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36章

唐朝好地主-第736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周也拿起一个金黄的桔子剥起来。

    “之前我们确实没有把李家编进去。”他承认。

    李超笑道,“如果我猜的不错,如我义父齐郡王家,还有老程等诸多郡王国公等开国勋臣,只怕也都不在其列吧?”

    马周点头。

    氏族志,之前都是按郡望来的,哪一个能进入其中的,不得是几百年的士族,一郡之望,甚至是如崔郑这些千年世家。连皇族,都只能列在第五。

    当今的许多勋贵,那些山东豪杰出身的军事新贵,出身多是些小地主甚至是农民,哪可能有资格列入。

    李超慢条斯理的撕着桔子瓣上白色的经络。

    “这不就对了嘛,朝中王公贵族们多数被你们扔下榜,皇族列第五,反倒是崔郑等你们排在最前面,你说陛下怎么可能接受呢。”

    当今坐天下的是李家,朝堂之上的是谁呢?

    是李超那一群军功新贵们,这些人多不是士族,更不是世家。而崔郑等老牌士族呢,虽然崔干也当了侍郎,但他们在朝中的地位其实是不高的。

    大唐取得天下之初,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

    关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西魏北周到隋,关陇贵族是相当得势的,但在隋朝开始解体,到了唐后已经远不如从前,经历了此次的汉京之乱后,可以说关陇集团已经被打入泥底。关陇贵族是以武力起家的,到了如今,偃武修文,文武分开,武将受到极大限制,加之关陇旧阀站错队,自然也就一撅不振。

    江左和代北的士族,在隋末就已经没落了。

    唯有关东士族,虽然在东魏北齐时代,就大受打击,但在隋一统天下后,隋朝恢复汉魏礼制,关东士族又很快的凭着他们的千年底蕴起来了。

    甚至凭借着他们向来的联姻策略,关东士族迅速的借着与勋戚集团联姻,又爬了上来。

    在魏晋南北朝时,谱籍是个很重要的东西,这是选官的根据。划分门弟,是看历代做官的情况而定。列为门阀,都是累世冠冕之家。

    而李世民要修本氏族志,难道还是要走魏晋南北朝的老路?

    隋文帝当年弄出了科举制,就是为了打破这一套的。从科举诞生,到如今新科举的推行,可以说朝廷一直以来就是要实行一种全新的选才选官制度,要打破士族门阀的垄断。

    “还望三郎指点迷津。”

    李超也没小气,“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

    “只以当下官爵高下做等级?”马周大惊。

    之前的那版氏族志,不但李超没能列入,他马周也是一样的没列入的。

    因为他虽是宰相,可他连小地主出身都不是,真正的黎民百姓。

    “这样可以吗?”

    “当然可以,刚才我也说了,你先弄明白陛下为何要修氏族志,知道陛下的目的,那么就好办了。陛下是要给崔郑等揍臭脚吗?当然不是,也不是为了尊崇那些什么千年百年世家。修这个氏族志,根本目的,还是要把如今大唐的社会阶层,重新排个序,这是为了稳定秩序。”

    皇帝是要打造一个大唐的士族体系,也就是说,这些士族不论从前,是从大唐开始算的。如马周,过去只是个穷人子弟,黎民百姓。但他如今是大唐的宰相,中书省的次官,爵位还是实封国公,有封地的顶级爵位。这样的马周,当然能列入大唐的士族之中,甚至还能排名靠前。

    如李超,就更不得了。大唐异姓臣子中唯一一个亲王,功高着著,又是太师。还是皇帝姻亲,因此就算他以前不是世家士族出身,但大唐的士族中,灞上李家也有一份,还一样得靠前。

    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罗士信、李绩、单雄信、牛进达等等这些当今朝廷的顶级勋臣,他们过去都不是士族,但从今往后,他们都将成为大唐的新士族,并且是要排名靠前的。

    这,才是李世民真正修氏族志的本意。

    马周他们连这个都搞不明白,还修个屁的氏族志,把崔干列为第一等修出来让皇帝添堵吗?

    皇帝做的这事情,是有背后深层意义的,是为了巩固大唐帝国的统治。对皇帝来说,与他一起打天下的李超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等等这些人,才是自己人。崔卢郑王李等算什么?

