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234章

我要做皇帝-第234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这事情,虽然与大家的前途无关。

    然而,事关宗法礼制,丞相不出来说几句话,劝谏一二的话,那大家的脸往哪里搁?

    往后,出门访客,遇到哪些在野的朋友或者在外地任职的亲戚什么的,别人一问——君等为什么不阻止天子行此乱命?

    那多丢面子啊!

    而丞相倘若站出来,力谏而不可得以后,大家起码,还可以有块遮羞布:丞相都不行,我这小胳膊小腿怎么憾得动天子的大腿?我也是有苦衷的呀!

    是以,此刻,在许多人看来,这事情,倒是成为了张欧的试金石。

    大哥到底能不能护得住小弟,就看大哥能不能坚持立场了。

    倘若老大看到皇帝就怕,连劝都不敢劝……

    那往后要是出了事情,这老大岂非是会马上就丢下小弟不管了?

    这样的大哥,谁肯跟?谁还愿意不计血本的送礼?

    当官的,在这个事情上。没有一个笨蛋!

    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就等着张欧出面。

    可惜……

    张欧依旧坐在原地,一动不动。

    许多人顿时就失望无比。

    太仆袁盎,看了看情况。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列拜道:“陛下,臣以为,兹事体大,陛下最好还是先与太皇太后。皇太后,商议之后,再召臣等议论……”

    许多对给先帝立庙一事持反对意见的官员,立刻就像找到了主心骨一样,纷纷出列道:“臣等以为太仆所言甚是,请陛下三思!”

    刘彻闻言,不由得看了袁盎一眼。

    袁盎这个家伙啊,该怎么说他呢?

    这人属于典型的传统黄老派政治家,政治立场稍微的偏向儒家。

    在他心里,礼法传统。大于天!

    不然,他也不会跟晁错各种作对了。

    是以,刘彻心里很清楚,袁盎是一定会跳出来反对的,不然,他就不是袁盎了!

    甚至,倘若老丞相申屠嘉也在,也一定会跳出来反对。

    这些顽固的有些可爱的老派政治家,对于原则问题,是绝对不会后退的!

    譬如当年。张苍跟太宗孝文皇帝,为了一个黄龙事件,闹得不可开交,两人谁都不肯退让。以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手腕和脾气,最后也忍不下去了,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罢相!才解决了问题……

    刘彻在心里摇摇头,他看了眼意欲出列的晁错,抢先道:“太仆所言,甚合朕意。且待朕去与太皇太后、皇太后商议之后,再来与诸卿商议!”

    刘彻岂会不知,晁错与袁盎,斗了一二十年,早就斗出真火来了!

    两人的关系,自然是政敌中政敌。

    晁错出列,必然是要反驳袁盎的!

    倘若在袁盎没提起太皇太后窦氏以前,刘彻可能还会让晁错出来跟袁盎交锋。

    但,当太皇太后的名字被提起以后,刘彻就不敢冒险了!

    想前世,小猪前脚刚下令,以后所有政务不要再去请示东宫,后脚,就被软禁了起来。

    刘彻现在可担不起惹毛窦太后的风险!

    好在,他的目的也基本达到了。

    那几个跳出来支持他的臣子,他都记了下来,只等着过两天来个君臣奏对,然后,再把这些人安排到关键位置上,充作他的耳目和手脚。

    当然,给先帝立庙,这是肯定要立的。

    刘彻很清楚,他根基浅薄,需要这样的政治活动来加强他的执政合法性。

    将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刘彻挥挥手道:“先帝遗诏,以太尉为左相国!少府有司,立即拟诏,八百里加急,急递广陵,命太尉速速班师回朝!”

    周亚夫大军孤悬在外。

    说实话,刘彻心里也怕!

    周亚夫自然是忠臣,但手下谁敢保证都是忠臣?

    当年,南越王赵佗的上司在听说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后,立刻就烧毁栈道,关闭运河,封闭关隘,自立割据为王。

    后世的赵匡胤更是上演了一出陈桥兵变的好戏。

    刘彻可不敢把那几十万精锐放在外面放的太久了!

    更重要的是,长安城的兵权,基本都被太皇太后掌握了,现在的未央宫卫尉是窦彭祖,长乐宫卫尉是窦婴的胞弟窦信。

    中尉、车骑将军郅都虽然是他老爹的心腹亲信,与他关系也还不错。

    但毕竟是骤然上任的,关键时刻,南军与北军会不会鸟他,那还两说!

