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023章

我要做皇帝-第1023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怕只是个名誉性质,也是莫大的光荣,无上的荣誉!

    更何况,这又不是假的。

    甘棠学员里,特别出色的学员,是有可能被推荐到尚书令去当一年尚书的。

    而一年的历练过去,外放出去,起码是一县之令。

    最高的,甚至有人直接出任了某郡监察御史。

    作为甘棠山长,刘彻现在颇为满意。

    他在周亚夫和晁错两人的引领下,登上已经搭建好的高台。

    只是稍微看了看,刘彻就发现,在校场两侧,有着无数的熟悉身影。

    很显然,今天,在长安的列侯外戚,几乎全体出动来到了这里。

    微微耸肩,刘彻不以为意,然后他望着这校场。

    此时,在此有地方郡守、郡尉两千石二十余人,都邮、主薄、县令县尉三百余人,余者各衙官员两百余人。

    几乎可以说,大汉帝国官僚系统的精华,荟萃于此。

    是以,朝堂之中的九卿们,打破了脑袋,也想要来甘棠讲授。

    因为,这里就是日后权力斗争的旋涡中央。

    清了清嗓子,刘彻望着这些汉室的精英官僚,开口说道:“朕既为卿等之师,自当考校卿等的功课……”

    后世,有皇帝亲自讲经、听经,被视为文教盛世,明君的楷模。

    刘彻却以为不然。

    因为,无论是讲《春秋》还是讲《尚书》,归根结底的,讲的是历史,是过去。

    儒家还给它们做了一番打扮。

    使之沾染上了理想主义和道德的色彩。

    但这些,跟政务跟天下跟百姓有一毛钱关系?

    ********负心都是读书人。

    《春秋》学的再好,《尚书》读的再多,能增产增收?能多生孩子?

    所以,刘彻早就想要抢走别人之前,改变这个传统。

    于是,刘彻将视线在场内随便瞄了一眼,然后看到了跪坐在张汤身侧的一个中年官员身上。

    从他的服饰上看,此人应该只是一个四百石到六百石之间的小官,而且,年纪也有些大了,看上去起码有四十岁了!

    但是,既然他能坐在张汤身侧,那就说明,张汤也是看好,至少是欣赏他的。

    “在张卿右侧那位爱卿,请站起来……”刘彻朗声点名。

    …………………………………………

    当全场的目光都云集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朱买臣还是有些手足无措的。

    他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天子殷切的期望的眼神,以及周遭同僚们羡慕嫉妒恨一般的神色,都让他知道,天子确实是在点他的名。

    这让朱买臣真是受宠若惊!

    在六年前,他刚刚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悲剧!

    他的发妻,要求与他合离。

    原因很简单——他既穷,还喜欢显摆自己是个读书人。

    这让他妻子受不了别人的眼光!

    合离之后,朱买臣在家里想了许久,终于悟通了一个道理——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于是,选择孤注一掷,来到长安,寻求自己的未来。

    而现在,朱买臣知道,他正面临自己人生最大的一次考验。

    通过了,从此简在帝心,青云之路无终点。

    若不能,所有的梦想和野心,都将折戟沉沙。

    “小臣朱买臣,顿首再拜陛下……”朱买臣走到场中,高声唱诵,大礼参拜。

    …………………………

    “朱买臣???”刘彻嘀咕了一声,然后看了看张汤,心里笑了:“有意思,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要知道,在历史上,朱买臣和张汤可是死敌啊!

    为了弄死张汤,朱买臣甚至不惜做假证。

    然后,被张汤临死一记大招,也给弄下地狱,一起上路了。

    而朱买臣和张汤之所以有仇,是因为朱买臣觉得‘哥当官比你早,开始官职也比你大,当年你丫还在哥手下当过差,现在发达了居然骑在哥脑袋上作威作福?’。

    但现在,恐怕朱买臣再也没有办法拿这个理由来嫉恨张汤了。

    甚至,很可能,他只能给张汤当小弟了。

    这样想着,刘彻就问道:“朱爱卿先前所任何职?”

    “蒙陛下不弃,臣自元德三年以来,一直在安东都护府任为棘门军屯垦团任事,历任佐吏、主薄、屯垦团丞、尉……赖陛下洪福,屯垦一事,有所成绩,为安东都护府所举,此番来京受训……”朱买臣自我介绍着。

    而他的这些话,立刻就让无数人在心里面有所轻视。

    屯垦团的丞令和官员?

