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209章

我要做皇帝-第209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下,不知道多少学派、家族都在潜心研究那道试题。

    刘彻不知道这些,但他却知道,一次性要录取数百人,而且进的都是国家机构,担任基层或者中层官吏的考举,肯定不能跟去年一样了。

    去年的考举,他靠着先知先觉和熟知人物,可以从士子里选那些被历史证明过一定能成才的人才,所以,成绩才这么好。

    而今次考举,不仅仅录取人数暴增,而且,关键是,这些人都是要去担任许多关键位置的官吏。

    录取一个两个草包,还可以解释成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大面积的草包,那就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是以,这次考举。在试题方面,要能做到有专业性和目的性,淘汰掉那些不适合当官的家伙。

    当然,因为录取的都是要去办实事的中下层官吏,所以。考什么诗书经典,那是大炮打蚊子,在素质上,还是得跟上次一样,识字、会算术,逻辑清楚,思维清晰就够了。

    又不是选宰相,还得看能不能熟背经典。

    更不是选博士,没人要求录取的都是饱读诗书,在一方领域有着权威的大能。

    这么想着。刘彻就问道:“诸卿以为,今次考举,该当如何?”

    刘彻这话一出,作为考举的受益人,颜异等人相互对视一眼,无论他们出身何派,但,他们的身上永远打着考举的标签。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考举。

    他们这些人,永远是考举的卫道士!

    因此,颜异、宁成、郑当时、主父偃四人立即出列拜道:“臣等以为。考举,事关重大,当仔细斟酌,定下方针步骤。再选名师博士,总揽百家,出题选士!”

    要说民间没有考举的坏话,那是骗人的。

    最起码,现在坊间流行的那句“如此简单,我上我也行!”深深的刺激了颜异等人。

    谁愿意被人如此轻慢?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的斗争,比战场上的厮杀还激烈。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和清名,颜异等考举众早就私下里有过共识,下次考举,题目一定要请名师出题‘不可再让世人轻慢考举’。

    刘彻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情况,他闻言,皱了皱眉头,挥挥手道:“又不是选三公九卿,选的俱是具体办事的佐吏,因此,实干为先,诸卿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样为国家选好人才!”

    这次考举,刘彻目测,大概可能有上万人来到长安参考。

    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这一次将齐聚长安。

    因为不同后世的科举。

    科举要经过乡试、院试,从秀才、举人什么一路打怪升级,最终取进士,成就官位。

    而考举,则没有筛选的程序,只要是个读书人,家里有钱,出得起盘缠的,都可以来长安参考。

    这其中利弊,刘彻也权衡过。

    最终,刘彻认为现在的模式,利大于弊。

    最起码,考举选出来的人,更有可塑性和发展前途,比起科举选出一帮子原教旨主义,读书读傻了的清流强太多了。

    刘彻一直认为,同样一个人,读二十年书,然后取中进士,与读十年书,然后做十年佐吏,最后同样主政一方,最终两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别!

    就连贪污,后者都比前者更有技术含量!

    而且,天下英才豪杰汇聚长安,由此还能带动长安的经济发展。

    与之相比,付出的安保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颜异等人见到刘彻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能问道:“敢问家上,今次考举,定在何时?”

    刘彻笑了一声,答道:“暂时还未定下时间,不过,大抵当在七八月间,至迟不会晚于今岁岁末……”

    刘彻计划,逐渐的将考举定期化、长期化和制度化,使之逐渐取代举荐制度和赀官制度。

    刘彻可是有着野望,在将来,所有的低阶官吏全部自考举出。

    这样,就可断绝门阀世家的出现可能。

    刘彻想了想,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道:“太尉前日上书天子,请求今岁,立武考举,为军中选五十位队率,诸卿,也好好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在考试这个框架里,选出五十位堪用的队率!”

    周亚夫想通过考举模式来选用中层军官,早不是什么新闻了。

    自去岁以来,周亚夫就一直在积极推动此事,寄希望通过考举的模式,选出足够合用的年轻军官,完成他的那个骑兵化的梦想。

    而武将不同文官。

    文职工作,识字算术合格,脑子不傻,基本就能善任,即使笨一点,只要够勤奋,也能弥补。

    当初,曹参主政汉室,就专门任用一些沉默寡言的老实人,照样做出了成绩。

    而武将则不同了。

    不识字没关系,但不懂地理,不识天时,不懂军队的基本常识,那就要命了!

