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354章

我要做皇帝-第354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彻连忙道:“快去请长者平身……”说着他自己也是连忙在宦官们的搀扶下,走下撵车。

    在汉代,三老阶级的地位,甚至要高于士大夫阶级。

    当然。通常担任三老的人,基本都是出自士大夫阶级。

    宋明的‘读书人’阶级,团结起来,能让官府噤声。连宦官集团都害怕。

    你以为这样就牛逼了吗?

    但汉代的三老更牛逼!

    宋明的读书人,还要靠舆论绑架和挟持,来威迫官府。

    但汉代的三老的阶级,却完全不需要这样做。

    他们的政治地位,有法律保障。有全社会的支持和承认以及尊重。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曾经亲自拟定诏命,布告天下:吏民敢有骂三老者,逆不道!许(三老)出入官府节弟,行驰道中;(三老)列市贾肆,勿租,比山东复!

    这个诏书的意思,就是,不管官员还是百姓,胆敢侮辱、辱骂三老者,一律视为‘大逆不道’。三老准许自由出入除皇宫外一切官衙帅帐,行走在包括御道在内的所有道路,任何人不得阻拦,三老做生意,开店铺,任何人不得向其征税,三老所种的土地,以及三老的家人,终生免除一切赋税,待遇与山东老兄弟看齐。

    而在汉代。山东老兄弟,就跟天朝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是一个地位。

    与汉代的三老相比。宋明的读书人阶级,战斗力简直弱爆了。

    所以,即使刘彻这个皇帝,在一位三老面前,也要给予其必要的尊重和优待。

    以显示,天子尊老敬老养老的态度。与汉室国策‘以孝治天下’呼应。

    换句话说,只要汉室还坚持‘以孝治天下’为根本国策,三老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就有足够的保障。

    但与宋明的文人集团相比,汉代的三老阶级,却几乎没给国家和官府找过麻烦。

    答案很简单。

    在汉代,想当三老,有一个硬性条件。

    这是刘邦规定的。

    三老必须年满五十岁,有修行,能率众为善。

    在这西元前,人均寿命不足五十的时代,一个人能活到五十岁,基本就要考虑自己的后事安排了。

    这样入土半截的老人,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必然日趋保守。

    这样的人,纵然给他特权,也不会跟年轻人一样,想要靠着这特权,博取功名利禄,大好前程。

    特别是许多三老,都曾经是某地实权致仕官员。

    退下来后,他们甚至可能会用自己一生所得做一些造福乡梓的事情。

    譬如修桥铺路、整修水利,甚至开办一些原始的私塾,教育乡中子弟。

    像刘彻现在的内史田叔,数年前,致仕在家时,就带着乡中子弟,开挖渠道,整修道路,忙的不亦乐乎。

    这甲里的三老,也是如此。

    这位三老名曰王政。

    今年六十三岁,生于楚汉争霸之时,少年时,曾从长安名士浮丘公门下听讲。

    这位浮丘公,来头极大。

    他是荀子的嫡传弟子,秦汉之交时,天下闻名的名士巨子。

    门下弟子桃李满天下。

    如现在汉室鲁儒派的领袖申公,楚儒派的开创者楚元王,以及楚元王之子楚夷王,俱曾在其门下听讲。

    这位浮丘公,在历史上虽然地位不显,甚至鲜有人知道。

    但是,倘若没有他。

    儒家现在的情况,可能不比墨家好多少。

    这王政当初在浮丘公门下听讲时,资质不是很好,因此,成就也不大。

    靠着师兄弟们的提携,才最终混了个县丞。

    旁人当县丞,少说也得捞个十万八万,再致仕回乡。

    但王政为官,却是极为清廉。

    当了近二十年县丞,依然是两袖清风,甚至连官服都是缝缝补补的。

    致仕回乡后,甚至因为没有了俸禄,只能卖掉家里的田产。

    这可真是个悲剧!

    但随后,地方官就发现了自己治下出现了这么一个致仕后,居然不得不变卖家产度日的同僚,于是将他的名字上报到内史,内史又报给丞相府,当时主政的丞相是故安候申屠嘉。申屠嘉大手一挥,就将此人放进了上林苑,任命为这思贤苑中的三老。

    当然,那个时候。思贤苑还不叫思贤苑。

    恩,这又是个喜剧了。

    刘彻想着王道昨天报告的关于这位三老的资料,心里也是一叹。

    这汉室的公务员工资,看来是时候增加了。

    不然,这清官一声清苦。甚至连家人都养不活,临老了甚至不得不变卖田产。

    这岂非是鼓励人贪污?

