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崛起1646 >

第210章

大明之崛起1646-第210章

小说: 大明之崛起164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虏大业非常有利。

    “军器?!”赵功炜兴奋道,“若有趁手家伙,草民必能搅得建奴鸡犬不宁!”

    郑成功又问道:“不知赵义士往后如何打算?”

    “草民听闻最近蒙古人正在造建虏的反,我盘算着先在辽东折腾一番,而后设法带大家西去漠南。”

    郑成功微微点头,“去漠南倒也使得,不过要途径科尔沁,却有不小风险。若你们真有意抗虏,危机关头倒是可以往东去找朝鲜人。

    “即使他们不敢挡住建虏,但分些粮草,或为你们指一条退路却必能做到。等下我便让人取来军器给你们,往后便要靠你们自己了。”

    赵功炜和申自珍对视一眼,躬身揖道:“草民多谢提督大人!”

    次日,有斥候回报郑成功,说建虏沈阳并抚顺兵马约两千五百余正在南下,估计最快明日清晨即会抵达长滩一带。

    郑成功知道沈阳驻军乃是建虏精锐,加之水师步军前番直沽大战损失不小,故而也不打算硬拼这股敌军,当下对施琅道:“传令,即刻拔营南下。”

    他又吩咐赵功炜和申自珍,“你们自往东或往西去,只袭小村寨,莫动建虏重镇,虏必不追你们。”

    “草民谨记!”

    当天正午,大明水师返回船上,沿三岔河转入太子河,直扑辽阳。

    另有两支由汉人奴隶组成的义军卷了建虏村寨的粮食,分朝科尔沁和朝鲜方向而去。他们每支队伍有千余人,装备却与八旗汉军几乎相当。

 第464章 土改

    (全本小说网,HTTPS://。)

    张高文的家眷紧随十多辆马车之后向东而行。全本小说网;HTTPS://。.COm;

    自直沽被明军闹腾之后,有不少建虏京官都与张高文一般心思,尤其是满人官员,纷纷急着将家人送回辽东避战。其中甚至有创造了满文的噶盖的儿子布善一家。

    其后大家在途中不期而遇,最后竟以布善家为核心,凑成了一支庞大的车队。

    不过近来听闻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明军袭了锦州,车队便再不敢直往东北方向去,而是先朝北走,经由科尔沁南部的宁城,再自此往东折向盛京。

    如此虽是路程远了近一倍,但却能避过锦州,安全方面有了保障。

    张高文的老婆连日来坐车都快把骨头颠散了,正苦着脸跟小姑子抱怨,就听车队前方有车夫高喊:“小心!有大队兵马!”

    布善的表舅皱了皱眉,“应是科尔沁哪个部族的人,不必惊慌。”

    他虽是这么说,但各家随行的下人、护卫统共二百多人,仍是各持刀弓将主子们围在了中间。

    很快,乌泱泱的人马从四周围将上来,这些人虽衣着各异,但手中军器却殊为精良,军中旌旗上一个硕大的“赵”字。

    随即一骑从队中奔出,朝北京来的车队高声喝问:“车上都是些什么人?”

    立刻有布善家中的下人上前恭敬道:“军爷,这是甲喇章京布善布大人的家眷,后面还有顺天府治中噶大人、御史赵大人、给事中张大人等人的家眷,还请军爷……”

    不料那骑士闻言大喜,一溜烟跑回队中,向赵功炜禀道:“赵大哥,是建虏家眷,还都是些大官!”

    “哦?逮了条大鱼?”赵功炜毫不犹豫地一挥手,“一个都不要放过!”

    ……

    绍兴。

    自鲁王改封潮州之后,原鲁王府前半部分已作了布政使司衙门。

    在原王府北侧偏厅中,户部右侍郎曾樱正向朱琳渼揖道:“回殿下,前些时候各布政使司的荒田丈量造册便已完成。这等大事杨阁部本是要亲来向您禀奏,但近来户部各种事务实在太多,阁部怕殿下思虑此时,这才令下官代为转达。”

    朱琳渼点头接过他手中厚厚的线装册子,又闻曾樱接道:“云南战事初结,浙北大军仍在剿虏,故而这两处的数字统上来的最晚,而且可能还有疏漏。”

    他指向那亩册示意道:“浙中南收上来的可耕荒田主要是鲁王原本的封地,以及抄没投虏犯官土地,还有为兵灾所害的百姓留下的无主地。共有耕地四万倾,但有过半的县还未完成丈量。”

