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崛起1646 >

第322章

大明之崛起1646-第322章

小说: 大明之崛起164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本小说网,HTTPS://。)

    往后的半个多月间,朱琳渼便这么穿梭于长春宫和翊坤宫之间,“没羞没臊”地尽享着齐人之福。全本小说网,HTTPS://。.COm;

    当然,侵入南直隶的建虏还未完全肃清,湖广王进才叛军也不消停,受兵灾的难民需要安置,朝政也是颇为繁忙。

    同时,挥师北伐,抵定北京乃是既定国策,更是时间紧任务重。

    是以,即便朱琳渼在去视察龙江船厂的路上也一刻都不得闲暇,御辇之中坐着数位兵部大员,外面还有其他朝臣正在等着。

    他翻看着刚递上来的奏章。第一份是内阁禀奏唐王及唐太王妃离京就藩之事——数日前曾太后已正式请去太后封号,随儿子就太王妃。为朱琳源送行的官员极少,不过兵部专门调了一千破虏营沿途护送,安全当是无虞。

    后下一份是黄道周所递的辞表,仍是说自己年事已高,要回乡养老。朱琳渼回忆了一下,这已是黄阁老第五次请辞,之前四次都予以驳回,说来该给的面子已算是给足了。

    朱琳渼遂提笔批示,准黄道周告老还乡,升杨廷麟为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另调张沧海暂理户部尚书一职。

    那户部右侍郎之位由谁担任合适呢?他正思索着,却听到对面的张家玉轻咳了一声,这才想起车中的几个人来,于是收起了奏章,微笑抬头道:“啊,元子方才是要说北伐备战之事吧?”

    张家玉恭敬揖道:“回皇上,昨晚余将军使人从建安送回消息,步军学堂一千七百名新兵臻选已毕,即日便可开赴南直。”

    朱琳渼点头道:“加上前几日已动身的三千龙南新兵,补充郗明山一战的减员足以。”

    虽然说是建安和龙南的新兵,但其实兵源是来自五湖四海的。

    龙卫军和破虏营经由一系列大捷打出了赫赫威名,加上宣部的不懈宣传,明军在百姓心目中地位已空前提高。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大量云集龙南、建昌两地,投报军校。

    现在军校的入学标准比以前已严格了数倍,两所军校按计划每半年只招收五千人,不过由于群情激昂,实际入校的人数每每超过六千。

    数日前,朱琳渼已根据这种情况,将大明野战军的服役时间缩短到三年半——新兵充足,自然要多体恤为国立功的老兵才是。当然,自愿继续服役的优秀士兵也会提高待遇继续留用。

    张家玉接道:“陛下,另还有大批未被选中的军校生员连署进书兵部,请求提前投军,以全驱虏大志。”

    朱琳渼问道:“他们应当还有一年才毕业吧?”

    “回皇上,快则半年,慢则一年还多。”张家玉顿了顿,又道,“不过依余将军所言来看,这些新兵大多已完成全部操练内容,可堪一用。”

    朱琳渼是不知道,龙卫军和破虏营在这些军校生心中简直如天兵天将一般。他们为了能穿上那一身英武的军装,无不玩命训练,两年的训练科目谁要是一年还没练完,简直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他斟酌片刻,吩咐道:“既然如此,那便逐步扩充野战军名额。每月增招一千五百新兵入伍。直到野战军三个营各增加四千人为止。”

    野战军一营、二营便是龙卫军和破虏营,如此扩军之后将合计达到四万人的规模。而三营,也就是白杆军,会扩充至一万三千人。整体作战能力将大为提高。

    其实如果仅是北伐收复北京,甚至扫平辽东,现在的野战军规模就基本够用了,毕竟还有大量的各地驻军可以调用。

    不过朱琳渼的目光早已投向了广饶的蒙古草原甚至西伯利亚等地。不取下这些地方,往后皆会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

    他继续道:“扩军之事不要心急,兵员质量定要严控,宁缺毋滥。”

    “是,末将谨记。”

    张家玉言罢,一旁的后勤司督管应天祥拱手道:“陛下,北伐所需粮草有九成已从各地发出,预计一个月内均能运抵镇江大仓。”

    朱琳渼知道,这批粮草是为后续作战预备的,先前南京屯粮还有近八万石未用,足够北伐前期耗用。

    他要求后勤司必须提前备足四个月以上的粮草用量。

    “花了多少银子,购粮是否困难?”

