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391章

大明1617-第391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这时众人才反应过来,一会儿装船完毕就是人员上船,而自己就真要抛弃辽东故土,前往南边数千里外的海岛上了。

    人们不知道说什么是好,有些人神色激动,更多的人还是一脸淡然,经过建虏入侵,生死间逃亡千里,又在皮岛苦苦捱活,所谓故土难离这样的话也算不得什么了,逃亡的辽民,不仅有在皮岛等沿岸各岛上的,也有很多人在朝鲜地界避难,数万人乘登莱来船到山东登莱避难,要真是故土难离,他们也不会走上逃亡之路了。

    “黄先生,我这里避雨好,先生来这里。”

    “先生好。”

    “见过先生,我家小弟前日感染风寒,多谢先生开方子熬药。”

    这些新军将士都认得黄玉安,见他过来,各人纷纷向黄玉安行军礼致意,他们行军礼时还有些不自然,动作生疏,神态有些扭捏,不管怎样,这些人还是习惯打躬,或是如辽镇军人那样打千行礼,要么就是下跪,在被严厉斥责多次之后,这些新军将士才习惯了用军礼向人致意问好。

    黄玉安向人一一点头还礼,身为军医,他在礼节上就不那么讲究了,从一个研习杂学被人瞧不起的秀才,转身成为一名军医,黄玉安原本心里还有些别扭,如果不是被债务所逼,他是肯定不会走上这条路的,不过现在黄玉安的心思早就变了,赚银子很多不提,军营里呆着也舒服,除了难免辛劳,各种条件都很不错,从来没有餐风露宿过,吃的比在家里还好,加上眼前受到的尊敬爱戴,心理上的满足也很要紧。

    卢大带着自己的一队人小跑过来,地上有些泥浆,各人的衣袍下摆都有些脏湿,到了长棚下,各人取了腰间悬挂的铁壶,开始排队打姜汤。

    卢大原本也是炊兵,后来是炊兵队官,然后通过战兵训练考核成了战兵军士,再又成了战兵旗队级军士长,现在更是直接统带一个连队的新兵,这一切都是在被北虏围攻的过程中自然发生,在辎兵中补充战兵,甚至是军士和军官,这也是和裕升既定的章程。

    “见过黄先生。”

    卢大也要自己打汤,好在可以排在排头,用铁壶装了汤之后,手拿在铁柄上端着铁壶,卢大一边吹着热气,一边过来向黄玉安行礼问好。

    “你今天走不走?”都是从大同过来,一路千里长途,又在这辽东海岛上朝夕共处,以前不熟也成了熟人,黄玉安看着卢大,也是一脸关切。

    卢大咧嘴一笑,说道:“走,我是第一大队的,我们大队今天多半都走。”

    黄玉安撇嘴道:“第四团,一二三大队,每大队一二三四五六七**十连队,每连一二三中队,每中队一二三小队,还真是省事啊。”

    卢大哈哈一笑,说道:“好教先生知道,咱们就算学了几个月的字,仍然是觉得这样的名字省心省力,好记,往上写军报时也省了不少笔墨。不象先生此前是秀才相公,不怕用笔。”

    “这倒也是。”黄玉安点点头,思忖道:“这样说我就是随你们一大队一起走了。”

    卢大喜道:“黄先生医术高明,我等要仰仗先生了。”

    黄玉安脸微微一红,他擅长的是小儿科,最近天寒,新兵家属中有不少幼、童和小儿生病,他治好了好几个,名声一下子传扬开来,其实在外科和骨科他还没入门,在内科上也就是刚入门而已。

    正不知道怎么说时,黄玉安看到老段在远处招手,他赶紧道:“卢大你们在此,我还有事要做。”

    “是,先生。”卢大语气满是崇敬的答应着。

    等部下们喝完姜汤,用清水洗净铁壶,卢大在雨中立正,大声道:“一会本连在队头,所有人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不要叫东江镇的人看笑话。上船不能乱,你们的家人不会同船,但肯定一起走,各人都放心。心里要牢记军纪,违犯军纪的定定重罚不饶!”

    ……

    毛永诗和毛永杰还是站在围观的人群中,他们披着斗篷,再加一层油衣,铁盔上还是不停的落下雨滴,打的他们的脸庞冰冷,下巴的胡须也被水濡湿了,感觉十分难受。

    毛有俊已经奉命回铁山了,没有在这里和他们一起观看。

    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越看和裕升的训练营就越感觉东西很多,看似简单的一切都有着其中的道理。

    毛永诗最想不明白的就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本一团散沙,来自辽东各地的这些辽民就被和裕升拢在了一起,大半的人都能令行禁止,看起来就有了兵样子,而且和东江镇的将士有着明显的区别。

    “大帅也来了?”

