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652章

我要做皇帝-第652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可能没有年轻人的冲劲与干劲?

    尤其是马邑大战后,辉煌的胜利,刷新了整个天下贵族士大夫的三观。

    数不清的少年,奔走相告,无数的年轻人彻夜痛饮狂欢。

    世界的变化,在眼前呈现。

    哪怕是榆木脑袋,也都知道:世道已变,时局已改。

    石奋拄着拐杖,一言不发的在儿子们的搀扶下,走回家中。

    但在心中,石奋却是悠然长叹:也不知,吾今日的选择,是对是错……

    曾经,他为自己与家族规划了一条最稳妥的道路。

    数十年的政治斗争经验与眼见的事实更告诉他——政坛之上,并非是你多么强大,多么聪明,多么能干就能获胜。

    当初,开国之时。

    名臣如雨,猛将如云。

    高祖临终之时,吕后问计,其后世丞相之人选。

    在刘邦眼中,合格的宰辅人选,也就萧何曹参。

    其他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毛病,不足以托付天下。

    譬如王陵少戆,意思是有些年轻,有些憨厚,有些傻白甜,所以需要比较多点心思的陈平来辅佐其治理天下。

    而陈平虽然聪明,但是,难成大器,不能独当一面,而周勃呢,没有文化,大老粗一个。

    结果呢?

    二三十年间,这些当初名动天下,随便拿一个都现在,都足以横压一世的英雄豪杰,统统死光了。

    萧何曹参,三年中相继病逝。

    王陵郁郁而终,陈平病死,而周勃晚年也不是那么愉快。

    在这些开国元勋之后,最杰出的汉家丞相北平候张苍,即使其功绩昭著,辅佐太宗二十三载,将天下从残破之中拉回,变成盛世。

    但他却也不是一朝获罪于天,只能鞠躬下台!

    以至于今上即位之初,面临着一个无比尴尬的局面:开国元勋尽凋零,能干的大臣寥寥无几,不得不捏着鼻子选了张欧。

    若不是后来周亚夫狭平定吴楚之乱的功勋,成为丞相。

    此刻汉家就要面临一个尴尬局面了。

    偌大的汉家,居然选不出一个合格的宰相!

    与这些人,这些英雄相比。

    他算个什么?

    当初,他的地位和才干,连萧何门下一个食客也不及,甚至可能还赶不上萧何家的门房。

    但现在,萧何去哪里了?陈平去哪里了?

    而他却通过五十余年的慢慢磨,从一个中涓,成为了现在的上大夫,天下知名的长者。

    他有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吗?

    他有做过任何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吗?

    都没有!

    他甚至连一件正儿八经的实事也没干过。

    但现在,他的名声却已经不逊色于那些他曾经只能仰望而不能触及的大人物。

    所以,石奋认定,做官的真谛就在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但现在,当今天子强压着他,让他的子嗣去主动做事。

    石奋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是福还是祸。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八百九十五节 风起南国(1)

    冬日渐临,寒风开始凛冽。

    对于广陵城的百姓来说,这个冬天似乎有些冷的过头了。

    呼啸的寒风,刮的人的脸有些疼。

    但是,为了生计,大家伙依然不得不顶着寒风,倘着冷水,跋涉在寒冷刺骨的江水之中。

    “做完这一趟,应该就能拿到工钱了吧?”一个****着身躯的少年郎,鞠了把江水,洗了洗自己脸上的木渣和尘土,问着自己身旁的一个壮汉。

    “嗯……”那壮汉将一吊钱塞到少年郎手里:“这是汝这个月的工钱,一共一百钱,拿好了!”

    少年郎迅速的接过那串钱,拿在手心数了起来,一边数,一边不满的嘟囔着:“贾叔,您又克扣俺的工钱了,说好一百个五铢钱,每次发给俺都要掺几十个四铢钱,上次甚至还有三铢钱!”

    姓贾的壮汉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哈哈大笑着说道:“俺是黑啊,但你可以去找别人接活……”

    少年郎闻言,立刻就闭嘴,不再说这个话题。

    在这片江面上,谁不知道,这位贾姓壮汉是最公道最厚道的工头?

    他虽然给的工钱里,总会出现些四铢钱甚至三铢钱。

    但他最起码,按时发放工钱,从不拖欠。

    更重要的是,他对手下的工人极好。

    不止可以预支工钱,甚至生病,还会给工人请医生。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似乎持续不了多久了。

    “贾叔,听说您要去安东?”少年郎试探着问道:“安东那边有啥好的?俺听说那边冷的要死……”

    “嘿!”贾姓壮汉爽朗的大笑了起来,道:“你怎知大丈夫之志?”

