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奸臣世家 >

第283章

奸臣世家-第283章

小说: 奸臣世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赵煦之所以能够在开始的两天晚上就批阅完前两天的考卷,

    其终极秘密就是考生的年龄。

    会试的结果,实际上也是赵煦强令张商英,通过暗箱操作才得到的。

    会试中,张商英在皇城司的协助下,把其中那些个别滥竽充数的学子,以及年纪过大的学子——只要是超过四十岁的全部都剔除了。

    凡是查到那个州府县来到学子是滥竽充数,礼部联合御史三院一起,立即派人到该地,明里暗里调查究竟是该地学子文化程度,究竟是整体不高,或者院试的时候,出现了弊案。

    如果是该地整体文化不高的话,朝廷在制科结束后,会派一些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去当地担任教谕、文学等地方文化官员,以期提高当地的整体文化水平。

    可如果真得发生了弊案的话,则一定要严惩不贷,查到一起处置一起,查到多大的官,就立刻罢免多大的官。这一次,赵煦是下了非常大的决心来惩治科举弊案的。他之所以派皇城司也在暗中调查,就是害怕被派出去的御史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跟当地的官员勾结在一起。

    如果,逻卒们真得发现有前去查探的御史有此类事情发生,那么该名御史将会被禁锢终身,而且还会牵连的儿子。而举荐这名御史的官员,以及御史三院的主官将会受到罚俸的处罚。如果哪一院派出去的御史出现三次此类事件,该院的主官将被立即免职。

    这一条,赵煦当着蔡京的面让梁师成向皇城司传达了这一要求,当然,凡是查到此类事件的逻卒极其主官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当着蔡京的面,就是要告诫他,因为他是御史台的最高主管御史中丞。

    为此,蔡京回去之后,立即将三院的主官立即召集在一起,直截了当的说了官家在他面前说过的话。

    其中,虽然并没有说如果御史台三院都出了问题,他这御史中丞究竟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可蔡京知道,如果御史台三院每一院都有超过三名御史出了事的话,他这个御史中丞自然也就当不下去了。不主动辞官的话,赵煦将会给他更大的难堪。

    也正是这个原因,御史台三院将要被派出去的御史和皇城司那些将要下到地方的逻卒双方都铆足了劲,一定要办好这个差事。

    当然,超过四十岁的考生,如果真有真才实学的话,赵煦也不是没有给他们留机会,稍后开始的制科就会将这些文化水平颇高的老文人尽收如到朝中。

    博学鸿词并不是满清的创举,也不是赵煦个人的创举,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经开设了此科,而在大宋朝却的确是头一回。

    当然,这还是出自蔡道的建议,不过,赵煦自己不肯承认罢了。

    赵煦之后便会像唐朝那样,大兴制科,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注重进士科。

    每晚三万名考生,光是拿着试卷就会觉得眼晕。

    其实,在会试的时候,赵煦就已经派人将通过会试学子的名单和详细资料记录了下来,并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复核了一遍。毕竟,这是大宋朝,而不是后世,况且大宋朝也没有那么严格的户籍制度,考生如果想要篡改自己的年龄,不要太难。

    因此,殿试的考卷就先要经过年龄这一关,这之后,剩下来的考卷其实就不多了。

    当然,如果有人真的是天生老相,因此而被刷下来,也只能怪他倒霉。

    不过,一个不超过四十岁的学子能够长成五六十岁的样子,这样的人恐怕也活不了太长的时间。

    为此,张商英亲自拿出查出来的结果,去向赵煦求证。赵煦也没有隐瞒,向他的这个礼部尚书坦诚了这件事,而且,用的理由还是蔡道说得原版话。

    张商英虽然在心里认同赵煦的说法,但是,他还是无法赞成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便向赵煦极谏道:“陛下,您说得这些的确是有道理,可是,这可就对那些一直都蹉跎于科举的士子非常的不公平,尤其是那些二十五到四十岁的学子。”

    “张爱卿,所以啊,朕才会将殿试的考卷交给你们去复核的呀!毕竟考卷太多,就是朕难免也会有疏漏的地方,那些被刷下来的考卷中如果真的有经天纬地的大才,你们礼部的官员可以呈上来给朕,朕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啊!

    对了,张爱卿,其实这些年龄比较大的学子,朕又不是真得就彻底就放弃他们了。稍后的制科,朕可是要比以往取更多的人啊!以后的制科不需要再由大臣引荐了,真要恢复汉唐时期的制科。比如今年,朕就先开设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这三个制科。张爱卿,你觉得如何呢?”

