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60章

唐朝好地主-第960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寻找更低廉的原材料,甚至是去开采中原缺少的许多资源。这些,都是我们海外殖民的真正目的,因此对于海外殖民,不要说我们要攻灭一个国家,也不是去占领多少地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比如占据一个岛,占据一个口岸,就足够了。”

    张超和马周的想法还是有些不同的。

    首相马周的观念里,当然还是比较传统的,认为海外殖民,就跟征服高句丽,征服林邑一样,是以最终灭其国,占其地为目标。

    可张超却没有这样想,殖民嘛,用不着一开始就奔着这么大的目标去。张超的殖民的目标掠夺资源,开辟新的市场。

    能贸易,那就建立一个贸易港口,与土著们交易。如果不能贸易,那就建立一个据点,跟他们打,凭借着大华先进的航海技术,优良的装备,以及有素的训练,完全可以虐那些土著。

    捕奴贩奴,建立城堡、庄园,开矿、种植,其实也非常有潜力的。

    一切的一切,根本还是在中原。

    要让中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如何保证这些殖民公司对朝廷一直忠心呢?”

    “毕竟许多海外殖民公司,都只能对很遥远的海外地区进行殖民,朝廷要管理他们会非常的不容易。”

    有了足够的实力,肯定不会甘于受控,这是天性。

    但张超不担心这个。

    “一块海外殖民地,就算殖民公司的股东有钱有势,但他们都离不开朝廷的支持。就算公司有钱又如何,如果朝廷控制了中原的海关港口,那这些殖民公司需要的东西就得不到,换句话说,殖民公司想赢利,其实还得靠中原市场。本质上来说,殖民公司最赚钱的方式,一是掠夺征服,二是贸易。”

    “他们掠夺得到的奴隶也好,物资也罢,肯定都得运回中原才能赚钱。而他们若是贸易,就更离不开中原,因为许多赚钱的商品只有中原才有生产,这边的成本才最低。”

    中原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交易市场,诸侯国也好,海外殖民公司也罢,若没有中原这么一块交易市场,那他们的发展都是无根之木,根本别想发展起来。

    “总之,殖民公司绝不会是朝廷的威胁,殖民公司做的越好,那么对朝廷的输血更多。这就好比我们的分封诸侯一样,远在中原之外的诸侯,我们是无须担心的。”

    “我准备以后设立一个建立海外殖民公司的标准,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向朝廷申请授权。在通过审核后,向朝廷交纳保证金,并一笔殖民授权费后,就可以拥有开拓殖民地的权力。”

    “现在就全面开放殖民公司真的合适吗?”

    “没有什么合不合适的,现在去做和以后去做,是先机的问题。没必要错失现在的先机,不过对殖民公司该放开得放开,但该监管还是得监管。首先,移民问题,要加强这个的管理,不得轻易放开中原百姓移民到海外殖民地去,连诸侯封地移民这块,也要加强,中原百姓移民诸侯封地,也得提高条件。”

    移民是一样重要的资源,没有人口,特别汉人口不足,优秀的工匠士人等这些精英不足,那么想要开发一块封地或殖民地,会难上加难。

    只要卡住移民,那殖民公司或诸侯封地就将大大受制于中原,而中原朝廷也不用担心大量人口流失到边地或海外去,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工匠技术人才和士人等,这些都是这个时代里极重要的资源。

    马周对此也是支持的。

    其实历代王朝对人口流动的管理都是极严的,甚至不许百姓轻易的离开所在乡县。

    百里之外,就得开具过所路引这些。没有这些,在那些关卡上,根本经过不了。

    以前朝廷这样弄,是为了把百姓束缚在土地上,这样能保证农业粮食生产,也保证地方的稳定性,利于管理。

    而此前,其实朝廷已经不怎么禁止人口流动了。

    乡下的百姓可以入城务工,甚至可能跨州越道,只需要一张身份牌携带在身上,走哪里都可以。如果在异乡常住,那么办一个暂住证之类的就行。

    这种宽松的人口管理制度,以及实行两税之后的征税制度,都让人口流通简单方便起来,这也利于了工商发展。

    不过这两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朝廷大量分封诸侯,诸侯在边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人口。尤其是缺少主体的汉民,这使得诸侯在封地的发展受限严重。于是乎,诸侯们一面是大量购买奴隶,一面则提出许多优越的条件来吸引汉人移民封地。