    他昂起头,说道:“大丈夫,既生于世,当提三尺剑,以荡天下之不平,上佐君父,致君尧舜上,下惩贪官污吏,以安黎庶!”

    少年郎被他说的一愣一愣的。

    只觉得,胸膛之中,也有股热血的沸腾。

    “贾叔,您若去安东,请带上俺吧……”少年郎站起身来,看着壮汉说道:“俺虽然不懂那些大道理,但俺娘说了,。这世道,要跟对人,才有前途……”

    贾姓大汉哈哈一笑,拍了拍少年郎的肩膀道:“好兄弟,到时候,俺一定带上你!”

    “俺有位大兄,目前就在安东都护府当差,与隆虑候陈公有些关系,前些时日,俺大兄来信,说是隆虑欲广延天下善水性者,这正是俺们的机遇!”

    “投军报国,杀敌立功,光宗耀祖!”贾姓大汉说道:“俺贾金旺,堂堂七尺大丈夫,若不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那与冢中枯骨,有何区别?”

    两人说话间,远方的道路上,一支庞大的车队,缓缓而来。

    “江都王出巡了!”贾金旺立刻带着那个少年郎,又招呼着其他工人,排队站到路边,恭迎着这位尊贵无比的大王。

    …………………………………………………………

    刘阏坐在自己的王驾撵车之上,抬头望着眼前的江河,然后紧了紧身上的狐皮裘子。

    这是一件雪白的狐皮毛裘,温暖而舒适,让他能暂时远离这南国冬日的寒冷。

    抚摸着这件狐裘,刘阏的心却已经飞回了北方,飞去了邯郸。

    “赵国社稷,缺失几近四年,楚国宗庙,也长久未得祭祀……”刘阏淡淡的对着自己面前的那个文官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东宫却长久不定家国社稷之属,寡人实心痛也!”

    “丝公天下贤达,可有能教寡人者?”刘阏说着就是深深一拜。

    袁盎回拜,然后道:“大王,先帝亲子也,陛下骨肉至亲,为社稷之宗伯,于情于理,都可上书直言……”

    当今天下自吴楚之乱平定,先帝崩卒以来。

    整个国家的局势,都在朝着一个未知但充满了朝气的世界疾驰。

    看上去,一切都美好而祥和。

    而马邑之战的大胜,更是让举国上下都兴奋莫名,大国的意志与中央帝国,****上国的骄傲,重又归来。

    哪怕是在这南方的江都,旧吴之地,变化也是明显而激烈。

    在袁盎眼中,已经有了几分当年荀子入秦所看到的景象的翻版。

    唯一不同的,大抵是,荀子时的秦国,不过一隅之地。

    而如今的大汉帝国,却统治了庞大的九州,更开疆拓土,将诸夏的边疆向东拓展数千里,直至极北之极,荒无人烟的冻土世界。

    然而,当前的天下,却也并非没有隐忧。

    最大的隐忧和不确定性就在于,南方的楚国与北方的赵国。

    这两个诸侯王国的地位悬而未决。

    为了争夺楚王之位,平陆候与红候已经是针尖对麦芒。

    虽然平陆候占尽优势,但,楚王之位,至今没有确定,这就说明,红候也不是没有底牌。

    比起这楚国的兄弟相争。

    南方赵国的争夺,就更加激烈而充满火药味。

    先帝十一子,除了没有成年的那几位外。

    常山、淮南、中山乃至于眼前的这位江都,都是虎视眈眈。

    兄弟内讧,已经不是预测,而是事实了。

    本来,眼前这位应该是胜券在握的。

    但……

    奇怪的地方就在这里。

    今上怎么也不肯策命自己的手足,素来最亲的江都为赵王。

    但他对常山、淮南、中山等其他兄弟,也没有表示支持。

    而是将这个决定的权力,交由东宫太皇太后决定。

    太皇太后是个什么人?袁盎太清楚了!

    说的好听点,那是一个总是在想要维系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慈祥祖母。

    说的难听点,就是优柔寡断,妇人之见!

