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17章

唐朝好地主-第917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活越大气。

    这段时间,家里人都在悄悄的议论着丈夫要当皇帝的事情。杜十娘也都半老徐娘了,最近每天还喜上眉梢的,要不是公爹刚去世,她还不知道要怎么的妆扮的花枝招展呢。

    卢氏姐妹们也都神色不同。

    崔莺莺要淡定的多。

    “你又没吃饭吧?”崔莺莺看着带着些疲惫色的丈夫,关切的问,“我让人给你熬了小米粥,煲了汤。”

    张超轻轻拍了拍左手掌心里妻子的手背,“有劳了。”

    崔莺莺把手从丈夫手心里抽出,白了他一眼。“我又不是外人,还这么客气做什么。”

    她起身,亲自去厨房端来小米粥、银耳汤还有一些咸菜。

    张超摸摸肚子,“晚上的时候只简单的吃了一点,太忙,也没什么胃口,这会子还真是饿了。”

    张超吃饭很挑剔,崔氏总说他的嘴和胃是最刁的。确实如此,一般外面做的饭菜,他都不太喜欢吃。他喜欢自己做饭做菜,但最近哪有时间自己弄的闲心。内阁也有厨子,有堂下饭工作餐。

    但这些厨子做的饭菜总是不合他的意。

    妻子的手艺很朴实,但说来也怪,哪怕是很简单的饭菜,却吃的很有味道。

    “我的胃早已经被你给养刁了,习惯了你做的菜,吃别人做的,还真不习惯。”

    崔氏白他一眼,心里却十分高兴。

    夫妻二十年,她早已经习惯了丈夫的一切。丈夫身上的一道疤痕一颗痣,丈夫口味的咸淡,甚至什么时候喜欢喝什么茶,什么气氛喝什么酒,都早就了如指掌了。

    这种默契,就如夫妻两个房…事的时候,可以不发一言,却能全程配合无间一样,一个简单的眼神或者是一个动作,她就能立即知道丈夫想要换个什么姿势。

    两人甚至都能默契到知道对方什么时候达到顶峰,能够互相配合一起到达那个时间。

    “等你登基御极,搬进了皇宫,我给你再选些美人入宫,选那些年轻漂亮,出身好的官宦小姐,名门闺秀。”

    张超端着碗,粥吃的正香。

    简单的小米粥,加上十三娘亲自弄的泡菜,微酸的泡菜配上小米粥正好开胃。

    “你怎么想起这些事情来了?”张超笑道。

    “你还刚四十出头,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说宫女三千,起码也得添些年轻秀女,多生些孩子也好。”

    “当皇帝了,也不是为了睡更多女人。真要睡更多女人,我也不用当皇帝啊。”张超夹了点泡菜放进粥里搅和在一起,笑着说道,其实他现在女人也不少,也十来个了。

    就这十来个,平时还不能一一照顾到呢。

    而且他也不想再生了,跟崔莺莺不想生一样,他觉得自己都四十多岁了,再生,等那些小崽子们成年,他都六七十了,太麻烦。

    他可不想自己和老太上皇一样,六十多岁,还生上几十个儿女。

    原来张超分配给家里女人的时间,都是尽量的算好她们的排卵期,这样多生点孩子。

    而现在,则是尽量算好安全期。

    张超现在有三十一个儿子,二十七个女儿,他觉得已经够多了。

    真的再多,其实亲情反倒淡了。

    四十多岁的人了,其实脑子里已经不像二十来岁的小伙一样,喜欢追求女人。

    “最近大郎他们做什么呢?”

    因为老铁枪去世,张超把儿子们都召了回来。老铁枪下葬后,他也没让他们返回。

    等张超登基,毫无疑问嫡长子张璟肯定是要册封为太子的。其余诸子,也肯定要加封。

    “在家读读书,也出去会会朋友。”

    这些儿子,尤其是已经加冠的十一个儿子,本来都已经就封,个个都有自己的一个班底,就算是在京城,也有各自的朋友圈。

    对此,张超倒也不是很在意。

    “玩归玩,让他们也多注意点,不要惹出什么乱子来。尤其是眼下这个时候,出了事情,我可不跟他们讲情面的。”

    “知道了。”崔莺莺答道,见丈夫吃完饭,便收拾好碗筷。

    “今晚轮到大卢氏了,你早点过去吧。”崔莺莺道。

    家里女人这么多,她自有一套管理的办法,比如张超每天在哪院哪屋歇,都是有规矩的。

    “最近累,今晚我就在这屋睡了,省的动。”

    “你在我屋睡,大卢氏等下又有意见了。”

    “管她呢。”张超笑着道。

    “那我让人去跟大卢氏说一声。”

    交待了一个丫环过去那边院里通传,大卢氏早已经收拾好了,等着张超过来。虽然说还在孝期,要禁房…事,但平时也没什么机会跟丈夫说话聊天,一个月也轮不到几天。

    尤其是之前张超去吕宋,一去就是一年多时间。

    结果等了半天,来了个丫环说张超不来了。

    “大王在哪屋呢现在?”

