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生于望族 >

第122章

生于望族-第122章

小说: 生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她还恼什么呢?若是这丫头侥幸,能得你妹夫开了脸,放在屋里,也比被那白姨娘得了专宠强若能有个一男半女的,东宁日后也有个臂膀。这都是你妹妹糊涂,明明桂香是她陪嫁,又是咱们家的家生子,最是可靠不过了,生下了儿女,还不都叫她一声娘?偏她狠心,只留了一个丫头……”

    顾大老爷哪里知道这些内宅阴私事?只得含含糊糊应了,犹豫了一下,才道:“送丫头过去……怕是没什么用处。妹夫能不能看中,还是两说呢。母亲……儿子想起一件事来……您可记得,妹妹一直都在说,要把我们六丫头说给东宁?”

    于老夫人十分意外:“你怎么忽然提起这个来?”说罢也露出了几分不满:“你妹妹就是太糊涂了怎么说六丫头也是她亲侄女儿她是知道内情的,怎的头一个变了卦?若不是她落井下石,族里看在柳家面上,也不至于对六丫头这样狠心……”定了亲的女儿,族人要处置也要看她未来夫家的脸面,当日文慧被罚得这样重,未尝没有柳家变相毁婚的缘由在。于老夫人在心里默默骂着女儿,对她的行事更加厌烦起来。

    顾大老爷便道:“儿子也是才想到的……听说六丫头在路上……知道太后要给三皇子和一众宗室子弟择配,便嚷着要嫁给东平王世子?”

    于老夫人眼眯了眯:“你听谁说的?”旋即反应过来,“是小七告诉你的?”

    顾大老爷算是默认:“还好文安告诉了儿子,不然真要坏了大事近日为着三皇子选妃之事,京里很是不太平,我们这样的人家,正要躲着些呢,那丫头偏要主动靠上去真真是气死人了早知如此,儿子便不该让她回来”

    于老夫人听着很不高兴:“怎么?亲生的骨肉,你也要舍弃么?你这也算当爹的?京里怎么不太平了?不是说已经内定了郑家小姐?今日郑小姐到码头上来接六丫头,我听得清楚,她连宫规礼仪都学了半年了”

    顾大老爷道:“郑贵妃的意思,自然是要选郑小姐,三皇子的心思没人知道,但他素来孝顺,想必也是这个意思。朝中赞成此议的官员不少,但太后那边却有不同的想法。太后觉得郑家外戚势大,不利朝中平衡,又嫌郑家小姐性情不够稳重,便看中了东阳侯杜家的小姐,另外沪国公阮家、周家、刘家、陈家等一众亲贵之家的小姐,也都在应选之列。圣上还未表态,但是……很有可能会偏向太后那边……这就算了,可这两日,宫里居然又出现了新的传闻,东阳侯杜家的小姐,最后就算不能成为三皇子正妃,也很有可能会被指给东平王世子为妻……”

    于老夫人听得目瞪口呆:“东阳侯是什么人物?怎会让自家女儿落得如此尴尬境地?”

    顾大老爷叹道:“东平王世子天天在太后跟前凑趣,求太后答应……太后似乎有些松动了,朝中是一片混乱啊御史、清流恨不得咬那位世子的肉,偏又碍着太后大寿将至,不敢闹大。这种时候,若咱们家六丫头嚷出去要嫁东平王世子……儿子立刻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于老夫人脑中同样一片混乱,她万万没想到,事情居然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想了想,她沉声道:“既如此,咱们尽快把六丫头许人吧在来的路上,我已经看好了一户人家……”

    她话还未说完,就被顾大老爷打断了:“儿子已经听说了,罗家离得太远,儿子觉得……柳家更合适既然妹妹已经失了妹夫的信任……”他看向母亲,“为了两家情谊不再受损,只能再嫁一个过去了”

卷一 望族孤女 第一百三十七章 四桩婚事

    第一百三十七章 四桩婚事

    于老夫人听了儿子的话,有些意外:“你怎会……”旋即想起了文安,便淡淡地道:“又是小七跟你说的吧?在路上他已经跟我提过一回,但说实话……”她顿了顿,“柳家虽好,还是不如罗家。你只道罗家离得太远,却不知远有远的好处。正因为归海城离京城与平阳两地都远,消息没那么容易传过去,罗家就不会知道六丫头那件事。这对六丫头,对咱们家,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罗家虽说是皇商,不如官宦人家体面,但地位稳固,在宫里也颇有脸面,家资富足,罗明敏那孩子也是个性情豁达的,配六丫头并无不妥。”她看向儿子,希望他能体会到自己的苦心,“我是考虑再三,方定下了罗家。六丫头是我的嫡亲孙女,我只会为她着想,其他身份体面……都在其次”