    张商英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原因啊!

    制科,又称为制举,始于先汉,在唐朝达到顶峰,可是,后来,却被唐文宗废除了。

    宋承唐制,并没有恢复制举制度,不过,大臣却可以引荐,由皇帝亲自负责考试,因此,在大宋,制科又被成为特科。与韩琦齐名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富弼本身也不是进士科出身,而是出身特科。

    作为贡举制度的一种补充,在大宋却基本上被大臣把持,这当然是不符合皇权的利益的。(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38 重开汉唐制科

    (全本小说网,。)

    况且,这样也能很好的平衡年轻学子和年长学子们之间的利益。

    没办法,张商英只好领了旨意,继续接着干活去了。

    三日后,每天公布一张皇榜,张商英在回去和其他部堂大人商量过之后,只是更改了一两个赵煦却是疏漏的人选,其他的人选就不再变动。

    绍圣二年虽然开了三榜,可是,也仅仅至招录了不到一千名进士。

    因而此次落榜的学子人数非常多。

    为了避免这些学子失望,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年轻学子,所以,赵煦专门殿试之前,便下诏,通过院试进京赶考的学子,凡是没有超过二十岁的,都可以免费进入太学,而超过二十岁,但不超过二十五岁的学子,则可以自费到太学里旁听。

    不过,县令及县令以上官员的子女则必须进入国子监学习,只有在国子监考试合格者,才能荫补官职。这一次,国子监并光是按照官员的品级,而是看其官职的重要性,像是军州的知县,品级不过九品,按照以往的惯例,是无法享受到荫补子女的殊荣的。

    可是,这一次,赵煦虽然并没有专门提高一地最主要主官的待遇,却让他们享受这一殊荣。

    当然,国子监虽然考核严格,但也也它的好处,进入国子监的学员可以不限年龄,也不限制学习时间。

    不像太学,以后想要进入太学,先要看其家事和年龄,在查访其人品,最终被招录太学的也只能在太学中学习三至六年。

    学习六年的是那些十五岁以下的学子,而学习三年的是那些二十岁以下的学子。

    因此,这一次,因为落榜而离京的年轻学子大致上有八成左右。剩下的二成也有一万多人。

    进士科只取年轻学子,这个隐含的限制根本就瞒不住有心人,很快就被人抖搂了出来,散布到了整个汴梁城。

    这对于那些年长的学子,这个隐含的限制当然是极为不公平的。于是,他们很快就速聚集在一起,准备像当初的元丰十勇士那样,如果赵煦不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说法,就全部一头碰死在宫门前。

    当年的刘白,那是被逼不得已,可这些年长的学子可真敢啊!官家敢今年这么做,那么三年后的贡举,在殿试上,还会继续保留这限制,结果以后的殿试还会是同样一个结果。一想到自己如今过了年龄关,如果不抗争的话,就将彻底地断绝他们考中进士,一步登天之路。

    不过,很快,想去宫门前闹事的年长学子们,其中大部分突然之间不告而别,声势浩大的队伍也在不声不响之中慢慢散了。

    原来,赵煦在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让梁师成安排皇城司的逻卒在宫外散播一条消息,消息的内容——几日后将在汴梁城中大开制科的消息传扬了出去,其实学子们早就知道。

    不过,这一次赵煦散布出去的消息更加详细和具体,紧接着,全汴梁城的各个城门旁也在同一时间内张贴处境了皇榜,正式公布了此事。

    皇榜中确定,制科将被定位常科,也是同样是三年召开一次。今年先开设三个科目,而且,这三个惯常的制科科目会变成同进士科一样的定科。

    在皇榜中,还公布了三个科目具体招录的人数。

    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招录的人数较少,分别是2000人和1000人。

    而博学宏辞科将要招录的人数居然达到了惊人的五万人。

    不过,皇榜中有专门指出,凡是参与闹事并且到达了宫门的人,取消该名学子此次,以及三年后参与制科和贡举的资格。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去闹事队伍中大部分年龄较大的学子在得到消息之后,便立即离开大部队,消失了。他们都是先去看皇榜了,那里还顾得上,或者说敢去送死啊。

    最终,只有几个真得有些疯狂的年老学子到达了宫门前,可是,赵煦怎么可能让他们真得碰死在宫门前,于是,这个时候,皇城司的逻卒便出马了,他们一出现就立刻将这几个学子绑起来扔进了皇城司的大牢之中。这个时候,可没有那个人真就傻得为这几个老疯子鸣不平。