    应天祥忙道:“回皇上,共支库银二十七万两。后勤司已派了专人进驻负责输送粮草的三家商户进行监督,就他们呈报来看,地方上粮食充足,米价多在二两银以下,土豆、番薯更只要四钱银子。”

    朱琳渼暗自点头,这和皇庄报上来的情况基本吻合。

    由于皇庄承包制度的推广,以及土豆、番薯的大面积种植,去年秋收之后大明的粮食产量便有显著提高,支撑六七万明军作战轻而易举。

    可以预见,等湖广、南直隶等地也铺开种植土豆、番薯之后,粮食比往年能增产至少一倍!而且随着粮食增产,势必还会带来一拨强劲的人口爆炸。在眼下这个时代,人口数量可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天祥继续道:“陛下,此外后勤司自己的补给车队业已组建完毕,配备百余辆四轮云车,收粮、运送方式皆师从其他几家商户。三日后便要赴广信、处州等地采买第一批粮米。”

    “好,后勤司行事倒是雷厉风行。”朱琳渼赞道。他去年底跟应天祥提过“后勤商户化改革”,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眉目。

    所谓“商户化改革”实际就是后世的“后勤社会化”,他结合大明的情况修改了一下就拿给了应天祥。后勤司开始组建车队,按照商业化经营,在没有军事任务时,他们甚至可以在民间做生意。如此不但能极大提高后勤效率、节省支出,甚至能后勤司自己就能盈利。这可是后世现代化军队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

    “皇上谬赞了。”

    应天祥正说着,御辇已停了下来。石霖在车外禀道:“陛下,龙江船厂到了。”

    朱琳渼下了马车,抬眼望去,便见北面一处方圆数十里的巨型船厂,厂中日月同辉旗帜到处飘扬,工匠们如忙碌的蚂蚁般来回穿梭,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第713章 飞剪船

    (全本小说网,HTTPS://。)

    而最为醒目的,却是船台上正在紧张建造的六七条巨大的海船。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最大的那艘足有三人多高,密集的肋骨犹如一条蛟龙的骨架,似乎随时会复活起来,蹿入海中搅起惊涛骇浪。

    即便最小的几艘也比寻常人家的屋舍要大,正在施工的匠人们就像攀在巨鲸身上的鯽鱼一般。

    实际上只有朱琳渼和少数重臣知道,最大的战船还在船厂最深处,在外围根本无从得见,那才是镇厂之宝,也是大明水师的雷霆。

    朱琳渼此前专门吩咐过,不许船厂大搞迎驾之举,以免影响战船建造。故而此时只有龙江船厂大使邵知章带了十多名官员跪在门外,见到天子下了御辇,忙伏身叩拜,“下官拜见吾皇万岁……”

    “起来说话。”

    朱琳渼抬手示意,而后也不用人领路,径直便朝船厂西北方向最大的那个船台走去,“新建的战列舰进度如何了?”

    邵知章忙带人快步跟了上来,一面揖道:“回皇上,昨日龙骨已经铺设完毕,船肋打制了六十七根,今晚便开始安装。”

    朱琳渼很快来到那艘八百多吨的战船框架前,这船眼下才刚开始建造,还看不出什么来。

    邵知章指向船台侧面的料场,禀道:“陛下,所需船料月初时便已全部备齐,一千工匠日夜赶制。潘师傅估算,至多到五月份,此船便能下水。”

    朱琳渼对这个建造速度倒不觉得惊讶。自去年底永北里那条八百吨的三级战列舰建成下水之后,参与建造的工匠有一半被派至龙江,连潘明忠这个大师级的匠人也来了这里。

    在如此支持力度之下,龙江船厂很快便上马了八百吨级别的战舰,加上南京的人力资源、材料都极为丰富,建造速度自然能快过永北里。

    与此同时,永北里那边也开工了新的三级战列舰。也就是说,到今年五月,大明水师将至少拥有三条八百吨的战列舰。

    仅凭这三艘船,大明水师的战斗力就能雄踞亚洲之首,轻松碾压西方各国在远东的军事存在!

    至于五百吨级的巡航舰以及更小的战船,朱琳渼现在已经不去亲自过问了,只要银子给够,兵部自然有一整套的建造规划。

    按照朱琳渼的要求,今年年底之前,即使亚洲所有西方国家的舰队集合在一起,都将不是大明水师的对手。

    届时大明水师将首次前往欧洲,显示自己的存在,并开始与所有世界海军强国在大西洋、太平洋同场竞技。

    而到了那时,大明在澳洲、美洲、非洲各处的殖民地也将陆续建立,开始向东方源源不断地输入财富与资源。还有谁能够击败这样的大明?!

    想到了与殖民地的贸易、运输,他又问邵知章道:“对了,飞剪船的试建可还顺利?”