    因此,将周亚夫与他手下的精锐调回长安,刘彻的这个天子位置,才算真正坐稳了。

    “诺!”少府令岑迈出列领命道。

    汉室天子的诏书,基本都是由少府的尚书和侍中拟定后,呈递御前,皇帝只需要检查和加印。

    不然,真以为皇帝的文章水平那么好,什么典故都知道啊?

    待得岑迈归位以后,刘彻就继续道:“右相何在?”

    “臣在!”张欧连忙出列。

    “御史大夫何在?”

    “臣在!”晁错也连忙出列。

    刘彻站起身来,看着这两位大臣,扶着手道:“尚书录诏:朕承先帝大宝,获保宗庙,以微渺之身。托于兆民君主之上,唯战战兢,如履薄冰,恐朕之不德。以羞先帝、太宗孝文皇帝之遗德!”

    众臣一见这架势,也立刻全部跟在张欧与晁错身后,匍匐在地。

    天子颁诏,谁敢坐着?

    只听到新君清朗的声音,回荡在朝堂上:“朕年少。不识上古贤王,治世之秒,然,朕闻之,古者圣王治世,民不加赋,而海内用足丰饶,朕虽不敏,亦心向往之,其令。天下官府衙门诸卿有司,即日起,天下郡国黎庶,永不加赋!”

    刘彻这个重磅炸弹一抛出来。

    大臣们只感觉两眼都有些迷离了。

    “永不加赋?”许多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相对无言。

    刘彻却是得意洋洋的看着臣子们。

    不得不说,满清的那一手永不加赋的表演,是非常加分的一个举措。

    只是,问题是,所谓的永不加赋。其实是个伪命题!

    在中国,税赋,从来都是分开的。

    税是用于国防开支,衙门支用以及各种地方事务和渠道开凿修葺等等。

    而赋。则是用来给皇帝盖宫廷庙宇,吃喝玩乐的。

    所以,后来的明朝才有会所谓的内怒和户部的区别。

    而在汉室,税收是统一归到国库,而赋,则是少府保管。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收赋了,可以收税啊!

    左右不过左手换右手。

    不然你以为,满清的农民,都生活在天堂,不用交税的咩?

    但此时此刻,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臣懂得偷换概念这个把戏。

    大家都被震得一愣一愣的。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刘氏就常常各种免田税,用来收买人心。

    先帝即位,更是一挥袖子,就把田税直接降到三十税一。

    今上倒好,上来就喊永不加赋。

    但,这个事情,对大臣没有任何影响。

    赋是专供皇帝,天家开支用的。

    皇帝在少府的内库的钱财,从来都与国家的开支是分开的。

    对大臣和地方衙门的运转,几乎没有影响!

    只是,会影响胥吏们收税时的积极性罢了!

    这也是后世满清敢喊永不加赋的底气所在。

    不然,你要他喊喊永不加税,试一试?

    看看那帮晋商地主豪强会不会起来把那百来万八旗兵给撕了!

    因此,许多大臣,也仅仅只是震惊而已。

    永不加赋,就永不加赋好了。

    反正,与他们没有多少干系。

    甚至,有许多满脑子理想和明君思想的大臣,立刻就感动的稀里哗啦,连脸都涨红了。

    永不加赋啊!

    多好的仁政啊!

    三皇五帝,谁提过,春秋战国,谁又喊过?

    真真是仁君!

    于是,刘彻终于有了第一票的脑残粉。

    “陛下加大惠于天下,泽被苍生,非臣等所能及也!”百官们不管那个派系,都立刻叩首道:“请奉诏书,宣布天下,使天下明知陛下仁厚爱民之意!”

    刘彻长出一口气,道:“可!”

    他知道,这个永不加赋一出,他就着实装了一回圣人了。

    有了这个诏命打底,最起码,自耕农与中小地主,都会把他这个天子看成亲爹。

    至于底层的百姓,恐怕要恨不得给他立个神主牌位,日夜叩拜了。

    有了这个基础,他就不怕有人敢动他了。

    随着这个诏命传达到天下郡国以后,他的皇位,就真正稳如泰山了。

    谁动他,谁就准备承受天下百姓的怒火吧!

    当然,他也不敢骄傲。

    坐下来,道:“诏书拟定以后,移送东宫,请太皇太后过目,然后再颁布天下!”

    其实,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窦太后连人都看不清,还会看诏书不成?