    马周得了李超的指点,拜谢过后连忙赶回去了。

    李超却坐在客厅里皱眉。

    他没料到氏族志还是修了,只是比历史上提前了几年。

    历史上,李世民修氏族志,当然也有抑制关东士族的意思,但并不是完全打压士族,他是要搞新门阀和世封制。

    历史上,李世民后来搞世封刺史,氏族志就是相辅相成而出台的。

    现在李世民还是弄出了氏族志,因此李超可以说一眼就能知道李世民想的是什么。他要搞一个大唐的新士族体系,建立一个全新的大唐贵族体系,这个制度目的当然就是新贵族的全面夺权了。

    新贵族取代旧贵族,这对朝廷来说是有利的,新贵族才是自己人。

    对李超来说,这个氏族志对他对李家对那些勋戚们来说,也有好处。好处还很大,这是大大提升他们地位的。可以说,汉京之乱后,皇帝迫切的需要加强统治,多获得支持者。

    一个汉京之乱,最终让大唐割裂,虽然最终李世民凭着强硬的手段,以武力镇压了叛乱,还清洗了许多反对者,但这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事情。

    他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再来一次。

    让陪他打江山的臣子们站上来,同时也是对崔郑等旧士族留一个位置。虽然地位降了,但还是有他们一席之地的。

    特别是如今新科举推行,对于旧士族还是影响极大。过去相当于旧士族们直接垄断了,现在他们得出来跟寒门地主子弟同场竞争,虽然士族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占有优势,可毕竟还是得跟泥腿子们争的。

    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李世民也是有些保守的。或者说,比较稳重。当年杨广就是改革的步子迈的太大,结果扯到了蛋,亡了国。

    李世民经历汉京之乱后,也不敢完全无视那些旧士族门阀。

    一边是推行新科举制度,一面却又让人编氏族志,要确立大唐的士族门阀排行。

    用新士族取代旧士族,而不是全面打压士族,这就是李世民的策略。不得不说,李世民倒是越来越厉害了。

    三十而立,越来越接近三十岁的李世民,越来越老辣了。

    这是一个妥协,却又是带着进攻的防御。

    马周从李家离开,直接就回了皇城的中书门下。一进去,就让人把高士廉和岑文本、韦挺、令狐德芬四个一起主修氏族志的高官拉了过来。

    “几位看下这个。”

    马周把一张纸递到四人面前,上面是他路上时在车上匆匆写的氏族志编修新方向。

    “皇族第一等,勋戚次之,余以朝廷爵位官职为序。”

    这基本上就是李超给马周定的调了。

    不再以姓为主,而是以官爵为主了。甚至这勋戚排在第二,意味着以前不是士族的庶族地主出身的那些勋贵们也将进入氏族志,甚至还要排到崔郑等旧士族的前面。

    “皇家第一,那这第二是谁?”

    高士廉皱着眉头问,马周的这个提议,简直如一道雷劈下来。

    氏族志分为姓氏和家族,姓氏一个排行榜,家族一个排行榜。

    李姓肯定就要排在第一了,那么第一家族也肯定是皇族,那谁是第二姓,谁是第二家族呢?

    马周道,“第一姓氏当然是皇家,是李姓。第二姓,应当是后族,所以应当是长孙氏。至于家族排名,皇家也是第一家族,第二家族应当是后族,因此我认为应当也选洛阳长氏家族。”

    岑文本在一边道,“如果是这样的标准排名,那我认为家族排行第三,应当是灞上李氏。李文远是唯一一个异性亲王,且是朝廷太师,又是皇家姻亲,儿女与太子订婚,儿子也尚公主。”

    高士廉道,“若是按马相提出的这个标准,灞上李家当为家族榜第三名,在李姓中则排第二名。”

    “不过,不尚姓而尚官,这个标准,能符合陛下心意吗?”

    马周却是很有信心,“不如我们一起去面见陛下,当面呈奏就知道结果了,总比我们在这里瞎猜的好!”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48章 御口钦定

    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寒冷。

    李世民站在殿前,看着阴沉沉的天空,似乎又要下雪了。他拢了拢身身上的袍子,下雪也好,瑞雪兆丰年。冬天不下雪,那才叫大好不妙。如果哪年冬天不下雪,那么上到皇帝下到百姓连年都过不安心。

