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59章

唐朝好地主-第759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日一场,九日考完。

    李超选中裴炎为会元,录取五百贡士。

    随后太子承乾亲自在贞观殿举行了殿试,并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

    金榜一出,会元裴炎为状元。

    这位新科状元河东裴氏出身,与武德宰相裴寂算是同族,但不是一支。

    名门出身,又高中状元,还年轻俊秀,一时之间,裴炎成为汉京城最热议人物,据说好些勋戚都跑去抢夺这位状元郎,想要拉回去做婿,演了一出榜下捉婿的热闹戏。

    新科状元带着新科进士们游街,满长安都是欢乐。

    李超却在宫里下棋。

    棋子落在棋盘中央,清脆响亮。

    承乾拈着棋子,却久久也跟不上。

    “不用担心,稳婆是汉京最好的稳婆,帮我家接收了七个,全都母子平安。她不也说了,胎位很正吗。”李超看着棋盘低声道,语气里带着轻松。

    “我就要当爹了,不知道生儿还是生女。”承乾声音激动。

    “生儿生女一会就知道了。”

    三年前李超带着承乾去了次瑶台,然后李世民让人把那两个姑娘接进了东宫。时隔三年,承乾终于要当爹了。

    “殿下!”

    匆促脚步声传来,一名东宫内侍小跑过来。

    “生了,生了。”

    承乾激动的一下子站起来,把棋盘都掀翻了,黑白的棋子撒落一地,他却不管不顾,一把拉住内侍,“杨奉仪怎么样了?”

    李超在一边加了一句,“生的男孩还是女孩?”

    “回殿下、太师,杨奉仪母子平安。恭喜殿下,喜得麟子!”

    “哈哈哈,弄璋之喜!”李超笑着恭喜承乾。

    “生了个带把的,哈哈,孤当爹了,孤有儿子了。”第一次为人父,承乾激动的都不知道要怎么开口说话了。

    自己的女儿还没嫁入东宫,太子却已经跟别人先生了儿子,李超倒是没有半点不高兴之色。反正那杨奉仪出身歌伎,这种身份是上不了台面,更威胁不了自己女儿地位的。

    但她替太子生了一个儿子,哪怕这个儿子是庶子,毕竟也是李世民的长孙了。这对于稳固太子的地位,也不是有些帮助的。

    “走,带孤去看看。”承乾激动的拉着内侍往外走。

    刚出生的孩子很难看,皮肤红红的,脸皱巴巴的,眼睛都没睁开,像是一只小老鼠。

    不过承乾看着这小小的孩子伸出那只小手,紧紧的握住自己的指头的时候,心里却无比高兴。

    这是初为人父的喜悦。

    “爹应当给你取个小名,但取什么名字好呢。”承乾看着宫人怀里这个小人儿道。

    想了半天,承乾最后想到一个名字。

    “就叫阿奴吧!”

    给小孩子取贱名,为好养活,不但普通百姓之家如此,就连皇家也不免俗。普通百姓给儿子取小名多叫猫儿狗儿猪儿,魏晋南北朝时,佛寺大兴,因此取佛名的极多。

    而小名取奴的也很普遍,李治的小名就叫雉奴。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寄奴。

    “阿奴!”

    李超上前,逗弄了一下他,喊他名字。其它宫人内侍也过来叫阿奴,据说这样喊了后,就好养活不会被带走了。

    承乾很高兴。

    当即下太子令,晋封杨奉仪为昭训。从九品提升到七品了!

    “孤要立即向陛下报喜!”

    李超回到家时,连崔莺莺她们都已经知道杨奉仪为太子生了个儿子。

    “怎么就生了个儿子呢,生女儿不更好。”崔莺莺一边为李超脱下大衣,一边还小声嘀咕着。

    “生儿生女又有什么关系,嫡庶有别,根本不可逾越。杨奉仪生下长男,也没关系。”

    “咱们家夏花娘也都十一岁了,要不明年就让她入宫吧!”崔莺莺小声道,听说承乾已经有了庶长子,她一下子为女儿紧张起来。

    “你想什么呢,夏花才十一岁,说好十六岁再让她嫁入东宫的。十一岁的姑娘,都还没长大呢。”

    李超眼里,自己的长女李芳华还是个可爱的小宝宝呢。才十一岁,放后世也才小学刚毕业,这么小,让她嫁人?