    毛永诗身后传来惊呼,他赶紧转身,果然看到披着油衣的毛文龙在人群的簇拥下走上前来。

    人过中年的毛文龙满脸风霜之色,身形仍然挺拔如初,他威权甚重,一路行来,各人纷纷跪下行礼。

    毛文龙见毛永诗等人也要跪下,摆手道:“各人不必多礼了,我来随便看看,不必叫人家看出来,还要多事。”

    “是,大帅。”

    毛永诗毕恭毕敬的答应着,毛承禄看他一眼,问道:“听说永诗你近来天天都来看他们操练,是否有什么心得?”

    “还没看出来什么。”毛永诗呵了呵腰,态度恭谨的答道:“只是看的出来,他们操练甚严,也不在乎军粮储备,和裕升富裕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就这些?”毛承禄有些不满,说道:“总不至于只有这么一点虚浮之见吧。”

    毛永诗赶紧道:“小侄不敢欺瞒,只是确实所得不多,就是感觉和裕升对将士最重纪律,凡事很讲规矩,打饭排饭,吃饭禁声,令行禁止,听说他们连睡觉,起床,叠被,都有一定之规。”

    毛文龙点头道:“约束确实很严,就怕有些过犹不及。”

    毛永诗有些犹豫,他感觉和裕升的练兵之法还是有其道理在的,这般雨中操练,九边重镇恐怕没有一个能做的出来。

    不过既然毛文龙这么说,打死他也不敢反驳,只是连连点头称是。

    毛文龙也不在言语,站在原地观看。

    训练场上的鼓声突然激昂起来,人们看到成纵队形态的和裕升军人开始列队,几艘大船都靠在岸边,那些要带走的军需物资已经搬运完毕了。

    排成纵队的和裕升军人开始慢步向前,在鼓点声中,这些辽民组成的新军终于要离开辽东大地,奔赴数千里外未知的地方。

    哪怕是雨还在下,还是有不少辽民从自己的躲雨处走了出来,神色复杂的看着眼前的场景。

    第一批南下的是最早招入的新军,这些天的训练最少能叫他们保持队列整齐,当他们走到东江镇将士们所站的地方时,似乎是有人发觉了毛文龙,接着鼓点声一变,声调更大,更令人激动,东江镇的人们看到纵队前迈步向前的和裕升军人率先转头,然后行着和裕升特有的军礼,虽然没有下跪问安,但态度十分恭谨,也是叫人感觉到十足的诚意。

    接下来一百多人一起齐涮涮的敬礼!

    毛文龙有些踟蹰,他不知道怎么还这种礼,最终他只能挥手致意。

    一百多人将胳膊放下,然后又是踩着大步离开。

    接着又一个纵队如此,毛文龙并不厌烦,而是一个个的挥手还礼。

    军人们踏着正步经过,溅起不少泥水污点,但没有人在意,这些辽民新军内心充满激动和感激,他们喜欢用这种方式告别辽东。

    尖利的铜哨声响起,毛文龙看到第一个连队开始上船,军人们井然有序的迈步上船,接着进入船舱,更多的纵队扛着近人高的袋子走上船去,船舱满了,军人们开始站在船舷上往皮岛上看,第一艘满装的船被小船牵引着驶离栈桥,接着第二艘船也装满,前头几艘船把离开的军人装运完毕后,开始由和裕升的军人护卫,那些随船队一起离开的辽民家属也开始上船。

    人群远不如军队有秩序,人们有些骚动,有一些离开的家庭难免有亲朋故旧,有不少人冒雨来送行,人们先是话别,说些祝愿的话,接着就有人哭出来,先是几人几十人,后来几百上千人一起哭泣起来。

 第六百零四章 汤池

    和裕升的人并没有着急,他们只是好言相劝,把那些不舍离开的家属带上船只。

    船上很快站满了人,和裕升的船只在南边只能算普通,不要说欧洲各国,就算福建广州和平户等地也有不少船比和裕升的船大,但在辽东这里,只有朝廷的辽镇水师各营有一些大船,仍然是比眼前这些船小的多。

    十几艘大船组成的船队也给了皮岛上诸人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当人们在船只调头转向时视线所至,看到了船身上的火炮之后。

    这种大炮,东江镇的人也认得是朝廷最为看重的红夷大炮,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和裕升的船上会有?

    这种炮在朝廷也是当之无愧的镇国重器,现在只有在山海关和宁远有这种火炮,另外就是镇守京师,东江镇就是一门也没有。

    当毛文龙看到火炮之后,也是不禁屏息静气,感觉为之镇惊。

    人员上船还要有很长时间,毛文龙却看不下去了,他又看了几眼那些船上的火炮,摇头道:“走吧。”

    毛承禄脸上也满是震惊之色,他道:“父帅,是不是要和张东主商量一下,我们换购一些这种火炮?”

    毛文龙想了想,说道:“这炮我知道,炮组要有经验的炮手十多人之多,操炮难,维护起来要不少银子,咱们现在又无军饷,哪供养的起?”

