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061章

我要做皇帝-第1061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彭由则其实被迫不得不去学着张文的手段去干那些事情的人。

    没办法,假如不学,那西南夷各国的财富、人口,尤其是廉价的劳动力,就都要成为程郑婴家的了。

    这可不好。

    再说,谁会与钱过不去呢?

    可惜,可能是他们在西南夷玩的太过火了,也可能是因为压榨的太狠了。

    所以,从去年开始,西南夷各国就开始串联了。

    滇、僰、祚、夜郎、白马甚至更远的一些王国,都开始准备遣使,不惜一切代价前往长安,给天子朝觐,请求内附。

    卓氏和程郑氏,虽然可以暂时阻止一二,迟滞一二。

    但他们知道,他们在西南夷兴风作浪的时代终结了。

    再说,西南夷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被他们折腾到如今的这个地步,已经是油尽灯枯,再也不能榨不出太多油水了。

    所以,早在元德五年,卓氏和程郑氏都开始了转型。

    当然,只是转变劳动力的输入区域。

    南越人都被他们带坏了,在交趾郡和日南郡丛林里拼命抓野人生番,送去临邛的矿山和冶炼场。

    但南越的丛林里,也终有一天,会无人可抓。

    怎么办?

    只有身毒才能解救卓氏和程郑氏日益扩大的胃口。

    但身毒之路,却是遥远而神秘。

    从滇国向南,出发的探险队到现在已经有十几支了,最远的甚至跋涉上千里,深入原始丛林之中,却一无所获。

    当然,也有可能有人找到了身毒。

    但,这些人没有一个能回来的。

    至少在现在,从滇国前往身毒的道路,依然是一片荆棘。

    当然,曾经有身毒商贾和僧侣从海上来到中国的这个信息,自然也被重视了起来。

    卓氏和程郑氏,每年都会雇佣商船,出交趾和日南郡的港口,向着南方和东南风探索。

    茫茫大海上,危机重重,常常一出海就是半年。

    而且,回来者聊聊,即使偶尔有人幸运的归航,也只是报告说:大海之上一望无际,除了岛屿外,很少有见到陆地。

    出日南一千里,全是莽荒不毛之地,除了海鸟和飞鱼之外,没有任何人类的影子。

    这可真是让卓氏和程郑氏慌得不行。

    没有了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产业就难以为继,就不可能再扩大经营。

    更麻烦的是——若没有了辉煌的产业,两位皇妃的地位也会受损。

    而不惜一切代价,维系两位皇妃以及其所出的公主、皇子的地位,是卓氏和程郑氏的最高目标。

    正好这个时候,燕蓟之战爆发,让卓氏和程郑氏都是喜出望外。

    茫茫大草原,号称有千国万族。

    从幕南到幕北,以及整个西域,生活的人和部族,怕是数都数不清楚。

    至少,比西南夷的人口要多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而此地,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有着足够多的廉价劳动力来源,足以让卓氏和程郑氏的产业继续兴盛。

    是以,作为两个家族的头号打手,彭由和张文才会被派来龙城,主持关乎家族兴衰的大计。

    简单的来说,就是卖军火。

    但怎么卖军火,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了。

    “在这龙城已经半月,兄长可找到目标了?”彭由喝着茶问道。

    张文自然知道对方的意思。

    草原的情况,不比西南夷,西南夷诸国,基本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其国土和人民不会跑。

    但草原不同,各部族游牧迁徙,常常一跑就是千里,甚至数千里。

    而且,很难保证对这些部族的监控和控制。

    所以呢,选一个合适的对象就很重要了。

    这个对象要足够强,至少,得比其他部族强一些,不然,没办法搞事啊!

    其次,它还得有个世仇,并且,必须保证这个世仇与它的力量在伯仲之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必须得有足够的野心,其首领得是那种自信和强势的人。

    不然,就很难玩出效果。

    就像西南夷诸国的故事,若非滇王野心勃勃,邛王同样有着雄心壮志,张文当年也做不到那么好。

    当然了,经过这许多年的磨砺和锻炼,张文的手段和本事,自也提升了许多。自然,张文是有对象了。

    但,这些事情,他怎么会跟彭由说?

