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第429章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429章

小说: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事并不少见,这种策略也不是没人使用过,像当初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袁崇焕就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可惜,袁崇焕有点太狂妄了,努尔哈赤病死之后,他竟然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并假假意思要与建奴和谈!

    他是想着装出和和气气的样子,让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放松警惕,大打出手,去争夺汗位,等几兄弟斗的差不多了,他再去收那渔翁之利。

    但事情偏偏没有向他想象的方向发展,皇太极也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很快就坐稳了汗位,而且还将计就计,派使者和袁崇焕联系,做出很想议和的样子。

    袁崇焕还想着算计别人呢,却反过来被皇太极给算计了,他就这样傻乎乎的留下了私通建奴的把柄,为自己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历史上,他之所以被凌迟处死,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太过于狂妄或者说太过于潦草了。

    他压根就没想到皇太极会挖个坑把他埋了,更没想到,朝中的阉党余孽正需要一件大案来牵连东林党,阻止崇祯继续清查阉党逆案。

    结果,皇太极把坑一挖,他自己就屁颠屁颠的跳进去了,然后阉党余孽再把土一填,他便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张斌可没他那么傻,想让人家放心内斗并不一定要跑去假假意思说想跟人和谈,你做出不出兵,或者说收兵的姿态,同样能让他们兄弟子侄肆无忌惮的大打出手。

    所以,他收复了辽阳城之后,便装出一副不思进取的姿态,将沈阳附近,浑河两岸的辽东军和关宁铁骑全撤了,又在辽阳城中大摆宴席,疯狂庆祝,貌似收复了辽阳城他便心满意足了一般。

    当然,这些都是装给建奴看的,对崇祯,他可不敢露出丝毫不思进取的意思,要让崇祯知道他不思进取,估计崇祯就该跟他翻脸了。

    他让崇祯看到的是相当积极的一面,不但攻克辽阳城的消息他很快就上奏了,而且,还时不时就给崇祯献上数千甚至上万建奴首级,制造出不断向沈阳进军的假象。

    话说他这会儿正窝在辽阳城看多尔衮兄弟和代善等顾命大臣内斗呢,又没打仗,哪里来的首级呢,难道他也玩起了杀良冒功的把戏,逮着辽阳城里的建奴平民一顿狂杀!

    他当然不会干这种事,这些首级其实是关宁铁骑和辽东军以前清剿太子河和浑河沿岸诸申和牛录的时候积攒起来的,当时,他并没有上缴,也没有上报,为的就是在必要的时候,拿出来用。

    就好比他歼灭了建奴骑兵之后也没有马上上报,而是等到崇祯派来的太监高起潜想坑他的时候,一举拿出来反坑了高起潜一把。

    张斌在辽阳城又是制造不思进取的假象给多尔衮兄弟看,又是制造积极进去的假象给崇祯看,忙的是不亦乐乎,而多尔衮兄弟在辽阳城同样忙的不亦乐乎。

    他们一看辽东军和关宁铁骑都撤了,果然肆无忌惮的和代善等人斗了起来,不过,他们并没有真攻城,而是占据了沈阳城外浑河两岸仅剩的良田和人口,把产出的粮食全抢了!

    这家伙,这招的确够狠,他们总共才三万大军,有了这些剩余良田的产出足以坚持下去,坚持到明年粮食再出产的时候,而沈阳城里的代善等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手下不但有九万大军,还要负担沈阳城中数十万族人的粮食供应,这些人可都是宗族亲戚又或者八旗将士的亲属,不给他们饭吃不行啊。

    多尔衮这招简直比直接攻城还狠,因为沈阳城中的粮食储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一直吃一直吃,没有一点进账,不出一年,这粮食就要吃个底朝天了!

    这一下,反而轮到代善他们着急了,他们不断派出使者,让多尔衮兄弟不要独占了城外的粮食,多尔衮兄弟却一直咬定,让他们率军进城,这粮食就大家一起分一起吃,不然,没门!

    双方因为这粮食问题是越吵越厉害,越吵越厉害,眼看着就要大打出手了,建奴也慢慢露出了亡国之兆。

    这点与历史上大明亡国之兆简直如出一辙,大明之所以亡国,说白了也是因为粮食问题,西北的饥民饿极了饿的没办法了不得不大打出手,跟土豪乡绅抢,跟皇室宗亲抢,跟朝廷大军大打出手,最后甚至直接冲到京城,逼的崇祯上吊,大明也因此而亡国了。

    那么,建奴会不会也因此而亡国呢?

