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027章

我要做皇帝-第1027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的海洋,是当之无愧的宝库。

    在后世的近海之中,几乎已经绝迹无数珍惜鱼类,现在成群结队,其数量以万万计。

    虽然如今捕捞业的技术和工具,都不具备大规模捕捞的可能。

    但人民群众的智慧,却是无穷的。

    一艘船,一张网,当然要看运气。

    但倘若一百艘船联合起来,模仿鲸鱼,驱赶鱼群,然后集中捕捞,却可能获得大丰收。

    而渔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造船业和纺织业的发展。

    当初,少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才造了几张围网/脱网。

    就这还差点把上林苑的苎麻给砍光了。

    但今天,少府只要一个月,就可以制造出十张大型拖网/围网。

    而且成本更是下降到了一百万以下!

    大汉帝国走向海洋的步伐,已经越来越快。

    很显然,现在,朱买臣也盯上了海洋。

    这让刘彻在满意之余,却有些埋怨起颜异来了。

    颜异去了会稽郡这么久,却还没有一个从安东回来的小官吏的脑筋转得快。

    枉费自己当初特地送了一本《管子》给他!

    他难道不知道,管仲能够让齐国强盛起来,靠的就是尽可能的利用齐国的鱼盐之力?

    这海中鱼虾万万千,特别是,倘若刘彻没记错,会稽郡的对面,就是舟山群岛一带啊,这里可是小黄鱼的产地。

    随便组织个百八十艘渔船出海,就可以捞回十来吨活蹦乱跳的小黄鱼啊!

    “至于善民……”朱买臣却是继续说道:“臣以为,若民得衣食足,其心自善,其行自义,其德自仁……”

    “臣听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众之白也!”朱买臣说道:“臣以为,欲治一地,一人之智,无足以成功,若集众智,与地方乡贤共商,然后势之以政,则政自正……”

    刘彻听着,却是忽然睁开眼睛,望着朱买臣。

    这个众智治国,确实是杂家一直以来的呼声,从吕不韦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大声疾呼了。

    这些君王眼里的缓则和大逆不道的乱臣们,从来就不相信,有什么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就平安天下。

    吕不韦当年,甚至喊出了‘众知无畏乎尧舜’的口号。

    意思就是,假如有一群足够聪明的人聚集在一起,尧舜也是可以超越的。

    你以为这就是吕不韦作死的极限了吗?

    错了!

    吕氏春秋里,还有‘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己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是——皇帝啊,是来自于人民之中的,他一上位,就注定脱离了人民群众,所以呢,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皇帝这个东西,假如他能够带领人民前进,那就支持他,倘若,他倒行逆施,那就废了他!

    这可比孟子的民重君轻思想更加该死!

    所以,吕不韦怎么能不死?

    说句实话,吕氏春秋,没被烧掉,已经是万幸了。

    而杂家由此确立了贵众思想。

    大约类似于后世的集体领导,但又有些不同。

    是以,刘彻才一直觉得,假如谁可以成为未来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或者势力,那么,杂家,无疑是最有希望。

    也是因此,刘彻才一直忍耐着,没有将这个学派打进地狱里。

    甚至于,刘彻还有意无意的扶持着它,引导着它。

    但现在,朱买臣当众喊出了这个口号。刘彻就不得不站起身来道:“朱爱卿所言,甚得朕心,请卿具施政之策,奏于朕前,朕当亲览而择才施用之!”

    他根本就不敢让朱买臣继续说下去。

    万一这货在傻兮兮的喊出了其他口号怎么办?

    到时候,那儒法还不得跳起来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四百零二节 朱买臣的办法

    朱买臣之后,刘彻又点名了几个官僚。

    基本都是些来自中低层的官员,泰半属于那种出生考举,但没有什么背景和人脉,靠着自己爬到今天位置的精英。

    既然是精英,那他们的回答,自然不差。

    甚至,让刘彻充满了惊喜。

    譬如,一个来自公羊派,大抵是胡毋生的门徒,名叫李阙的官员,就开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政绩

    这也是他得以能够来到这甘棠的缘故——这位李先生是河内郡朝歌县的县令,而众所周知,河内是汉室豪族力量最强、游侠最猖狂的地方。

    在整个汉代历史上,河内郡的豪族和游侠势力,就一直是国家挥之不去的阴影。

    原因很简单。

    对付其他地方的豪族、游侠,地方官实在奈何不了,可以让国家出手,将之强制迁徙。

    但河内就不行了。

    此地,是汉室列侯封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河内郡领十六县,就有十一列侯!