    丫环回道,“在王妃那呢,说是今天有些累了,就在那边歇下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409章 金殿早朝

    虽然对外宣称皇帝中了风疾,瘫痪不能理事,但早朝并没因此而取消。

    这段时间以来,每天早上的朝会并未中断。

    只不过,早朝的时间做了调整,不用早天不亮就早早的起床洗漱,然后微光里坐着马车赶到则天门外。

    张超体恤上朝的官员们,特将早朝时间定在了每天早上五更三点。一夜五更,每更五个更点,因此五更三点,相当于早上的六点十二分。这个时候称为破晓,正是天刚亮的时候。

    比起原来的早朝时间,要推迟了不少,给上朝官员们从容的时间,常参官能睡个好觉。

    常参官们现在早上五更三点才出门,这个时间也可以称为卯时五刻。

    仪式和过去差不多,只不过如今坐在金殿上的是张超。

    张超现在是摄政王或者摄政首相,他坐在金殿上,百官上殿,然后按规矩议事。

    在过去,朝会有常朝和大朝之分,初一十五,为朔望大朝,遇上节日庆典,如冬至元旦,还要举行更热闹隆重的大朝会。

    平时称为常朝,常朝也有好几种,寻常是早朝,但也有午朝,甚至还有晚朝,朝会时间不同,名称也不同。

    朝会一般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性质,因此百官中也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参加朝会。

    一般参加朝会的为常参官,文官五品以上职事官,以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

    常朝武将不参,散官虚衔不参,五品以下不参。

    因此常参的官员并不算多,都是实职高官为主,兼一些御史等。

    内阁、翰林院、御史台、大理寺以及诸部寺等的主要官员基本上都参朝,因此也算是一个御前会议。

    坐了快两月的金殿,张超现在对于早朝也算是得心应手。

    早朝程序倒也比较简单,官员们将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奏,算是一个通报会。基本上,也不用在朝会上做什么具体的处置。

    不过这个朝会,其实也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如果能把握的好,那么朝会也一样能为皇帝抓权。

    比如通过朝会,张超能够过问各衙的事务,甚至可以把一些人事问题直接拿到朝会上讨论,甚至一些本属于内阁的重要决策问题,属于御史台的监察弹劾问题等,都可以放到早朝上来。

    “启禀摄政,据枢密院参谋司军情局的上报,倭人正在大举征召士兵,他们计划征召十万士兵。并且还在打造战船,准备入朝。而新罗和百济,目前也在倭国的调和下,休兵罢战。三国几次秘密协商,已经达成联盟,要共同防御我中原。他们甚至定下了三国瓜分在中原朝鲜道的协议。”

    枢密使秦琼奏报。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朝廷里大家都比较忌讳用大唐这两个字,但因为新朝还没立,因此大家也挺迷茫的。在朝会上,大家现在习惯用中原代替大帝二字。

    不得不说,因为这两年各种事情,但让中原耽误了对于朝鲜半岛的进一步控制。

    在征灭了高句丽之后,朝廷将高句丽人几乎都迁走了,后续迁移了一些百姓过去,但数量比较有限。

    朝廷也在那里设置了总督、提督等高,还驻扎水师和南衙兵,但总体来说,那里百姓比兵也多不了几个。

    正因此,新罗和百济才会大胆的越界占地。

    因为大唐之前没功夫理他们,新罗和百济甚至因为争抢大唐朝鲜道南边的土地,而大打出手,打了快两年时间了。

    现在唐军不断向朝鲜道增派兵马,添筑军港、兵部,运输储备物资,他们也都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当大唐北伐军扫灭薛延陀、奚、契丹、霫四国之后,岛上的两个夜郎这下终于知道怕了。

    在已经吓破胆的倭人的协调下,终于握手言和,三家联合。他们不但要一起对抗大唐,甚至还准备瓜分大唐的朝鲜道地盘。

    不得不说,这些人既自卑又自负,挺狂。

    张超问平阳。

    “大司马,现在帝国在朝鲜道准备的如何了,调派了多少兵马过去,又输运储存了多少粮草?”