    此前张家发展琉求,也一样是用这种方式,给出极好的移民条件,移民有安家费,有路费,免费授田授地,给予免赋等条件,甚至还建立合作社,发给额度的免息贷款。

    一项项的政策,吸引了许多中原移民到琉求落户。

    其它诸侯,也是各显神通。

    你一丁给田百亩,那我就一丁给田二百亩,甚至能带来百户人口,就给授个官职之类的,总之,为了人口,诸侯们这些年真的是各显神通。

    当然到了现在,人口缺口越发显得大了,中原也没那么多人可挖了。

    从中原流到诸侯封地去的人口,数量也是相当庞大,起码上千万。

    也正因如此,张超才会提出要对移民诸侯领地,做出限制。

    中原本位制,这是绝不容更改的,朝廷必须得优先保证中原的发展,然后才能顾及诸侯,否则,若主弱枝强,那还是非常危险的。

    对海外领,张超就要求的更严了,必须严格加强移民海外的条件。

    “还有就是对技术的限制流出。”

    人口之外,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采矿、冶炼,钢铁生产,军工生产,造船等这些重要的基础战略行业,朝廷必须控制在手,哪怕是在中原放开部份民营,也不能在中原之外发展起来。

    顶多允许在中原外有开采业,但不允许有加工和制造业。

    比如造船业,中原之外可以有伐木,但船材加工,必须在中原,要把木材运回中原再加工。

    再比如开采各种煤铁铜等矿产,可以在中原之外堪探开采,但不允许直接在那边冶炼加工,只允许对矿石进行一些筛选等工作,冶炼必须在中原。

    甚至如纺织印染这些,都要在中原。

    严格控制技术的外流,就能让中原一直处于技术领先,也能掌握最核心的竞争力。

    信度就算再肥沃,如果那里没有中原输出技术,只能种植粮食、种桑种麻种棉等,那他们也顶多就是基础的粮食和棉麻丝的产出地。

    这些原材料运回中原,经过印染纺织等,就变成了其它更好的商品,也能拥有更强的附加值,换句话说,这些加工好的丝制品,棉制品等,最终中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相应的,朝廷也获得了更多的税收。

    而信度只是一个巨大的原材料产地,他们在整个商品流通环节里赚到的,只是最少的那一部分。

    通过这种经济剪刀,朝廷可以轻松的剪诸侯们的羊毛,让他们永远无法跟上朝廷的发展速度,甚至让他们无法拥有一些核心的竞争技术。

    而对他们进行那些加工技术上的封锁,也能让那些海外殖民地和诸侯封地,只能通过产出原材料,然后换回手工商品,这样一来一回,又要被剪一回。

    直接的抢劫,比如向诸侯征税,加税等,这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也是最易激起诸侯不满的。

    但通过这种方式,却更温和也更隐藏,同时却更加的有效。

    杀人不见血,钝刀子割肉。

    要抢劫,也得抢的有技术含量,这一直是张超的理念。

    “放心大胆的开放殖民地吧,我们不用担心到时会有多少海外殖民地,也不用担心会失控,我们做好我们需要做的这些,其它的就不用管了。”

    真要做好了移民和技术流出的控制,那么朝廷其实就可以躺着收钱了。

    他们发展越好,向朝廷输血就越多,朝廷也就能越强大,诸侯也好,殖民地也好,更无法抗衡朝廷,也更加脱离不开朝廷的这个强大的体系,只有有如一个齿轮一样,为这个巨大的体系默默的运转支持。

    脱离这个系统,他们就什么都不是。

    不说朝廷能让他们连根针都没的用,但确实会让单一经济的殖民地瞬间崩溃。

    马周长叹一声。

    感觉总是差皇帝一步,他们走一步看五步,皇帝这都是走一步看十步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472章 女皇

    倭国,难波津。

    百济太子扶余义慈跪在倭国舒明天皇面前痛哭。

    “中原华国欺人太甚,无辜发兵灭我百济。如今我百济国灭,王族也止剩下我一人独存。我扶余义慈恳求天皇发兵助我百济夺回故国,若我百济复国,我百济从此以后都愿意奉大和为宗主,自愿为藩属臣邦。”

    舒明天皇坐在那里昏昏欲睡,对于这百济亡国,他心里其实是充满震惊的。上次得罪华国之后,倭国上下全力备战,召各地豪强出兵。

    好不容易凑足了十万之兵,本来还有几分自得,觉得兵强马壮,兵多将广。可那边却立马就传出百济被灭国的消息。

    这才多少时间?