    其中包括了当朝太后薄氏的亲弟弟薄戎奴的封国——郅县。

    如此多列侯猬集在此,别说是什么县令县尉了,就是郡守,恐怕也得掂量着来。

    万一你不小心,得罪了那位列侯,人家给你穿小鞋怎么办?

    是故,河内郡问题一直困扰汉室,国家几次想要整顿,却都投鼠忌器。

    历史上,直到武帝时,义纵和王温舒接棒,才算勉强镇压下了河内豪强和游侠的气焰。

    至于在现在……

    此地的豪族和游侠势力,只能说是一手遮天。

    而豪族和游侠势力强大的地方,若是郡守,大约还可以弹压、镇压,但一个小小的县令,显然是没有什么施展才华的空间。

    但这位李阙李县令却打破了这个常识。

    他用的法子很简单——推广水稻。

    这看起来很不可思议——水稻是南方的作物,小麦和粟米才是北方的主人。

    但问题是,河内郡诸县的地理和气候确实适合种植水稻。

    而且,在试种了水稻以后,还得到了很高的产量——比粟米高三倍,比小麦高两倍。

    水稻的平均亩产达到了五石!

    就连刘彻初听也是不可思议,水稻产量虽然很高,但不应该这么高吧?

    但事实是——他没有说谎。

    在调阅了大农档案后,确实如此。

    若只是如此,那么此人也就不过是一个走运的幸运儿罢了。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李阙在经过试验,知道了朝歌可以种水稻,产量还这么高后,他就带领民众,在沿河地段开垦了上千顷稻田。

    要知道,北方的粟米和小麦都是不耐涝的。

    所以,沿河的滩涂地和洪泛地,一直都是空着的。

    而他此举,等于生生的将朝歌的可耕作土地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最重要的是,此举对整个三河地区都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

    而这位李阙李县令,也因此成为了河内豪族、游侠与官府相互合作的典范——没有豪族和游侠的配合,他一个小小的县令,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资源,组织起那么多人力开垦如此多的水田?

    而另一位来自法家的年轻人也给了刘彻不少惊喜。

    这个来自太原的年轻官员,在自己的治下,大刀阔斧的清理商贾多占的土地,一口气清理出了上万亩,真可谓是政绩斐然。

    与这些年轻官员对问之后,刘彻对于这个国家的现状也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了。

    直到离开甘棠,坐在前往茂陵的撵车上,刘彻都一直在思考和消化着今日的所见所闻。

    张汤却是特别好奇的在旁边问道:“陛下,那位朱生打算怎么解决这蒙师、医生以及匠人的问题?”

    刘彻闻言,笑了笑,将那本小册子交给张汤。

    张汤接过来一看,惊讶的嘴巴都合不拢。

    “这……”张汤放下来,叹道:“未免有些惊世骇俗了吧……”

    “不……”刘彻摇摇头,笑着道:“朕觉得挺好的!”

    “也很适合当前的天下……”刘彻说道:“总不能说,人丑无人权吧……况且,以貌取人,失之偏颇啊……”

    当前,汉室一直有着传统,那就是想当官?ok!先照照镜子。

    假如长的丑,五官都不端正,或者有残疾,那就对不起喽!

    历史上,武帝见到公孙弘,第一印象就是——帅哥啊!

    倘若公孙弘长的歪瓜裂枣,甚至,哪怕只是普普通通,武帝大约都不可能重用他。

    没办法,在这个看脸的世界,长的丑,本事就是罪。

    刘彻虽然一直有心改变这个传统,但奈何,他只是一个皇帝,不是神,不可能面面俱到。

    尤其是选官用官这种事情,说句老实话,能够处理和选用两千石就已经很辛苦了。

    两千石以下的事情,哪怕他有三头六臂也管不过来。

    所以,汉室天下,每年都上千名因为相貌而不是才华被直接拒之门外的人。

    而如今,这个朱买臣瞄准的就是这些因为相貌而不是才华,所以无缘官场的人。

    在他的计划里,所有的蒙师都会尽可能从这些人中招募。

    并且,只要这些人在地方干满十年,没有劣迹也没有犯法,就可以得到官府的保举,踏入仕途。

    这也算是给这些可怜人打开一扇改变自身命运的大门吧。

    说不定,这里面就有西汉的戏志才和庞统。

    至于医师和铁匠的问题,朱买臣的解决办法也很有意思。

    由于这两种人才都直接跟地方百姓的息息相关,而且都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积累经验。

