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崛起1646 >

第28章

大明之崛起1646-第28章

小说: 大明之崛起164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明代已经有了“开中法”——朝廷让商人将粮草囤于指定地点以换取盐引,商人再持引贩盐赚钱。只不过苏承羽的办法则更彻底,也更能吸引商人。

    最终有六家商户投标承包龙卫军后勤。中标的是韶州的赵记和赣州的甄家。

    之所以要两家供应商,一是为了保证在一家货源出问题时能有另一家及时补充,二来可以通过多家分散采购来调控价格。

    赵记和甄家很快和龙卫军后勤司签订了契约。两家分别承担龙卫营六成和四成的后勤供应。

    以后,他们必须按后勤司定的需求量将米、菜、肉、药等运送至距离军营十里之内,送抵时间不得超过一天,遇雨雪地震等情况,可顺延三至五天。

    而龙卫军的粮草则只能从他们两家购买。两家的粮草价格可以根据市价波动,但如果超过市价过多,龙卫军有权终止合作。

    当然,两家的报价都比市面上的粮草贵了近七成,不过这其中包含有运输费用。但比起近来龙南囤积居奇的奸商出售菜、肉的价格来,仍是低了很多。

    比起军队自己养一支运输大队,这些专业的商贾能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运送给养。

    此外,这样做还能避免押运粮草的官员腐败,运输中出现意外的损失也大部分由商家承担。

    其实说起来龙卫军眼下这点粮草、药品等购买量对赵记和甄家来说并不算很大的买卖。

    但他们看中的是长期合作,同时也是在赌,随着战事发展龙卫军的规模会不断扩大,那时他们便能赚到大钱。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很有长远眼光。

    感谢被遣返的非洲人对我的慷慨打赏!

    感谢185******29对我的慷慨打赏!

    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你们就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谢谢!

 第60章 开源不节流

    (全本小说网,HTTPS://。)

    最终只有军马未能买到预期的数量。全本小说网,HTTPS://。m;

    仅韶州赵记有军马一百来匹出售,其他商贾竟无人应标。

    后勤司以6000两的价格买下这一百零五匹马,而且俱是较矮的滇马。

    好在徽商张家表示他们能搞来军马的货源,而且是高大的河套马,但每匹要八十五两,还得至少两个月之后才能运到。

    苏承羽毫不犹豫地定了六百匹。如今长江以北都已被清虏占据,而大明产好马的地方俱在江北,必须趁着有货能多买就多买点。

    待一众商户离开,应天祥将今日采买清单交给苏承羽,后勤司庶务组已经盖了印,就等他最终批示了。

    只见清单上一长串的军需品倒都没搞错,但最后合计数额却让苏承羽眼皮猛跳——白银三万两千七百两!

    如果加上预定的河套军马,总额更是达到惊人的八万多两!

    虽说大部分货款要到交货时才付清,但这压力依旧非常大。

    作为苏承羽主要收入来源的苏记铁场,如今每月的销售额达到了三万两,纯利也接近两万五千两。

    但精钢销售市场暂时已经饱和,也许季良将钢卖到欧洲之后能打开更大的销路,不过从澳门乘船到欧洲就需要近五个月时间。远水难解近渴啊!

    如今龙卫军新兵老兵加起来不到三千人,就有这么大开销,等以后部队人数过万,只靠铁场恐怕很难支撑军费。

    况且一旦部队开始参战,会增加行军、修路、战损、伤员、抚恤等诸多支出,花销肯定要远比训练时高。

    想靠朝廷拨银子肯定是不现实的,户部自己都穷得像鬼一样。苏承羽发现,眼下的情势必须将计划中的一些赚钱的方案提前实施才行。

    他将所有方案仔细过了一遍,最终决定优先建一座水泥厂。

    水泥在后世只是一种便宜的建筑原料,但在明代,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高档装修材料卖。这东西用石灰石和粘土就能烧制,成本简直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基本上随便卖什么价都只赚不赔。

    此外水泥在战争中也极为有用。苏承羽脑中有不少经过精妙设计的棱堡。

    这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凹多边形结构的多层城防体系。攻击其任何一个面,都会受到棱堡上至少两处火力点的交叉射击。

    同时其墙面多是向内倾斜的,可以有效偏移炮弹的冲击力。

    如果用水泥建造棱堡那就更酸爽了,纵然是用清军最强的二十四磅重炮,轰上一个月也不一定能攻破。

    还有就是制造水泥要求的生产工艺很简单,但想要仿造却并不容易。光是那1300度的烧制温度,就足够将这个时代的山寨者挡在门外了。

    说干就干,苏承羽一方面派出乔千带数名亲兵去寻找适合建石灰窑的地方——石灰石是烧制水泥的核心原料。另一方面开始教宋应星烧制水泥的原理。

    对宋应星他还是很放心的。这位技术控对金钱、升官之类都兴趣不大,唯独喜欢钻研科学技术。让他背叛如今大明最顶尖的人形技术资料库,也就是苏承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宋应星得知世界上竟然有一种浇水之后晾干,便能坚如磐石的粉末,立刻便兴致盎然地表示,要亲手将这东西制造出来。

