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292章

我要做皇帝-第292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为此不惜自己亲自下场当裁判,拉偏架。

    天朝的统治阶级,岂是易与之辈?

    如今,刘彻的屁股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以己度人,刘彻差不多就能理解天朝的统治者了。

    民族主义确实是个可怕的东西。

    尤其是和平时期……

    不过……

    刘彻嘴角露出一丝冷笑:“马上就要争夺世界霸权了,民族主义,是个好东西……”

    还有一句话,刘彻没说出来。

    那就是——他可没有一堆大爷的感情需要照顾。

    他只需要照顾汉人的感情,汉人的利益。

    至于那些某某大爷?

    你是谁?

    …………………………

    两天后,羽林卫全部一千五百名将士以及从关中征调的为他们进行后勤保障服务的两千民夫,自长安灞桥誓师,踏上了征途。

    刘彻亲自在灞桥附近建起拜将台,登台拜义纵为护朝鲜都尉,许给义纵便宜行事的权力。

    然后,羽林卫的全体将士与随行的民夫,就坐上刚刚竣工的轨道马车,从长安出发,前往萧关。

    六个时辰后,羽林卫及其装备,全部抵达萧关城门下。

    “这轨道马车,真是快速、便捷!”义纵下了车,看着忙着卸装的民夫们,也不禁感慨。

    半天时间,就将四千人及其装备全部投送到数百里外。

    这样的速度,确实是令人惊讶,只是可惜,这轨道马车,目前全天下,就这么一条。

    “待我还朝,我一定向陛下上书,将轨道马车系统铺向整个边郡,将各地要塞以轨道连接,从此,匈奴就再也无法为患了!”义纵心中想着。

    只是,这个工程量却太大了!

    当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征发民夫数以百万计,这轨道马车真要上马,恐怕至少也需要百万以上的人力。

    如此大的工程,恐怕,朝廷那边不会答应……

    这样想着,义纵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ps:  今天身体不太好,心情也很糟糕,感觉好孤独,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我一样,悲剧~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五十一节 义纵的觉悟

    汉元德元年九月,秋高气爽,大雁南飞。

    义纵带着的汉室讨伐大军终于抵达辽东郡郡治所在地襄平。

    襄平县属于汉室造襄防线中的一个战略中枢。

    所谓造襄防线,即是汉室在战国和秦代的造阳至襄平一代的长城基础上,建造的一条类似珍珠链一样的防线。

    在这条防线上,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唇齿相依,互为犄角,锁住汉室东北方向的门户,拒阻来自北方的威胁。

    但,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记得,造襄防线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将乐毅伐齐,取七十余城,燕乃全盛!”义纵策马,跃上一个山坡,眺望着远处的襄平心绪却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其后,燕将秦开伐胡,却东胡千余里,始造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心中想着这些历史,义纵就不免感叹:“当年燕人营造襄平城,寓意诸胡成平,克敌制胜,不意自秦之后,襄平沦为一个防御要塞,直至今日……”

    事实也确实如此!

    当年燕人营造的造襄长城,与其说是一条防线,倒不如说是为了发起攻击而苦心准备起来的桥头堡。

    战国时期,燕国在中国内战中虽然是仅次韩国的鱼腩。

    但地处北方,三面临胡。

    中原的秦楚赵魏等强国燕人奈何不了。

    但周边的胡人夷狄,燕国爸爸却是无压力碾压。他们向北拓土了一千多里,向东拓土两千多里。

    实质上,这条造襄防线或者说燕长城,起码有一大半,是燕人从东胡跟其他乱七八糟的夷狄蛮族嘴里抢来的。

    燕国当年兴建这条长城,也不是为了单纯的防御,更多是为了进攻,为了开拓疆土。

    毕竟,除了乐毅那会牛逼了几年。吊打了齐国外,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是被诸国轮流调、教的小受。

    燕国军队,在内战中更是败多胜少。几乎就是不断的割地赔款,送妹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燕国要是不再想点办法去弥补亏空和损失,估计早被人灭了。

    特别是战国末年,随着秦国的威胁与日俱增。燕国的王族和贵族被逼急了,不断的通过造襄防线这个桥头堡,对外发动征服战争。

    今天的汉室的东方边境能一直延续到呗水河畔,势力延伸进朝鲜半岛,也全亏了燕国人当年被逼到墙角后的拼死拓土。

    只是燕人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秦人比他们更努力。

    更麻烦的是,燕人拼死拼活,连最后的棺材本都拿出来,好不容易才打下的疆域,却没办法立刻转换成人力物力和兵源。相反,燕国的力量被大量的用在对外扩张上。

    所以,它悲剧了。

    然后灭亡燕国的秦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出了名的胃好牙口也好,消化功能独步天下。