 第八卷 第一四四章 猝然长逝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全本小说网,https://。)

    这一年,太子太师张斌正率军不断向建奴的汗庭所在地沈阳推进。

    这一年,西北的旱情不但没有缓解,好像还更为严重了。

    这一年,巴蜀、中原和南直隶的反贼依然在四处劫掠。

    这一年,太子虚岁已经十四了,再有一年,就可以行成人礼了。

    内阁首辅徐光启默默的坚持着,等待着太子成年的那一天,张斌虽然没跟他明说,他心里却相当清楚,太子成年之时,当今皇上恐怕就得退位让贤了!

    他并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腐儒,他也知道,崇祯已经没救了,大明要中兴,就容不得这种昏君!

    不过,他并没有亲自动手的想法,他只是想守住这内阁,守住这大明中枢之地,坚持到张斌动手的那一天。

    正是因为他心中的执念,让他坚挺的屹立在朝堂之上,八十高龄,已然没有告老返乡。

    但岁月终究不饶人,他心中的执念也阻止不了躯体的老化,这段时间,他就明显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

    这天,从早朝开始,他便一直精神恍惚,浑浑噩噩,仿佛灵魂已经离开了躯壳一般,连崇祯和群臣的奏对他都已经听不真切了,不过,他并不是很在意,因为他最近经常这样,只要回到内阁值房坐下来休息一阵就好了。

    早朝结束,他婉言谢绝了几个内阁大学士的搀扶,慢慢走回内阁值房,坐在书桌前,闭目养神,小憩了一阵,果然,他的精神恢复了,而且恢复的特别好,他熟练的将奏折分文别类,让人一一分发下去,又飞快的批阅起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来。

    他今天的状态好得出奇,批阅奏折简直就有如神助,离午时还有大半个时辰,他便将所有奏折处理完了,看着小太监抱着处理好的奏折慢慢走出值房,他竟然也有种出去走走的冲动。

    此时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出去走走看看也好,他站起身来,感觉了一下,发现自己手脚也轻便多了,出去转一圈肯定没什么问题,于是,他便背负双手,慢悠悠的走出自己的值房,往文华殿方向走去。

    这一路,他想起了很多往事。

    他想起了少年时代在龙华寺读书的场景。

    他想起了十九岁便考取秀才时的志得意满。

    他想起了自己的亡妻。

    他想起了自己屡次乡试不中之后到处教书养家糊口的辛酸经历。

    他想起来三十五岁时高中顺天府解元时的风光。

    他想起了自己的恩师焦竑。

    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利玛窦。

    。。。。。。

    一幕幕往事如同走马灯般在他的脑海闪过,不知不觉他便走到了文华殿的大门口。

    今天皇上没有开经筵,文华殿显得略微有些冷清,太子朗朗的读书声竟然隐隐从后面的主敬殿中传出来。

    他原本就是漫无目的的乱转,这会儿听到太子的读书声他不由心中一动,当初张斌去辽东之前可是说过,请他有空的时候来督促一下太子,他这段时间身体一直不怎么好,貌似一次都没来过文华殿,实在有负张斌所托啊。

    他略带惭愧的摇了摇头,转身踏上台阶,慢慢向文华殿后面的主敬殿中走去。

    门口的锦衣卫当然知道这位是首辅大人,连皇上在这里听讲经筵的时候这位都可以进去,这会儿皇上都没在,他进去自然更没问题,所以,他一路走进去,没有一个锦衣卫和太监管他,很快,他便来到了主敬殿。

    他站在外面认真的听了一阵,眉头不由微微一皱,太子竟然还在读《四书五经》!

    这太子可很快就要继位了,一天到晚之乎者也的,能把大明治理好吗?

    他并不是反感《四书五经》,正好相反,就算他这么大年纪了还经常拿着《四书五经》研读一番,体会其中的为官从政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但是,太子却不能老读《四书五经》或者说只读《四书五经》,因为他这会儿还体会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他必须读些更为实用的书,才有助于治国。

    想到这里,他咳嗽一声,大步走进太子读书的殿堂之中。

    这会儿教太子读书的还是陈子龙,因为太子习惯了跟他相处,其他人来教太子会不乐意。

    两人听见徐光启的咳嗽声,不约而同的看向门口,一看是首辅大人来了,陈子龙连忙站起来,恭敬的拱手道:“下官见过徐大人。”

    朱慈烺也跟着站起来惊奇道:“徐老,你今天的气色真好啊。”

    徐光启微笑着朝陈子龙点了点头,又拱手对太子朱慈烺道:“是啊,太子殿下,微臣也感觉今天精神头特别好,所以就过来看看太子殿下学习的如何了。”

