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第185章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185章

小说: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震孟仍然是一身正气凛然,简单的几步走出来都给人一种刚烈的感觉,张斌看着他的身影,脑海中竟然莫名想起了《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

    这《正气歌》正是文震孟的先祖文天祥所做,或许,他就是颂着《正气歌》长大的吧,所以才会这么正气凛然。

    唉,可惜了,这么一个满身正气的状元郎实在是生错时代了,这个时候的朝堂比的不是谁更有正气,而是谁更黑,谁更狠,谁更无耻!

    张斌这个时候都不敢拉拢这种人,因为他太过刚烈了,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么个动不动就站出来跟奸妄硬刚的,对自己并没有多大帮助,有时候甚至还会坏事。

    这会儿,也只能看着他在满朝文武面前为自己演奏殉道的正气之歌了!

    文震孟蠢吗?

    他当然不蠢,他要蠢就不可能高中状元,他就是看不得小人当道,所以才显得如此刚烈。

    不过,这次,张斌的信给他触动很大,他跪下来之后并没有大放厥词,反而恭敬的拱手道:“皇上,微臣有个不情之请。”

    崇祯这个时候对文震孟还是很满意的,他闻言,立马点头道:“嗯,你说。”

    文震孟继续恭敬道:“微臣想请温大人正面回答一个问题,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不要说什么所有人合起来诬陷一个人什么的,今天,微臣就一个人,问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不弹劾温大人,就问问,这事是不是真的。”

    这么个要求虽然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却一点都不过分,崇祯只是疑惑了一下,随即便点头道:“嗯,温爱卿,这个应该不是很难吧,要不,你出来回答一下文爱卿的问题。”

    温体仁闻言,心里凉了一大截,他已经知道文震孟要问什么了,这个愣头青,怎么会如此无耻下作了呢!

    他虽然满心的不愿意,却不得不站出来,崇祯虽然是商量的口气,要你真敢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违抗他的旨意,那就不用混了。

    他只能装出恭敬的样子,疾步从班列中走出来,跪在御道顶端,朗声道:“微臣遵旨。”

    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看向文震孟。

    文震孟不疾不徐的道:“微臣就是想问一下,紫梨花、彩铃儿、秋月云这三人是不是温大人的妾室。”

    这个问题真的很简单,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了,崇祯立马转头看向温体仁。

    温体仁这个窝火啊,果然是这事,他虽然无耻,但却不敢当面欺君,这种事,稍微问下就能知道,他怎么敢当着崇祯的面否认。

    他只能无奈的点头道:“是。”

    崇祯闻言,不由大失所望,他还以为会有什么好戏看呢,结果,就这么简单就结束了,问题很简单,回答也很简单,一点意思都没有。

    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吗,当然不可能,这才刚刚开始而已。

    文震孟见温体仁点头应是,立马拱手朗声道:“皇上,微臣反对温大人出任会试主考官,因为紫梨花、彩铃儿、秋月云这三人均是青楼女子,《大明律》中有明文规定,在职官员不得娶青楼女子为妻为妾。温大人这样视《大明律》于无物,如果所有考生都向他学习,后果不堪设想。”

    他这话一出,顿时在所有人心里掀起轩然大波,你说你好好说话能成不,没事抬出《大明律》干嘛,这不让人下不了台嘛。

    满朝文武都以为他转性了,说话会委婉一点,没想到,这个愣头青,还是这么刚!

 第五卷 第五十章 科举之争

    温体仁被文震孟这么一刚,脸色顿时变得难看无比。(全本小说网,HTTPS://。)

    他以为文震孟会像谣传的那样,诋毁他气死了自己的父母,气死了自己的正室,这样的话,自己还能狡辩,因为那些都是假的。

    他完全可以转移话题,将这事扯到孝道方面去。

    他对自己的父母那可是真孝顺,认识他的人都清楚,虽然他父母都是普通农户,但是,不管他自己当多大的官,都在父母面前恭敬异常,当然,他父母也很少管他的事。

    这个话题一扯到孝道上,自己反而能在崇祯面前博个大孝子的好印象。

    没想到,文震孟这家伙竟然不管传闻,直接搬出了《大明律》!

    这下还怎么扯,难道说《大明律》不对或者不合时宜吗?