    邵知章愣了愣,他虽懂造船,但这阵子为恶补盖伦式战列舰的建造知识就已经耗尽了他的脑细胞,对更为新颖的飞剪船完全眼前一片空白。

    他只得吩咐身旁官员,“去请潘师傅来。”

    片刻,一名皮肤黝黑,满脸胡茬的中年人匆匆赶来,见到了朱琳渼忙伏身遥拜,“下官潘明忠,拜见吾皇万岁,万万岁!”他如今已升做工部司务一职,不过船厂的人都叫顺了嘴,仍称他为潘师傅。

    朱琳渼立展笑容,“潘大人快请起。前番建成绍兴号,你可是立下大功。”

    绍兴号就是永北里那艘刚下水不久的三级战列舰。

    潘明忠忙躬身道:“全仗着圣上点拨,匠人们效力,方才得此利船。否则仅凭下官那点儿微末道行,怕是连五百吨的战船都建不出来。”

    邵知章一旁小声道:“潘师傅,皇上询问飞剪船的进展如何?”

    “啊,回皇上,”潘明忠转身揖道,“下官前番想到用铜皮包裹船头,并已铸铁架加固之法,已解决船头弯折大患。

    “现依照陛下所绘图样,试建了一条百四十吨的飞剪船,昨日已铺完肋骨,正在安装船壳。”

    朱琳渼闻言大喜,船头易折断是困扰飞剪船建造的最后一个难题,看来用不了多久,这种十八世纪末才出现的快速帆船就能载满大明的各式商品,穿梭于各国之间了。

    要知道,这种船由于使用了极为细长的造型,配合独特的劈浪水下船体设计,加上空心船首及大量使用三角形风帆,致使其航速可以达到普通盖伦船的一倍以上!

    历史上曾有人驾驶飞剪船,仅用十三天便衡越了大西洋。而在明末时分,即便是航海最为发达的和兰人,没有两个月也别想完成这个任务。

 第714章 暴行

    (全本小说网,HTTPS://。)

    也就是说,用飞剪船进行海上贸易,运输的效率将变得极为恐怖。全本小说网;HTTPS://。m;同等距离下,普通盖伦货船才走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少,飞剪船运送的货物就已经抵达了。

    高速高效的海运手段还能大幅度压低成本——水手吃穿用度甚至患病死亡都是要花费大把银子的。

    如此一来,对于买家来说,飞剪船运来的货物,至少能比以往便宜两成以上!

    另外飞剪船还有一项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不惧海盗。时下各大洋上游曳的海盗船比起飞剪船来简直慢如乌龟,没等海盗们靠近,飞剪船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你拿什么来抢?

    可以想见,等大明远洋商队大量装备飞剪船之后,无论是哪里的生意,只要他们去做了,就会迅速依靠成本优势击败所有竞争对手。

    什么老牌西班牙黄金舰队,什么和兰海上马车夫,什么新兴海洋强国英吉利,全都会变成“落后产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个东方帝国赚走海上贸易的大头。

    当然,朱琳渼也非常清楚,如果这一天来临,西方国家肯定会联合起来用武力威胁大明。

    所以必须建立一支能够令其他国家不敢轻举妄动的强大水师,才能有效保护大明的海上商路。不过往后有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支撑,加上他脑子里大量后世先进的战船设计图,水师定然不惧任何对手的挑战。

    但飞剪船虽好,却也只限于做商船用。因为其船体太窄,侧向稳定性非常差,侧舷开上一炮几乎能把自己给掀翻了。所以盖伦战船仍是海战的主力,历史上,一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风帆盖伦都牢牢统治着全球的海洋。

    朱琳渼随后便在潘明忠的指引下,在船厂最西侧一个不起眼的船台上看到了正在施工中的飞剪船。

    细长的船身,微微上翘的船头,都与他前世收藏的那条飞剪船模型一模一样。

    他满意点头,吩咐邵知章道:“等这条船试制成功,马上建造五条同样的出来,银子从远洋商队里拨付。”

    他又转问潘明忠,“潘大人,只是这船尺寸太小了些,是否能放大到三百吨左右?”船越大,抗风浪能力就越强。达到三百吨,才算是勉强具备了远洋能力,否则就只能跑跑东南亚和日本航线了。

    “回皇上,只要第一条船建成,下官立刻便着手放大尺寸。工匠们已能熟练建造八百吨战船,三百吨的飞剪船当有九成把握。”

    “好。”朱琳渼又吩咐道,“此外千吨的二级战列舰也要尽快着手试制,这些事却都要劳烦潘大人出力主持了。”

    一千吨的盖伦战船的图纸他早就交给了船厂,但是从八百吨到一千吨看似提高不多,却已快要摸到这个时代造船工业的天花板了。

    龙骨的强度、船壳的厚度、桅杆的结构等等,对于造船底子薄弱的大明来说都是全新课题。要知道,如今放眼整个世界,能建造千吨以上战船的船厂也绝不超过十所。

    不过朱琳渼坚信,大明从来都不缺人才,只要朝廷支持,用不了很久,工匠们肯定能掌握千吨甚至英国“海上君主”号那样一千五百吨的巨无霸的建造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