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崛起1646 >

第117章

大明之崛起1646-第117章

小说: 大明之崛起164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天大杀投虏犯官,血光漫天,这大棒算是已经打过了,此时朝中定是人人自危,不知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

    这个时候便需要喂根胡萝卜,安抚一下众人的情绪了,毕竟朝廷还是需要他们来运转的。

    他遂朗声道:“诸位大人们在朝为官,辛苦了。”

    朝堂上诸官员皆是一愣。

    朱琳渼又不紧不慢道:“说实在的,我大明官员的俸禄着实太低了些。大家上有老下有小,府中难免还有些胥吏要支出,这点俸禄实在强人所难。”

    他不顾朝上惊讶的目光,继续道:“便是一品大员,年俸不过八九百石。”他望了眼李光春,“堂堂一部侍郎,每年俸禄更是仅有四百石。

    “而这其中还有至少三成是以钞代领,这么点俸禄,能够平日用度吗?”钞便是明代的纸币,由于朝廷滥发货币,宝钞早已信用破产,与废纸无异,拿出去根本买不到东西。

    朝臣们面面相觑,无人敢于应声。

    朱琳渼大声道:“当然不够用啊!”

 第257章 大封朝臣

    (全本小说网,HTTPS://。)

    朱琳渼话音刚落,下面的官员们差点儿感动地哭出来了。全本小说网https://。

    多少年了,终于有人说出他们一直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简直字字如甘泉滴入心中啊!

    不过也有冷静的,暗自冷哼,漂亮话谁不会说,这样便要收买人心,未免想得太容易了些吧?

    谁料朱琳渼继续云淡风轻道:“本王为天子辅政,当思朝中诸位之忧,这俸禄是该调整一番了。”

    众朝臣眼睛都亮了,这辅政王原来不止会打仗、砍人,此时看来也颇为贴心嘛。

    “只是时下朝廷也不富裕,闽南又闹旱灾……”

    朝上官员闻言又蔫了下去,听这意思顶多是把每月的宝钞折半发成银米吧。

    “故而本王宣布,自即日起,大明所有官员俸禄涨为原先三翻!”

    朱琳渼一句话犹如丢进滚油里的水滴,朝堂上立刻炸了锅。

    “李大人,方才辅政王殿下说的是多少来着?三翻?”

    “好像是,好像是的!”

    “翻了三翻!那我以后每年岂不是可以领到……呃,一千石俸禄?!”

    “如此,我便能买得起城南那处宅邸了!”

    一时间,所有人都将近日天兴府中数百颗人头落地之事抛到了九霄云外,皆沉浸在无尽幸福之中。

    朱琳渼却仍未停下,又补充道:“而且往后俸禄一律实发,不用宝钞。

    “此外,这只是临时之策,待朝廷渡过眼下难关,还会再增俸禄。”

    朝臣们再也忍不住了,在文华殿前跪倒一片,纷纷称颂,“辅政王殿下英明!”

    待群臣情绪平静了些,朱琳渼继续道:“若如此发俸,想必大家平日的用度应是够用了吧?”

    众人忙纷纷点头表示,“够用,够用!”

    “足够了!”

    “当有富余!”

    俸禄翻了三倍,再加上不发宝钞,相比以前来说,实际到手的俸禄涨了四倍不止,怎还能不够用。

    “那便好。”朱琳渼忽然一改之前淡然之态,高声道,“既然俸禄都够用,那往后都莫再以俸禄太少为由,行贪污索贿之事。

    “自即日起,与涨俸同行,恢复太祖时成法——凡贪污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填草,暴于公堂之上!”

    他一番话惊得众朝臣再次跪伏于地,口称:“下官谨记。”

    其实大家并未将这番话放在心上。禁止贪污之语哪朝都要反复说上百遍,陈王新官上任,口号总是要喊一喊的。但最后还不都是法不责众,这大明的天下,你贪我贪,向来如此,几时又变过?

    只有立于文华殿大门外的锦衣卫左都督郑广英得意地笑了起来。昨日辅政王殿下召见时便吩咐要他整顿锦衣卫,又拨了不少银两,说将有重要事宜交他去办。

    现在看来,便是要大查朝臣贪污之事了。

    他喜欢忙碌,忙起来就证明他和他的锦衣卫是有用的,隆武朝时整日闲得磨牙的日子他是绝不想再过了。

    他心里甚至已经列出了一长串需要重点严查的目标。

    朱琳渼行这“高薪养廉”之策,乃是他整肃朝廷的第一步,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吏制清明,整个国家才能有积极向上的基础。

    以前从朱元璋时代流传下来的薪酬制度实在过于苛刻,如海瑞之类不贪的官员连肉都吃不起,这也是造成大明第一代贪官的客观原因。所以也是他革除旧弊时首先下手之处。

    没有像样的俸禄,想要官员不贪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人家苦读十年,又千里迢迢赴考,再候缺数年,好容易当了官,结果生活连个普通商贾都不如,这确实说不过去。

    但现在给了他们丰厚的俸禄,足够锦衣玉食,若再敢有人大行贪污,那便别怪我不客气了。

    当然,朱琳渼敢发这么高的俸禄,也是有他的底气的。

    昨夜负责查抄通虏犯官的余新已大致统计出了这近二百官员的家底,粗略估算,也在二百六十万两之上!