    朱琳渼点了点头,浙江中南部共有八十万倾左右的耕地,如今统计丈量了不到一半,便已归拢出四万倾的无主地,这数量已经不少了。

    曾樱继续道:“云南统上来的官田多在丽江及阿迷一带,共有六千余倾。

    “江西有殿下您所献的赣州封地及永宁王、益王进投土地,加上兵灾造成的无主地,共十万三千倾。

    “广东原丁魁楚圈占土地及旱灾、瘟疫所生无主地……”

    朱琳渼耐心听完,最终合计得出户部在各地共收上来无主地加上原有官田,一共达到三十二万倾之多。为丈量这些土地,杨廷麟及各地方官员也是花费了极多精力。

    不过就曾樱描述的情况看,应该还有很多地方都还没丈量清楚。要知道,泰征朝实控的江南六省光在《大明会典》上登记造册的耕地就有二百四十多万倾,算上瞒报之类,实际数字应该比这至少还要再增加一百万倾以上。

    而连年征战之后,浙江、江西、福京等地因人口死亡出现大量无主地,加上没收投虏官员以及朱琳渼自己和几位亲王献出的土地,至少应该有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才对。

    是以这三十二万倾应当还差得远。朱琳渼先收起亩册,又吩咐曾樱道:“统计无主地和官田事关重大,你回去告诉杨阁部,要他继续细查无主地,胆敢有人私吞侵占的,着各地衙门严办。

    “此外,通令各地方官员,最晚至今年底,必须上报辖区无主地详细数字。朝廷之后会从中挑选一些地方重新丈量,若数字和地方所报相差太大,则地方官吏一律考绩为‘不称’。”

    不称便是最差的一级考评了。

    “还有,要严查借机侵占百姓田产的情况,如有犯者,一律以贪污重罪论处。这个我会让锦衣卫配合警务司和刑部一并进行,户部自己也要时刻盯着点儿。”

    曾樱忙揖道:“下官谨记。”

    土地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产,尤其在明代这样的农业社会,称土地为生命也不为过。但经过大明二百多年的土地兼并历程,尤其是明末士绅阶层明目张胆地为自己圈地,土地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少数官宦地主的手中,而拥有土地的自耕农越来越少。

    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便只能成为大地主的佃户,忍受盘剥。此外,地主士绅阶层仗着自己拥有大量土地资源,从而极大地控制了底层社会。

    当时朝廷的政令经常到了乡村一级便走不下去了,各村镇真正掌权的是大宗族大地主。究其原因,便是控制了土地的人拥有了底层话语权。时间久了,依附他们为生的百姓便只能任由他们摆布,便是朝廷的政令都无法企及。

    后世很多的历史分析朱琳渼都看过,自然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如果不能自上而下解决土地分配问题,那么注定会有李自成之流,聚众自下而上用暴力重新分配土地。

    想要大明社会稳定,想要国祚长久,土地分配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

    至于解决方案也是现成的,那就是新中国成功示范过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国家控制土地,只分配耕种权,不撒手所有权。如此一来,士绅地主阶层就很难通过资本或强权兼并土地。

    而且有了国家制定的承包田的缴纳收成比例,也等于为全国的地主阶层划了一条线,他们想要收更多的租,一定会导致佃户转去种承包田。

 第465章 硫化橡胶

    (全本小说网,HTTPS://。)

    而眼下正有一个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契机。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战火致使很多土地变为无主田,大量投虏犯官名下的土地也都被收为官田,加上朱琳渼带头号召宗亲献出土地,所聚集的地图数量已非常可观。

    等清量田亩的工作完成,相信官田的数量已能令大多数赤贫的百姓勉强维生。同时江北由于建虏的破坏,土地归属情况更是几乎全部打乱,待消灭了虏官之后,甚至能够收上来过半的土地为官田。

    有这一大批土地在手,定能有效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从而令底层人民生活稳定。

    当然,朱琳渼也知道,以明末的社会情况,想要完全照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肯定是不可能的。

    首先以明代的官僚思维,官吏们定会竭尽所能将官田转为自己的私产,就如明代的卫所屯田那样,最后全部成了军官的地。

    其次百姓对这种“田不属于我自己”的情况肯定会抱有疑虑,一旦有了积蓄,他们仍会尽量自己购地。而大量土地收为官田的情况下,会造成可购买土地稀缺,以至于地价暴涨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农民对朝廷政策的不信任,害怕有一天承包田被无故收回。

    最后,因承包责任制削弱了士绅地主的统治力,他们必会想方设法对承包田的农民不利,势单力孤的农民很可能被威逼退掉承包田。

    所以,朱琳渼经过反复谋划,最终决定将所谓的官田改为“皇庄”,土地挂靠在天子名下。

    也不提“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词,只说是为天子种地。“承包田”的一应规章制度皆以圣旨的形式颁布。

