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466章

我要做皇帝-第466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欺骗强者,等于自杀。

    “也不算骗啦……”丘可具却是满不在乎的说道:“我已经得到了天神的暗示,明年夏天,我将生病,因此,我打算让秃发鲜卑大人与我的儿子丘可具拓跋,去一趟汉朝长安,也算能给个答复,顺便再在汉朝单于那里讨个好印象……”

    丘可具很清楚,匈奴跟汉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强者。

    欺骗匈奴,一旦被发觉,那鲜卑上下,当然要付出沉重代价。

    但汉朝就未必了。

    汉朝人爱面子,喜好虚荣,这些,丘可具都从各种途径,以及日常生活中对那个从东胡王卢它之那里买来的前汉人儒生嘴里和实际接触中知道了。

    因此,丘可具知道,这个事情,没有半分风险。

    只是自己嘴巴甜一点,卖的乖多一点,然后恭敬一点,汉朝上下,就都会很满意,然后,各种资源和技术,滚滚而来。

    想到这里,丘可具连嘴巴都要合不拢了。

    作为鲜卑大人,丘可具非常清楚的知道,靠着游牧,靠天吃饭,尤其是在这样的只有夏天和秋天才能放牧的冰雪世界里,鲜卑人是没有前途的,永生永世都会被困死在这里。

    想要解脱出了这个桎梏。

    只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给人当狗,靠卖血卖命,混一点好处,博一个未来。

    但这样做的坏处是,随时可能会被人当成炮灰牺牲掉,尤其是去年,乌孙人的结局,更是佐证了丘可具的想法。

    至于第二个,就是丘可具现在的选择。

    虽然有些风险,但总体不大。

    而且,丘可具也相信,在现在,哪怕被汉朝发现,汉朝单于震怒,也多半拿他没办法。

    越过长城,深入草原,别说汉朝现在是否有这个能力,就是有,也得先问过匈奴人。

    正是基于这个判断,丘可具有恃无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六百七十节 人众定能胜天

    汉元德三年冬十二月,刘彻的天子车驾出现在了渭南的武功县。

    刘彻到此,是来视察褒斜道在关中这一侧的工程进展情况。

    自三年前动工以来。

    褒斜道工程在程郑氏和卓氏的资金注入下,分别自渭南的武功和汉中的南郑两头同时动工。

    这个工程至今,已经吞掉了接近一万万以上的金钱。

    仅仅在武功县这一侧,就雇佣了超过了五千人的民工,三年来,日以继夜的在进行施工。

    这个工程的难度,在此时的技术水平来说,无疑是相当高的。

    因为,整个褒斜道工程,将要穿过重重崇山峻岭,循着河道与山川的走向,将褒水与斜水贯通在一起,而实际上,打通的却是渭水和汉水这两大水系。

    基本上,这个工程,在此时,是不亚于隋唐大运河一般的逆天超级工程。

    一旦其全部工程竣工,届时,蜀郡与关中的交通,就将变得非常便利,关中与蜀郡,将不再为秦岭所分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将会消失。

    更关键的是,这个超级工程,还将改变渭南地区多年缺水的顽疾,仅仅是大农和内史衙门的初步预计,在关中这一侧,褒斜道工程,就可灌溉将近十万亩土地,惠及数万人口。

    更别说,一旦褒斜道贯通,那么,来自关东的漕粮,从此就可以经南阳循江而上,通过汉水,进入南郑,再从南郑转输关中。

    仅此一项,就可每年至少多输漕粮数百万石至关中,节约转输浪费百余万石,减少民夫徭役数十万人次。

    真可谓是利国利民。

    汉家朝廷再怎样重视,都不为过。

    刘彻在少府令刘舍的陪同下,登上太一山的一座山峦,远眺着已经初步成型的斜水一侧的工程全貌。

    武功县的地理地貌。在整个关中,是比较特殊的。

    最高处是太一山的主峰,海拔接近四千米,但最低处。在斜水与渭水的交汇处,海拔仅有数百米。

    因此,落差很大。

    所以褒斜道工程才会如此艰难。

    施工人员,不仅仅将要面对沿途的险峻山峦和湍急的河水的挑战,更要面临。忽高忽低的地势。

    而漕运渠道,又不像栈道,只要能过人就可以了。

    想要让渠道能顺利穿越山峦,少不得只能凿穿山峦,打开通道了。

    在这个连火药都没有的时代,只能靠锤子,用双手一点点凿,其艰难可想而知——就算发明了火药,其实帮助也不大,火药又不是炸药。在工程上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然而,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尤其是在施工人数达到一个数量级后。

