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892章

唐朝好地主-第892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钞是在张家的庄票上发展而来的,最早的庄票是一种存单,甚至是有记名的。后来发展为不记名,最后更是形成了固定面额,见票即取,能够直接流通,也能够随时在钱庄兑换为铜钱的纸钞。

    宝钞本来应当是发行一贯钞,钱庄银库里就有一贯铜钱的,宝钞数量和铜钱数量是相同的。

    可就跟百姓存钱到银行,不会同时取出一样。钱庄可以拿着百姓存款的部分来放贷,只要比例控制的好,也不会发现无法兑付百姓存款的问题,他们拿着百姓的钱去赚利息。

    宝钞也是如此,正常应当一贯铜钱一贯钞。

    但实际上,一贯铜钱可以发行四五贯钞,因为不可能所有百姓同时来兑换铜钱。

    张家的这套手法,钱庄规模越大,就越安全,能够用于放贷的存款越多,能够超发的纸钞也越多。

    因此,张家能借来生蛋的鸡也就越多。

    这一套东西,精明一些人的都已经明白了。

    铸币的利润是看的见的,可发行钞票赚的钱,却是隐密的。

    “朝廷真要动手,就应当把印钞、铸币的权力全都收归为朝廷所有。银行只是经营存储放贷汇兑等业务,而铸币印钞的权力应当归朝廷所有。”

    承乾听的很心动。

    手里捏着的那枚棋子迟迟放不下去。

    如果铸币权在朝廷之手,那朝廷每年能有起码几百万的铸币利润。而如果印钞权在手,就更不得了。

    朝廷哪怕每年以两千万贯钱做准备金,也能发行一亿贯钞。

    以承乾在张超那里学到的金融知识,只要货币维持一定的总量,和商品总量大致相当,那么就是安全的。

    货币太少,那么过少的货币过多的商品,就会出现钱紧,到时物价下跌,经济萎缩。这种物价下跌并不是好事,而是因为没有钱可用,妨碍交易。

    而如果货币过多,就会出现过多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大涨。

    这同样会拢乱经济。

    货币的过多和过少,都是问题。

    在过去,一直都是货币过少,因此只好把绢布谷等都拿来充当交易的货币,这大大影响了市场交易,经济发展难行。

    纸钞流通,正是大大的降低了这一困境。

    以两成的铜钱准备金,市场上却是五倍的纸钞,这让货币量大大增加,但这些年纸钞的发行量控制的比较好,因此并没有出现过通货膨胀情况。

    按工商银行的一份市场报告,大唐的货币量依然还不充足。

    货币总量不足,而且市场流通量更不足,许多钱都集中在那些贵族富商豪强们手里,流通不足,货币缺口依然不小。

    太具体的承乾还是不太明白,但他知道,现在如果朝廷把纸钞的发行权拿到手里,那么朝廷只要有个几千万准备金,印个一两亿都不会有太严重的影响。

    发行准备金得足,起码不得低于两成,另外印出来的钞使用要谨慎一些,比如用来发行一些风险较小的贷款,或者用做一些基础的建设,比如修路、水利等方面投入,钱用出去,换成了各种材料,以及充做百姓做工的钱。

    这就是安全的。

    只要不集中在一个地方用,就不用担心一下子涌入市场的钱太多,造成物价上涨。

    把纸钞用做各地的官吏教师士兵的薪水,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朝廷收归印钞权,由中央银行拥有发行权,其它四大行,包括其它一些小的钱庄等,他们都不得发行钞票,他们可以经营存储放贷汇兑等业务。

    相应的,以后也只有中央银行可以兑换金属币。

    “可他们会放手吗?”承乾问。

    谁都看的出钞票发行权有多重要,这可比铸币更肥。

    “那就要看陛下的决心了。”

    长孙无忌表示他愿意联络一批支持者。

    “如果内阁否决,如果科院驳回呢?”

    “陛下可以让他们再审。”

    “再驳回呢?”