    老太后,耳根子太软。

    今天,常山王哭一哭,她就倾向常山,明天淮南王再闹一闹,她又觉得淮南作为先帝长子,不能继承国家,反而要被打压,确实挺可怜的,后天,中山再来卖个萌,她又改主意了。

    楚国的事情也是如此。

    于是,拖延至今,楚国与赵国,虽然还顶着诸侯国的名义。

    但国君却空缺四年有余。

    俗话说得好,夜长梦多。

    这事情,也就是这样。

    拖的越久,变数越多。

    以袁盎所见,一场空前规模的刘氏同宗混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围绕楚赵两国的争夺,以及齐鲁那五个诸侯王国的瓜分,宗室内部,恐怕免不了要来一次大洗牌,甚至于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剧变。

    当今坐视这样的情况发生,恐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袁盎在心里说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嘿嘿嘿嘿……”

    “今上,可是太宗皇帝指定的隔代继承人啊……”

    内心的深处,袁盎冷笑不已。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汉室政坛不倒翁,袁盎的鼻子,可比谁都灵!

    更何况,他如今在这江都国,远离长安纷纷扰扰,这让他看得更加清楚!

    刘氏内部,不是有可能要剧变,而是剧变已经在萌芽,在酝酿,在蠢蠢欲动。

    最终……

    袁盎的脑海里,出现了那位他当初看好,但最终无情的将他逐出长安,流放至此的天子的背影。

    这可是一个无情无义,绝情绝义的冷酷帝王。

    当年,秦始皇奋七世之余烈,用虎狼之师,并吞天下,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

    但在那之前,秦始皇先做了什么事情?

    先诛嫪毐,囚太后,再杀吕不韦!

    当今天子,虽然没有这些桎梏。

    但是……

    你能相信一个志在天下,胸怀万国,想要建立远迈父祖,比肩甚至超越三王伟业的帝王,会容忍有一个能与他分割权柄的人存在?

    哪怕,此人,并不在意争权夺利。

    哪怕,此人,也不想也不能与他争锋。

    然而,任何一个大权在握的帝王,都不会接受,自己的地位,还能被另一个势力威胁,哪怕,只是名义上的,理论上的威胁,都不被许可!

    作为四朝元老,袁盎见过了大风大浪,也目睹过血雨腥风。

    他至今对两件事情,记忆深刻。

    第一件事情就是郅候之死。

    第二件事情,就是淮南厉王之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这可是当今自己亲自说出口,并且还付诸实际的政策。

    当今连在几千里外的异族,不用中国文字制度,都要勃然大怒,觉得是对自己和汉家的冒犯。

    他能忍得了还有人能在名义上凌驾于他?

    袁盎摇了摇头!

    这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近来的发生的事情,更佐证了这一点。

    济南王自杀,淄川、胶西、济北、胶东、齐,纷纷上书请罪。

    但只有胶东和齐王的请罪书被天子驳回,而其他三王,则被严厉训斥,用词之严苛,责备之深,简直就是磨刀霍霍。

    其后,大将军窦婴,忽然去职,贬为清河郡郡守。

    未央宫北门卫尉窦固引咎辞职,卫尉李广更是被用一个轻车将军的名头打发去了陇右。

    长安城里,外戚的力量,达到了自诸吕剪除后的低点。

    薄窦两家,甚至连一个司马都指使不动了。

    然而……

    这与吾何干?

    袁盎微微抬头,看向自己眼前的这个江都王。

    江都王阏,在外人眼里,这是今上的手足骨肉,是汉家未来的梁王第二,是南国的柱石。

    但……

    在袁盎眼里,却非如此!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八百九十五节 风起南国(2)

    刘阏此时的自我感觉是非常好的。

    他在江都为王四年有余,虽然本身能力可能不突出。

    但是,前后辅佐和帮助他的,却都是当世有数的长者!

    先由冯唐、张释之,后有卫绾、袁丝。

    除此之外,作为当今最亲的手足,江都所获得的政策和优待也是最多的。

    时至今日,江都国已然成为这东南之地,最富庶的王国。

    民间甚至有民谣传唱:小邑犹有万家藏,稻米流脂粟米白……

    士林舆论也对他这个大王大为称颂,认为他是‘贤王’。

    在这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中,刘阏当然是难免膨胀起来。

    毕竟,他今年尚且不过二十岁。

    那里经得起这样的鼓吹。

    听着袁盎的奉承,刘阏更是得意不已。

    只是,想起自己的皇帝大兄,他微微一缩脖子。

    他胆子向来不大,甚至是诸兄弟里面最小的。

    更何况,不久前,济南王刘辟光的下场吓死了几乎所有汉室诸侯王。

    没看到,连庐江王刘勃都老实了吗?

    只是……

    邯郸的诱、惑,让他难以自抑。

    他很不喜欢江都,尤其不喜欢广陵。

    这里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以及气候,让他有些难受。

    他的心,一直在往北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