    大司马是兵部尚书的别称,平阳现在依然是兵部尚书。她在这个位置,表现的还非常不错。

    “回摄政,目前朝廷已经先后往朝鲜道派驻了南衙三个军,共六万人驻扎朝鲜道,兵力大多部署在南北两端,北面有一个军,防范东北的靺鞨人,南面有两个军,是准备南征新罗百济的。另外我们的北海舰队四个分舰队,目前已经有三个分舰队进驻朝鲜道,平壤驻扎一个分舰队,在鸭绿江口驻扎了一个分舰队,还有一个分舰队驻扎在摄政的封地耽罗岛上。”

    大唐对于朝鲜半岛一直在增派兵马,只不过之前新罗和百济打的正热闹,朝廷也就没急着先动手。

    慢慢调派兵马过去,同时修筑城池、港口,运输粮草军械过去。

    对于大唐来说,要打,那就一战功成,不跟他们磨蹭。

    只不过因为当初选择了把高句丽人全都迁走,使得现在的高句丽故地朝鲜道,有些过于空虚,迁过去的那点移民,生产出来的粮食物资,根本不够驻军所需,更别说增派兵马,以及准备大战所需了。

    朝廷得源源不断的从辽南、登州海上运输粮草军械过去。

    到现在,朝廷在朝鲜半岛上,已经派驻了六万陆军和一万五千水师。在离百济很近的耽罗岛上,还有张超家的不少兵马。

    “我们在朝鲜道的西海岸,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八个可停泊海军舰船的港口,并且都在港口建有城堡,储存了足够十万人作战一年的粮草、军械。一旦战争开始,就算中原一年时间不往朝鲜运粮运军械,凭储藏的粮草器械,也足够支撑我们打上一年。”

    平阳的这个保证,让张超非常满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唐军这些年来,为何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因为这些唐军训练好、装备好,作战经验丰富,尤其是从来没有缺过补给。哪朝有过带两匹马的骑马步兵?有谁见过带四匹马的骑兵?

    有哪朝的士兵有两套铠甲?

    前无古人。

    但唐军这些年做到了。

    步兵普遍都拥有两匹马,一匹驮装备,一匹骑行代步。骑兵更是拥有四匹马,能够保证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连续一个月都在马背上跑,根本不需要下马。

    就连运输粮草器械的民夫,基本上都是民兵,他们都能够做到人手一匹驽马或者是一头大走骡。

    大唐军就是这么壕无人性。

    也就是靠着这种超牛的机动性,以及高达百分之一百五的弓弩装备率,让他们是战无不胜。

    更别说,这还是一支拥有火炮的部队。

    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当然厉害,不过消耗也确实惊人。好在大唐打仗,基本没输过,每次攻城破池,掳夺的战利品也是相当丰厚的,要不然还真维持不住。

    只要有充足的粮草器械,张超真不担心远在大海对面的朝鲜战场。

    其实以大唐现在的大航海,有着数量惊人的海船,这些商船基本上都编入了大唐的预备役里,只要朝廷有需要,一声令下,可以征召无数的商船做为运输舰为朝廷运兵运物资,只要事后给予些补偿,商人们也会承担这个义务。

    “如果现在下令,朝鲜兵马就能立即投入进攻吗?”张超问。

    “可以,朝鲜的七万五千海陆战士,早就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很好,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心很足,这是好事。不过在我们正式进攻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做。”张超目光扫过殿中众人,“这些年我们与新罗、百济、倭国的贸易也很多,在三国的不少港口都有我们的商铺,甚至形成了一些唐人街唐人坊,都是我们大唐的商人和眷属,甚至有唐人在那边开设工坊,带去的工人伙计等。”

    这些人数量可不算少,倭国的难波津,就有一个很大的唐人街,有几千唐人生活在那里,从事着各种贸易等。新罗和百济也是如此,在这三国港口的唐人起码有近万人。

    这要战争一起,到时滞留的那些唐人只怕要遭殃。

    “先派人通知那边的唐人,让他们悄悄的做好撤离准备,我们会派出商船去接应他们返回。”

    “摄政,如果大规模的撤回这些商人,只怕必然会引起那些敌国的注意,到时我们就难以发动突然进攻了。”枢密副使苏烈道。

    “大规模的撤走华商,确实会引发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都是我中原华夏子民,我们不能如此抛弃他们。就算因此会贻误些战机,但也值得我们去做。”

    马周道,“如此大规模的撤人,只怕也不容易,恐怕三国会阻拦。”

    “所以我们得计划周密,到时调水师去接应,能撤回多少算多少。”

    打仗不先撤回本国商民,那一开战,到时他们肯定将会首先遭殃。就算现在这样撤,只怕这些人也要损失很多。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410章 百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