    现在查抄之事虽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但国库有一大笔银子入帐已是板上钉钉之事,有这些钱在手,即使没有其他收入,也足够给官员发几年的俸禄了。

    另外有了这一大笔钱,朱琳渼规划之中的很多事情也就可以上马启动了。

    单是进行海外贸易这一项,每年至少能给朝廷增加四五百万两的收入。

    这还是只官方直隶船队的贸易额,再加上征收民间对外贸易的海关税,单是吃海,每年的收入大约就有千万两白银之多。

    而等他规划中的钢铁、玻璃、化工、橡胶、精细加工等等一些列工厂投入运营,所带来的收益还将更为可观。

    这些在他之前编写的《大明发展纲要》中已做了详细的安排。

    所以他压根就没把朝臣这点俸禄放在心上。便如他所言,三倍还只是临时标准,等朝廷富余了,五倍六倍都不是不可能。

    随后,朱琳渼又当众宣布在六部之外,设立新的宣部之事。

    朝中众臣还都沉浸在“涨工资”的喜悦之中,很多人几乎都没留意此事。

    而且据辅政王的介绍,这宣部与当前六部皆无交叉重叠,管的还是带班演戏之类的琐事,又不需要朝廷拨银运作,是以谁都没有反对的动机。

    加之新任宣部尚书乃是路振飞,现在跳出来反对岂非打路阁部的脸?

    于是,在一团和气之下,设立宣部之事便这样顺利通过了。

    趁着气氛不错,朱琳渼又让新任吏部尚书黄道周宣读了一批朝中的职务安排。

    由于朱聿奧倒台,苏观生、王应华、何吾驺等人原先的位置就空了出来。另外此次斩了近二百官员,便令朝中出现大量空缺。

    朱琳渼原先在朝中政治基础很不牢固,正好便利用此次机会安排了不少自己人担任朝中要职。不过他作为一个对历史人物十分熟悉的后来者,为每个职位安排的也都是极为适合的人才。

    “兵部左侍郎,张家玉……

    “兵部右侍郎,余新……

    “工部左侍郎,宋应星……

    “工部郎中,徐尔路……

    “户部尚书,杨廷麟……”

    感谢:灯火见人家,135******81给我的慷慨打赏!十分感谢你们的支持于厚爱,合十拜谢!

    因为在下想跟大家更密切地交流,创建了《大明之崛起1646》的书友群,群号683142639。欢迎各位书友的加入。在下还会不定时在群里发放红包,想要红包的亲们可千万不要错过了!

    在下新人一枚,因为写作之路异常艰辛,特别希望可以得到各位书友的厚爱与支持。请大家不吝手中的月票、推荐票、收藏、点赞、打赏、书评、章评及五星好评给在下。能得到大家的反馈,我才能及时把握方向,将本书写得更好!

 第258章 兵部和工部的改革

    (全本小说网,HTTPS://。)

    散了朝,众官员们缓步走出午门,仍似清晨等待上朝时那般,三三两两聚成一堆。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但他们此时的话题已完全不同了,便是早上大言“天兴府中怎能不乱”的那位,正乐呵呵对身旁几人道:“要说这辅政王殿下虽是年轻,却极通人情,历朝少有啊。”

    “正是如此,殿下实为不世出的人杰,我等有生之年或可见社稷中兴。”

    “是矣,是矣。”

    旁边却有人不放心道:“只不知以朝廷眼下的进帐,这俸禄能否按时到手。”

    “嗨,尽可放心,你没见这几日天兴府中到处抄没,怎的搜不出百多万两来。”

    “对,此外福京、江西两地的税收已还归朝廷,实在不够,稍提些税额便是。辅政王殿下既已承诺,便定有主张。”

    “嗯,言之在理。”

    又说了会俸禄的话题,有人忽道:“我说几位大人,今日这官职调动,却是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

    “朱继祚朱阁部执掌礼部,黄阁老重回吏部这都在意料之中。

    “但这杨阁部的兵部尚书正做得有声有色,江西战局亦颇为顺利,却将他转去了户部。要说,他可算是辅政王的人啊。”

    “这有何奇怪?户部乃钱粮要地,近来天兴府中大行抄没,府库中定入了不少银两,不放个自己人盯着,又怎能安心?”