    所以,朱买臣打算用两条腿推进。

    一方面,在地方上挖掘和招募相关人才。

    一个郡这么大,总归是有些医生和铁匠的,然后呢,再从郡中选派那些年轻、聪明、好学的年轻人,送到这些医生、铁匠门下学习,作为官派学徒。

    再通过奖惩措施来激励这些人教育、培养派去的门徒。

    而在另外一方面,则由官府出面,组织一批人,来长安的鲁班苑和太医署进修、培训,请求鲁班苑和太医署开办一种短期培训课程。

    就类似于在安东屯垦团里的模式。

    不需要教他们什么深奥的东西——简单的号脉、诊断和开药方、辨识草药/修理和锻造农具就可以了。

    而这种技术,一般三五个月就可以教会。

    只能说,这朱买臣在安东,还真没白呆!

    这也让刘彻坚定了继续推行屯垦团的模式的决心。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四百零三节 继任者

    两个多时辰后,茂陵城出现在了刘彻的视线之中。

    凝视着这座庞大的城市,刘彻的嘴角露出微微的笑容。

    假如说,长安是现在汉室的政治中心,那么,茂陵就是现在汉室的文化中心。

    太学、武苑、兰亭阁(国家图书馆)、凌烟阁(国家功臣烈士纪念馆),全部猬集于此。

    另外,少府的赛马场也在茂陵城外。

    由是,此地在短短数年间,迅速成为了整个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仅仅是在这座城市里,常住人口就已经接近二十万了。

    望着这座如今已经渐渐成型的繁华都市,刘彻忽然间,生出无边的雄心壮志。

    “这是朕的都市!”

    “这是朕的城市!”

    他自豪的拄着手里的天子剑在心里喃喃念叨。

    于他而言,茂陵,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和真正的家园。

    因为,这里是他的归宿,也是他如今政绩的一个投影。

    在如今的这座茂陵城里,集中了大汉帝国最多的文人、武将以及知识分子,更收藏着整个地球上最多最完善的典籍。

    到今天为止,兰亭阁之中的藏书已经多达十三个大类,包含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科学、农业、冶炼、锻造和制造……

    在这里,人类的文明之光,熠熠生辉。

    望着这座城市,刘彻也感慨万千。

    为了建设它,每年数万万的资金,不断的砸进去。

    为了让这座城市更适宜人们居住,无数的新技术和新成果,都被应用。

    就如现在,一条全新的轨道,正从长安铺向茂陵,一旦它建成,那么未来,长安与茂陵之间的物资流通速度就可以加快五倍。

    届时,长安与茂陵,就会紧密的联系起来。

    未来,甚至可能重新组成一个新的超级大都市。

    感慨之中,刘彻的车队,就已经抵达了茂陵城外的一座驿站。

    这里,早就已经准备好的茂陵官员们,组织着迎驾队伍,恭恭敬敬的跪在道路两侧。

    “臣等恭迎陛下幸临茂陵……”如今的茂陵令是汲黯的小弟郑当时,这些年来一直规规矩矩的辅佐着汲黯,安心当自己的小弟,汲黯自然很信任他,于是在茂陵令出缺时举荐了他,刘彻也是不无不可。

    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的副首,如今的茂陵尉翟仁,假如刘彻没有记错的话,此君的长子应该就是那位历史上著名的典故门可罗雀的主人公。

    所以,刘彻也不免多看了他两眼。

    除了茂陵官僚,此番前来迎接刘彻的,自然还有太学、武苑以及凌烟阁的相关官员。

    光是博士就有三十余位,其中两千石博士七人。

    还有武苑教授六人,都是从汉军之中退下来的老将。

    见到这些帝国的精英,刘彻心情很好,一一扶起他们,勉励几句,慰问一二。

    然后,他就在这些人的簇拥下,重新登上撵车,进入茂陵城之中。

    入城后,刘彻没有急着去太学。

    而是先带着群臣,来到了茂陵城之中的田叔府邸探望。

    田叔的身体在年前就不是很好,这旬月以来,更是一直不太稳定,眼瞅着也没有几年了。

    这让刘彻很伤感。

    自古名臣如红颜,不叫人间见白头。

    但这是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逆转。

    反倒是田叔很看的开。

    老人家虽然躺在床榻上,身体很虚弱,但精神和心情都不错。

    对他来说,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