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631章

大明1617-第631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无耻文人编排大明天子的绰号,当今皇帝已经有绰号了,就叫木匠天子,底下这些文人没规矩,汪文言又素来是个胆大的,死之将至,他有什么不敢说的?

    但许显纯万万想不到,汪某人临死之时,居然是说的这样一番话出来。

    “可不是荒唐吗?”牢子接口道:“咱们大明这几年虽然有东虏为患,但内部平安无事,各地风调雨顺,国用充足,九边除了辽镇皆是安静,区区东虏猖狂一时,哪里就真的能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出来?说咱们大明会亡国,真真是笑话了。”

    许显纯知道的当然要比牢子多的多,大明现在远远称不上盛世,万历十九年之后皇帝和大臣呕气,朝政不修这是事实,万历三大征又把库银打了个精光,到万历四十七年时已经是财政亏空,国库空空如洗,辽事一出,只有加饷一招,到了天启年间,朝廷通过加大商税征收和增加田赋,勉强把辽西局面稳住,但内部也是到处有灾害,北方各处流民和响马土匪增多,这也是实情,党争也犹为激烈,不过要说这些是亡国迹象,许显纯是打死都不会认同的。

    “这般的荒唐语绝不能上报,”许显纯决断道:“谁不知道汪文言向来嫉恨和记,与和记已经斗了好几回,奈何不了人家,临死时还要诬陷,简直是小人之至。这般人,也早就该死了。”

    “正是,正是。”几个锦衣卫官哈哈大笑起来。

    ……

    午末时,信王打听到天启并没有休息,而是在端本宫打造几样新奇的木造器物,他赶紧下令传轿,一路从东安门进皇城,再从东华门进宫。

    以信王之尊,当然是以软轿一路抬进来,天气寒冷,信王身上拥着大毛衣服,将天青色的五团龙直身袍服掩在其下,头顶则戴着饰东珠的大帽,帽子和衣领将少年亲王的脸庞掩盖起来,叫人看不大清楚信王的脸和其面部表情。

    一路上遇着的官员甚多,在进皇城和宫门之前,来往人员多半是低品级的官员和吏员,看到亲王仪轿无不引道而避,躬身而礼。

    信王看似无动于衷,只是眼睛一直在盯视着这些官员,在揣摩着这些官员到底是真的尊敬自己,又或是只是表面文章。

    而这其中,又有多少阉党,多少东林正气留存?

    自打汪文言突然被捕,然后是杨涟等人,东林党人最能战斗的十几个骨干官员被捕,大量官员被贬斥出京,京师的政治气氛就变得无比险恶,这些事情信王虽然绝对不能过问,甚至也不能叫人知道自己派人打听,但从王德化曹化淳等王府太监口中,信王还是有源源不断的消息来源,也知道京城气氛压抑,如同一口大锅卡在京城头顶上,气象晦暗不明,令人倍感压抑。

    越是在这当口,信王谨慎小心的性格就越发明显了。

    他隔几日就去拜见一次天启皇兄,说话谨慎小心,也尽量说些叫皇兄感觉轻松的话题,绝口不涉及政务,然而天启已经感觉自己很难生出子嗣,毕竟这一年来毫无消息,后宫嫔妃也近二十人,但一年下来无人受孕,天启又自觉精力不足,甚至有肾水不足之象,为了国家大计,信王既然常常入宫,皇帝也会偶然说起国家政务,信王只唯唯诺诺听着,并不敢随意发言。哪怕亲如兄弟,又是少时一起长大,感情深厚,皇权这一条线也是绝不能轻易迈过去的,就算皇帝感觉子嗣艰难,信王等若皇储,可一日不撕破这窗户纸,信王就只能算是外藩,只是属于朝野都认可的皇储外藩,绝不会有哪个文官不开眼出头劝皇帝放信王之国就藩便是了。

    轿子在宫门前放下,还剩下一二百步的路程,信王只能自己走过去。

    四周零零落落站满了穿着天青色和元青色袍服的太监,有不少太监手中拿着铜制的拂尘,信王知道这是皇兄身边最后的近侍,每次皇帝临文华殿听政或进讲时,拿拂尘的太监数十人一群站在金台之后或是两侧,锦衣卫堂上官带刀站在金台左侧,翰林词臣和阁臣站在右侧,大汉将军持金瓜站在阶下,看似锦衣卫是保护皇帝的御前护卫,其实皇帝最信任的还是这一群拿着铜拂尘的太监们。

    往近处去,开始听到人声鼎沸,斧锯之声不绝于耳,也有太监们拿腔弄调的赞叹声响。

    信王看到一个高大太监站在皇兄身侧,不停的递上各种工具,斧凿铲刨不停的拿上拿下,时不时的又弯腰吹去木花,用墨线吊直,信王进殿也无人过问,太监们都忙的满头大汗,殿中生着铜炉,温度比室外要高的多,也怪不得他们忙到汗湿重衣。

    “吾弟来了。”