    从大华正式发动攻击,到百济亡国,连三个月时间都没有。过去曾经立足朝鲜半岛南边数百年之久,与高句丽、新罗互相对抗多年,都矗立不倒,结果在大华的进攻面前,才不到三月就彻底亡国了。

    舒明天皇既震惊,又惊恐。

    他甚至暗暗后悔,不应当得罪大华使者,更不应当打算跟大华开战。什么三国联盟,什么进军朝鲜,现在大华与他们之间,仅仅只有一条海峡了。

    甚至对马岛这个重要的前进基地,现在也被华将刘仁轨所攻占。

    百济太子向他哭诉,舒明天皇一点也不想听。

    哭的让人心烦,没用的百济人,听起来似乎很厉害,扶余璋只会吹牛,结果连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打过。

    苏我虾夷道,“华国已经攻灭扶余,眼下我们应当尽快出兵,联合新罗以对抗华国入侵。”

    舒明天皇皱眉。

    “还继续出兵吗?”

    皇后宝皇女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苏我虾夷也立即道,“皇后说的有道理,华国刚攻灭百济,此时正是得意之时,我们若是退缩,只会更加助长华国的嚣张气焰。”

    “那我们应当派出使者与新罗女王联系,两军一起同时进攻。”

    会议结束。

    舒明天皇不满的对皇后宝皇女道,“我看大华兵强马壮,兵锋极锐,我们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我觉得我们应当向大华请罪赔礼,以换取大华的谅解。”

    “陛下打算怎么请罪赔礼呢,大华此时正得意之时,岂会因为陛下一两句赔罪之语就放弃进攻我们的打算吗?难道陛下不知道,华国已经把我们大和都设为他们的扶桑道,甚至将之设为其太子的采邑了吗?”

    宝皇女是个很有野心的女人,同时也确实比较有眼光见识。她不像舒明天皇一样还对大华抱有幻想。

    用她的话来说,大华确实强大无匹,但那又如何,大和还有别的选择吗?

    大华摆明了要吞并大和,不管这个时候怎么妥协请罪,都改变不了这个事情,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要跟大华请罪呢。

    还不如拼到底,也许还会有些转机呢?

    这也是天皇和宝皇女两人性格上的格然不同,宝皇女有心机有手段,信念坚定。而天皇却是一个很软弱的人,朝政被苏我虾夷把持控制,也从来不敢说个不字。

    遇事更是能推就推。

    就如此前,苏我虾夷说要联合新罗百济对抗大华,天皇虽然觉得实力不对等,却也不坚持反对。可这个时候,又犹豫不决,想要退缩。

    宝皇女心里看不起丈夫。

    “可我还是觉得我们打不过大华的,我觉得应当派人去向大华请罪议和,我可以去除天皇名号,只保留倭王称号,也可以和大华皇帝称臣上贡······”

    宝皇女充满着不屑。

    ········

    “他真的这样说?”

    苏我吓夷与宝皇女见面,苏我虾夷听完之后,极为不满。

    “要我说,干脆废了田村,他这人太软弱了。如今大战在即,朝中也有不少人畏惧大华兵锋,想要退却。若天皇的态度传出,只怕我们的大军还没有渡海,就已经散了。”

    苏我虾夷很清楚宝皇女的野心,也知道她这个时候说出这番话来的潜意。

    倭国并非没有女皇的传统,甚至有过好多个。

    上一个女天皇,推古天皇,还就在不久前。

    他也不在意立一个女天皇,但他考虑的是扶宝女皇上位后,对他对苏我氏的影响,甚至是对整个倭国的影响。

    “废除天皇,立谁?”苏我吓夷慢不经心的问。

    “我可为天皇。”

    宝皇女这个时候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若拥我为天皇,苏我氏继续执政,我会全力支持苏氏氏如今推行的改革。我也会全力支持你出兵百济的计划。”

    如此直白坦荡。

    苏我虾夷十分满意,他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既有野心又识时务,还有魄力的人。那些既想当天皇,却又扭扭捏捏,这种人他是看不上眼的。

    他与宝皇女之间的关系也向来默契,合作很好。

    如果废舒明天皇而选宝皇女,还真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废立天皇,其实对苏我氏来说,不过是一件极简单的事情。苏我氏执掌朝政已经数十年,舒明天皇本就是苏我氏立的,现在要废他,更是轻松。

    苏氏虾夷一句话,当天晚上,大批的士兵包围了难波的新皇宫。

    苏氏虾夷带着一群大臣入宫,请舒明天皇退位,然后迎立新天皇宝皇女。

    舒明天皇气的脸色苍白,可却无可奈何。

    他不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