    人人都知道,当年朝廷为了让人去安东,几乎就是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

    只要是个官员,愿意报名前往,任满五年,就可以出任千石官员的政策都开出来了。

    但在当年,真正的精英,是不屑于此的。

    真正的贵族也不会去那个时候在人们印象里一毛不拔的穷山僻壤。

    是以,大家几乎都可以肯定,这朱买臣肯定是一无背景,二无靠山,三无钱财的三无官员。

    这样的人,除非发生奇迹,不然这辈子也就是一个县令的结局了。

    但刘彻却来了兴趣。

    “棘门军屯垦团?”他微微一笑,脑海中自动回忆起了一些数据。

    当初,安东大移民,汉军各部纷纷在安东地区地图开疆,圈下一片片土地,作为屯垦团的驻地。

    而这棘门军的屯垦团在新化城以北约五百里,最初迁徙到那里的移民和官员,总计是三千五百二十余人。

    这些年来,也陆陆续续,接受了大约五千名移民。

    三年多后的今天,这个屯垦团的所在地,已经成为了一个北国鱼米之乡。

    前去考察和采风的御史们报告说:(棘门军屯垦团)颇有南国风采,水稻繁盛,沟渠林立,几可与广陵争锋。

    至于当地的百姓则‘皆富足而安,喜以鱼肉为汤’。

    甚至连军备都搞的很好——武库之中,皆备弓弩、甲胄,虽封存日久,弓弦犹可射虎杀豹。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哪怕在安东诸多屯垦团里,也算治理优秀的一个屯垦团。

    这就让刘彻感兴趣了。

    安东地区和朝鲜,自从被他打下来后,他还从未亲眼见过。

    只是每年委托丞相和御史大夫派遣官员巡视,或者通过绣衣卫的报告了解当地的情况。

    但具体的与一个来自安东当地的基层官僚,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却从未有过。

    想到这里,刘彻就问道:“卿即为棘门军屯垦之吏,那朕便问卿:屯垦团上下,有户几何?有田几何?有畜几何?府库积蓄几何?”

    这个问题一出,许多官僚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平日里除了在每岁上计之时,有几个人会去背和计自己治下的基本数据?

    尤其是那些贵族和清贵的士大夫们,更是人人自危。

    倒是法家和黄老派出身的官僚,纷纷信心满满。

    因为这背数据,是他们的日常。

    “启奏陛下,棘门军屯垦团迄今有户两千七百三十二户,口万一千一百二十一口,其中男性五千八百二十三人,始傅者三千一百七十五人!”

    “有田二十万亩,架设水车凡三百五十二架,所掘沟渠七条,总长三百二十一里……”

    “有牛三百二十五头,挽马两百一七匹,骡马数十……”

    “府库之中,计有八座粮仓,存粮米总计十七万三千余石、鱼干四百余石……另屯垦团设有三武库,储有长刀一千三百二十五柄、剑八百余柄、戈矛一千余件、甲胄三百一十二套、长弓两百把,弩机四百余件,箭矢十五万支,其中五万支都护府所拨,余者皆屯垦团自制……”

    听着朱买臣嘴里一串串数据,别说刘彻了。

    其他人也都目瞪口呆的看着他。

    众人自问,即使自己事先知道天子可能会问这个问题,但,恐怕匆促之间,也无法答的这么详细。

    刘彻向自己身侧看了一眼,立在他身旁的汲黯微微颔首。

    刘彻立刻就知道,朱买臣答的数据非常准确。

    “善!”刘彻抚掌赞道:“为官一方,任职一地,当如朱卿一般,将治下大小事务,娴熟于心,有此心,则何愁三代不可至?凤鸟不来,河不出图?”

    当初,孔夫子晚年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而孔夫子的这一声哀叹,可不仅仅只有儒家人才能感同身受。

    法家、墨家、黄老派甚至杂家,谁人不是呢?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致君尧舜上,以齐三代,让上帝赐福,河出图,凤鸣岐山,始终是最大的目标和追求。

    但,周公之后,似乎圣道已绝。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老子还是尹文子,商君还是韩非子,都没有人能感动上苍,让凤鸟出现,龙马驮八卦出河。

    是以,孔夫子之叹,让诸子百家,都是心有戚戚然。

    如今,刘彻这么一说,立刻就让场中群臣都是感同身受,连围观的列侯们也都纷纷跪下来拜道:“臣等皆愿肝脑涂地,辅佐陛下……”

    至于什么三代啊尧舜啊,这就不是臣子们所能说的,至少不是这个场合可以说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三百九十八节 失望

    望着朱买臣,刘彻忽然心里一动,好奇的问道:“卿是何门高徒?”

