人的,当然,他也反对如明朝那样过份优待读书人。一个读书人,就想免役免钱粮,甚至接受投效,庇护亲党不纳税服役,甚至连做生意都不纳税,这不可能。

    大明后来国库空虚,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士绅阶层的特权给害了,大量的人都不纳税不服役,一人中举,就有许多乡人连人带田产的白送。但这种送田甚至自卖为奴也不是真正的,只不过是一种借着秀才进士的特权,逃役逃税,他们不再向朝廷纳税服役,只向投靠的士绅交点租子,负担就变轻的多。

    士绅庇护他们,白得一笔租,而投效的百姓减轻了负担,唯独朝廷亏了,流失了大量的税收。

    这种亡国的做法,李超当然不能纵容。

    可现在朝廷对读书人居然没半点优待,这也是出乎他意料的。

    那个老丐家庭条件较差,年纪大身体差,几乎是个残废。儿子却出人意料的读书成才,居然考中了秀才。可现在他儿子要进县学读书进修,却交不起钱,老头不得不去乞讨要钱,供养秀才的儿子,甚至还不敢把他乞讨的事情告诉儿子,生怕儿子知道后没面子。

    这种伟大的父爱,确实让人敬仰感动。

    李超把这个事情说了出来。

    杨师道也很惊讶,“想不到一个渔民之子,居然也能考中秀才,不简单啊。”

    整个广南道数州之地才考出来一百个秀才,而这个穷小子居然也能中,当然就很了不得了。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关西顶级名门,甚至还是前朝皇族,他读书当然要简单的多,家里有的是资源。

    “我回头就让人送笔钱给他家。”

    李超却摇头,送钱并不是解决的办法。

    朝廷科举改制之后,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穷人子弟也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不过,读书的负担也确实不轻,如今朝廷也只能免费普及初小义务教育,对高小甚至更高的中学,也是无法完全承担免费教学的。

    “我的意思是,在高小和中学的办学中,还是坚决收费教育,办官学的同时,也鼓励民间办私学。而官府呢,也应当拿出些专门的资金,做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对一些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也还不错而家庭条件又很困难的,则发给助学金。”

    全免费肯定是办不起,但对部分学生奖励资助还是可以的。

    杨师道想了想,这个倒不需要太多钱,“回头我就拟个章程出来。”

    “杨公,对于秀才们,我认为应当要更加重视。考一个秀才不容易,这些人都算是读书人中的精英了。我有一个打算,就是以后考中秀才的读书人,都可以免费进入县学秀才班进修,地方官府还要给予一些纸笔的补贴。此外呢,给予县学里秀才们每月六斗米口粮。”

    免税等特权口子不能开,但给点纸笔补贴,再一月给六斗米的口粮,李超倒认为还是地方上还是能负担的起,也应当负担的。

    读书人,总要优待些。

    有了一月六斗米口粮,就算是贫困的秀才,也能安心的读书。

    “赵王真是想的长远啊,杨某倒是疏忽了这些。”杨师道也很赞同李超的这个优待士人的计划。

    广南总共才一百个秀才,一人一月六斗米,一人一年不过七石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