    就像彭由不会告诉他,在今天下午,他将五百柄青铜弩卖给了一个部族那样。

    是以,张文只是笑了笑,就将这个话题转移,说道:“这次龙城之会,我听说,不仅仅西匈奴派来了多个代表,就连北方的句犁湖也派来了人马,要来买粮食、丝绸大黄,甚至,我听说有人在暗中重金求购各种书籍以及文人……”

    如今,无论西匈奴还是北匈奴,都在搞汉化运动,以图救亡图存。

    这个事情,讲道理的话,应该是绣衣卫的事情。

    但是呢……

    作为商人只要有利益可图,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所不能做的。

    如今,匈奴人送上门来了,怎么可能不赚一笔呢?

    但问题是,这钱赚归赚,但不能把身家性命搭进去。

    所以,彭由一听,立刻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笑道:“我准备卖点鲁儒的书籍……这次从长安来,我专门让印了数百套……”

    如今匈奴人只要是书,就愿意买,而且价格还颇高!

    这个钱不赚的是傻子!

    什么鲁儒啊谷梁啊甚至公羊的书,朝廷本来就不限制外流。

    只不过,得防止恶意竞争,免得砸了买卖。

    是以,就要提前沟通,做好预备。

    “既然如此,那我就卖点谷梁的著作吧……”张文一听就笑了起来。

    至于匈奴人拿回去会不会照着书上说的去做?

    那与他们何干?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四百四十三节 司马迁的答案

    元德七年夏五月甲辰(初四)。

    匈奴传统之中,最为重要的龙城大会按时举行。

    这一天,龙城内外,方圆数十里,都被忠勇军的骑兵封锁了起来。

    整个会场之内,更是有着汉军的步卒在警备。

    明晃晃的陌刀和寒光凌厉的长戟,让各部族的首领都是心生畏惧。

    与过去一般,各部首领和贵族,被按照着相应的地位与顺序,分列在平坦的草原两侧,数以万计的各部牧民和骑兵,则围绕在会场之外。

    “听说了吗?”卢安坐在观礼席上,对着身侧的司马迁道:“据说也是在今日,西边和北边也要举行龙城之会……啧啧啧……”

    “也不知冒顿和老上,在九泉之下,会不会气的爬起来……”

    司马迁听了点点头。

    他现在都还记得,当他很小很小的时候。

    匈奴是中国的大敌,匈奴单于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威压整个世界,连年入寇,整个北方郡国在哪个时候,全都处于匈奴骑兵的打击范围之内。

    匈奴人甚至曾经火烧回中宫,先锋兵临萧关,烽火在甘泉宫点燃,整个关中都是人心惶惶。

    而在如今,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已经烟消云散了。

    西匈奴不过是个苟延残喘的小政权,迟早都要灭亡。

    北匈奴虽然还有底蕴和力气,但其精锐尽丧于燕蓟,精气神几乎被打落的一干二净。

    一旦汉军能够控制住幕南,北匈奴的灭亡也是指日可待。

    是以,文坛上许多文豪纷纷写诗赋盛赞今日中国盛世。

    今日中国,维天之命,於乎不显!

    今日大汉已拥有了诗经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力量。

    四海之内,六合之间,八荒之中,日月所照之地,没有任何国家与民族,能够与诸夏争锋了。

    就连鲁儒们,也不得不低头承认,今日之中国,确实已经拥有了三代之风。

    就连匈奴人,也开始服软了。

    看看这会场上的这些部族首领吧!

    哪一个不是邑落数以千计的大部族?哪一个不是控弦数千的强族?

    但,他们现在却都来到了这里。

    向大汉天子册封的归义单于臣服。

    这意味着,他们默认了大汉天子的天单于身份。

    从此,汉天子拥有了主宰草原命运,制定塞外规则的神圣权力。

    而这个权力,恐怕就是三王五帝也不曾拥有!

    在现实面前,无论是西匈奴,还是北匈奴,都放弃了那些不现实的想法。

    这些天来,龙城之中,就一直在盛传着:西匈奴与北匈奴的单于,将于同日举行龙城之祀的消息。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祭祀的分离,标志着匈奴帝国的正式分裂。

    从此以后,统一的匈奴帝国宣告灭亡。

    自贾谊贾长沙正式提出肢解匈奴,使之不再为患中国的策略以来,汉室用了二十余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个战略构想!

    司马迁已经准备回长安后,为匈奴作传,记录这个曾经可怖的敌人的由来、历史、辉煌以及现状。

    而这意味着,在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眼里,匈奴已经灭亡了。

    只有死人,才需要做传!给它一个盖棺定论!

