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灭明 >

第240章

灭明-第240章

小说: 灭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轻松松奔小康。

    现在的天命都督府,虽然已经制定了《工商律》,但多半只是一纸空,没有工商企业,何来工商税?官员们自己都不懂工商业,又何来鼓励、支持工商业的发展?

    只有建立大量的工厂,让百姓转化为产业工人,增加他们的收入,市场才能售出大量的产品。

    当年的邓太宗,是以大量外来基金为基础,最终让央之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商业,现在的天命都督府,如何才会有这份启动资金?

    李自成虽然在西宁建立了几个惊世骇俗的工厂,但这些工厂的收入,主要用来养活军队,要想有余钱建立工厂,还是任重道远。

    如果有大量的外来基金好了,可是,无论是西宁还是陇右,只能算大明的边陲,暂时不可能以发展经济为心,而且天命军与朝廷的军队已经开战,将来是不是能继续通商都是问题,大明的资金不可能大量注入天命军的统治区。

    难道像欧洲人那样,去抢?

    去哪儿抢?抢谁的?

    天命军的统治区,除了东面与大明接壤,其余三面都是蒙古人、藏人,这些饮毛茹血的民族,又有什么物事值得去抢?

    李自成摇摇头,当前阶段,还是以解决士兵、百姓的粮食为主,至于发展工商业,还是等扩展地盘以后再说吧。

    他原本预备带着两女逛逛夜市,没想到不但不能购物,还要在寒风白白受冻,李自成索然无趣,便回到营帐。

    吃过晚饭,李自成入了大帐,田芬、鸢儿随后跟了进来,亲兵们早已生了两个柴火盆,将大帐内烘得暖暖和和,田芬抿嘴一笑,道:“大都督,你的亲兵还真地贴心,大帐外面暖和多了!”

    鸢儿也是搓揉着小手,待双手暖和了,方才将李自成的行军床整理一遍,“大都督,夫人,婢子宿在隔壁的小账,如果有什么需要,只要吩咐一声,婢子会立即赶过来!”

    “你?隔壁的小账?”李自成心骂道,老子在你身磨蹭了小半个时辰,岂能让你离开?当着田芬的面,不好说得太直接,只是笑道:“天寒地冻地,一个人宿在小账,又没有柴火盆,还不冻僵了?”

    鸢儿顿时大迥,脸“嗵”地窜一片红霞,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这么低着头僵在大帐。

    大都督想要,她岂能拒绝,可是夫人不是在吗……

    田芬这才回过味来,她先是躬着身,跟个大猩猩似的,轻手轻脚走到李自成的面前,查看着他的脸色,见李自成的脸只有淡淡的笑意,一时看不透,只得转过身,来到鸢儿身前。

    她用手挑起鸢儿的下巴,盯住鸢儿的双目,见鸢儿的目光闪烁不定,遂笑道:“原来鸢儿期待很久了,嘻嘻……”

    “夫人,婢子哪有……”鸢儿羞极,用双手掩了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她毕竟是汉女,不像田芬那般洒脱,田芬在大都督面前走来走去,她知道不妙,虽然她什么都没做,心里却是“嘭嘭”乱跳,跟偷人被发现似的,正想着自己的这些心里话,他人怎会知晓,田芬过来了。

    田芬并没有责备,而是跟姐姐似的,拉住鸢儿的双手,悠悠地道:“留下来吧,这里暖和!”

    鸢儿从指缝里偷看一看,见田芬神色平静,心稍定,但她拉不下面皮,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继续僵立在大帐里,不敢动弹。

    “走,床吧,莫让大都督等得久了!”田芬拥着鸢儿,将她拖至床前,向床一推,自己也是毫不客气地向行军大床一跃,伏在锦被,用锦被掩了面。

    俄而觉得不对,田芬从行军床爬起来,用目光勾着李自成,随即熄了灯火。

    只听到一阵淅淅之声,稍顷,田芬从锦被探出脑袋,“大都督快来,鸢儿都等急了……”

    “我看是你等急了!”李自成腹诽一句,却也顺坡下驴子,迅速剥去外衣,又褪去里面的小衣,钻进厚厚的锦被。

    锦被已是滚热,李自成拥着两女,从他们的间溜进去,挤了一挤,却是异常艰难。

    原来他的行军床,士兵的宽大些,若是二人同眠,勉强还行,但要平躺着三人,却是万万不能,只能摸着里边的那人,也不管是谁,压了去,二人叠在一起,方才勉强合锦被。

    这一次的三人行,像是跟外面的寒风赛似的,一直到子时过后,账外的寒风早已歇了,账内才停下动作,只有轻微的喘息声,绵延许久……

    次日早晨,李自成还真是越发有精神,早早起床,带着亲兵绕城而跑,何小米等亲兵们已经习惯了,虽然顶着干冷的寒风,却不敢有任何怨言。

    早饭过后,又是西行,这一次鸢儿坐在李自成怀,倒是不像昨日那般忸怩了,昨晚与夫人共同侍候大都督,虽然不是她的愿望,却在大都督的坚持拉下面皮,再不用担心夫人责备她勾引大都督了。