    无非就是做个样子,保持尊重。

    刘彻也相信,一个瞎眼的老太太,只要不去刺激她的底线,她也不大可能站出来做些什么不好的事情。

    ps:  晚上还有,今天继续冲击一万字,看看能不能成功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六十九节 无题(今天万字更新已完成)

    阳春三月,天气开始温暖起来。

    整个关中,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绿色的海洋。

    直道之上,一支蜿蜒数十里的大军,缓缓的前进着。

    太尉、左相国周亚夫站到一个山坡上,远眺远处的长安城。

    遥想今岁冬十月出兵时,先帝执着他的手,一路送到此处,当时,先帝明明还是身体健康,正当壮年的天子。

    谁知道,等他得胜归来,却是这么一个局面?

    想着先帝,周亚夫就不由得流下了两行清泪。

    士为知己者死!

    在周亚夫看来,先帝,就是一个完美的君王,全力支持他的所有改革和决定,而且从不吝于从少府拿钱出来,为军队换装。

    汉室骑兵部队,能从五年前的不到五万,发展到今天,拥有十万铁骑的规模,先帝,居功至伟!

    可惜,这样一位很对军方脾气的天子,却说崩就崩了。

    “也不知道今上,对军队是个什么看法?会不会继续支持我蓄马养兵?”周亚夫心里面忐忑着。

    太宗孝文皇帝之时,为了修养生息,刻意的缩减了军队的规模和待遇。

    以至于,当时的燕代和长城一线的驻军,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武备松弛,所以,匈奴人来去自如。

    直到晁错输粟捐爵,才缓解了前方士兵挨饿的窘境。

    先帝掌握大权后,就开始对前方,尤其是长城的驻军,进行投资。

    即位后,更是开始全面加强军备。

    大笔大笔的资金投入到军队,这才有了今日汉室军队的强大。

    像这样一位关心国防武备的天子,周亚夫很清楚,只能用可遇不可求来形容。

    作为军人,周亚夫很清楚,军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譬如。战马的培育,骑士的训练,弓手的装备以及各种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海量的资金。

    有时候。几千万甚至几万万钱砸下去,却连个响都没听见。

    不是谁都有那个耐心,日复一日的愿意砸钱进这个无底洞!

    “相国!”袁盎骑着马,凑到周亚夫跟前,拱手道:“陛下已在渭河桥边等候相国凯旋归来!”

    袁盎是奉命前往函谷关迎接他的使者。

    只是这一路上。周亚夫都没找到什么好机会与袁盎交谈。

    此刻,得了机会,周亚夫也免不得问道:“太仆,我听说,陛下已经下诏尊立先帝为仁宗孝景皇帝?”

    “然也!”袁盎点点头,拱手道:“陛下一片纯孝,我等臣子安敢违逆?”

    话语中却多少是有些不满此事的。

    这个事情,在袁盎看来真是纯属胡闹!

    谥法制度是严肃的政治制度。

    自古以来,向来就是臣议君,子议父。

    今上靠着强权。按着大臣,强行通过,所以,在上庙号的时候,大臣们自然也就要出口气了,所以就挑了个不在传统制度中的仁字给先帝当庙号,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什么叫仁?

    那就见仁见智了!

    只是,那个谥号就没办法了。

    而且先帝也确实称得上由义而济,布义行刚。

    所以,先帝的这个汉仁宗孝景皇帝的尊号。在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扯皮和各种斗争,合纵连横后,磕磕碰碰的在朝议上通过,制诏宣布天下了。

    反倒是那道‘永不加赋’的诏命。

    现在。已经是传播到整个汉室疆域之内了。

    甚至于,朝廷的传诏使者还没到某郡,某郡的百姓,就已经自发的到处张贴那诏书的内容了。

    “哎,陛下要是不那么胡闹就是个完美天子了!”袁盎叹着气在心里想着。

    对袁盎来说,今上仁厚爱民。确实值得表扬。

    但偏偏有时候,就爱胡搅蛮缠!

    然而,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朝臣中的传统老臣,对新天子强行给自己老爹上尊号,立庙的行为,大加指责,多有不认同。

    但,周亚夫这些武将眼里。

    这个庙号和尊号,却是上的太好了!

    先帝在位不过四年,主要的功绩是两桩。

    一是减免田税,休养生息,二是平定吴楚。

    现在,先帝上了尊号,立了庙,那就间接的承认,他们这些在前方打生打死的将军和士兵,都立下了大功。

    按照制度,封赏肯定少不了!

    周亚夫虽然不爱财。

    但作为一个军方领袖,他知道,必须给自己的部下谋取利益。

    是以,他面朝弋阳的帝陵方向拱手道:“孝景皇帝布德行武,泽被天下,四海之中,六合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要之以太岁,芸芸众生,谁人不曾受其雨露恩泽,私以为,仁字远不能述先帝之德,倘彼时某在朝中,必据理力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