    首先被发明的是一个名为‘火焚水激’的施工办法。

    这是利用最简单的热胀冷缩原理,进行开山凿石的办法。

    利用此法,在三年内,仅仅在斜水一侧,工程施工队伍,就凿开了四座大山,修建出了一个在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宏大的一个人工隧道群。

    最大的一个隧道。全长接近二十丈,宽三丈,可容一艘千料大船通过。

    另外,隧道内还有道路可供马车和行人通过。

    然后。在一些险要地段,人们又发明了锤石法,以清除某些水流湍急,且河道中有巨石塞路的的路段中的暗礁和巨石。

    这也是个笨办法,靠的就是蛮力和汗水,一点点拔掉那些路上的钉子。

    此外。工程路上,还有些地方,简直无法施工——譬如有些地方,大山直接深入河中,别说是凿隧道了,就是连人,也很难在其岸边行走。

    没有办法,工程队就只能在其岸边,凿出一条凹型的槽道,将河水引入渠道中,避开该地。

    即使想出了如此多的笨办法,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资源。

    但,某些地段,以目前的工程技术,因为河道实在太窄,且根本没办法拓宽,或者水流实在太过湍急,甚至根本就是个瀑布,完全没有办法施工。

    所以,没奈何,这些路段只能放弃开凿,让漕船在这些地方靠岸,然后,改走栈道,等通过这些地段后,再转入水运。

    如今,整个褒斜道的斜道漕运灌溉工程,基本上已经接近完工了。

    刘彻看着这蜿蜒曲直,一路穿越群山峻岭的伟大工程,感慨的对旁边的少府令刘舍道:“朕闻昔者伍子胥曰:人众定能胜天,今果如此!”

    如今,是没有人定胜天这么个说法的。

    只有人众胜天,而天定亦能胜人这个说法。

    对上苍的敬畏,依然深入人心,便是皇帝,也不能胡咧咧的嚷嚷人定胜天。

    那会被人吐槽的!

    但是,作为一个被证明了君权天授,受命于天的皇帝,感慨一句‘人众定能胜天’,却是刘彻的权力。

    “此皆陛下神威,使鬼神借力,而群臣用命,是故千古天堑,如今变通途!”刘舍立刻就拍马道。

    人众定能胜天这个话,不是臣子能说的。

    就好比当年秦始皇问自己的大臣们,啊呀,我觉得我特牛逼,三皇五帝,已经统统比不上我了,我该用个什么称号呢?

    大臣们当然不敢接这个话茬,只能拍马给其上了个‘皇帝’的尊号。

    如今亦然,身为天子,受命于天的皇帝,刘彻自然可以说,天如何如何,但臣子却不行。

    能与天对话的,只能是天子!

    刘彻听了,自然非常高兴。

    褒斜道,确实是千古难题了!

    自三皇五帝开始,诸夏的先民,就已经发现了,可以自褒斜道,进入汉中,抵达蜀郡。

    而明史记载的褒斜栈道的第一次开凿,是在范睢相秦之时,为了给伐蜀的司马错大军转输后勤粮草修建而成。

    此后百年,历代秦王和名臣,皆想将栈道变成槽道。

    奈何,褒斜道的崇山峻岭和湍急水流,使之所有计划和想法,全部胎死腹中。

    而在范睢后三百年,这个想法,终于在刘彻手里看到了实现的曙光。

    一旦褒斜道全面竣工,汉室就将打开通向西南的高速公路。

    汉水与渭水的对接,不仅仅能在经济和民生上,发挥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从今以后,只要褒斜道存在,蜀郡和大西南,就再也不可能割据一方了。

    各种蜀政权,从此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当然,现在,褒斜道,还不能算是已经成功凿通。

    它仅仅是初步完成了在斜水这一侧的施工。

    在另一侧的南郑,还有着将近百里的险峻河道,需要人们去征服。

    “少府,回去后,传朕的命令,临邛程郑氏与卓氏,身为外戚,富贵而不娇,诚为可嘉,其封程郑婴为成信君,封卓王孙为嘉信君!”刘彻淡淡的吩咐道。

    两个老丈人,其实早就该按传统,赐予封君地位了。

    在汉室,封君群体中,最大的来源就是外戚。

    甚至,有不少外戚,直接封候。

    但是,目前来说,老刘家在外戚的问题上,还是很矫情的。

    一般来说,在对外戚的封赏问题上,很有一副做了**还想立牌坊的纠结模样。

    想当初,太宗皇帝在自己的两个小舅子的封侯问题上,可谓是拖了又拖。

    窦太后的哥哥窦长君,甚至都没能等到自己被封侯就挂了。

    少君窦广国也是熬了好多年,一直熬到刘彻的老爹上台,才被封为章武候。

    轮到刘彻当皇帝了,作为自我标榜为太宗继承人的皇帝,在外戚问题上面,自然就跟太宗皇帝看齐了。

    至今只封了义纵为东成候,另外因为要拉拢窦太后,封了陈蟜为隆虑侯。

    除此之外,其他妃嫔的亲戚,也只是赏赐钱帛为主。

    今次敕封卓王孙和程郑婴,还是刘彻即位以来首次,嘉奖外戚。

    但,其他人却也没有任何办法来拿这个事情说事。

    有本事,捐一条褒斜道这样的超级渠道。

    别说封君了,封侯都可以!