    他还没这么蠢,他要真敢这么说,崇祯估计立马就会翻脸。

    他知道,这时候,只要他不吭气,崇祯应该还不会发火,因为他已经在崇祯心里埋下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那就是,朝臣大多想架空皇上,唯有他站在皇上这一边。

    崇祯果然如同他所想的那样,并没有发火,因为在崇祯看来,朝臣有点瑕疵是可以接受的,张居正不就有点贪财嘛,相较而言,温体仁这点好色小毛病其实也没什么。

    不过,让温体仁当会试主考官是有点不合适了,会试主考官那可是要为人师表的,不能有什么瑕疵。

    崇祯想了想,干脆息事宁人道:“今天是廷推会试主考官,其他的事就不要再议了。”

    他这意思就是不要再谈什么青楼女子了,大家继续廷推,至于温体仁,的确不适合当会试主考官。

    文震孟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虽然不能继续深究有点小遗憾,但皇上都发话了不要再议其他事情了,他也不敢再说下去了。

    他是刚烈的很,但并不是个傻子,崇祯一发话,他立马磕了个头,起身会班列去了。

    温体仁这会儿心里恨不得的把文震孟这家伙给活剥了,但是,这心思却不能表现出来,他只能装出羞愧的表情,磕头谢恩,然后摇摇晃晃的站起来,慢慢回到班列。

    他那帮亲信见主将都败退了,连忙磕头爬起来,疾步退回班列,御道中立马为之一空。

    这个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黄承昊突然从张斌身后转出来,疾步走到御道中间,趴下来朗声道:“微臣推举礼部尚书徐光启出任会试主考官,徐大人乃甲辰科进士出身,又是庶吉士,而今又是礼部尚书,会试正是由礼部主持,徐大人出任会试主考官正当其职。另徐大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农学兵事,无不精通,著作更是不胜枚举,大明学子若能如徐大人般钻研学问,学以致用,勤勉任仕,大明必将日益兴盛。”

    这一通马屁拍的,徐光启都有点脸红了,不过倒也不是很夸张,只是,黄承昊为什么要推举他能,徐光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他跟黄承昊有什么交集。

    这个自然是张斌的主意,光把温体仁干下去还不保险啊,万一温体仁把自己的党羽推上去,又或者其他阉党余孽把主考官的位子给抢了去,都很难保证会试的公平公正。

    所以,他让人同样给黄承昊射了支弩箭,让黄承昊站出来推举徐光启。

    这点小事,黄承昊自然不敢拒绝,他在朝堂又没什么势力,还把其他阉党余孽都给得罪了,推举一下也就是意思一下,估计是成不了的。

    如果光他一个人跪这里吆喝,这事自然是成不了的。

    他刚说完,另一个左副都御史张斌突然疾步上前,跪到他旁边,朗声道:“微臣附议,徐大人所著之兵书农书微臣拜读甚多,徐大人实乃我辈读书人之楷模。”

    张斌这也是没办法,因为他在朝堂中实在没什么势力,但会试主考官又关乎着他以后在朝堂势力的发展,他只能冒险自己出场力挺了。

    他这一出场,着实非同凡响。

    崇祯原本还想再看看,让朝臣再多推举几个,好从中选择一个,因为他对徐光启真不是很熟悉,不过,张斌这一附和,他的想法立马就变了。

    他对徐光启不熟,但是对张斌熟啊,张斌都这么推崇的人,应该错不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有点心动了。

    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跟崇祯的想法差不多,他对徐光启也不熟悉,但是,他对张斌比较熟悉,张斌推崇的人,他也认为应该错不了,所以,他紧接着便出来附和道:“微臣附议。”

    毕自严想法更简单,张斌对他有恩,光说几句感谢的话实在不足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现在看到张斌附议,他也不管什么熟不熟了,直接就窜出来附和道:“微臣附议。”

    毕自严和曹于汴可以说是朝中正直之士的表率,他们两一出场,立马就有一堆人附和,包括毕懋良,包括文震孟,不一会儿,御道中就趴了几十个朝臣。

    这规模虽然比周延儒那场要小一点点,但也足够了,崇祯不想扫张斌的面子,更不想扫毕自严和曹于汴的面子,再说,礼部尚书的确是会试的主持者,当主考官也刚刚合适,所以,他直接点头道:“嗯,徐爱卿出任会试主考官正当其职,朕准了。”