    这意味着明年肯定会出现灾情,没有雪往往就有旱甚至有蝗。

    一阵凛冽的风顺着廊庑盘旋。

    听说在岭南的崖州岛,一年四季都见不到雪。汉京的冬天大雪纷飞,崖州岛上却火热如盛夏。而在更遥远的越南州,甚至连冬天都不会有,一年就春夏两个季节。

    交州则有雨季和旱季两季。

    朕的江山,真是万里辽阔。若是有机会,也下一次江南,却趟岭南,甚至去那天涯海角看看就好。

    打了个寒颤,李世民笑着摇头,往殿中走。

    屋外寒风凛冽,屋里却温暖如春。

    但坐在御案前,看着那些奏章,他的眉头却又一下子紧皱起来。

    真是让人烦啊。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堆堆的奏折,而这些,全都是弹劾李超的。

    来自各方各面,有来自岭南的,也有来自朝廷御史台,甚至不是御史的许多官员也都上奏弹劾李超。

    弹劾的内容五花八门。

    有说李超在岭南行事嚣张,逼反了冯冼,大开杀孽等等。也有人说李超在岭南巧取豪夺,大肆贪敛。

    还有人说李超故意挑起事端,说他越过朝廷,直接跟真腊和扶南几国谈判,甚至其不经朝廷同意,就跟真腊签订协议,答应真腊一起出兵对付林邑和扶南联盟,说李超借机拿朝廷名义讹诈了真腊几百里北方国土,并入他自己的封地。

    有人弹劾李超的灭林邑计划,说他不顾林邑为大唐藩属国之事实,要主动出兵侵略林邑的事情。

    其它的事情还有许多,反正如今李超在朝中,一半的人极称赞李超,而另一半的人又天天弹劾李超。

    又看完一本,李世民直接扔进了旁边的箱子里,那已经堆了大半箱了,而在不远,还有好几口盖着的大箱子,那里也一样装着弹劾李超的折子。

    所有弹劾李超的折子,最终都装进了一口口的大箱子,堆放在角落,根本不会有批复。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这都是什么跟什么。

    就没有一本弹劾到点子上。

    李超在岭南做的那些,他赞叹还来不及呢,那是大功。什么冯冼宁陈,李世民会在乎他们怎么想的吗?

    不肯交权,还想割据,做梦。

    就该李超这样的强硬手段,不给他们半点机会。

    李超对于真腊几国的处理,确实有过越过朝廷。

    不过通过六扇门的调查,还有李超的奏章。他倒也对南蛮的局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了,真腊、林邑、扶南三家结成两个阵营互斗,李超没有调停,也没有去支持林邑和扶南,反而站到更强的真腊这边,这就不是维持南蛮局势了。

    李超要破局。

    李超要让大唐灭了林邑,夺取林邑之地。这是李超在奏章上直言不讳的,林邑本就中国之地,眼下有机会收复当然要收。

    至于说越过朝廷,李超的解释是广南离京太远,事情紧急,如果等朝廷回复,只怕错过时机。况且,他这个处置大使,也是有便宜处置之权的。

    倒也不能说李超是完全越权。

    所有弹劾李超的奏章之中,也并不是完全言之无物。真要鸡蛋里挑骨头,总是能挑出来的。李超这样的地位,好多人弹劾他,不过是想着借李超扬名。甚至在揣测君意,认为李超如今地位太高,皇帝会想要拿下李超。

    李世民摇摇头,他需要拿下李超吗?

    不,也没理由。

    经历汉京之乱后,李世民越发需要李超这种久经考验十分忠诚的重臣。此次岭南之行,越发证明李超对朝廷的重要性。岭南归附大唐也五六年了,一直都是地方豪首们事实割据,李超一去,就把事情平了。

    拿起六扇门的密折。

    看了几眼,他眉头皱起来。

    上面写着李超曾经跟太子提起,要在封地训练骑士。从封地府兵中挑选七岁孩童,打小在身边训练,十四年的侍从骑士训练,每年一次考核淘汰。能够完成十四年训练考核的,最终授予骑士衔,赏给一座庄园。

    这些骑士,将成为领主的护卫,甚至是那些府兵们的军官。

    这个骑士,李世民摇了摇头。从朝廷律法和制度上,李超的这个骑士倒不声违法。毕竟朝廷有规定,封地领主可以拥有一支护卫,一里两个名额。

    李超打小训练骑士,这也只能说是一种挑选护卫的方式,只要数量不超额,没有什么不对。李超就算给那些通过训练的骑士授衔给庄园,这庄园只要是李超自己私人土地,他要送给谁,朝廷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嗯,李超的骑士合法合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超的这个骑士可就让人不是那么放心的。从七岁开始训练,经过十四次考核淘汰,最终训练出来的骑士,这得多么优秀?

    能文能武,甚至可以说不弱于讲武堂的学员训练了。

    经过十四年的训练,这些骑士都能成为精锐中的精锐,甚至成为优秀的中层军官。

    李超想干吗?

    只是单纯的训练一支精锐护卫,还是有更长远的打算?

    这个李超,总是让人无法放心,时不时的总要搞点事情出来。

    若是碰到一般的皇帝,就这一条,都足以把李超拿下了。

    不过最后,李世民还是叹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