    更何况,选的还是队率!

    队率是汉室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开国以来,许多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是从队率起步,进而封侯拜相,成就伟业的。

    譬如申屠嘉,就是自队率而起,进而位列丞相的典型。

    是以,汉室尤为重视队率的培养和选用。

    一般,非将门世家的子弟,很少一上来就能出任队率的。

    绝大部分的队率,都是军功起步,靠着斩首和立功,得以出头。

    这一次,通过考举的模式,选派队率,可谓是恒古未有!

    然而,太尉周亚夫,狭平定吴逆叛乱的盖世大功,提出此议,没有人能再进行阻挡了。

    就连天子,也没有任何思索,就直接答应了周亚夫的这个要求。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三十二节 重赏!

    众臣闻言,均是大惊。

    考举再次举行,他们已经有所心理准备了。

    汉室的政策,很少半途而废,尤其是有着成绩的政策。

    但是,像现在这样规模瞬间爆炸的情况,却是从未有过的!

    而且今次如此重要的事务,他们这些太子属臣,居然可以插手,更是让众臣惊讶。

    当年,晁错以太子家令的身份主持输粟捐爵,就已经让许多人震惊了!

    此时,汲黯与张汤两人,俱是心潮澎湃。

    当年,晁错主持输粟捐爵,借此一飞冲天,今上即位,立即简拔为内史,身为九卿之一,短短三年,迁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这样的故事,足够让他们两人为之心向神往。

    汲黯与张汤对视一眼,他们分别从对方眼中看出了一个讯息——这次考举,就是他们两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汲黯甚至看到了张汤眼中流露出来的坚决的神色。

    而他,更是握紧了拳头。

    在心中暗暗发誓:“这一次,我定会让人知道,我汲黯,不是幸臣,而是……真正的能臣!”

    最近半年,随着汲黯与张汤火箭式的提拔。

    这士林舆论之中,自然难免有些眼红嫉妒之人,说些酸溜溜的话。

    别的话,也就罢了,由他们去嚼舌头根子了。

    但是……

    幸臣这二个字,汲黯是绝对绝对不能接受!

    他是个骄傲之人,更是一个重视自己的清名声誉,重于性命之人。

    安可忍受这样的诋毁?

    是以,这一次,他发誓,要用成绩来为自己正名,好叫世人知道,他非是靠着拍马逢迎,才有的今天。

    他汲黯。汲长孺,是有真材实料,可以济世安民的真正人才。

    是胸有韬略的未来新星!

    而不是,靠着拍马溜须。甚至奴颜婢膝,才有的今日!

    …………………………

    另外一侧,张汤的想法,却又不同了。

    幸臣就幸臣罢!

    法家从来不重虚名。

    为达目的,区区诋毁之语算的了什么?

    当年。商君、李悝、吴子、申子等诸贤为了实现自己的道理和理想,所背负的污名和诋毁,何曾少过?

    倘若,这一个幸臣的骂名,于他前途无碍,他也懒得去反驳。

    只是,偏偏,汉家传统,背负幸臣之名的臣子,仕途将无比艰难。而且,难以掌握大权。

    譬如,先帝时邓通权倾朝野,宰相不能制,但,始终不曾为人看重,连九卿都不曾担任。

    至于赵同,袁盎一言,使其丧命。

    至于本朝,晁错能坦然出任御史大夫。而周仁,却只能屈居郎中令,为众臣排挤,为主流所不容。

    这就是。幸臣与大臣之间的区别。

    而他想要洗脱幸臣的罪名。

    最好的办法,就是干出一件让旁人无从置喙的大事。

    就如晁错当年主持输粟捐爵一般,一举改变世人的观感。

    这一次的考举,恰恰就是一件足以改变世人对其观感的大事!

    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决定,但在刘彻所不知的地方。汲黯与张汤的出发点,已经截然不同!

    ………………………………………………

    刘彻却暂时没有心思去考察自己臣子的心态。

    身为太子,这太子宫的主宰。

    他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去观察和考虑。

    是以,他只是微微摆手道:“诸卿回去以后,好好想想,今岁考举的事情,拿出一个条程来,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具体的细节和解决之道!”

    刘彻伸出三只手指,道:“以三月为期,最迟在夏季之前,诸卿需得拿出一个具体得安排条略出来,不然,朝野将以为孤无人矣!”