    但面对这么大一只燕国,就算是吃货中的战斗货,秦人也只来得及囫囵一下,尚未彻底消化,就被大泽乡的一声怒吼给吼碎了。

    汉室以来,因为匈奴的崛起。造襄防线就真的变成了一条单纯的防线,再也没承担起它的建造者们寄望的那个任务。

    此时此刻,义纵站在这山头,眺望着远处起起伏伏的山脉。以及蜿蜒向前,烽燧密布的长城。

    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时隔将近六十年,这条防线,再次成为了中国军队对外扩张的桥头堡和战略基石。

    同时,义纵心中也有着一种类似朝圣般的感觉。

    当世多数军人的偶像不是孙子孙膑就是司马骧且吴子,再差白起、李牧。

    但义纵的偶像。却非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崇拜的那位将军,就是这座襄平城的营造者,在史书上默默无闻,光辉为那些璀璨的将星所遮挡的燕人秦开。

    当年,秦开为燕将,主持对外征服。

    向北,秦开击败了东胡,迫使东胡远走一千里多里,向东,秦开把燕国的疆土推进到了襄平以北数百里,并在此建城为塞。

    而当时东胡在草原上的地位,与今日匈奴在草原上的地位相差无几。

    就是因为这点,义纵才崇拜那个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寥寥几语记载的将军。

    “想将军在日,北击胡,东征夷,拓土数千里,何等的英雄盖世?”义纵心中默默的想着:“今日,小子也少不得,要学将军,东征夷,为天子拓土,将来更要出塞远征,取匈奴单于首级,献阙汉宫!”

    “自古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义纵在心中发誓:“我义纵宁愿千百年后,子孙于青史之上,不闻我名!”

    义纵年纪虽轻,却明白一个道理:倘若后世子孙记得他的名字,对他推崇备至,岂非就说明,他今日所做的一切,最终被证明一场空?

    义纵宁愿被人遗忘,正如他的偶像秦开一样趟在史书不知名的角落中,像一个沉默的守望者,孤独的诉说自己的故事,而他打下的疆土,永为中国之土,他击败的敌人,烟消云散!

    义纵认为,做到这一步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

    义纵策马向前,整个人的精神忽然高涨起来。

    他仿佛感觉到了百余年前,秦开也曾策马,带着军队走在这条路上。

    义纵忍不住回头,凝视着身后的山河。

    他感觉到,秦开也曾经如他这样一般,曾凝视身后的国土。

    “我知道了,这就是将军的职责!”义纵忽然有种明悟:“我与秦开一般,都效忠自己的君主,深爱这片土地,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向前!”

    “奏乐!”义纵策马高喊。

    听到他的命令,羽林卫的随行乐师们奏响了音乐。

    “起歌!”义纵再次命令,他自己首先带头唱了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苍凉豪迈的秦风顿时响彻这片天地。

    冥冥中,义纵知道,百十年前,秦开肯定也曾带着他的将士,高唱着慷慨悲壮的燕歌,向着属于他们的战场前进。

    ps:  今天身体还是不太舒服~~~~~真悲剧~淋巴发炎真难受~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五十二节 朝鲜之战(1)

    义纵统帅的大军高唱‘无衣’,开进襄平。

    跟从长安出发时,连带民夫也才三千来号人不同。

    义纵这个护濊都尉一路进军,途中不断的抽调当地的郡兵加入远征军。

    从赵国,义纵带走了赵国最精锐的一支千人骑兵以及两千多弓弩手,在燕国,义纵也不含糊,带走了驻扎在蓟城的三千燕兵。

    途中,更有无数英雄好汉,豪杰壮士,良家子弟,自带干粮,前来投奔。

    其热烈程度,甚至超越了今年在长安举行的考举。

    义纵从萧关一路走来,走到襄平的时候,他的队伍已经滚雪球一样的滚成了足足两万人的大军。

    其中,从各地抽调的郡兵和民壮加起来才不过一万人。

    剩下的人马,全是沿途投军的各方好汉。

    这些好汉虽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也基本不熟悉。

    但进了军队后,并没有什么乱糟糟的事情发生。

    他们就像一滴滴水珠一般,从四面八方汇入义纵的大军之中,短暂的熟悉后,立刻就融入了大军。

    现在,由这些人组成的汉军队伍,至少在队列和秩序上,已经不输于一般的汉室郡兵。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因为汉室长久以来秉持的是‘士不教不得征’政策。