    最后则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提出口号——交足天子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有了天子金口玉言,可以最大限度地打消底层农民的顾虑,安心种“承包田”。而那些想打官田主意的官吏们,借他们胆子也不敢对皇庄下手。

    至于地主士绅要欺负承包田的农民,处理这些事情的很可能是宫中派去的太监。这些人对付士绅之流,那可有的是办法,看当年的魏忠贤把东林党官员搞得多惨就知道。

    朱琳渼趁这几日的空闲,又将“承包皇庄”制仔细梳理了一遍,就等各地无主地之类的数据汇总上来。

    他正琢磨着从何处启动“土改”为宜,徐尔路又来了,身后还带了好几个人。

    “不必多礼。”朱琳渼将三人扶起,问徐尔路道,“为远怎专程赶来绍兴,可是有什么重要的事?”

    “回殿下,您先前吩咐只待弗朗基人将那个什么‘橡胶’运抵,便即刻通知您。宋先生让我带了样品来给殿下过目。”徐尔路又向身后几人示意,“这是宋先生依殿下吩咐,特从福京实验室里选出擅于化学实验之人。”

    他又专门挑出其中一人,“他名叫姚启圣,实验室里属他技艺最为精湛。”

    “姚启圣?”朱琳渼一愣,这不会就是历史上那个力主迁界禁海,困死政经的清福建总督吧?此人倒是颇有谋虑,只是历史上他尚年轻时南明几乎已亡,故而只得仕清。

    朱琳渼又问了姚启圣几句,根据其所说的自身情况看,九成就是那个“福建总督”。

    不过姚启圣现在才二十多岁,又已投身大明,当没有理由再去为建虏效力了。而且就眼下来看,他竟然选择致力于化学。

    朱琳渼忽而想起看过的电视剧,姚启圣年轻时圣贤书读得并不好,历史上他直到近四十岁方才中举。看来这一世他是找到了自己的所长,干脆弃文学理了。

    徐尔路又指向他带来的另一人,“殿下,这是马塞多钟表坊最顶尖的工匠,名为文新平,擅制各种精巧器具。殿下所创的镗床、钻机之类,他都能独力造出。”

    朱琳渼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实验所用器材都带了吗?”

    “回殿下。”姚启圣拱手道,“学生将半个实验室都装车带了了。”

    “好。”朱琳渼满意道。有了这几个人,便能开始硫化橡胶的试制工作了。

    橡胶可是工业化当中极为重要的原料。即使在当下,也能用来制造车轮、雨衣、密封圈等制品,甚至可作为高科技产品出口海外。

    橡胶这东西其实早就在欧洲有一定的应用,但仅限于原始橡胶。但直接从橡胶树上采来的胶受热变软,遇冷变硬、发脆,很那成型,又容易磨损,所以使用规模极小。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有美国人发明了硫化橡胶技术,稳定耐用的橡胶才真正广为应用。

    其实硫化技术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朝橡胶中加硫磺,而后辅以加热。不过就是这一点儿小窍门,人类却用了几百年才终于发现。

    不过朱琳渼也仅仅知道橡胶加硫可以极大改善性能,但具体加多少量,如何添加,加了硫之后怎样加热,温度控制,硫化时间等等,这些他却根本不记得了。

    但他相信,当初古德伊尔无意中将硫加入橡胶中都能得到合格的硫化橡胶,那就说明整个工艺过程应该不复杂。

    于是他在离开福京前吩咐宋应星找来熟悉化学实验的学生来进行硫化橡胶的试制。宋应星办格致学已有一年时间,这期间培养了不少有基础的学生,而实验室也是从赣州就已建立。

    如今这批学生已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了。

    朱琳渼又让徐尔路将带来的橡胶及实验器材就搬去鲁王府的东院,就地开始为姚启圣等人讲述橡胶硫化的过程,让他们反复测试添加硫磺的比例、温度以及时间之类。

    而文新平则按照他的要求,带着几名工匠打造模具,只等合格的硫化橡胶一造出来,立刻便可以用来加工实用的器具。

    他们最先制作的便是小臂粗细的圆环状模具,暂时只有朱琳渼知道,这是佛朗机炮的密封圈。

    朱琳渼正带众人在东院忙活,就见石霖走了过来,对他禀道:“大人,有一故人就见。”

    “故人?”朱琳渼疑惑道,“谁啊?”

    石霖将一根羽毛交在他手中,“他没说姓名,只说您看到这个自然便知。”

 第466章 “王妃”来了!

    (全本小说网,HTTPS://。)

    朱琳渼接过那根红绿白相间的羽毛扫了一眼,心中登时既惊又喜,是她来了?!

    院中姚启圣指着盛了一半生胶的密封坩埚,“殿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