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崛起1646 >

第132章

大明之崛起1646-第132章

小说: 大明之崛起164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说不同工匠制出来的东西相去甚远,便是同一个工匠,心情好和心情不好的时候造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

    便说大明装备的鸟铳,说是发射三钱铅弹,但到了具体士兵手中,从两钱八分到三钱两分的都有,而且都算是合格品。

    火铳之间巨大的差异,迫使每一名士兵在闲暇之余都得根据手中火铳的口径自行加工铅弹,否则不是漏气便是装不进去。

    是以想要大规模列装线膛铳,就必须先提高加工工艺,具体来说,便是进行工艺标准化改造。

    没有工艺标准,各工匠之间便难以协同,更不用说下游工场制造部件由上游工场装配使用了。

    故而苏承羽才下定了决心,借大规模制造线膛铳的契机,在整个大明范围内开始推广工艺标准化。

    改变明代工匠们各自为政的习惯,将手工作坊变为真正的工厂!

    要知道,从手工作坊到具有标准流程的工厂,欧洲人可是花费了数百年时间。

    但这个转变一旦完成,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将得到极大提高,更是铺平了通向工业化的坦途。就国力来说,一个工业化甚至半工业化的国家,绝对能完虐一群农业国家。后世的英国便用殖民大半个地球向人们诠释了这一点。

    随着土豆、番薯的大面积种植,苏承羽相信,大明的粮食问题应该已经基本解决。而且随着大明日后不断向海外拓展,还能从海上贸易及殖民地得到大量粮食补充。

    具有足够的粮食,乃是开始发展工业的必备条件。

    此外,苏承羽后期规划中的那些先进装备更是手工作坊所无能为力的。

    诸如后膛装弹的枪械。制作后装击发枪所必须的雷*汞的合成方法他已经交给了宋应星,现正在赣州的实验室里试制,当然,距离能成功合成还有不小的距离。

    不过一旦雷*汞试制成功,想要制作出具有良好闭气性的后装枪,精密加工能力是最基础的。而没有完成工艺标准化的手工作坊是绝对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精度的。

    至于更加先进的线膛大炮甚至铜壳子弹等等,更是手工作坊想都不用想的事情。

    还有造船业,想要从西方国家口中夺下海上贸易这块巨大的蛋糕,就必须拥有精良的海船。

    虽然大明的船匠现在也能造出大尺寸的海船,但对比欧洲人的战舰来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造船这种事情,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了。

    苏承羽倒是记得不少先进战舰的特点和结构,但就大明眼下的工艺水平,绝对无法完成这些超时代的巨舰的建造工作。

    而想要保证大明的商船能平安地往返于欧亚,不受欧洲海盗国家袭扰,一支能对欧洲人形成压倒性优势的舰队则是必不可少的。

    ……

    福京军器局的正门上已于三天前挂出了巨大的横幅,上书:统一授业、统一度量衡、统一工序流程、统一核收。下面还有现任工部侍郎宋大人的亲笔落款。

    而军器局内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原本乱糟糟的工坊重新粉了墙,地上用薄木片分隔成数个区域,一旁还立了牌子——“原料区”、“制器区”、“工具区”、“图、籍区”、“废件区”、“核收区”……

    而在“制器区”内,又分出数个工台,每个工台都设有锻台、钻台、砧台等全套设备。另有各式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天平等度量工具,不但规格完全相同,连摆放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只是正在其中做活的工匠们有些缩手缩脚,似乎不太习惯。

    最近李景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学徒时代。

    这几日他早上都在技工学堂和一大群学徒们一起学习。半个时辰学认字,半个时辰学器具使用和“工业图样”识别。

    好在后一个时辰的“工艺标准”课他是在高等班听课,这才让他在那群去初等班的学徒面前找回些老工匠的感觉。

    他看了眼《标准工艺流程手册》,他虽然认不了几个字,但那上面画了清晰的图例,一望便知其意。

    他看着图思索半晌,从身旁那些崭新而精致的工具里找出一柄“小镰刀”,忽而想起这东西好像叫做游标卡尺。

    他根据《流程手册》要求,用卡尺反复量了手中铁件上十多处的尺寸及厚度,心里念叨着,还是我那根老皮尺用着好用。

    这让他怀念起自己被收走的那些老工具,这堆新器具虽是异常精致,却总没他使唤了二十多年的家伙事儿顺手。

    尺寸似乎还有出入。李景又皱眉将手里那个铳机座挫磨一番,再拿游标卡尺量,而后再磨。就这般重复了十数次,直到每一处的尺寸都和《流程手册》上要求的一般无二,这才抹了抹汗,转去一旁的钻台旁打孔。