    倒是皇帝直起身来喝茶时先看到了信王,皇帝很高兴的道:“今日打造的是大型军舰,是红夷船样,吾照样仿制,今日先造船身,再搭龙骨船板,还叫尚衣局制船帆,一切均要照样子来,只是规格稍小一些。”

    近来皇帝果然是对造木制帆船特别感兴趣,这种帆船模型先是在天津出现,然后在京师市场流行,听说在苏州一带已经卖了好一阵子了,听说还有商人悬赏,木匠能照样子仿造成功的就有奖励,当然要是士大夫有钱有闲,愿意仿造的也行,只要照原本模样仿出来就有银子拿,只是这种帆船构造与中式帆船大为不同,而且民间也没有造帆船模型的传统……此时中国的匠人是把功夫用在雕刻上为多,比如雕刻象牙制品,一支象牙上可以雕刻出整幅的山水画,树根,象牙,玉石,皆可雕刻,制模型,则并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兴趣。

    这东西当然是和裕升弄出来的花样。

    制造帆船实在太需要人手了,在福建一带,造各种中式硬帆船的人手很足,但造西式船只的合用人手则太少,近两年来到各处寻访合用的匠人,数量仍嫌不足,杰日涅夫等人抵达台湾后,造船的规模猛然上去很多,可是工人数量不足,就算俄罗斯人帮着培训也需要时日,以模型培养人们的兴趣,然后招募可以造西式战舰的好手,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天启的木造水平真的不是浪得虚名,一则是有天赋,二来是宫中器物齐全,又有最高水平的匠人随时伺候,几年时间下来,皇帝以兴趣入门,在工具齐全,不怕浪费又有高手帮助的前提下,技艺真的是突飞猛进,其造的中式福船已经有好几艘模型了,这一次虽然头一回造西式战舰,但在众人的相帮努力下,船身已经打出一个粗粗的样子出来,看样子不需要太久时间,就可以彻底完工。

    信王颇觉无语,他是一个沉溺于儒家经典和有雄心壮志的少年,最看不上皇兄的就是其玩物丧志这一点,信王后来登基,虽然十七年间焦头烂额,但也不乏有可以休息的太平光景,不过不管是战乱或是平静,信王始终将兴趣放在治国上头,对其余的事情并不感兴趣。

    眼下信王只得凑趣,对皇兄的手艺很是夸赞了几句。

    天启听的十分高兴,正好有宫人送点心来,他便令信王与自己一起用点心,众多帮工太监,只有一直站在天启身边的魏忠贤也有一份。

    宫中的点心胜在用料讲究,味道也过的去,信王倒是真的吃的津津有味,与皇兄边吃边闲聊,这时天启开始考较信王对一些政务的看法,信王才惊觉皇兄虽然已经多日不曾召见大臣,但对政务并不曾隔膜,相反,对一些军事大政,天启皇帝还是十分关注,并且有相当坚定的看法和见解。

    “天启四年五月初九下诏增加盐课,两淮,两浙,长芦,并山东,福建、广东,四川,共增银多少?”

    “臣弟记得是增银五十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三两。”

    “善。”天启赞道:“此事吾弟怎么想的?”

    崇祯感觉盐课增加之后,恐怕对百姓的负担会大为增加,这会导致民间怨气沸腾,国用不足,已经加征辽饷,各种税赋在这几年多有增加,国家收入除了两千六百万石粮食外,还有相当多的杂物收入,而银两收入从三百万涨到了九百万,其间对百姓的催科压迫自然是增加了数倍。

    信王因道:“臣弟觉得若国用稍足,当以减赋为先。”

    天启点头道:“要记得国用稍足这四个字,减赋为先在其后。若只顾减赋,弄到国用不足,再仓促加赋,反为不美。”

 第九百七十七章 再贺

    天启闭目想了想,说道:“今年福宁镇兵变,是因为仓官林廷柱贪污军储,导致数月不曾发饷,州同徐士鄣包庇徐廷柱,士兵张天锡,王一级等人忍无可忍,率众军树旗拆屋,殴打贪吏,乱兵闭城十余日,后守道前往抚之,危局乃解。又有五月时,两广总督胡应台奏,广州民变,抢米时殴打知府程光阳,乃本朝前所未有之事,胡应台逮捕民变百姓,斩为首者五人,变乃止。吾弟可知,连同此前陕西,山西,勋阳等各处,兵变和民变已经发生多次,此乃为何?”

    信王心道,还不是皇兄和皇祖父你们怠于政务,不理朝事,不修德行,乃至天灾频乃,民心和军心不稳所至。

    见信王不能答,天启沉声道:“大明是大国,省道府州县并各军镇卫所众多,数不胜数,吾为皇帝数年不能尽记,然则兵变之事,万历之前未尝闻之,乃极少之事。吾弟可知为何?此前国朝就无贪官否?国用充足,纵贪而不致误事,国用不足,再贪则生变矣。吾弟谨记,官员视行伍为奴仆乞丐,而国家真正大事,却并不着落在几个文臣身上,行伍中人,总兵至小军,乃是我大明真正要紧的人,饷械务要充足,军法不可抛废,谨记,谨记!”