    太早了,李超绝对舍不得。

    虽说小姑娘已经长的亭亭玉立,都到李超下巴那么高了,但才十一啊。

    崔莺莺却道,“不小了,丫头已经来过月事,成人了。”

    李超听了很无奈。

    这年代,许多人把女人成年的标准,定为初潮。来了月事,就算成年了,就可以成亲了,也可以生孩子了。

    可他们也不想想,这时的姑娘才多大啊。都还没发育完全,她们还要继续长个子,甚至骨架都还没长完全。

    过早的结婚,影响发育,甚至因为过早怀孕,导致难产等问题。

    这时医疗卫生条件不行,许多低龄产妇都没难过这一关。

    “长孙皇后也是十二岁嫁给陛下的。”

    李超坚决的摇头。

    “最早十五岁。”

    “可是你就不担心啊,这次是个杨奉仪,她歌伎出身,身份卑微我们不担心。但太子已经十七了,再等五年,这五年可是夜长梦多。到时太子殿下再纳几个名门或是勋戚千金入宫,到时她们就不是奉仪、昭训,直接就会是良娣、良媛了,若是她们生了皇子,对我们夏花娘可是威胁极大。”

    李超转身,握住妻子的手。

    “你啊,年纪越大,就越瞎操心。你也不想想我们女儿是谁,是可爱的芳华啊,聪明伶俐,又美貌又有才华,再过几年,肯定倾城倾国。而且你不看看你女儿的父亲是谁,是我啊。我可是大唐的太师、赵王,大唐首富。有这样的父亲,咱们女儿入了东宫,争不过谁?”

    “所以说,你不要急。女儿现在这么小,进了宫才让人担心。”

    崔莺莺被李超这么一说,也叹息一声。

    换了衣服,李超去了演武场。

    家里一群孩子正在这里训练武艺,骑马的、箭剑的,刀剑对阵,刺长枪的,甚至还有在练火枪的。

    长子李璟今年也是十一岁,二郎李珲和李璟同一天生的双胞胎,三郎李珪也只相差一天而已。

    三兄弟长的都很高大,脸庞上已经有了英气。

    打小开始锻炼,加上小时常喝牛奶,平时又经常吃牛羊肉,使得这三个虽才十一岁,却已经只比李超矮半个头,一个个都长的跟小牛犊一样结实。

    虽是二月底,春寒料峭,可三人却都只穿着条裤子,然后赤着上身拿着木剑在打斗。

    不是两人对打,而是三人互攻,一人随时可能面对另两人的合攻。

    看他们全身投入,边打边喊,招式、力量,都有模有样,李超很满意。

    李超走到武器架边,伸手拿起一把没枪头的木枪,大喝一声,加入战团,一把木枪,连挑三子。

    三个儿子愣了下后,互相对视一眼,然后大喊一声,挥着木剑围攻过来。

    其它的男孩们也不练了,都停下来围观父亲跟三位兄长的对阵。

    李超虽然这些年也没练出个什么名堂,老铁枪的枪法都只得皮毛,但毕竟正是三十出头年纪,常年锻炼使得身体强健,比起三个才十一岁的儿子,他一杆枪挥舞起来还是很有势头的。

    叮叮铛铛半天之后,李超气喘吁吁的收枪,已经是浑身大汗。

    “不错,你们三个已经有几分功底了,不过力量还是不足,尤其是技巧方面,太稚嫩,以后要加强训练。”

    李璟三个笑着上前,递毛巾的、递水的。

    “爹,我什么时候可以去封地啊?”

    李超抬头瞧了眼二郎李珲,“就你这三脚猫功夫,想去封地当领主还早着呢。而且,光有武艺不行,要做一个合格的领主,最重要的是头脑。你们得先学好文,我也不要你们将来去参加科举中进士,但学识得有。尤其做为领主,你们还得学习地理、格物、经济以及战略、战术这些,明白吗?”

    “平时跟你们自己的伴当们也要处好关系。”

    李超早在数年前,就为自己的儿子们各选了一批年纪相仿的少年,做为他们的伴当。跟着一同学习一同练武,接受的是同样的训练。这些少年,基本上都是孤儿出身,从选出来跟随他们之前,就被告之,他们将是终身的伴当。

    现在他们是伴当,将来李超的儿子们成为领主,他们则成为骑士和家臣。

    这是李超给每个儿子的初始班底,打小让他们开始有一个自己的队伍。这也算是成为领主的基本训练了,从小学会如今带领和管理队伍。

    “再过五年,等夏花嫁入东宫,你们就去各自的封地吧。”李超望着儿子们道。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82章 胡无人,汉道昌

    东京,登州府、长安宫。

    房玄龄的眉头拧在一起,“陛下,辽东的封臣可是有一千多个。”他不得不提醒皇帝,辽东虽然取之不易,但既然已经分封出去了,眼下再食言,只怕首先那上千个分封的贵族就不愿意,这可是涉及到整个朝廷。

    李世民捏着下巴,“可辽东得之不易啊。再说,辽东若兑现分封,那平壤那边呢?扶余那边呢?朝廷总不能辽东分封,而更北和更东的地区,却是朝廷直辖吧。如果直辖,辽东分封了,也不合适啊。”