    先前那人点头道:“原是这般。但为何调离杨阁部之后,这兵部尚书一职却还空悬。哦,对了,工部尚书也未有人选。”

    吕大人也是愣了愣,“这,在下便不知缘由了。”

    他自然不会知道,朱琳渼正酝酿着一场军队转制以及工部结构改革,毕竟大明的军队和工部的积弊太重,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军队的卫所制度死气沉沉,毫无战斗力,还圈占了大量耕地。而能打仗的将领又多养私兵,士卒皆只认军官不认朝廷,这些人后期大多变成了割据军阀。

    而工部自上到下贪污成风,朝廷拨款能有一成用在制造器物上就算不错的了。加之工匠身份低微,官吏盘剥工匠极为严重,导致工部造出来的东西质量如狗屎一般。

    别的不说,战场上作战的士卒看到鸟铳上“工部”字样,至少要把火药减少一半才敢发铳,否则便会三天两头的炸膛。谁手里能拿到一支私铸的火铳,那简直跟过年似的。

    虽然大明在商业、税收、官吏、科举等诸多方面也急需改革,但兵部和工部对国家的影响最为严重,是以朱琳渼首先便是要对这两个部门动手。

    在这二者还未完全理顺之前,他便先让两个尚书衔空着。换句话说,便是由他自己临时兼任,这样在进行重大调整时效率才能更高一些。

    也正可趁此机会将杨廷麟这个不熟悉军事的兵部尚书换个适合他的位置。朱琳渼考虑到他对江西战局最大的贡献便是筹措了不少粮饷,当是对此道极为熟悉,便干脆调他去管户部。

    那吕大人又接道:“诶,对了,诸位可知此次升迁的工部侍郎宋应星和工部郎中方以智是何来历?”

    他身旁有位在礼部任事的官员道:“我记得这方以智乃是崇祯十三年的庶吉士,任过翰林院检讨。至于宋应星……好像只是名举子。”

    翰林院检讨仅是七品官,至于宋应星这举人出身就更是难入这些朝廷大员的法眼了,一时间几人皆在摇头,以为这仅是辅政王任用心腹私人罢了。

    “还有新安插进我们礼部的那个郎中徐尔路,以前不过是个八品的工部司务。至于新设的宣部郎中和主事等人,叫什么来着?据说以前都是地方上的八品小员而已……”

    “嗨,这便是跟对了人。如今辅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提拔些自己人有甚奇怪。好在吏部、户部、礼部、刑部主官皆是朝中清流,便是宣部不也交由路阁部执掌?

    “看来这辅政王殿下初掌朝权,还得依仗原来的这班朝臣,他自己的人却也未得太多要职。”

    礼部、工部向来没什么大权,新立的宣部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带班唱戏的,故而算起来朱琳渼的人还真都未掌要职。

    不过等朱琳渼的《大明发展纲要》完全实施下来,他们定会目瞪口呆,这些他们原本认为无足轻重的职位才是真正的炙手可热!

    而这些人都很默契地没有谈及此次进封的大量军职。例如新晋副将,破虏营统领甄真和龙卫军营总余新。新晋参将朱家弟、赵士超、陈雄飞、夏孚先等九名。新晋游击将军刘国轩、李瑛、刘长、马德、施琅等十一名。

    毕竟龙卫军和破虏营这大半年来平江西、定福京,俘毙清军八九万人,此番升迁均是论功行赏。

    而且陈王乃是以兵起家,这些人算起来都是他的嫡系,以后北伐收复失地也要依靠这些将领。是以纵然辅政王对他们如何大加封赏,朝中文官却也不敢过多置喙。

    其实在龙卫军进驻天兴府之后,朱琳渼已公布了新的士兵军饷标准,所有士兵和军官的饷银基本上都提高了六到七成。

    破虏营那边也实行了新的军饷制度,改由兵部承担军饷发放。至于每名士卒具体拿到的饷银,虽比龙卫军要低一些,但放眼整个华夏大地,那也绝对算得上是“高薪”了。

    在朱琳渼的老部下中,只有顾炎武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进封的名单中,不过这个默默无闻的原兵部职方司主事根本没人在意他。

    而朱琳渼安排给他的,乃是一个极为重要又有些神秘的职位。

    ……

    待朱琳渼自文华殿回到王府书房,屁股还没坐热,石霖便来通禀,“大人,余将军和张侍郎求见。”

    余将军?张侍郎?朱琳渼愣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应是余新和张家玉,早上二人刚升迁了职务。他忙笑道:“快让他们进来。”

    两人仍是按军中习惯敬了军礼,只是一人明显喜气洋洋,另一人却似有些焦急。

 第259章 尔敢赖账?

    (全本小说网,HTTPS://。)

    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