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383章

我要做皇帝-第383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面临生死存亡危机之时,或者有着重大利益需求时,他们才会爆发出他们的恐怖力量。

    好在,经此一事,刘彻也摸到了些让这些家伙积极起来的条件的门槛。

    毫无疑问的,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官僚集团,只有在扩张期和感觉到危险的时候。才会高效运转。

    孟子不就说过: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后世米帝和西方,天天喊天朝威胁论。

    难道只是闲的蛋疼。想给自己找个敌人,然后愉快的开启地球ol废土版本预告?

    答案很简单,他们需要为自己找个心理对手,然后假想这个家伙很强大很恐怖,自己必须打起精神来。

    不这样的话,他们的整个统治集团。就要在和平的靡靡之音中腐朽、堕落并且滑向深渊——虽然,其实在实际上,他们已经在滑向那个深渊了,但好歹,能延缓一下速度,喘上几口气不是?万一在这过程中,发生奇迹了呢?

    譬如毛熊之死这样的盛宴。

    那大家就又能愉快的活上几十年了不是?

    找敌人这种事情很简单,特别是现在。

    匈奴是个再好不过的mt了。

    但问题是,现在,汉匈关系非常好,短时间内,刘彻也不想破坏这种和平的环境。

    种田没种完,怎么能打架?

    所以,公开的全面的大规模的宣传仇恨匈奴的事情,是做不得的。

    匈奴人又不是瞎子和聋子,他们在汉室内部,也有眼线和情报来源。

    核心的机密他们探查不到,但公开的消息,却总是会知道的。

    刘彻可不想,现在就面对四十万匈奴铁骑。

    那么,就只能从利益方面着手了。

    让广大官僚集团和权贵阶级,分享国家发展和扩张的好处。

    虽然说,其实皇帝分不分享,无所谓。

    中国的历朝历代,皇帝通常都以为天下是他的。

    但实际上,却是官僚权贵们的。

    这就好比后世的集团公司,创业之初,老板肯定有着绝对控股权,但发展壮大后,许多人可能连百之十的股权都没有了。

    一家公司,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好,就不能不给下面的人股权,也不能不用股权去拉拢更多的人为自己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国家其实也同样如此。

    不管什么政体,统治者如何如何的强力,设计的制度如何如何的bug。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要面临一个问题:这蛋糕要不要分?分给谁?分多少?

    而中国的王朝在这个问题上,普遍做出了看似很美好,但实际很糟糕的抉择。

    准确的说是,为了面子而放弃了里子。

    王朝发展到中后期,表面上,皇帝君临天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但实际上却是个傀儡、雕塑。

    大臣们总是能让皇帝知道那些他该知道的事情,同时也能让那些不该让皇帝知道的事情,皇帝永远无法知道。

    历史上,汉室在小猪后,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进入了衰退期和腐朽期。

    看看刘贺的模样就知道。当时的皇族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了!

    但汉室运气好,出了个刘病已。

    这位生长在民间的天子,给西汉王朝续命了。

    但也仅仅是续命而已,宣帝的太子。毫无疑问的再次被文官们洗脑了,然后,西汉王朝就滑向了灭亡的深渊。

    至于西方,其实也好不到那里去。

    最起码的一点——中国的皇帝可以被废黩,可以被杀。可以被幽禁,但绝对不可能出现像英国那样,贵族们逼着皇帝签下所谓‘大宪章’的事情。

    而且,西方的模式,弊端重重。

    在中国,一个底层的穷酸,可以通过科举,走到权力的巅峰,西方能吗?

    要不是大航海的发现,和后续的殖民地。让西方人用其他民族的血泪,完成了他们的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

    恐怕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纪,欧陆之上,贵族也依然是贵族,泥腿子永远是泥腿子。

    这种一成不变,浑身腥臭的贵族政治和领主制度,要是出现在中国,早他妈被陈胜吴广打的妈妈都不认识了。

    在刘彻看来,中国是根本不适合西方那一套制度的。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中国的价值观。

    当然了,西方的东西,也是有些好的,可以借鉴的。

    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向来就是中国的优点和传统。

    刘彻这些天,就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

    毫无疑问的,官僚集团和权贵阶级和普通民众,都必须得分享国家发展、扩张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