    他掂量着手里的铁件,对一旁的工匠道,“往常这么一个小东西,我用半个下午便能制得。如今整整耗费一天,倒还有小半没做完。”

    那工匠也点头,“谁说不是,却不知为何要搞得这般啰嗦。”

    待李景将铳机座置于钻台上正要动手钻孔,旁边一名身着白色衣衫的“监收”快步走了过来,伸手将他拦住,“老李,你上一道工序未过核收便要开始打孔,扣考评一分。”

    李景一愣,忙苦着脸道:“这尺寸我已照着《流程手册》仔细量过,断无一丝差错。”

    但那监收却未理他,只取出小本子,在李景名字后面画了个叉,而后递给他按了手印。

    李景无奈摇了摇头,心说好在现在只是试行,下个月可就得千万小心了,每个月的考评奖可有整一两银子,能顶过小半个月的工钱。而监收一个叉下去便是一钱银子飞了。

    监收接过铳机座,从袋中掏出卡尺、小称等工具仔细量过,这才在李景工台旁的册子上记下日期和工序步骤号,再按了手印,算是核收过关。

 第291章 初显成效

    (全本小说网,HTTPS://。)

    监收接过铳机座,从袋中掏出卡尺、小称等工具仔细量过,这才在李景工台旁的册子上记下日期和工序步骤号,再按了手印,算是核收过关。(全本小说网,https://。)

    李景这才重又将那铳机座放上钻台,用木夹固定好,而后将钻台上半部分轻轻压下,另一只手用不太熟练的动作转动一旁的“之”字形手柄。

    钻头在一系列皮带和数个齿轮带动下迅速旋转起来,而后稳稳地落在铁件上,铁屑四溅。

    李景虽对现在的工艺标准化有诸多意见,但这部钻台却让他极为叹服。这东西比起他以前用的那种以弓弦扯动旋转的钻床来,不仅速度极快还非常稳,钻孔浑圆且毫无歪斜。

    要知道,他现在用的这种麻花钻虽然看似简单,却是二十世纪初才发明出来的,经过函数计算,钻孔效率极高。

    李景又想起今天在技工学堂里项大人说以后要尽可能减少纯手工加工,整个军器局早晚会全部换成类似这种钻台的便利机械。

    据说那些从江西来的工匠还带来了一种叫“镗床”的东西,更是不得了,以前得七八天才能镗好一根的铳管,用那东西不到半天便成。而且镗孔光滑,几乎不会出现镗坏的情况。

    若是如此,这工艺标准化倒也不错。他心中暗道,只要照着《流程手册》的规矩来,等用惯了那些细致的新工具,以后干活倒是能轻松不少。

    ……

    傍晚时分,军器局的工匠均已收工。朱琳渼却带着宋应星、项峰等人开始在各个工坊间巡查。

    最近这段时间他都是一离开文华殿便赶来军器局,推进工艺标准化的事情。

    这间工坊里虽空无一人,但工匠们在昨日收工时已将所有工台收拾地整整齐齐,咋看上去还颇有些现代化车间的味道。

    朱琳渼走到成品堆放区,随手挑出两副铳机,又取出工具仔细测量了一番,虽二者仍有些偏差,但总体来说已可算作通用件了。

    他转身从一旁的徐尔路手里接过一副没装铳机的燧发铳,将手中铳机安了上去。铳机和铳床间非常吻合,缝隙最大处也就两根头发丝的宽度,基本上固定好铳机便能装弹发射了。

    他又看了铳机上刻的工匠名“李景”,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在后世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十七世纪却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火铳都是纯手工打造,且工匠间各自为政,即使同一型号的铳,部件也无法相互通用。一支铳上的某个部件若是损坏,整支铳便只能拿给铳匠修理。

    而他手中的铳床和铳机乃是两个不同工坊制出来的,能做到如何契合,说明工艺标准化已开始显现成效。

    等工艺标准化成熟之后,便能进一步推行流水线生产模式。

    这东西可是工业大杀器之一,能将大规模生产的效率提高数倍乃至十数倍!