    反正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心里确实想反悔了。

    当初他也没有料到,八年后他能灭掉高句丽。虽然当年曾喊过口号,要复中国子弟之仇。但那也只是政治口号,一个目标。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世民觉得拿辽东之地分封,既奖赏了勋戚功臣,同时朝廷也获得了大笔钱财,帮朝廷度过危机。

    那时想着将来就算征辽,如果能打下辽东一线都不错了,根本没想过有可能打过鸭绿江,打到三韩半岛上,更没想过能灭了高句丽。所以那时的想法,还是把辽东当成了大唐的最东北端。

    “房相啊,你看有没有什么变通之策。比如,把辽东封臣们的封地置换一下,置换到扶余城的北边,或者是转换到鸭绿江上游的太白山和粟末水一带去?”

    李世民现在想的是把高句丽的疆土,全都收为大唐直辖之地。毕竟高句丽在这边开拓数百年,这些地方有城池有土地,大唐移民过来就能接手。

    从辽东到平壤,那可是汉之四郡啊。

    房玄龄叹了口气。

    “陛下,辽东封地置换到更北更东边去,只怕没人愿意啊。那些地方,是靺鞨部族的地盘,那里还是蛮荒之地啊,又冷又偏。”

    “而且,如果要置换,那请问,辽南文远的封地要不要置换?”

    辽南是李超家的封地,而李超早在六年前已经自己动手打下了辽南,并已经在这里经营了六年,投入巨大。建立了旅顺港、大连港等两大商港,还不断的向这边移民,如今这边农庄遍地,港口商镇繁荣,拥有好几十万的人口。

    造船厂等工坊林立。

    李家能答应把这封地交还朝廷,置换到那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子里去?

    李世民也皱起了眉头。

    “封臣们的封地,也只是享受三分之一的税收,这方面朕可以想办法给他们补偿。比如说李家在辽南的封地,置换后,他们在辽南的所有私人财产依然还是他们自己的,造船厂、矿厂等也能继续营业,农庄也依然是他们自己的,甚至连他们自己修的港口,也还是他们的。这些,朕保证不会变的。”

    但房玄龄却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

    确实,封臣对领地最大的收益,就是三分之一的税收。但辽南能跟其它地方一样吗?李家在这里经营六年,如今这里可不是普通的领地了,这是大唐…高句丽…百济…新罗…东瀛航线上的重要商港,尤其是如今大唐马上要灭亡高句丽,那以后朝廷开发辽东,紧邻着登州的辽南商港,地理优势更大,以后工商贸易肯定更繁荣。

    换句话说,如此繁华的商港,一年得收多少税?李家哪怕只拿三分之一,可也不会少。

    换块老林子封地,李家靠收采药人和捕猎人的税吗?那一年才能收几个钱?

    “辽南的位置确实好,与北方第一大港登州隔着不远的海峡相望,而且不论是去辽河口还是鸭绿江口,都近。与契丹、室韦等的交易,从登州到辽南,再去辽河口是最快捷方便的。去东北海上三国,那也算是必经之地。”李世民越说越是舍不得辽南这块宝地了。

    而且这里不但有商贸之利,关键还在军事上十分重要啊。

    登州是大唐的东都,同时也是大唐北方最大的商港,如果朝廷控制着辽南,那么登州就多一层保障。

    “陛下,辽南虽是李家封地,可朝廷一样驻军、派官啊。”

    “那不一样。”

    李世民道。

    他可以预估到,当高句丽灭亡后,朝廷必然开始开发经营辽东,到时侯,辽南这个地方,就会迅速的繁荣起来,甚至能成为跟登州一样的繁华大城。

    平白分三分之一的税给李超,这朝廷一年得损失多少?一百万还是两百万贯?

    一年又一年,朝廷得损失多少。

    “陛下如果真欲换封,那臣以为只能以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之地换。那边气候与辽东相似,土地还更肥沃一些。”

    可李世民也舍不得那边。

    从鸭绿水到汉江的高句丽故地,可比辽东的山区要肥沃的多。

    “辽东朕所欲有,平壤亦朕所欲有!”

    “陛下,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房玄龄还是劝说道。

    “算了,待先平灭高句丽再说吧。”李世民无奈摇头。

    三月。

    辽海冰消。

    唐军舰队自旅顺不冻港结束休整,直接抵达建安城下。

    到了此时,高句丽已经彻底粮绝,据报,建安城里的高句丽人已经把战马都吃光了,现在已经在吃人。

    吃人。

    这已经是到了最绝望的时刻,可乙支文德还不肯降。但高句丽此时虽然还拥有三十余座山城,有近二十万兵。

    但实际上,高句丽小朝廷所在的建安城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