    陈子龙可知道这位首辅大人已经八十高龄了,从内阁值房走到这里,估计都累坏了,他连忙疾步从暖阁上走下来,半拉半扶的把徐光启让到主坐上,这才谦逊的道:“下官才疏学浅,这侍讲之法也不知道对不对,还请大人多多指点。”

    朱慈烺也随之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都知道这位首辅大人可不是什么大闲人,如果没什么事是不会跑这来说些费话的,他说到学习,那肯定就是自己的学习出问题了。

    徐光启也没有拐弯抹角,他只是略带委婉道:“探花郎客气了,我方才听太子殿下一直在读《四书五经》,读的颇为流利,证明太子殿下应该是读懂了些许。这《四书五经》是好,人一辈子都学不完,但是,人一辈子也不能光读《四书五经》,还必须读点其他实用的东西。”

    陈子龙闻言,连忙拱手道:“请不吝赐教。”

    徐光启微微点头道:“比如,学学《孙子兵法》什么的,各方面知识都了解一下,又比如,看看描绘现下世间百态的书,了解一下老百姓都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他大致的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又介绍了几本不错的书籍,这才起身告辞而去。

    午时方至,一个小太监提着食盒准时出现在徐光启值房门口,他唱了个喏,随后便恭敬的走了进去,将食盒放在书桌上,又小心的将里面的饭菜拿出来摆好,这才轻声道:“大人,请用膳。”

    一般这个时候徐光启都会靠在椅背上闭目小憩,他只要一开口,徐光启便会睁开眼,细细吃点饭菜,然后,他便可以收拾东西走人了。

    但是,这次他打完招呼徐光启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难道睡着了吗?

    小太监想了想,再次轻声道:“大人,请用膳。”

    徐光启还是没有反应,这小太监不由捉急了,他不能老在这里等着啊,回去迟了,管事太监会骂人的。

    他想了一下,干脆猛着胆子上前,想轻轻推醒徐光启。

    但是,一走近前他便发现不对劲了,因为这位徐大人胸口一点起伏都没有。

    人不可能睡着了还在憋气吧!

    他毛着胆子把手伸到徐光启鼻子前一试,没有一丝气感,首辅大人竟然去世了!

 第八卷 第一四五章 上位

    内阁首辅徐光启去世了,没有任何征兆,直接猝死任上!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整个皇宫,整个皇城,甚至是整个京城都震动了。全本小说网,HTTPS://。m;

    有人悲痛不已,因为他们痛失了一位亲人又或是好友。

    有人扼腕叹息,因为朝廷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贤臣。

    有人暗自窃喜,因为他们上位掌权的机会来了!

    薛国观这会儿就窃喜不已,还好还好,还好张斌还没有干掉建奴,收复整个辽东,要不然,这个首辅之位会不会落他头上还真不好说。

    皇上力挺他而压制张斌的意图很明显,徐光启这一去,他上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因为这会儿张斌还在辽东跟建奴干仗呢,皇上压根就不可能把他召回来当首辅,而其他人,通通都是浮云!

    那么崇祯怎么想呢,他真的会把薛国观这个大奸臣提上内阁首辅之位吗?

    崇祯这会儿心情很复杂,对徐光启他还是很满意的,因为徐光启不党不群,不争权,不贪腐,而且还有很多名著传世,德才兼备,让这么一个人当首辅,大家都没话说,他也很放心。

    至于薛国观,他其实并不是很满意。

    这家伙有点贪恋权势,有点喜欢搞内斗,甚至还有点拉帮结派的趋势,这些,他都不喜欢,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他才会提拔和重用这家伙。

    薛国观就是他用来压制张斌的棋子,如果这家伙不喜欢权势,不会搞内斗,不拉拢官员对抗张斌和其党羽,那他用这家伙干嘛!

    徐光启去世以后他就开始考虑把薛国观提上内阁首辅之位了,不过,在此之前,他还得找个人来压制这家伙,因为他已经决定收拾张斌了,张斌一旦收拾了建奴,收复了辽东,他便会开始着手将其收拾掉,包括其党羽,一个不落,全撸了!

    这样一来朝堂之上又变成薛国观一家独大了,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平衡之道可是王道,没人压制这家伙怎么行!

    他边安抚徐光启的家人,边暗中遴选压制薛国观的人,忙活了几天,终于让他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人就是原内阁首辅周延儒。

    周延儒这个人,怎么说呢,其实,刚一开始的时候,崇祯对他还是很器重的,因为这家伙特能掰,而且还是万历四十一年殿试的状元郎,在崇祯眼里,这家伙那是很有几把刷子的。

    可惜,他刚当上首辅不久,他的姻亲陈于泰便高中状元,这事被当时急欲夺权的温体仁给利用了,崇祯当时也不知道温体仁是个大奸臣,所以被温体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