    而且流水线生产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优点,便如制铳,以后就没有铳匠这个职业了,取而代之的是镗管匠、机括匠、铳床匠。如此一来培养工匠的难度又降低了数倍。

    有了高效率的大规模产业,加上大批可用的工匠,实现大明工业化便不再遥远。

    之后朱琳渼等人又走入一间制作铳管的工坊。镗床目前只有两部,还是鲁宁从苏记铁场带来的,拉膛线的设备也仅有三台,故而成品区仅摆了六七根铳管。

    朱琳渼将所有铳管一一量过,却只有其中四根的口径符合0。1毫米的误差要求,其余几根的误差都已接近0。15毫米。

    他转对项峰道:“核收还要更严格些,即使产量再低,也不能放任非标准的成品通过。”

    项峰抹了把汗,忙垂目揖手,“下官谨记。”

    朱琳渼又对宋应星道:“看来还是得成立‘核收司’才行,专设一司务负责核收。只有最后把关的人一丝不苟,工匠们才能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

    “是,学生明日便办。”

    其实七分之四的合格率已让朱琳渼比较满意了,毕竟工艺标准化开始推行还没多久。

    即使以后保持这个成品率不变,倾江西、福京两地铳匠之力,制出三万支线膛铳的成本已能勉强接受了。这比四千支铳管力量仅有二百多支能用做线膛铳的情况已好了十几倍。

    而且可以预见,随着工匠们越来越熟练,成品率肯定会不断提升,早晚有一天,线膛铳的成本会降到与燧发铳接近的程度。

    他遂吩咐项峰,“即日起,军器局便全力赶制二型猎兵铳,所需费用直接由宋先生报给我。”

    “下官遵命。”

    朱琳渼又转对徐尔路道:“铸炮方面为远最为擅长,一应工艺标准化的事情便交给你负责。哦,对了,往后铜放开了用,不必担心。”

    “是。”

    等这数万支线膛铳列装龙卫军和破虏营,再加上大量规格统一的野战炮,明军的战斗力将实现对建虏的绝对碾压。

    朱琳渼心中长叹,届时便是纵多尔衮拼上数十万大军,也绝不可能阻挡他率军北伐,光复两京的步伐!

    “待福京军器局工艺标准化之事告一段落,宋先生和为远还要再去江西,在赣州军器局和苏记铁场推行标准化。

    “最终,所有工部隶下的工场皆要完成工艺标准化改造,并由朝廷行为影响到民间工匠。届时,只福京一地,军器、民具的产量便能远超建虏。”

    在场几人没想到自己所为竟有如此巨大的作用,皆肃然揖道:“学生(下官)定倾力而为!”

    正说着,便见石霖快步而来,对朱琳渼禀道:“大人,朱阁部求见。”

    “朱继祚?”朱琳渼微微皱眉,“有什么急事让他都追到这儿来了?让他去军器局正厅吧。”

    “是。”

    片刻后,朱琳渼来到正厅,朱继祚忙上前施了礼,未等朱琳渼问,他便急道:“殿下,当是今日正午的事儿。和兰人在南澳山附近炮轰以西把尼亚人给闽南运粮的海船,击毁一条,伤两条。随船的礼部主事亦被炮火所伤。”

    南澳山是诏安以南的一座海岛,距离诏安不到百里,和兰人竟大摇大摆地跑到这里袭击来大明的商船。

 第292章 夷敌环伺

    (全本小说网,HTTPS://。)

    “太嚣张了!”朱琳渼闻言用力拍在桌子上,怒道,“和兰人窃据东番经年,我没去找他们算账,他们倒跑到大明沿海闹事?!”

    此时的荷兰,正是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候。全本小说网https://。

    其造船业雄居世界之首,近在阿姆斯特丹便有上百家大小造船厂,而且技术也是世界最前列的。

    此时荷兰全国拥有一万五千多条商船,吨位接近全欧洲的四分之三,海上贸易几乎尽被其垄断,故而得到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同时荷兰的舰队也极为强大。虽然由于荷兰沿岸水浅,他们没有建造重型战舰,但在战舰数量上,却比居于欧洲海军二、三位的英法两国战舰总和还要多一倍!

    凭借强大的海军和规模庞大的商船,荷兰人的西印度公司牢牢把持着西北非与美洲之间的贸易,且在北美还有大片殖民地。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则负责控制亚洲贸易。他们凭借远东舰队先后在爪哇和马六甲击败西班牙舰队,已经实现了对东亚贸易的垄断,还一直占据了大明的台湾岛。

    西班牙人在欧洲被荷兰人击败,远东的海上力量更是差得远,故而仅能依靠在吕宋等地的殖民地,从荷兰人嘴里讨点残羹冷炙糊口。

    先前荷兰人怯于郑芝龙庞大的舰队,在大明沿海还算老实。他们虽有垄断大明海上贸易的举动,但每年都要给郑芝龙上缴一笔税金。至于在大明沿海随便炮击商船,他们是断然不敢的。

    不过眼下郑芝龙带了所有的战舰投靠了建虏,大明朝廷数十年依赖郑芝龙的舰队进行海防,自己手中几乎连一点儿像样的战船都没有。

    荷兰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敢在南澳山附近耀武扬威。击沉西班牙人的运粮船,一方面是警告西班牙不许染指东亚贸易,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