    不过,相比此事,现在司马迁更关注在观礼席的另外一侧的那些大腹便便的商人群体。

    在从前,司马迁对于商人的概念,完全来自于书本。

    无论是韩非子所说的:商工之民,修治苦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人主不除,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还是周书所言的: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但在本质上来说,司马迁其实是无感的。

    无论是儒法对商贾群体的抨击、揭露以及攻仵,还是管仲、陶朱公等人的故事。

    在事实上来说,说句不客气的话——与他何干?

    商人再坏,也不可能砸他的饭碗。

    商贾再有用处,对于史官来说,不过是一段文字而已。

    然而,如今,司马迁却是真的开了眼界了。

    这几日,在这个龙城内外,这些家伙是最活跃的群体。

    他们与所有的部族打交道。

    甚至,司马迁还听说,有商贾明知道对方是西匈奴或者北匈奴的人,也依旧与之勾肩搭背。

    他曾亲眼看到,整整一车的武器,被人拉到了一个部族的穹庐之中。

    他更曾亲眼看到,有人将整整一箱子的竹简,卖给了匈奴人。

    这些行为,真是司马迁看的目瞪口呆。

    这些商贾,似乎压根也不在乎被人发现自己在做这些事情。

    他们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与诸部族交易。

    牲畜、皮毛、金银珠宝,乃至于奴隶……

    只要你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那就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卖的。

    司马迁的同伴,素来正义感比较爆棚的大农左曹令吏之子王叔看不过去,上前纠正和制止。

    不料却被这些家伙的狗腿子胖揍了一顿,骨头都被打折了两根,现在都还在床榻上呢!

    而忠勇军以及负责治安巡逻的军官,却是坐视这种事情。

    直到司马迁等人加入斗殴,他们才急急忙忙来调解。

    就算如此,他们开始的态度也很暧昧,更倾向于商人。

    直到司马迁忍耐不住,爆出了自己的身份,拿出了天子钦赐的信物。

    这些家伙才慌慌张张的处理那个事情。

    而处理的结果,也是和稀泥。

    不过是将打人者抓起来,再将其背后的主子叫过来,商量赔偿之事。

    随后一个自称‘张文’的人出现了。

    他提着一百金亲自上门道歉,说‘俱为家奴之过,冲撞了诸位公子,甚为抱歉……’

    司马迁等人自然不会接受对方的说法和钱。

    但对方,随后却抬出了大道理,指责司马迁等人‘无事生非’‘破坏国策’。

    可能是因为司马迁等人亮出了身份,且司马迁的史官身份被证实。

    所以,这个家伙与司马迁说了许多事情。

    而现在,这些事情,让司马迁的脑子乱糟糟的。

    在一方面,司马迁自己亲眼所见,这些商人为了利润,在这龙城之中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

    好几斤重的狗头金,居然被人只用几十石粮食和几口铁锅就换走了。

    数百张完好的皮毛,在长安价值百金,但在这里,连一百石奶酪也未必能换到。

    上百匹神俊的战马,市价千金不止。

    但是,却只能换到五百石粟米和一百石麦粉外搭数十石盐而已。

    而那些早就被汉军淘汰,给民兵玩耍的青铜兵器,更是据说都是天价。

    一柄青铜弩搭配一百支弩箭,据说就要一匹母马。

    一柄长戟,重不过二三十斤,却敢叫价要两个男奴。

    在司马迁眼里,这些混蛋根本就是在趁火打劫和肆无忌惮的生事。

    他们上跳下蹿,唯恐天下不乱。

    但在另外一方面,那张文的所说,却让司马迁沉默了。

    “吾,张文也,蜀郡人,为贵平君之客……”

    贵平君卓王孙的名气,天下皆知,大汉第一首富,卓妃的父亲,天子之子刘思的外祖父,迟早是可以封侯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这位国丈爷在关中风评很好。

    不为别的,褒斜道就是他与程郑婴自掏腰包修起来的。

    去年开始,褒斜道开始运营,从汉中一直到褒县等地,万家生佛,人人都称赞这一工程的伟大和便民。

    更重要的是——在数年的褒斜道工程建设期间,数以十万计的百姓,依靠着这个工程养活全家。

    特别是汉中那一带的贫穷百姓,因为褒斜道而致富者不计其数。

    更别提,在蜀郡之中,卓氏和程郑氏号称是‘儒商’,蜀人都称赞这两位国丈‘秉君子之礼而施厚仁之策,用工商之利以养农之本’,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