    就像秦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一样,清楚明白的告诉天下人。这样做,你就可以出任官员,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反之,你就只能泯然众人,被别人骑在脑袋上。

    但这个事情的难度,却是远超刘彻预计的。

    哪怕他把兰台的尚书们也叫到一起,集思广益,讨论了好几天,也依然没有头绪。

    毕竟,刘彻不是开国之君,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画。

    更不是天朝太宗,可以在别人已经写好规则和定好秩序的游戏框架里,用地图编辑器,再开个新游戏。

    这种要在已有制度上,开刀,并且重新改写规则,还能让人接受的事情,无疑,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搞定的。

    倒是外面的人看到刘彻天天召集心腹亲信议事,还以为天子也没有底气,纷纷开始在心里琢磨和准备,怎么给天子擦屁股这种事情。

    但其实,刘彻根本就不担心那场风暴不会来。

    担心也没有用!

    但别人不知道啊!

    于是,东宫在这样的局面,有些坐不住了,把刘彻叫了过去询问对策和预案。

    刘彻没有办法,只好给东宫两位太后打气和鼓劲。

    东宫其实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事已至此,除了一条道走到黑外,别无选择。

    大不了,风暴没来,就准备开干呗。

    谁跳出来唧唧歪歪,就扁谁!

    在这个问题上,刘彻有着非常坚决的意志。

    现在的汉室中央,依然有着对地方势力和诸侯王势力的绝对优势,从军事、财政到人心向背。

    一两个错误,是无法让这样强势的中央垮台的。

    只有连续不断的错误,才有可能。

    就像米帝,越战的失败,确实让他伤筋动骨了。

    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只有毛熊那样,从一个错误走向另外一个错误,并且还天降地图头,才导致其解体。

    更别说,刘彻坚信,风暴,马上就将来袭了。

    而且,这一次的对灾难的预警,只是一个开始。

    随后几十年中,汉室还将遇到包括洪灾、地震在内的数场大规模天灾。

    特别是十年后将发生的那场大地震。

    有了这次成功的预警,下一次灾难来临时,汉室就能非常从容的应对了。

    虽然,这样做,会让后世的史书上刘彻的形象变得比刘秀还bug,而且还会导致神棍们进入一段美好的时光。

    但这样做是值得的。

    刘彻这样开挂般的预警,将使得随后二三十年,汉室在大规模天灾面前,将损失降到最低。

    国力和人力物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

    更关键的是,能树立起刘彻这个天子空前绝后的权威和史无前例的地位。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任何力量,再可以阻拦这样一位被证明受命于天,鬼神庇佑的天子的意志。

    只要此事一成,刘彻将来想干嘛干嘛,真正的言出法随,出口成宪,且国内民众会坚决支持和拥戴。

    有着这样的地位和名望。

    有什么事情,刘彻不能推动,有什么事情,是刘彻不敢推动的?

    而且,有着这样一层光环在,很多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实现的事情,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更别说面对一位能与天地神明沟通,并且准确预知未来的天子。

    这天下四夷诸国敌人,谁还敢对抗?就算敢,对阵的时候,敌人的士气,首先就要掉一个等级。等于仗还没打,汉军就获得一个额外的buff加成而敌人则被上了个debuff。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五百六十八节 灾难!

    元德二年,四月初八,江都国射阳县,晴转多云,有东南风。

    主父偃与周仁站在射阳县的城墙上,眺望着远处的大海。

    射阳是古城,也是中国传统的煮盐基地。

    吴逆刘濞之时,这里更是与吴逆的铜山一样重要的煮盐之地。

    最巅峰时,有十几万人在此伐薪煮海,取盐。

    一年产盐量,高达百万石以上!

    刘濞就是靠着会稽的铜山与射阳的煮盐,富甲天下,以一国之力,养了十五万正规军。

    刘濞覆灭后,按照当时还是太子的今上的命令,南下的汉军将领俪寄和韩颓当对射阳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到此地被移交给朝廷时,射阳县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煮盐工场和基础设施。

    主父偃与周远受命前来江都国后,带着墨家的墨者和少府的官员,走访了大半个江都国。

    最终,将晒盐基地,选址在此。

    因为这里的环境、气候都是最适合晒盐的地方。

    几乎没有之一!