    于是在三月十六日,制科开始了。

    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考得的内容,大致还是依照唐朝的旧历,不过,博学鸿词科却考得主要是史学方面的功底。

    考核的结果,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被刷下来的考生并不是太多,而且,这些被刷下来的考生,也是在考卷中犯了忌讳,才没有通过考试的。

    不过,因为应考博学鸿词科的学子们,其中有不少人在史学方面的功底比较差,最终被被刷下来了一少半,最终,这一科并没有如同圣旨上所说的那样,招满五万人,实际统计下来,也只招录了不到四万人。

    这一次,肯定还会有再次落榜的学子不服气,不过,这一次这些学子不会再傻得跑去宫门前示威,他们是直接到礼部衙门门前击鼓鸣冤去了。

    张商英这次就底气十足了,也不驱赶闹事的学子的和看热闹的百姓。按照赵煦的吩咐,将博学鸿词科最后十名的考卷和前去闹事学子的考卷张贴在礼部衙门门前的招贴板上,让天下人评判。

    文人之间若是评论文章的文采,还真是难以评判。可是,这一次,博学鸿词科考得却是史学方面的功底,比如这些闹事的考生,光是从张贴出来的文章中,就能够看出,其中大部分人的文采的确是好于最后十名的文章。可是,这些有细心的人就发现,考官们在这些闹事的学子考卷中标住出了很多错漏的地方。

    这些人之所以落榜,就是史学功底实在太差,所写的文章虽然辞藻华丽,可其中却是错漏百出。

    事实摆在了他们的面前,赵煦原本还想给他们留一些面子,既然自己找不痛快,那么他也就不必对这些落榜的学子们客气。

    更何况,当初的那道圣旨里,还隐藏了一个谁都没有发现补充说明。(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39 博学鸿词科考生的用途

    (全本小说网,。)

    补充说明就写在‘五万人’这三个字的后面,也许是那些字写得太小,谁都没有发现罢了。

    别说是那些看了皇榜的学子,就是张商英都没有看清楚,后来,他偶然翻看皇榜的时候才发现,其内容写的是,五万人只是最高数字,如果,应制科的考生水平太低,可减少录取的人数。

    绍圣三年,贡举和制科就在这纷纷扰扰之中结束了,从总体结果来看,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真正受损的仅仅是在元佑三年和元佑六年贡举中中了进士那六百多人,要知道,今年仅仅是贡举中进士的人数都已经超过这三科的总和。

    而且,博学鸿词科招录的人数看似非常多,其实不然。

    有聪明人,已经从这一科所考的内容看出,赵煦肯定是想全面推翻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不过,这本书的名字是宋神宗所起,所以,官家招录这么多通过了博学鸿词科的考生,就是要重新编著资治通鉴。如此看来,四万多人真是一点都不多。

    司马光编著这本书,所用的人不少,却先后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

    赵煦肯定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这么多人的协助下,又有资治通鉴这个范本在,肯定能在极短的时间里,重新编好这部书。

    好在,如今的大宋朝,善于写史书的大家并不少,苏氏兄弟,曾氏兄弟,特别是曾巩,虽然他的年事已高,担任不了总编纂的职务,可向他约几篇文章还是可以的。

    这也是蔡道给赵煦出的主意。

    就是趁着这些大家还活着,把一些关键时点的历史让这几个人分别写出来。比如,蔡道说,那个苏大胡子比较善于些三国时期的历史,而苏轼则比较善于写战国时期的历史,曾巩可以让他写写隋唐交替时期的历史。至于五代史,欧阳修编写的新五代史就不错。还有东西两晋南北朝,则可以采取竞稿的方式来选拔。

    而总编修的人选,蔡道并没有多说什么,赵煦有自己的喜好。

    何况,朝中的各位大臣,还是小看了赵煦的‘野心’。

    如果,单单是资治通鉴的话,根本就用不了五万人。

    赵煦想象自己的先祖宋太宗赵光义一样,在编一部属于自己的《太平御览》。

    这将是大宋朝的第二部类书。赵煦将收揽天下间的奇书,绝版书,将其汇总成册,以供自己及后世子孙收藏和阅读。

    三榜三甲究竟花落谁家,蔡道并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却是他可以肯定的,状元、榜眼、探花总共九个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阿谀奉承、用词华藻之辈。不然的话,他们又怎么能够从数万人中突围而出,打动那位小皇帝呢?

    那种题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