    不到半个时辰,李自成便来到漳水与渭水的合流处,不出意外,漳水大桥已经完工,可以通行了。

    亲兵们都是知道漳水大桥的事,也不怪,倒是田芬,再次见到水泥桥,双目又是放光,既然浇筑水泥桥如此简便,大都督岂能不考虑自己的诉求?她念念不忘的,还是在大通河浇筑水泥桥。

    李自成少不得又要安抚一番。

    按照天命都督府现在的计划,修桥筑路,主要都是为了军事物资的运输,大通河北岸只有一个浩门县,暂时不会考虑到的。

    但田芬一个女子,为了安抚回人等异族,不远千里从浩门县来到陇右,在当地赢得“白夫人”的美誉,自己岂能不考虑她的感受?她是自己的女人,但这么糊里糊涂圆房了,大通河这座未来的桥梁,当是补偿给她的聘礼了。

    大通河筑桥,难度极大,正好可以研究新的筑桥技术,如果成功了,还能加强浩门县与西宁的联系,提高西宁府在属县当的向心力,使归化异族的事情,变得不可逆转。

    “大都督,有了水泥桥,骑兵通行便利多了!”何小米咧着嘴,已经跟着李自成接近水泥桥的顶部了,却又转身回去转悠了一圈,有些恋恋不舍。

    骑兵从水泥桥通行,速度的确快多了,在渡过黄河的时候,李自成体验了骑兵渡河的艰难,一个百户的骑兵,差不多要一个时辰,不过,他来自后世,各种大桥见得多了,自然提不起多少兴趣,“小米,那还不快走,要将这节约的时间浪费掉?”

    “是,大都督!”何小米一声舌头,忙调转马头,跟在李自成的后面。

    这一段的水泥大道并不长,过了巩昌府,又是传统的泥土官道了,地面刚刚解冻,战马跑起来,容易打滑,直到天擦黑,方才赶至兰州。

 第361章 建立行省

    李自成入了兰州城,便直往军营,军队一直由他自己直接掌控,是最为放心的安全场所。(全本小说网,https://。)

    经过打听,甘肃巡抚梅之焕于下午先一步到达了兰州,李自成便让何小米去请,让他过来一同晚饭。

    稍顷,梅之焕随着何小米来到军营,见了李自成,当即叩拜在地,“属下梅之焕,叩见大都督!”

    “梅老先生不用客气,快快请起!”李自成离座,将梅之焕扶起,让他在对面坐,何小米机灵地奉茶水。

    “大都督……”梅之焕落座后,目光一直定在李自成的面庞,当日他抛却京师的妻子,归顺李自成,实在是情非得已,甘州城破,兵败被俘,他当自己已经死了。

    李自成能打动他的,不是诚意,不是前途,而是西宁步枪,从西宁步枪,他隐约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身,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但今日,李自成东征陇右,不到半年时间,将陇右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今日来到兰州,已经在城内外转悠了一圈,哪里还有盗贼、战乱的影子?这才半年呀……

    李自成知道他的心不平静,遂笑道:“梅老先生有什么话,直说吧!”

    梅之焕拱了拱手,“属下恭喜大都督,恭喜大都督喜得陇右!”

    “同喜,同喜!”李自成哈哈一笑,也是拱手,还了一礼。

    “大都督,属下有一个问题,”梅之焕再次拱手,道:“属下原本找不到答案,但来到兰州之后,知道大都督已经有了答案,所以老朽迫不及待,想要……”

    “我们已经是自己人了,梅老先生有什么问题,直接问吧,我当知无不言!”李自成心道,到了这个时候,你总不会怀疑我造反的决心吧?

    “那老朽放肆了,”梅之焕又是拱手,道:“大都督认为,或剿或抚,朝廷能解决陕西的盗贼吗?”

    原来还在关心朝廷,难道身在曹营心在汉?李自成端起茶水杯,抿了一小口,道:“不能!”

    “不能?为何?”梅之焕的双眼瞪得老大,跟朝廷正在屠杀他的妻子似的,“老朽原本也认为,或许朝廷迟早被这些盗贼掏空了,大明此……但老朽来到兰州之后,发现兰州城内外,已是一片祥和,百姓虽然贫瘠,但已经度过了灾荒时期,这才半年时间……大都督能做到,朝廷因何做不到?”

    这个梅之焕,预感还真有些对头,大明是亡于陕西的盗贼,这样说起来,李自成也是也是盗贼的一支,不过梅之焕事论事,他也没有生气,淡淡笑道:“梅老先生来自仕林,对朝廷非常熟悉,当今朝廷,有人真正关心过这些沦为盗贼的百姓吗?”