    顾大老爷心里有些不自在,母亲这话……倒象在暗示他为女儿择婿,只看中身份体面,却不为孩子着想似的。想起文安提的理由,再想想近日来柳妹夫对自己的态度……他还是开了口:“母亲选的人家,自然是妥当的。孩儿只是觉得……那罗家又不曾提过要向文慧提亲,反倒是……对文娟侄女更看好些,大概也是觉得齐大非偶。他家孩子再好,毕竟是白身,父兄身份又不显。咱们提了文慧,他们心里怎会不起疑心?且离得远的人家,反倒会派人来打听姑娘的名声性情,若叫他们听到些风声,反倒不好了。亲事不成,文慧的事儿反而传到千里外的归海城去,更可怕的是,罗家生意遍布天下……”

    于老夫人脸色一变,不由得犹豫起来。她的确没想到这一点……以罗家的家世,能得侍郎千金下嫁,即便欣然应承,心里也会思量几番吧?她一心想让孙女儿嫁人后生活富足,又不受流言所累,连孙女婿的人选,都特地挑了在民风开明之地长大、本性又豁达的人,可罗家毕竟是世代皇商,最是精明,哪里这么容易瞒过去?平阳城里就有罗家的商行,不知当时是否听过些风声……

    看着母亲脸上的神色变幻,顾大老爷知道她已经动摇了,忙加紧道:“柳家虽说知道内情,但毕竟与我们家是至亲,东宁与文慧又是从小一处长大,彼此知根知底,感情融洽,不论文慧眼下怎么想,只要过了门,也就不会再胡思乱想了。那件事……虽说是她一生的污点,但若嫁的是东宁,便没了后患。儿子寻思着,等东宁有了功名,便给他谋个清闲的外缺,让他们到远些的地方过几年逍遥日子,再回京里来。到时候,当初的知****也该把事情忘得差不多了,两个孩子有了儿女,文慧的地位也更稳固。”

    于老夫人皱眉:“你这主意虽好,就怕柳家不答应。你方才也说了,你妹妹如今在家处境不佳,你妹夫对咱们顾家……未尝没有几分疏远之心,只怕未必愿意再娶一个顾家女呢更别说六丫头出了那件事,他想来是知道的。”

    顾大老爷忙道:“话虽如此,但儿子听闻外甥为着妹妹要另行择媳之事,大病了一场,如今连功课都荒废了,妹夫为此很是生气,偏东宁那孩子身子弱,他又不敢下狠手教训,怕将孩子打坏了。如今我们只说称了东宁的意,让他娶文慧,他自然不药而愈。况且妹夫既是知情的,也当明白文慧当日并未吃大亏,为了孩子,还是很有可能会应承的。”

    于老夫人沉默了一会儿,才叹了口气:“那就你找个机会,试探一下他的口风吧。也别把话说得太明白了,万一他不肯,事情就没了转寰的余地。”

    顾大老爷点头:“母亲放心,儿子知道怎么做。”他似乎暗暗松了口气,又忽然想起另一件事:“如今六丫头似乎有些执拗了,就怕她听说了这事儿,犯了牛性,会故意坏事,还请母亲多多训诫。”

    于老夫人淡淡地道:“事情还没成呢,告诉她做什么?只管瞒着她,等亲事定下来了,再跟她提不迟。这事儿你也别跟你媳妇说,她最是耳根子软,万一不慎泄露了口风,反倒麻烦了。不过余姨娘那里你最好也别提,省得她坏事”

    顾大老爷笑道:“母亲放心,余姨娘向来懂分寸,便是知道了也不会胡言乱语的。”顿了顿,“其实……在知道文慧的心思之前,儿子本来是打着别的主意,想把文雅嫁到柳家去的。”

    于老夫人讶然:“文雅?嫁谁?她虚岁才十二,上头还有几个姐姐呢,你怎会有这样的念头?”

    顾大老爷叹了口气:“还不是因为妹妹正因她不中用,儿子怕与妹夫生分了,想起他家小儿子东乔病了这一场,身体受损,比常人要弱得多,日后怕在子嗣上有些艰难。因此儿子就想着……若是咱们家嫁一个女儿过去,也算是弥补了妹妹的罪过。文雅平日也常上柳家,妹夫是见过的,也有几分意动。她只比东乔大一岁,两人都是庶出,倒还配得。但如今有了文慧,这事儿就无须提了。”

    于老夫人皱皱眉,心里对余姨娘生出了几分提防。文雅是庶出,日后的亲事再好也有限,但若嫁给了柳家极受宠的白姨娘生的幼子,明面上又吃了亏,日后柳家说不定就叫余姨娘母子拉拢过去了媳妇危矣

    想到这里,她便沉下脸来:“说起咱们顾家与柳家的亲事,不是还有一桩么?你妹妹就没跟你提过?”