    “按制,如果连续三次,科院对同一提案驳回。那么陛下有权罢撤这一届科议员,提前改任他人,重组科院。”

    参议院的六科议员握有封驳大权。

    但为了以防万一,如果内阁、皇帝和科院之间出现分歧,议案被驳回,那就有两个选择。

    一是内阁或者皇帝修改诏令或议案。

    如果皇帝和内阁不肯修改,那同一个提议要是被否决三次,那么科院的人就得自动辞职下台,由皇帝重新任命科议员。

    这是一个轻易不会出现的情况。

    可现在如果如果由承乾亲自下诏,要将铸币权和发钞权收回,科院负责审议封驳。科院要么通过,要么驳回。

    如果驳回,承乾拒不修改撤消,继续提交。

    连续三次,皇帝就可以换人了。

    “可万一新任命的科议员依然驳回呢?”六科议员,每科九人,都是从现任的参议员中选任的。

    “如果再出现一次连续驳回三次的情况,按制,不但要解散这一刷的六科,而且还要解散这届的议院贵族院,所有参议员都要重新推选。”

    “那如果新一届的参议员选出,从中选出的新六科,还是驳回不通过呢?”承乾问,这并非没有可能,现在的贵族可不是跟皇帝完全一条心的。

    长孙无忌微微一笑。

    “如果真出现那种情况,那陛下可以再次解除议会,然后直接通过诏令。”

    皇帝跟议会真的这样死拧起来,最终结果当然是皇权更大。

    不过长孙无忌相信,除非这些议员想造反,否则没有人敢这样践踏皇帝的威严。

    当然,如果承乾要这样用强,那也是主动打破底限了。

    由此会产生什么的后果,一切都不好说。

    “臣会尽力却游说内阁宰相和科议员们。”长孙无忌也不愿意看到那种决裂的场面,如果能适当的在其它方面,拿出些利益来交换,他相信这事情也并非没有的谈。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373章 这也是个脑残

    黑色潮水艘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冲向坚城。

    步卒高举着盾牌,迈步奔跑。巨大的战象向着城墙移动,象背上,弓箭手们向着城头射箭。

    潮水般的冲击。

    可每一波浪潮过后,总留下遍地的尸体。

    高大的坦尼沙城上,大唐信度领总督,坦尼沙郡王王玄策亲自在城头坐镇。

    唐军的弓弩,比之戒日军更胜,又居高临下,密集的箭支落下,几乎每一片箭雨,都能射倒许多人。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跃过尸体,继续向前。

    激昂的号角声中,戒日军以血肉之躯无视着城上射下的箭雨推进。

    城头上的唐军看的都有点毛骨悚然。

    厮杀声冲天,天地间只剩下了血色,这天地成了咆哮的地狱。

    王玄策遥望战场。

    “不愧是统一天竺北方的戒日王。”

    他的身边,是来天竺求取真经的大唐僧人玄奘,看着人命如蝼蚁,他低声念着佛经,为这战场上的亡灵超度。

    “和尚,不用念了。”王玄策对这位僧人不远万里来到信度很敬佩,但却并不信佛。跟着张超多年,对于佛道释,他的理解也是倾向于张超的。

    要普度天下苍生,要救苦救难,靠的并不是什么求佛念经。也不会有什么来世,因果报应。要普渡天下,救苦救难,那么就以实际行动去做。每个人,先做好自己的那一份,他信张超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会社会责任。

    如果连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都不能完成,那还谈何救济天下呢。诚如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

    何为社会责任?

    首先一个人,他是人之子女,然后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再然后是赡养父母。努力的劳作,养家糊口。甚至是承担兵役,保家卫国。

    家、国、天下。

    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努力工作,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娶妻生子,传宗接代,赡养父母,赚钱纳税,这些,就是责任。

    如果有条件,那么尽可能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关怀老弱,照顾亲朋,这才是真正应当做的。

    一个人,如果连生育自己抚育自己的人都不赡养照顾,却要去关怀一只蝼蚁的生命,那就是本末倒置。

    一个人,连这辈子都活不好,却总想着修下辈福缘,这不脑残是什么。

    甚至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你先把自己的社会责任尽到再说。往大点说,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但你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头上。

    张超比较支持儒家思想,正是因为其中有一部份的核心,正是家国天下,是责任这些。

    从一个个体,到一个族群,再到一个国家,责任阐述的很清楚分明。

    这位法师,为了一份佛经原本,不远万里来天竺,这毅力让人佩服。可也就如此了,靠别人捐献化缘,这么一路过来,取的是一份佛经,以正中原各种翻译错误。

    然后呢?

    就算他取得这份真经,翻译了正确的经文,又如何?

    那些经文,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王玄策认为这些经文就跟张超说的一样,于国无益,于人无益。劝人向善并不是只有佛经才有,事实上儒家经典不也一样宣扬真善美吗?

    那些什么修来世,还不如直接改过自新,从新做人。这一世就改过,这一世就过好,比什么都强。

    连这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在戒日国内,如今最尊崇的都是印度教,而非佛教。

    和尚们在本国,都发展不下去,大唐的百姓为何还要信他们呢?