    毛承禄还要再劝,毛文龙态度坚决的道:“暂时不必要这大炮,等咱们有了银子再说。”

    毛文龙叹息一声,心中想道:还好和裕升志在南海,否则不仅东虏要多个强劲的对手,本镇亦是寝食难安!

    ……

    天空十分晦暗,在皮岛一带落雨的时候,辽阳等地也有大小不等的降雪,有的地方降雪很大,有的地方虽然雪下的不大,但天气仍然十分寒冷。

    自天启二年十月后,努儿哈赤和所有他身边的人赫然发觉,这一年的灾害较往年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很多。

    仍然是极为干旱,没有降水,自十月到年底,几乎一场雨没下过。各地的收成都是十分有限,大量减产,虽不至于绝收,但与女真贵族期望的收成相差的实在太远。

    这样一来,虽然抢下了辽东和辽南辽中等地,治下也有超过三百万人的汉民,女真国的国力并没有得到增长,相反,却隐隐陷入了泥沼之中。

    努儿哈赤“恩养”汉人的态度已经在转变,在年底时,他下令大量旗丁入驻汉人的村庄,把不少平民村落转为八旗的官庄或各个旗主的私产,把自由民转为奴隶,也就是女真贵族们的包衣奴才,用这种办法转嫁危机,然而就算如此,各地缺粮的情形丝毫不曾改变,不仅汉人在忍饥挨饿,普通的旗丁和下层官吏也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着。

    天启三年正月初十,心事重重的努儿哈赤在诸贝勒,贝子,阿哥,还有各都堂大臣,总兵的簇拥下,前往千山汤泉避寒。

    大队人马有近千人,这在此时的后金国也是不小的排场,努儿哈赤少年时为李成梁府中的厮养,仰慕李成梁的威风和排场,现在他已经是垂垂老矣,然而少年时的记忆十分深刻,又贵为一国大汗,当然是尽可能的摆大排场,只是他对辽阳城由大明官衙改建的汗宫并不满意,现在却又没有充沛的物资和国力支撑来兴建重修汗宫,加上辽阳的位置偏南,后金国下一步的战略要点是对北方的蒙古,尽可能的扩张后金国的地盘,改变现在被蒙古和大明夹攻的战略态式,然而现在又有东江镇在,天启二年虽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东江军的骚扰也是叫努儿哈赤十分头疼,特别是层出不穷的细作投毒事件,更令老奴愤怒不已。

    努儿哈赤骑着一匹红色的沙红马,这是一匹十分高大,口齿也在壮年的良驹,戎马一身,纵然现在年过花甲,努儿哈赤也还是喜欢骑乘有力的骏马,并不担心自己的骑术驾驭不住。

    在他身边是几个小阿哥,兄弟几人嬉笑着,努力讨好父汗的欢心。

    侍卫扈尔汗等人率两黄旗的侍卫护卫左右,然后就是带着自己侍从骑马跟随的大贝勒,几位额附,各小贝勒,在他们之后,就是八旗的专管大臣,总兵官等努儿哈赤喜欢的心腹大臣们。

    在大臣们之后,是一些得到大汗欢心的臣子,身份不一定有多高,但能被点入队伍之中前往汤池,本身也是极大的荣誉。

    千山汤泉距离辽阳并不太远,众人在冰天雪地里行走了不到两天后抵达,远远看到汤池冒出的热气,还有已经盖好的一排排的房舍,所有人都感觉松了口气。

    远远的有一个背插小旗的骑兵飞驰而来,努儿哈赤最重军情,他率先停住马,于是人们都停住马,等着这个塘马到来。

    “见过大汗。”塘马远远下马,匍匐跪下,行礼后朗声道:“奏上大汗,初三日,蒙古人在广宁西侧偷粮,断事官巴齐山赶跑了他们,射杀三人,俘虏两人,并且俘获了他们的二百头牛,留下五十头预备开春后垦荒,其余一百五十头叫人赶了过来,献给大汗。”

    努儿哈赤闻言十分欢喜,说道:“巴齐山做事向来稳重又果敢,对偷粮的蒙古人不必客气,这样处置很好。”

    他又静静等候片刻,果然看到地平线上有大量的牛群被人赶着过来,努儿哈赤十分欣慰的点头,说道:“年前听人奏说死了不少牛,汉民中也有不少偷杀耕牛后逃走的,我虽下令对逃走汉人诛杀不赦,死掉的牛到底活不转来,现在得到这些耕牛,我心中十分欣慰。”

    众贝勒和大臣们策马上前,纷纷恭喜大汗。

    努儿哈赤微笑着受贺,半响后道:“正白旗独得五十头牛,其余一百头由各旗均分。”

    众人都把眼光看向皇太极,果然这个四贝勒越来越受大汗的宠爱,巴齐山是正白旗的人,独得五十头牛只是小事,从中却能看出大汗对皇太极的态度。

    皇太极赶紧下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