    ps:  今天刚刚回家,歇一下,明天恢复正常更新  ps:太一山就是现在的太白山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六百七十一节 磨砺表弟

    从武功县回转长安,在半路上,刘彻接到了来自新化的报告。

    看完报告,刘彻就将王道喊过来,吩咐下去:“派几个人去新化,去将出使使团上下的成员全部核查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回来再禀告朕知!”

    “诺!”王道点点头,表示记下了这个事情。

    刘彻转手将报告塞给颜异,命令道:“存档罢!”

    这个报告里所报告的出使乌恒,结果去了鲜卑山做客的经历,有些意思。

    但也仅仅是有些意思而已。

    对如今的世界局势而言,新化、朝鲜、乌恒、鲜卑,都是边缘一角中的偏远角色。

    就好比后世的地球,非洲黑叔叔打生打死,也不过是在ccav新闻联播里占个几秒钟的片段,其重要性,甚至赶不上米帝家里的一场死伤不过几人的校园枪击案或者公共事故。

    东北和远东地区,就是目前世界格局中的非洲。

    其地位和重要性,不仅仅低于北方的匈奴,也低于南方的三越,仅仅比蜀郡那边的西南夷稍稍高了一个档次。

    身为皇帝,刘彻甚至都懒得去考虑鲜卑和乌恒人之间的问题。

    只是,作为穿越者,刘彻清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永远都不可信,所以,面对任何游牧民族,他都会都留一个心眼。

    就是之前濊人跑来长安跪舔他,他不也是防着的吗?

    所谓,非吾族类,其心必异。

    对于异族,永远保持警惕,才是一个正常的统治者应该做的事情。

    “匈奴人哪里,怎么样了?东胡王有没有发回点什么有用的情报?”刘彻对王道问道。

    “回禀陛下,奴婢前些时候去了绣衣卫,据绣衣卫匈奴司都尉所言,目前并无确切情报。只是有些风声,说匈奴今年将大会龙城!”王道立刻就报告说。

    绣衣卫在前不久,刚刚完成了重新组织。

    刘彻将自己的狗腿子,垣候刘赐。提拔为了绣衣卫的第一任都督。

    这个从河东时期开始,就无脑跪舔刘彻的匈奴归义候,终于攀至其人生的巅峰。

    虽然,他这个都督,其实就是个摆设。只有个名头和招牌,半个实权也没有——这也是刘彻最新做的一个尝试,即将某些部门的主官,用一些听话懂事的列侯充任,让他们当个雕塑、木偶,而实权却给那些年轻、能干,但缺乏资历和背景的寒门子弟。

    目前的太仆和绣衣卫,就是这种想法下出现的产物。

    目前,绣衣卫被刘彻拆分成了三个不同职能的司曹。

    即专责负责国内民间豪强和地方民生事务监督的‘刺部’,以及专门督办和查探官员贵族士大夫的‘大夫部’。另外就是专门负责对外情报收集和策反工作的夷狄部。

    而夷狄部中,目前实际上只有一个机构在运转,这就是匈奴司。

    匈奴司目前,拥有数百位熟悉匈奴情况的细作。

    这些人都是历年来被汉室策反或者从匈奴归附汉室的各种夷狄部族中的贵族。

    听完王道的话,刘彻不置可否的点点头。

    对匈奴国内局势的变化,刘彻极为关心。

    他现在就等着伊稚斜跟军臣反目,为此,刘彻甚至都没有催伊稚斜马上履行承诺,将乌孙人安全送到长城内。

    但到现在,伊稚斜跟军臣这两方。都没有半点消息传出来。

    这就让刘彻有些不安了。

    军臣不是笨蛋,伊稚斜也自然不是傻瓜。

    出使的使团,出了这么多‘意外’。

    无论军臣还是伊稚斜,显然都知道。那些编造的理由和借口,只能忽悠忽悠下层的贵族,对上层来说——你他妈撅一下屁股劳资都知道你要拉什么了。

    还想忽悠劳资?煞笔吗?

    更何况,军臣想弄死伊稚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然,也不会故意派伊稚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