    自家的儒经不好吗,偏偏要去念这佛经,还要出家。

    对家族的义务呢,对社会的责任呢?

    什么都抛下,什么都不做,不耕不织,这种算哪门子?

    “你再超度,那些兵也不会停止的。你在这里超度他们的亡灵,有本事还不如直接去找戒日王,若是能够劝说他停止攻城,才是真正的挽救许多生灵。”

    玄奘睁开眼。

    他看着城下还在猛烈进攻,然后不断死去的戒日兵。

    沉思了一会,“王将军说的对。”

    “我去准备一下,等战事停了就去见那位戒日王。”

    “你还真要去吗?”王玄策笑笑,“小心那位戒日王到时不讲道理,万一把你砍了可就划不来了。”

    “也许小僧能够劝说那位戒日王退兵呢?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其实若是王将军能够退出戒日,相信两家定能罢兵交好,也就能避免无数的伤亡了。”

    王玄策盯着玄奘,“你跟我开玩笑吧?算了,我也不跟你个和尚争这些,反正在我看来,和尚都是脑残,要不然也不会去当和尚了。”

    “王将军,你这是偏见,是不对的。和尚出家,是讲修行。宣扬仁慈和善·······”

    “停停停,不用跟我说这些,你这一套对我不管用。要不是看你也是大唐子民,我直接就让你在这入伍充军了。”

    只有那些愚夫愚妇才会信那些,把希望寄托在满天神佛那里。烧香拜佛,捐香油捐钱,真有那个时间和钱财,还不如想办法多去努力努力,不靠现实努力改变生活,靠求佛,有用才有鬼了。

    “这戒日王也是个脑残!”王玄策手按着城垛,“这都进攻了三天了,死在这城下的估计也快过万了吧,他不会以为,就凭他这种不要命的围城法,就能攻下坦尼沙吧?”

    几名参谋不屑的笑。

    “估计是看我们攻下坦尼沙挺轻松的。”

    “那是我们不用寻常之法,再说了,他若也想挖地道,那是妄想。老子早就在城墙下埋了许多大瓮,日夜派人听地底声呢。他们没有火药,最多只能挖地道挖到城里来,想爆破几乎不可能。”

    王玄策是挖坑道炸城进来的,岂会不防着这套。

    没炸药,若想用传统的办法挖地道地来,难度可大的多。王玄策在城上有派人日夜盯着城外,要挖地道,肯定要运土出来,这都是有迹可寻的。他还在城里埋瓮,以侦听地底。

    挖地道也会有声音。

    有了这些防备,地道就不可能有效。

    靠强攻?

    戒日王能攻下来,除非出现奇迹。

    王玄策的兵不如戒日王多,可有这样的坚城守着,守个一年都不是问题。

    “我现在挺担心这戒日王会分兵绕到后面去扫荡!”一名参谋道。

    “不用担心,坦尼沙周边,我们也驻了不少兵。咱们跟他们打堡垒战,戒日王不拔下这些堡垒,他敢深入后方?他真要敢这样做,那我还巴不得,到时,我们抄他后路,断他粮草,来个关门打狗。说不定,直接能把戒日王给捉了,老子说不定这郡王就成国王了。”

    众人大笑。

    眼下可还是雨季,戒日的冬天虽然不冷,可雨多啊。地都早泡烂了,他们在城堡里有火烤,还不淋雨,晚上睡的也舒适。

    戒日王的军队在外面可就有点惨了。

    他们既要跟唐军打,还得跟老天斗呢。

    “估计他们的攻势也不能持久了,没有谁能这么一直送死的。”王玄策捻着胡须,“戒日大军都在西线,现在倒是海军进攻他们东西港口的好时机,真想知道戒日王到时得知港口被攻破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气急败坏的样。”

    战斗还在继续。

    不过王玄策却已经没什么兴趣继续呆在城楼上观看了。

    城中的唐军甚至分成了三班倒,轮流上城防守。下值后,该吃吃该睡睡,吃足睡饱了又不当值,那就下下棋读读书什么的。

    随军的儒生们,会替他们传经授道,为士兵们写家书。哪怕现在送不出去,也没关系。

    这城里有着充足的粮草、军械、薪炭,他们完全是高枕无忧。

    汉京。

    一骑快马飞驰入京。

    一边奔驰一边高喊。

    “苏元帅张北大捷,薛仁贵生擒薛延陀可汗夷男,高侃阵夺金狼大纛!”

    “回纥、契苾阵前倒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