    在基层汉室地方的亭、里、乡、县、郡五级行政单位,每年都会在冬天组织地方的民兵进行军事训练。

    而且,北地民风彪悍,民众普遍好武,甚至以武立家。

    假如说南方的齐鲁地区,地主豪强是以诗书耕读传家自豪,那么,这北方的地主豪强,那就基本都是军将世家。

    社会风气普通推崇尚武。

    基本上,在北方。哪怕只是个普通的自耕农,大抵都懂基本的军事技能。

    而地主豪强子弟,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更重要的是,依照汉律规定。年满二十三的男子,需要服两年义务兵役。

    一年在长安卫戍,一年在地方或者边关。

    这条律法在承平的南方,已经渐渐松弛。

    但在北方,因为匈奴的威胁。却被严格执行。

    换句话说,来投军的各路好汉,不是曾经在军队服役过,就是准备去服役的准军人。

    这也是为什么匈奴人每次入侵,都发现,原本某地只有千人驻军的城市,瞬间拉出来了数倍的武装力量。

    越往汉地深入,这种情况就越普遍越多。

    老实说,假如不是义纵严格把关,拒绝了无数自带干粮。想来投军的各路好汉,那么,他现在麾下军队的数量,恐怕要膨胀到十万这个数字……

    这并不夸张……

    当年,太宗孝文皇帝御驾亲征,平定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过程中,从四面八方赶去投效君王,报效国恩的各路好汉的人数,几近十余万。

    而严格要求之下的兵源素质,自然是相当出色。

    几乎所有投军的好汉。都是身高七尺以上,膀大腰圆,且能熟练使用各种武器的壮汉。

    当这支军队走到襄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磨合。

    整支军队。以羽林卫为骨干,队率、司马一级的中层军官,基本都是羽林卫出身。

    义纵通过这种方式,控制整个大军,如臂指挥。

    大军入城之后,义纵就毫不客气的把襄平县的郡守衙门拿来当自己的指挥部。

    辽东郡的郡守和郡尉现在全部出缺。因此,实际上负责辽东郡郡中事务的,是郡都王显。

    义纵入城后,立刻就将王显叫到郡守衙门议事。

    王显是积年老吏了。

    太宗孝文皇帝中元六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辽东郡郡都。

    所谓郡都,即是都吏,太宗皇帝所置,权力极大,通常代表郡守巡视地方县、乡、亭、里,劾举不法,膺惩豪强,缉捕盗匪,查处贪官污吏。

    义纵在来襄平前,就已经调查过这位在辽东郡当了十几年都吏的王显。

    王显之所以一直困居都吏之职,未得升迁,并非是因为他能力不足或者政绩不够。

    恰恰相反,这位都吏在辽东郡为都十几年,年年上计考核都不错。

    按道理来说,他早该升迁了。

    但……

    这位王都吏早年的时候曾经在丞相衙门当过某曹令吏,是时任丞相张苍的心腹。

    张苍倒台后,他要是还能升迁,那才见鬼了!

    而,这个事情,从侧面,也能证明,这位王都吏是有真才实学的。

    不然,都吏一职,乃郡守心腹。

    要是没点本事,王显早被人撵下去了。

    能让十几年来的历任郡守都不换人,这王显的厉害与手段,可见一般!

    义纵记得离京前,张汤与宁成都来找过他,向他面授了一些基层官场的常识和注意要点。

    其中就有一条:要小心胥吏,尤其是刀笔吏。

    张汤与宁成更是现身说法,向义纵列举好几个小吏怎么给上官挖坑,然后埋了上官的例子。

    义纵此次奉命征伐朝鲜,自是希望跟地方官好好合作。

    但,要是有人阳奉阴违,故意使绊子,下坑,那义纵也早已经做好了杀人的准备!

    义纵虽然年轻,在旁人眼中,不过是依靠乃姐,骤至高位的幸臣。

    但,他出任驸马都尉以来,执掌宫禁,组建羽林卫,负责训练,其后又多次负责长安城的各项重要治安工作,种种事情办下来,几乎滴水不漏,没让人抓到任何痛脚和毛病,岂是侥幸?

    此次奉命出征,一路上更是将整个大军掌握在手,驾驭有度,行军路上,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俨然老将做派。

    这样的人,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