    信王心中不以为然,不过还是拜道:“皇上所言,臣弟恭记在心,绝不敢忘。”

    “唔。”天启面露满意之色,又道:“福建巡抚郑国昌上奏,发大军一万余人困荷兰夷与凤尾柜屿,彼辈已经请和,愿退出澎湖至东番岛上驻扎与我大明贸易,自此不敢复窥海疆。这是一件大喜事,虽然用银近二十万,还是顺利了结了此事。”

    信王也喜动颜色,拜道:“恭喜皇帝大兄,此确实为大喜事,海疆平定,又复祖宗之土,诚喜事矣。”

    天启微笑道:“疆臣并武臣效命,方有此捷。至于其至东番,朕心中还在思忖。”

    信王道:“臣弟以为宜准之,东番并非我大明国土,非祖宗之土则与我大明无碍,只要众夷日后安心贸易,以一荒岛之地羁縻并无不妥。”

    天启目视魏忠贤,说道:“信王的话,厂臣可记得了?”

    魏忠贤躬身道:“奴婢记得,司礼监会照信王殿下所说批红。”

    其实叶向高的票拟和信王也是一样的意见,天启最高兴的就是这一点,如果信王的治国策略与老谋深算的阁臣相符,说明信王还是有治国的天赋。

    当然天启也就只会做到这种程度了,他毕竟才二十左右年龄,身体虽然一般,也未必就真的生不出来儿子,等再生皇子出来,长到五六岁大,信王便能之国就藩,皇位到底还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好,纵然是亲如兄弟也与子嗣完全不同。

    信王又拜道:“今年还有普定之捷,大明王师彻底平定了奢安之乱,也是可喜可贺,此太平之象,当为皇帝大兄再贺。”

    普定大捷确实是天启四年的最大喜欢,东虏已经给大明的边疆太平蒙上阴影,而西南大患就是奢安之乱。

    大明南方明军的实力相比北方实在相差太远,而当时的西南夷的实力也是后世人想象不到的,大明开国之初,云南和后世的老挝,缅甸等地方都是归顺大明的羁縻土司,以宣抚司名义纳入大明版图,云南有一半以上的地方都是类似土司,后来因为情形太过复杂,洪武年间以黔国公沐英家族世镇云南,经过二百年来的努力,云南多半地方平定,土司势力削弱了很多,虽然缅甸立国,从此不服王化,但把云南吃下来已经是大明的胜利,而贵州就是大半地方还掌握在各土司手中,到了万历天启年间,最大的两个土司造反,祸乱云贵两省,明军动员近二十万人,花费数年时间终于在天启四年将奢安之乱平定,时安邦彦围贵州,结营四十,绵延二十里,明军冲其营,土司兵大溃,实力损失殆尽,花费数百万两白银后,这场西南的大乱终于平定,也确实是今年的大喜事之一,原本早就庆贺过了,不过与收复澎湖的喜讯一起再恭贺一下,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这时司礼太监王体乾进来,对天启奏道:“皇爷,锦衣卫北所奏报进来,说是汪文言也暴疾而亡了。”

    “哦,朕知道了。”天启应了一声,淡淡的道:“其余在北所诸人,就不必报与朕知道了。”

    王体乾会意,躬身道:“奴婢会报给厂臣知道。”

    魏忠贤道:“皇爷不愿为此等事烦心,奴婢会料理好的。”

    天启对杨涟等人的死亡显然毫无介怀之意,当然也是从头到尾知情。他看看信王,对诸太监道:“此辈倚功而骄,朕再三点醒,不可以因党争而误朝政,上疏弹劾厂臣,朕初时看了也触目惊心,而后知道都是揣测不实之言,后朕切责彼辈,只要其上疏请罪,朕亦不会过于苛责,而彼辈变本加厉,结党群起而攻,视朕年幼为可欺之主耶?混帐,可恶!”

    信王今日方知皇兄之怒竟至如此,近来党争之事,很多奏本宫中根本不答,直接留中不发,这使得外朝的人猜测皇帝心意时都是出了差错,以为皇帝可能踌躇迟疑,并没有定论。汪文言原本已经准备发动官员在宫门外叩阙请愿,结果突然被锦衣卫抓捕,事出突然,原本准备的后手完全没有用上。

    信王隐约也是知道东林的打算,还在奇怪为什么皇兄突然间态度大变,从模棱两可的态度直接转变为支持阉党,首日拿汪文言,然后拿黄尊素,去东林两智囊,然后拿杨涟左光斗等东林文胆,接着又有围叶向高府邸事,明显的要将朝中的东林党人扫地出门,偏向性太明显了,信王不仅感觉皇兄毁灭朝廷正气,连最基本的政治平衡都没有做到,实在是叫他感觉无法理解。

    魏忠贤等人赶紧跪下,劝道:“皇爷息怒,这帮无耻之徒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