    刘彻这个问题一出,场外,无数人的目光就聚集了过来。

    在这一刻之前,朱买臣的表现,不说特别优秀,起码也当得上不错的评价。

    更何况,他还引起了天子的兴趣。

    仅仅是这一个条件,就足可为他加分。

    这样一个人,尽管年纪有些大了,但,若他是我家的弟子,却还是可以适当的调拨一些资源进行培养,有着天子的关注和青睐,未来怎么着,也是一地两千石郡守的格局!

    儒法和黄老各派的巨头都是如此想着。

    也由不得他们不去这样思考。

    当今天下格局,就是儒法黄老三足鼎立,共同秉政。

    墨家、杂家则在野虎视眈眈。

    任何一个学派,稍微不努力,就会被人拉下马。

    想在这场战国后最大的思想竞争和道统之战中胜出,每一分力量都需要珍惜,每一个人才都需要把握。

    不然,就要被人挖墙脚!

    “回禀陛下……”朱买臣却是长身一拜,挺直了胸膛,骄傲的说道:“臣本学的是《春秋公羊》,然,到了安东之后,臣深以为,若兴国安邦,莫不如以杂家之学调和……”

    他这话一出,整个会场都有些嗡嗡嗡的议论声。

    杂家?

    吕不韦搞的那个学派?

    不是早就已经销声匿迹,至少也是衰微至极了吗?

    唯有消息灵通之人,面带慎重。

    杂家,已经在安东死灰复燃,并且蓬勃发展的事情,他们自然有所耳闻。

    尤其是儒家各派,都听说过,孔子后人移居朝鲜,受命教化朝鲜之民,结果被当地的平壤学苑打的节节败退之事,以至于奉祀君的三世孙孔安国躲到了山里,沉迷于炼丹修仙之事……

    好好的孔子后人,居然学起了老庄学派避世。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而这平壤学苑,正是杂家在安东的大本营。

    号称有弟子三千,贤达七十六人。

    影响力遍布整个安东都护府,甚至,沿着海洋航路向着辽东、辽西和燕蓟渗透。

    之所以现在还没有被天下广为所知,实在是刘彻曾经给许九下了一个指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显然,杂家也听了进去,于是,一直以来不刻意的宣传自己,给广大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

    但,每一个去过安东,去过朝鲜的人,都必定不会忽视杂家的可怕潜力。

    现在,这个学派在安东全境,几乎就是无可睥睨的霸主。

    无论儒法,都在它面前一败涂地。

    这虽然与安东的特殊环境有关,但却也说明了杂家的强大生命力。

    刘彻听了朱买臣的回答,感觉更有意思了。

    “杂家……嘿嘿……”他在心里笑了一声。

    今生,整个世界都已经被他搞得面目全非了。

    就如这朱买臣,在前世是儒家的大拿。

    特别是他陷害张汤,导致法家最后一位在中央的巨头垮台,儒家从此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如今,此人却入了杂家,还与张汤变成了好基友。

    这未来天下局势变化,真的是难以言说了。

    不过,无论如何,不管这朱买臣的私德和为人究竟如何。

    此人的业务能力和手腕,是不差的。

    而且,倘若刘彻没记错的话,朱买臣还是闽越问题专家。

    想了想,刘彻就有了决定,对朱买臣道:“朕听说,朱爱卿是会稽人?”

    “启奏陛下,臣祖籍吴县,当年吴逆背主,臣为避战乱,迁居会稽富春……”朱买臣拜道。

    “这样啊……”刘彻顿了顿问道:“卿既是会稽人,那卿可知,会稽地方之弊政?”

    “启奏陛下,臣以为,会稽之弊……”在心里面稍微想了想,朱买臣就果断答道:“主要有三!其一曰:民智不开,技术落后,无中原器械之利!”

    作为吴人,而且,出生于最底层,朱买臣的整个人生的大部分都是在吴国渡过的。

    他非常清楚,旧吴之地的弊端。

    吴越平原,地势开阔,水网密布,与北方不同,这里的主要栽培作物是水稻。

    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水田。

    民众的耕作方式,乃是所谓的‘火耕水耨’。

    火耕者,放火烧草,将稻田里的杂草烧毁,以此肥田;水耨者,在播种了水稻后,等田中杂草长起来,立刻放水倒灌进田里,淹死那些杂草,使得田里的水稻没有竞争对手。

    这种粗放的耕作模式,与中原地区数百年前的刀耕火种有些类似。

    总之,就是看天吃饭。

    是以,吴越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