    刘彻当然清楚,像一个万人规模的考举,还附带着武举的考试,即使是后世,也足够一个地级市的政府为之忙上半个月了。

    更何况此时?

    因此,他并不认为,张汤等人马上就能拿出条程来——即使真的拿出来了,那刘彻反而要怀疑,这些家伙是在忽悠他了。

    “诺!”诸臣纷纷跪下来叩首称是。

    “襄平侯的事情,诸卿听说了吧?”刘彻进入下一个议题,看着众臣,问道:“诸卿都来说说看,这个事情,孤当如何回禀父皇?”

    刘彻这话一出,汲黯、张汤等人,纷纷面露难色。

    襄平,这是一个自汉立国之时,就已经存在的候国,属于功臣追封候国。

    当年,纪成战死,高祖刘邦立国后,感怀其忠义,于是追封其为襄平侯,令其子纪通嗣位。

    传承至今,襄平侯一系已经过了两代。

    俗话说的好,富不过三。

    当襄平侯传至这一代的纪嘉的时候,出了一个大问题。

    纪嘉有个儿子,叫纪恢。

    这就是个二百五,纨绔子弟。

    而纪嘉,则是那种相对正统,比较安分的老派人物,对纪恢是横看竖看,怎么看,都不顺眼。

    于是,去年九月,纪嘉忍无可忍之下,上书朝廷,以纪恢无德为理由,废除了纪恢世子的身份,改立次子相夫为世子。

    这下,彻底惹毛了纪恢。

    这货居然干出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吴王刘濞起兵以后,纪恢就在长安散布汉军必败的悲观言论。

    倘若这样也就罢了。

    这货还堂而皇之的宣布要起兵响应刘濞。

    本来,这就是个闹剧!

    长安人人都知道,这纪恢就是个疯子,神经病,二百五。

    也没有人搭理他。

    但是,这货日前居然跑到了御史大夫衙门前,公然叫嚣要谋反。

    嗯,一个人单枪匹马,来到御史大夫衙门前,喊谋反。诅咒君父。

    这等于天朝有个官二代,跑到了天安门前,中南海前,举着牌子大喊。gcd下台,这就是找死啊!

    纵使晁错眼睛瞎了,耳朵聋了,也不可能放过此人。

    于是,纪恢锒铛下狱。

    整个过程。纪恢没有反抗,没有挣扎,反而面露微笑。

    经过审讯,纪恢对于他的罪行供认不讳,他也坦承,他这么干,就是要弄死他爹纪嘉和他弟弟纪相夫。

    他就是要把那个看不起他的老爹和那个抢了他位置的弟弟拉下水。

    不得不说,这纪恢果然是个疯子,神经病。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了。

    纪恢的行为。大逆无道,必然是要腰斩弃市的!

    但是,按照汉律,谋反、诅咒君父,夷三族!

    也就是说,纪恢的罪行,无论他老爹和他的弟弟,母亲甚至外祖父家族,是否知晓,是否赞同。是否参与,一律株连!

    要是坚持依照法律来办的话,纪恢的老爹和弟弟还有母亲以及整个襄平侯家族,统统要处死!

    倘若是别的案件。那也罢了。

    但此案,却是给汉室朝廷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纪恢的行为,分明就是故意要报复纪嘉和纪相夫。

    倘若依照汉律执行。

    纪恢腰斩,其家族全部死罪!

    那么以后,有人在争夺家产或者对父母的安排不满意,横下心来。学习纪恢的榜样,怎么办?

    这就好比后世,南京老太太一倒地,全国道德水平下降一大半,道理是一样的。

    这会带来一个道德上的勃论。

    给坏人可乘之机,甚至还会引发整个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崩溃。

    而不追究此事,那么,国法何在?法律还要不要维护了?

    以后再遇到有人谋反,那人的家族拿纪恢的例子出来说事,怎么办?

    这里,就必须要提到一个关键的事情了。

    那就是汉律,有判例的存在。

    汉室律法判决,是继承了秦代的法律精神,某案,若有先例可循,那就依例判决。

    譬如张释之当年做出的许多裁决,都成为判例,为当世官员断案的依据。

    后来,董仲舒以春秋决狱,依照春秋记载的案例来裁断司法,同样是因此而来。

    是以,这个案子,一出现,立即就引爆了舆论。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压过了前方的战事,成为了朝堂上争论的焦点。

    到底是人情大于法律?

    还是法律高于一切?

    法家舌战群雄,黄老、儒家自也是不肯罢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