    在过去的将近一年时间里,主父偃与周远,在这里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建立起一个规模达到了一万亩,合计一百顷的晒盐基地。

    这个基地,在夏天,日照时长时,一月能产粗盐十五万石。

    再加上原有的煮盐工场,在这射阳县,去岁平均每月产盐几近二十万石。

    这些盐,成为了周远与主父偃最好的功绩。

    甚至,有传言,天子将从他们两个中选择一个,作为未来的少府令培养。

    这样的消息,让周远与主父偃,全身兴奋,摩拳擦掌,准备在今年干一票大的。

    主父偃甚至做出了在今年,将盐田面积。扩大五倍,甚至十倍的计划。

    可惜……

    主父偃在心中叹了口气。

    计划还没开始,就夭折了。

    天子一声令下,大半个江都国的人口。都开始向内陆迁徙。

    尤其是射阳县。

    整个射阳的人民,现在,几乎都走光了。

    就剩下主父偃和周远,带着几十个官僚,坐镇在县城中。

    他们不是不能撤离。而是不愿意撤离。

    射阳县的盐田、仓库和码头,都沉淀着两人的血汗,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未来,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周远甚至发誓,要与盐田共存亡,田在人在,田亡人亡。

    主父偃虽然不像周远这样的感性,却也不愿意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心血毁灭。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主父偃觉得。要是他走了,而周远留了下来,这事后,他主父偃在旁人眼中,岂非就是个胆小鬼?

    这对形象太不利了!

    特别是,主父偃知道,周远的老爹是谁。

    故郎中令周仁啊,先天上,周远就比他主父偃更有底气和潜力。

    旁的不说,作为先帝亲信心腹。周仁跟东宫那边说上几句话,就能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不过,这几天。留守在这射阳城里的众人,心情就像过山车。

    一开始,随着民众撤离,只剩下主父偃和周远以及各自的追随者,宁死也不愿意离开。

    大家心里面,其实都是空荡荡的。怕的厉害。

    天子预警,说有史无前例的大风暴将要来袭。

    射阳县就在海边,毫无疑问,风暴若来的话,首先袭击的,就应该是射阳。

    大家,都是人,是人,就会害怕。

    特别是,人少的时候,那就更加害怕了。

    即使是先前信誓旦旦的周远,主父偃也看的明白,对方在数日前,就有些悔意了。

    只是,海口已经夸下,牛皮吹了起来,这时候再认怂,就要被人看笑话。

    且,此时整个广陵以西基本都空了。

    就是想走,也来不及了。

    万一走到半路,遇上风暴,那岂非更惨?

    所以,大家觉得,还是留在安全的城市里比较好。

    这些天,大家也都没闲着,在县衙里,挖了几个坚固的地窖,储备了足够的水和食物,等着天子预警的大风暴来袭。

    可惜,左等右等,被说风暴了,四月以后,连雨都没有下一滴。

    太阳当空悬挂,气温也开始闷热起来。

    主父偃与周仁以及属下的官员们的心态,也开始向着一个奇怪的地方转变,特别是七号以后,大家的心情,都从紧张,转变成了一种类似尴尬的心理。

    皇帝当着全天下信誓旦旦说的话,最终被证明是假的的话。

    最丢脸的当然是皇帝自己了。

    但官僚权贵,也好不到那里去。

    官员贵族和皇帝,其实就是一条绳子上的两个蚂蚱。

    尤其是官员们,经此一事,许多人都清楚的知道和理解了,什么叫主辱臣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实就是最好的课堂,让大家都看清楚了,一旦皇权动摇,地位和身份来源于皇权认可的官僚权贵,也就必然会跟着动摇。

    这个事实,不止是主父偃和周远看清楚了。

    整个吴楚齐鲁,甚至天下的官僚们,都是心知肚明了。

    正因为这样,现在,全天下的官员和贵族,大半都在祈祷,那个预言中的风暴快快到来。

    那风暴要是不来……

    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收场了。

    尽管,有些人已经开始准备收拾残局了。

    忽悠和愚弄百姓,是官僚集团的拿手好戏。

    但问题是,这次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摆在了天下人的眼前。

    岂是能轻易唬弄过去的?

    大家又不会法术,没可能将天下人的记忆都删除掉。

    “哎!”遥望着远处依然一片平静的大海,主父偃叹了口气,满满的都是忧虑。

    比起其他人,主父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