    “原先的三边总督杨鹤不是力主安抚吗?”

    “杨鹤是主张安抚,给盗贼发放了数十万两银子,还有数万石粮食,”李自成从王安平的讯息早已知道了这些事实,“可是,盗贼归于百姓之后,他们无所事事,是再多的银子、粮食,也有用完的时候,一旦银子、粮食没了,百姓除了重新沦为盗贼,还有什么活路?”

    “这……”梅之焕虽然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法子,但李自成的意思,还能听得明白。

    “所以我说,无论是‘剿’还是‘抚’,朝廷都解决不了陕西的盗贼问题!”李自成先让梅之焕对朝廷绝望,这样才能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

    “那大都督因何能解决?”

    “因为我不是朝廷,而是和盗贼们一样,出生于普通的百姓之家,我知道百姓的需求和疾苦,”李自成淡淡一笑,“梅老先生看到的兰州,是解决盗贼问题的一种法子,不仅兰州,整个陇右,只要撑过今冬明春,待到冬小麦收割,能实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地耕’的目标!”

    “老朽愚钝,还望大都督赐教,”梅之焕起身,向李自成深深一揖,“既然大都督能解决陇右百姓的吃饭问题,为何富裕的朝廷,却是解决不了?”

    富裕?李自成嗤之以鼻,朝廷税收的确庞大,但开销更是庞大,据说每年的赋税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于辽东的战事了,不管辽东能不能抗击鞑子,但主要的军官,却是肥得流油!

    这样的事情,是说出来,梅之焕恐怕也是不信,李自成决定从根本入手,“梅老先生认为,陕西出现盗贼,根本原因在哪?”

    “大旱,陕西连着三年都是大旱!”

    “不错,盗贼的产生,起因在于陕北的大旱,而且至今没有好转的迹象,所以朝廷即便有心安置灾民,也是缺少耕地,陇右的法子,在陕北行不通!”

    “因为大旱,陕北已经失去大量的耕地,所以百姓无地可耕,”梅之焕恍然大悟,思索片刻,道:“那朝廷可以将陕西的灾民,迁移至其他地区,只要能匀出部分耕地,百姓也不会……”

    “问题是,朝廷根本匀不出耕地,”李自成要倚重梅之焕,打算多说两句,让他彻底对朝廷死心,“纵观历史,每一个王朝,即便没有外族的入侵,也不过存在二三百年,梅老先生觉得为何?”

    梅之焕将各个朝代在大脑过了一遍,平均起来,的确只有二三百年,但他一时找不出原因,便道:“为何?”

    “土地兼并,”李自成沉声道:“每个王朝兴起,帝王元勋们残杀了大量的前朝世家大族,将他们占有的土地,分发给普通的百姓,新的王朝便日益巩固,但新王朝统治稳固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世家大族,他们逐渐蚕食、掠夺普通百姓的土地,当大量的百姓失去土地,无以为生,他们会揭竿起义,并最终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

    “……”梅之焕双目内敛,一眼不发,现在思索李自成所说的问题。

    “与其它的王朝不同,大明的宗室更是一颗毒瘤,”李自成说完之后,方才想到“毒瘤”这两个字,但也没有解释,以梅之焕的见识,应该能够猜得出,“宗室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现在应该不下于十万人口吧?他们什么也不用做,还被赐予大量的耕地,全国的土地那么多,宗室与世家大族的耕地越来越多,百姓的土地自然越来越少,而百姓的人口也在增长呀……”

    “……”

    “朝廷要安抚陕北的灾民,必须拿出耕地,但这些耕地有谁拿出来?宗室、世家大族肯吗?朝廷会逼迫他们拿出来吗?”李自成又是品了口茶水,最后幽幽地道:“所以,我说,朝廷永远解决不了陕西的盗贼问题,只会愈演愈烈,最后朝廷的根基也会被动摇!”

    王朝的兴盛与灭亡,原因自然不会只是土地一种,还会有外族入侵、兵备制度、自然灾害、腐败等有关,甚至权臣个人的野心,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当所有的因素集于某个时间段,矛盾无法调和,旧的王朝便会在矛盾灭亡,新的王朝取而代之。

    但根本矛盾,还是土地兼并,其余的矛盾只是激化这个主要的矛盾,加速王朝更迭而已。

    李自成并不是给梅之焕授课,只是挑主要的方面告诉他:大明已经日薄西山,更新换代是迟早的事,这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

    梅之焕显然没想过这么多,他这样的顺民,从来不会研究一个王朝的灭亡规律,更不用说研究大明的灭亡了,那简直是大逆不道。

    今日听了李自成的一番话,却是茅塞顿开,但他实在想不明白的是,年纪轻轻地李自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