    中国是世界上石灰石分布最为密集的国家之一,几乎到处都能找到这种岩石。

    果然,乔千等人很快便在龙南东部的小山附近找到不少石灰窑。通常石灰窑都是紧邻大量出产石灰石的地方建的。

    次日,苏承羽亲自跑了一趟。

    他查看了几处可以修水泥窑的地方,但都有些差强人意。最后他决定干脆买下一座石灰窑算了。

    很快,苏承羽便发现了一处让他甚为满意的石灰场。

    这里的煅烧窑规模倒是不大,但它却有一座水磨,由水力带动石碾研磨矿石,效率相当不错。

    在和窑主交涉一番之后,他用四千两的高价买下了这处石灰场。分三次,在三个月之内付清。

    之前的窑主雇来烧制石灰的都是附近的村民,苏承羽不但将他们都留了下来,还告诉他们可以找些亲戚朋友来,每月一两银子的工钱,还管两顿饭。

    这个年代能有饭吃便是巨大的吸引力,之后几天便陆续来了几十名村民,整个石灰场,哦,现在是水泥场的劳动力立刻便充裕起来。

    另外苏承羽还将参与过苏记铁场热风室建造的那些泥瓦匠找来,让他们在石灰窑旁边再建三座热风室。

    然而在石灰窑连接热风室开始首次试烧制的时候便出了问题,原本设计耐热八九百度的石灰窑在高温热风的鼓吹下,没一个时辰便被烧裂了。

    苏承羽倒也没觉得沮丧,毕竟这种老式石灰窑生产效率太低,索性建一座新型的立窑也好。

    说实话,烧水泥的立窑他并不熟悉,但他知道炼钢高炉的结构,同时他知道这两者都需1300的高温,于是只要改动进料、出料口,应该就可以通用。

    他画出详细的图纸,建造工作就交给宋应星负责了。说实话,对古代工艺非常熟悉的宋先生来指挥建造水泥窑,比苏承羽效率要高出不少。

    十日之后,耐火砖搭建的立窑建成,开始点火。

    苏承羽再次来到水泥场指导首次烧制过程。

    宋应星按他所说的水泥原料配方,将石灰石、粘土、沙粒磨碎混合在一起。

    只是苏承羽并不记得这三者的混合比例,所以暂定为八份石灰石,两份粘土,加少许沙粒。

    立窑中的木炭已经烧红,宋应星指挥工匠们将混合的灰土从顶部倒入立窑,然后再倒一层木炭,再一层混合灰土,依此类推直到将立窑装满。

    随后六名壮汉同时拉动两部风箱,经过热风室从立窑底部吹入,窑顶出风。窑温迅速升高起来。

    烧制一窑的石灰通常要四五天,但使用了新型的立式结构窑体,加上热风室鼓风,苏承羽估计大概一天半工夫,窑温就能达到1300度的目标。然后再烧制大半天,应该就可以形成水泥出窑了。

    两天后,宋应星将几大筐立窑中烧出的成品运至龙卫军营,呈给苏承羽看。

    苏承羽扫了一眼便知道烧制并不成功,虽能看到些灰色的水泥物质,但还有大量白色硬块掺杂其中,应该是由于烧制不充分所致。

    他吩咐宋应星将人力风箱换成畜力鼓风设备,增加沙粒比例,并延长烧制时间,重新再试。

    宋应星点头记下,正要转身离开,苏承羽忽然想起硅酸盐水泥的反应中好像需要铝参与。

    于是他立刻叫住宋应星,让他在原料中再加一些铁矿石粉。这是他眼下唯一能想到的含有铝的东西。

    预告一下,龙卫军三天后开始收拾建虏!