    而且,官员俸禄,确实是很低。

    一位千石县令,一岁俸禄,不过一千石粟米,外加些赏赐以及来自刍稿税的补贴。

    撑死了也不过折合一万钱的收入。

    平均月俸不过千钱。

    当初,故丞相申屠嘉,位于人臣顶端的堂堂列侯,家中下人、仆役。居然不过十人!

    前世时,现在的丞相周亚夫,最后之所以绝食而死,是因为他儿子倒卖军械,被人举报。

    那他儿子为何要倒卖军械呢?

    答案是,他儿子觉得,老爹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得为后世准备,赚点丧葬费用,不能让老爹到了地下。还跟在人间一样清苦。

    申屠嘉、周亚夫,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不贪不拿的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所以,汉室现在朝野上下,贿赂成风,甚至宫廷之中,都存在无数钱权交易,就可想而知了。

    刘彻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光明正大的给官员们加薪。

    当然,刘彻知道,加薪不能解决贪官的问题。

    该贪污的人,你就算给他加薪一百倍,他也照贪不误。

    但起码,不能让好人白白遭罪。

    况且,加薪后,说不定能挽救一些本来不愿贪污的人呢?

    譬如,考举后担任地方官员的士子们。

    现在,他们倒是还可以凭借理想和热血而奋斗。

    但理想与热血和激情又不能当饭吃。

    时间久了,刘彻担心,这些人也会被先下的官场同化。

    而这次视察,是个不错的机会!

    带着这样的念头,刘彻走到那位三老跟前,亲手将之扶起来,道:“长者折煞朕了,快快请起!”

    又对百姓们道:“父老乡亲们,快快请起罢!”

    这思贤苑,就是刘彻最后的大本营,老巢和最坚固的要塞。

    作为刘彻太子时的封地,潜邸之所。

    毫不夸张的说,哪怕全世界都背叛了刘彻,这里生活的百姓,依然会坚定的支持和拥护他。

    这是被历史证明的事实。

    前世,刘荣被自杀后,最后为刘荣守陵和祭祀的人,是来自其太子苑的百姓。

    历史上,武帝太子刘据兵败自杀前,最后为其尽忠的部下,也是来自其太子苑的兵将。

    自然而然,刘彻也对这些自己的死忠、脑残粉有着格外亲切的感觉。

    ‘父老乡亲’这四个字,即是刘彻对这些人的报答。

    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

    这天下,谁敢为难皇帝的父老乡亲?

    不想混了吗?

    最起码,这些人从此就将远离一切苛捐杂税,甚至,会有上层的官吏,主动照顾他们。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捧臭脚和拍马屁的。

    三老王政巍颤颤的站起来,驻着鸠杖(又称几杖,因其柱头常常雕成鸠型,所以俗称鸠杖),对着刘彻一拜,道:“臣政拜见陛下,愿陛下千秋万岁……”

    刘彻低头打量了一下王政的模样。

    这位三老的模样,已经是苍老至极了。

    满脸都是皱纹,甚至连身子,也是干干瘦瘦的,持着鸠杖的双手,更是如同老树皮一样干硬。

    对于这样一位终生恪守本份的人,刘彻素来是非常尊重的。

    虽然根据资料显示,这王政当官的时候,政绩和能力并不突出。

    他与已经告老的紫光禄大夫石奋一样,是靠着勤勉和本份为官。

    只是他命没有石奋好,终其一生,在仕途上成就有限。

    即使告老以后,担任三老,也没带着百姓,做出过什么显著的成绩。

    他就像这个时代多数的老人一样。忠诚、勤勉、节俭、本份、踏实。

    不过,这样也怪不得他们。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征。

    石奋、王政那一代人,入仕之时,当朝秉政的人叫萧何、叫曹参、叫王陵。

    这三位汉初名臣。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爱用老实人。

    甚至曹参为了推行他的政治理念,故意成天酗酒,不理政务,将大权下放,让地方自治。无为而治。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刘彻至今所见到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大臣、名人,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不可避免的有着相同的特征。

    “长者年齿几何啊?”虽然早已知道王政的岁数,但刘彻还是装模作样,一脸真诚的问道。

    “回禀陛下,老臣年已六十有三!”王政叩首答道。

    刘彻连忙让王道扶着他,不让他再这么跪拜下去。

    这老者身体很不好,万一要是在叩拜过程中出了事情,那就惨了!

    “长者是秦末出生啊……”刘彻感慨了一声。对左右大臣道:“想当初,高皇帝兴义师,除暴政,扫群雄,打下这汉家江山,才有了今日的太平时光啊,朕见长者,就不由得的回想起了当初那些追随高皇帝打天下的元老勋臣,功臣列侯,可惜。朕年少,未能识诸臣之相!”