    顾大老爷愣了愣,才慢慢地想了起来:“母亲是说……六房的九侄女跟妹夫那个大侄儿的婚事么?虽说先前您在信里提过,但儿子跟妹夫谈起时,他似乎并不知情。”顿了顿,“为此他又跟妹妹生了一场气……”

    于老夫人冷哼:“所以说你妹妹糊涂这桩亲事是我替她拿的主意,当时六房还不曾过继嗣子,族产也仍在公中,九丫头一个独生女,上无父母庇护,下无兄弟扶持,只有一个祖母,年纪又大了,还好她本身有些才干,管得家,也守得业。我见她模样性情都好,你七弟生前又有举人功名,与柳家那孩子是配得过的。若是亲事成了,柳家那孩子虽能得一位贤妻,却没有妻族助力可依,日后对你妹妹妹夫和东宁一家子都有好处。你妹妹原本答应得好好的,也不知道犯了什么糊涂,居然反口不认了亏得我在你六婶跟前替她遮掩。这回六房也是拿定了主意,要把事情明白定下来,省得日后说不清,才托了我的。明儿你就捎信给你妹妹,我不管她是什么想法,务必要将亲事定下不可再有反复了”

    顾大老爷问:“六房如今不是有了嗣子么?是否有碍?”

    于老夫人微微一笑:“不过是个孩子,身子又弱,能不能养大还是另说。便是真的长大了,有了出息,也是十几二十年后的事了。只是六房有了嗣子,便能讨回族产,九丫头多了一份嫁妆,倒便宜了那柳东行。但也不算什么,他要考武举,从军中出仕,六房帮不了他什么忙的,只怕反要靠他照应呢”

    顾大老爷笑道:“既如此,这亲事也没什么要紧,改日儿子得了闲,便跟妹夫提去。他想必也乐见这门亲事做成呢”不过他笑完又道:“虽说如此,但一个是隔房的侄儿,一个是隔房的侄女,说是柳顾联姻,到底不如自家儿女可靠。妹夫那边,对那个侄儿也有些隔阂,咱们想要继续与柳家交好,还是要靠文慧这门亲事。”

    于老夫人叹道:“既如此,你就早日跟你妹夫把婚事说定吧。早日把六丫头嫁出去,我也少操点心。这大半年里,我真是白头发都多了几根”

    顾大老爷笑了,忙给母亲倒了杯茶,方才退回原座,道:“说起婚事……儿子还有一件要紧事要请母亲示下。文贤如今也大了,明年春闱,把握也很大。到时候他就是个官了,婚事还是早日办了的好。母亲既然在京,怎么也得喝了长孙媳妇的茶才能走呀”

    于老夫人抬眼看了看他:“当然要喝的,我又不是只住三两月便回去了。”

    顾大老爷惊觉失言,忙笑道:“那是自然,怎么也得住上几年也让儿子好好尽尽孝心。”

    于老夫人盯了他一会儿,神色方才缓和下来:“既然你提起了贤哥儿的亲事……那是不是也看准了人家?早年为着贤哥儿娶媳妇,我催过你好几回,你总是说不急不急,功名要紧……眼看着贤哥儿都及冠两年了,还不曾娶妻,叫人看着也不象……”

    “是是……”顾大老爷自然不敢多加解释,只含糊道,“毕竟是咱们顾家的嫡长媳,轻忽不得。儿子也是慎重起见,方才拖了这么久。”

    于老夫人心知肚明,儿子分明是待价而沽呢只是不好当面落做了官的儿子脸面,便顺着他的口风问:“是哪家的小姐?”

    “就是葛家的”顾大老爷忙道,“国子监祭酒葛大人的千金,今年十六岁,知书达礼,向有贤名。葛大人也十分欣赏文贤的才华。儿子估计有**分把握。葛家原是山东士族,世代书香,葛夫人也出自诗礼之家。虽说算不上高门大族,但葛大人在国子监多年,桃李满天下,在士林中名声极好,文贤有了这样的岳家,日后在仕图上能得不少助力。”

    于老夫人皱了皱眉,国子监祭酒,这样的人家官位未免太低了。文贤是顾家嫡长孙,无论样貌才学品行都是出类拔萃的,便是公主都可尚得,偏偏挑了几年,却选中了这么一个妻子。她有些不满意。

    不过,正如儿子所说,葛家的背景与人脉对文贤日后的仕途极有利。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既然你已经拿了主意,我也不好多说什么了。寻个机会,让我见见这位葛小姐。若是不好,我可是不答应的”

    顾大老爷笑着应了。他早已让余姨娘悄悄见过这位葛小姐,对她十分有信心。

    母子两人商量过这几桩婚事,便打算明后日寻机去探柳复口风。顾大老爷又道:“事情暂时还是别太张扬的好,哪怕是九侄女跟柳家大侄儿的事呢。如今为着太后要为孙子侄孙们择配之事,宫里虽未下拣择令,但各亲贵世爵之家或官宦人家都不再为女儿议亲了,毕竟太子妃、世子妃只在几位名门淑媛中挑选,但良娣、孺子等却也缺人呢京中人家都歇了说亲的心思,咱们若大张旗鼓的,反倒显得轻浮了。”

    于老夫人才到京城,对京中局势不大了解,见儿子这么说,也就应了,心里盘算着要叫几个人去打听消息才好,不然两眼一摸黑的,做什么事都不方便

    就在母子二人在静室里议定诸事之际,文怡与姐妹们在正院里,已经见过了晚归的大堂兄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