    这下终于尘埃落定,两个主考官都推选出来了,会试的基调就定下来了,至于各房考官,基本上都是从翰林院和国子监推举,这个时候就是拼学历,说白了就是比谁的科举排名高。

    基本上一甲状元榜眼探花那是稳稳当当,二甲就要看看你排名高低了,至于三甲,基本上,想都不用想。

    经过将近一个时辰的论资排辈,各房考官也定下来了,早朝至此结束,张斌这趟京城之行差不多也接近尾声了,剩下的,貌似就是太子的礼物了。

    积木方面,他早已画好图纸,各式简化的宫殿和房屋都是足有两尺高的大家伙,至于船只,福船、海沧船、苍山船、车轮舸等水师战船他都画了简化的模型。

    这些做起来都比较费时间,赵木匠召集了一帮老伙计日夜赶工,终于在地毯到达京城那天把所有东西都做出来了。

    这次,张斌足足找了十余辆马车,由自己的亲卫假扮的车夫驾着送到皇宫。

    崇祯貌似对积木也来了那么点兴趣,听闻张斌又送东西来了,他竟然亲自在坤宁宫等着。

    这下,张斌什么都不敢表露出来了,甚至连看都不敢往张嫣那个方向看,匆匆的将礼物放下,他便向崇祯辞行,言明自己想尽快返回福广。

    崇祯虽然有点不舍,但也只能恩准了,毕竟福广还面临着红毛番的威胁,那里可关乎着将近五百万两的税赋收入,绝对不容有失。

    张斌就这样走了,事了拂袖去,貌似什么都没干,就是在京城转了一圈就回去了,至少温体仁不知道,敲掉他两颗门牙闵洪学和闵梦得的,搞的他臭名远扬的,都是张斌。

    更重要的,对后面朝堂格局影响深远的辛未科会试主考官,也被张斌给阴掉了。

    为什么一个会试主考官这么重要呢?

    貌似,考生考试之后,试卷都要经过封存,直到成绩揭晓才能打开考生填写姓名和籍贯处的封印,主考官又怎么左右会试的结果呢?

    其实,会试走过后门的都知道,主考官完全能左右会试结果。

    像钱谦益主考浙江时,考生钱千秋与考场官员金保元、徐时敏勾结作弊,将“一朝平步上青云”写在每段话的末尾作为暗号,那是一种低级作弊手段,那样搞,纯粹是脑子有病,留下的把柄,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主考官要作弊,完全没必要这样。

    每次会试阅卷之前,主考官都会召集各房考官交待一下接下来阅卷的安排,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安排中就多了一项内容,那就是主考官说书。

    主考官说书当然不是跟民间说书人那样,给人讲故事,他们说的就是书,两个主考官,会各说一本书,这书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新近比较流行的书,比如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等。

    主考官说书也不会做什么具体的讲解,他们只会说个书名,他们所说的书就是暗号,各房考官和走了后门的考生都要好好去看看,当然,考生是在考试之前看,而各房考官是在考试之后,阅卷之前看。

    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只要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证明,这是走了后门的,只要不是太差,各房考官就不能把人家给淘汰了。

    关于这个主考官说书还有个轶事,那就是崇祯元年的戊辰科的状元刘若宰修改《金ping梅》的轶事。

    传闻,那时候《金ping梅》还不叫《金ping梅》而叫《金莲传》,正是刘若宰在会试期间看了《金莲传》,然后把书名改成了《金ping梅》。

    话说一个举人会试的时候为什么要看小说呢,而且看的还是《金莲传》这种小说,这不无聊透顶吗。

    其实,不是他无聊,应该那个时候的主考官比较无聊,说了这本书,他不得不看。

    当然,主考官也会看人来,那种文章做的狗屁不通的,这后门也会走不通。

    徐光启当然知道说书这种事,原本,依他的个性,是不大可能去说书的,毕竟,这是一种隐藏的作弊手段,很多人不屑为之。

    而且,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主考官就一定要说书,你如果刚正不阿,完全可以不说书,也没人会说你什么。

    这次,为了陈子龙他们不被淘汰,徐光启也只能违心的说了一回书。

    结果,这次科举考试就精彩了,因为周延儒跟复社的人说了书,而徐光启也跟陈子龙等人说了书,而复社成员和陈子龙这帮人中也的确也有一些后世比较有名的文学家。

    比如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又比如明诗殿军陈子龙,还有娄东二张,张溥、张采等等。

    没了温体仁的打压,这些人可谓大放异彩。

    最后,通过殿试,陈子龙夺得了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称的探花郎,夏允彝和杜麟征也名列二甲,徐孚远、周立勋和彭宾则名列三甲。

    其实,他们这并不能算是作弊,只能说,他们没有被作弊的人给淘汰掉,因为他们本身都是明末比较有名的文人,被一些毫无名气的人淘汰,而且还多次被淘汰那才叫咄咄怪事。

    他们是顺利过关了,六人都金榜题名,主考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