    “陛下思慕祖宗之功,至孝也!”周围的马屁精立刻就拍马称赞。

    刘彻却挥挥手,制止了这群马屁精的拍马。将少府令岑迈叫过来,命令道:“岑卿,朕思慕太祖功臣,惜哉当世元老凋零,所存于世者,不过故安候申屠嘉。北平侯张苍等寥寥数人,朕以为,若不趁着这些元老勋臣在世,还有人可以佐证、可以记录、可以垂询,待其故去,恐后世子孙,再不识先祖之功,不明祖宗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之难!”

    “朕命汝为凌烟阁大使,持节征询天下元老功臣,故旧部曲,为高皇帝一百零八列侯,做传,著于竹帛,明于天下,再诏能干巧匠,为高皇帝功臣,于上林苑中择址,勒石刻像,使功臣之名,永垂青史,功臣之貌,永存人世!”

    岑迈一听,大喜特喜,立刻就跪下来拜道:“陛下思慕祖宗之功,下诏列书作传,颂扬功臣,明忠贞上下尊卑,臣迈愚钝,不明所以,愿以此渺渺之身,为陛下肝脑涂地,鞠躬尽瘁,誓起凌烟阁!”

    虽然岑迈很清楚,他要是去做那个所谓的‘凌烟阁大使’,肯定就要卸任少府之职。

    但是……这凌烟阁大使……

    这可是天大的肥差,最好的镀金之旅!

    毫不夸张的说,干完这一票,那他岑迈,就等于拥有了一张通向三公的通行证了!

    这还不止!

    为功臣修书作传,勒石刻像。

    这要得到多少列侯,世代富贵的贵人的人情啊。

    这事情办完,不出意料,他岑迈及其家族后代,都要受益无穷!

    只是,唯一的问题是……

    岑迈抬起头,看向刘彻,迟疑片刻后,问道:“陛下,臣迈昧死以奏:高祖功臣中,淮阴、梁王彭越,燕王卢绾,如何处置,臣愚钝,不明所以,又诸吕乱贼,何以自处?臣以不明,敢请陛下明示!”

    这可是很要紧的事情!

    老刘家虽然不玩文字狱,但是,这些敏感的事情,也没人敢触动。

    刘彻也是迟疑了一会。

    感觉这些事情确实很棘手。

    要论功,这些人一个都绕不过去,需要给出一个说法来。

    淮阴侯韩信,战功卓著,说句不夸张的话,汉室建立的过程中,若无韩信,可能会非常艰难。

    梁王彭越就更悲剧了。

    这位秦末群雄中的巨头,本来就是割据一方的人物。

    楚汉双方都要拉拢他,但他最终选择上了刘邦的贼船,上了船,再想下就难了。

    而且,刘邦杀彭越,至今仍然为人诰病,毕竟,彭越当时并没有想造反。

    刘邦杀彭越的理由是‘反形已具’。

    但到底反形在那里?刘邦就扯东扯西,简直与后世米帝推翻萨达姆。号称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借口有的一拼。

    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初刘邦本来已经逮住彭越,经过了廷尉审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彭越并无任何谋反的意思与动作!

    本来,彭越都已经被刘邦释放了。

    但是吕后在中间插了一手,劝告刘邦:彭越是英雄。既然已经得罪了,索性杀了吧。

    于是,彭越就悲剧了……

    这个事情,不管是石渠阁里的太祖起居录,还是史家记载,民间故事,都有传说。

    假如说彭越什么的,还可以打个马虎眼的话。

    那么,诸吕,就是没法子打马虎眼。混过去了。

    不要以为诸吕外戚都是草包,都是废物!

    那是汉室长久以来的宣传给人留下的印象。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嘛。

    失败者,自然会被贬低一无是处!

    但是,吕氏外戚的军功与战功,却是想抹杀也抹杀不掉的。

    譬如周吕候吕泽,战功之高,韩信也不能比,功劳之大,萧何也不如。

    汉家江山,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吕泽带兵打下来的!

    假如说吕泽的侄子、儿子们是虎豹的话,那吕泽就是当之无愧的狮王!

    什么陈烯什么靳歙、丁复、傅宽、蛊逢,这些战克之将,都是吕泽的小弟。

    吕泽在世时。正面刚过秦军,踢过项羽,摆平过韩信。

    即使后世的史记,太史公司马迁再怎么避讳,再怎么掩饰,再怎么用春秋笔法。也不得不在《史记》中写下周吕候‘发兵佐高祖定鼎天下’这句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彭城大败,输掉了最后的**,就差裸奔了。

    是吕泽在下邑,收拢败兵,安定人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