    请以下同学在书评里留言,在下想安排一些龙套名给大家,以感谢你们慷慨的支持:飞&;影同学,198215dai同学,清水鱼同学,zhangjianhua同学,极数同学,回首已幕然同学,被遣返的非洲人同学,185******29同学,天气有机磷同学。

 第61章 仙石粉

    (全本小说网,HTTPS://。)

    “要多举实例。(全本小说网,HTTPS://。)就算你们反复告诉士兵龙卫军是他们的家,也很难让他们有深刻的印象。”一顶大军帐里,苏承羽正在给指导使们讲述部队思想工作方法,“但举些简单的例子效果就很好,例如一连的宋泉生病的时候管队喂他吃饭,十二连的冯石头家里屋梁断了,排副亲自帮他修。”

    当然,这些都是《军官手册》上做了要求的。还有类似军官要和士卒们同席吃饭,同锅盛饭。军饷必须由军官亲手发给每个士兵。军需品让士兵先挑,剩下的军官使用等很多具体条款。

    “还有,要多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苏承羽正说着,就见宋应星满面红光地出现在帐外。

    他吩咐指导使们先自己讨论,随后走出军帐,只见宋先生和他的族侄各拎着一筐东西。

    “殿下,学生幸得其法,应是烧成了这‘水泥’。”宋应星施礼之后揭开筐盖,里面果然装满了深灰色的粉末,“还请殿下验看。”

    之前烧制的几批都不太顺利,但苏承羽感觉眼前这筐水泥看上去靠谱。他忙让亲兵取了水来,和水泥搅拌均匀,就在他将营的后墙上砌了一片。

    听宋应星在一旁叙述试制经过,他才知道,宋应星发现石灰石和粘土混合得不太均匀,于是便在原料中加水拌匀再烧,最终便制出了这筐中的水泥。

    苏承羽一愣,忽然想起一个名词:湿法搅拌工艺。后世的金属冶炼中用到过,但随着先进搅拌设备的普及,这种能耗很大的工艺便被淘汰了。

    但在纯靠人力搅拌的时代,这种“落后”的工艺却能解决大问题。

    这宋应星还真是个天才,“湿法搅拌”的法子真不知他是如何想到的。苏承羽心里暗自点头,这次有他负责试制水泥,让自己省了极多的精力。

    待数日后将营墙上那片水泥干结,苏承羽找来根铁棒用力砸去,水泥块如同顽石般纹丝不动。

    这水泥算是试制成功了!他派人通知宋应星开始大量烧制水泥。自己则立刻去了趟铁场,对婵依面授机宜。

    他手里的商业人才实在太少,思来想去,推广水泥的事情也只有她去才能成。

    富月楼是赣州府最出名的酒楼之一。无论官员还是豪绅,凡是想体面地请客吃饭就少不了在这设宴,雅间的位置甚至得提前一个月预定才有。

    近日富月楼在城西开了分号,规模甚至比总号还要大。

    开张大吉,赣州各界名流纷纷前来捧场。

    众人还未走入店门,就远远看到店内风格典雅的装修,品味脱俗的器具陈设,衣着考究的伙计,酒楼整体都透着奢华而内敛的韵味。

    到底是百年名店,就冲这份环境,就足以俾睨一众竞争对手。

    很快有人发现了更加奇特之处——店外的台阶连同整个富月楼的地面,竟似乎是用一整块石头制成!

    有好事者真的蹲在地上仔细查看、叩击,很快便惊讶道:“质地坚硬,绝无接缝,却不知是何种石材。”

    众人闻言,一时间连饭菜都忘了吃,纷纷研究起脚下的地面来。甚至有缺德之人还拿起小刀在地上扎了几下,刀尖崩了。

    最后,所有人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平整的地面真是一整块岩石!

    消息不胫而走,富月楼将分号用一块巨岩做楼基之事顿时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谈资。

    当天下午,有人得到新消息,说富月楼的地面其实并非岩石,而是一种名为“仙石粉”的东西。此物平时乃是粉末状,添水便可随意塑性,干结之后坚如石块。

    顿时,整个赣州府的名流、富商、官员,但凡要起新宅或翻修老宅的,无不到处打听何处能买到这种“仙石粉”。富月楼那种平整、浑实的地面给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很快,城南一家名为“苏记商号”的店里开始销售仙石粉,只是人们跑去之后得到的回答是早已售罄,新货要等三天之后。

    立刻有人高喊:“我预定两千斤的!”

    人群很快反应过来,“我定五千斤!”

    “我定四千斤!”

    “我要……”

    喊声响成一片,不知道的还以为苏记商号外有人打架。

    “仙石粉一千斤银五两。”乔千立于柜台后面不紧不慢道,“预定的先付一半定钱。”

    “这么贵!”有人听到这个价钱,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按富月楼的消息,铺三丈见方的地面得两千斤仙石粉,也就是说修个宅子光铺地就得花几十两。

    “你到底买不买?不买让路!”

    赣州乃江南富庶之地,自有不差钱的高声叫嚷。

    “买!当然买。三千斤!”先前喊贵的人不甘示弱地拿出十多两银子。

    仙石粉铺地很快便成为赣州府的时尚。尤其做生意的人最是趋之若鹜,店里用仙石粉铺地,来谈买卖的人一看就知道此店实力雄厚,可以放心交易。

    一时间整个赣州府的大小商铺无不在掀开地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