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碧血大明 >

第35章

碧血大明-第35章

小说: 碧血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继咸!对呀。我怎么把他给忘记了。崇祯差点拍大腿。
    袁继咸何许人也?他便是死不肯降清。还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地袁继咸!
    按史记载。左良玉地儿子左梦庚将袁继咸诱入军中并软禁。左梦庚降清后。献袁继成以邀功。袁继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顺治三年(1646)六月就义。袁继咸地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曾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
    崇祯当下道:“袁继咸乃是忠勇之士。熟读兵法。当得大将军一职。只是他现在何在?”
    侯洵也暗中为好友能得皇上看重而开心,马上道:“回皇上,袁继咸现在仍在江西九江。臣时常与其往来通信,知道他时常为国事忧心。此下能得皇上重用,必定全心全意替皇上效力。”
    “那好。”崇祯当场拍板,“朕便下旨。老王你来执笔拟旨,封袁继咸为征北大将军,官居一品,率兵十万,让其立即赶往应天以领帅印替朕北伐。”
    不一会,圣旨便拟好。崇祯拿出玉玺在上面盖了章道:“侯卿,袁继咸为朕北伐以牵制李自成。可你也不能闲着,入四川把张献忠的人头提来见朕如何?”
    侯洵卟的跪了下来,激动的道:“臣愿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儒家读书人的最高理想。
    侯洵素有大志,却一直郁郁不得大展拳脚。也一度以为自己会碌碌无为而度过余生,没想到,崇祯皇上失去京师后竟然如同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识大体,知人心,会计谋,能纳柬实在是个中兴明君。现在又听皇上有意让他出征四川平张献忠,如何能不喜,如何能不激动!
    崇祯却是不答反问道:“侯卿今年贵庚?”
    侯洵有些疑惑的回道:“臣今年五十有二。”
    崇祯道:“原来侯卿年岁已经如此之大了。蜀道素有难于上青天之誉。朕只怕侯卿不适四川环境……”
    “皇上。”侯洵也顾不得打断皇上的话语是种不敬道:“臣时常学戚将军的健身之法,身体强健得很,骑马,射弓不在话下。请皇上不必担忧。臣必不误皇上大事。”
    楚王也道:“侯大人所说皆是属实。而且为将不须事必亲躬。皇上大可一用。“
    崇祯微笑道:“既然侯卿如此执着又得王叔支持。侯洵听封,朕封为你平西大将军,领兵五万前往助秦良玉将军平流寇张献忠。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提张献忠的人头提来见朕。”
    侯洵跪了三个响头道:“臣遵旨。臣必不负皇上所托!”
    “好了,起来吧。”崇祯道,“侯卿你任务重,路途远,须小心谨慎。朕派见性大师与你一起,以护你周全。答应朕,预险不必强度,留得有用之身再图平贼。”
    侯洵更是感激得五体投地,感觉就算是为皇上战死沙场也是无憾。
    崇祯又对一旁的见性高僧道:“见性大师,便麻烦你陪侯卿入川一趟。”
    “阿弥陀佛。”见性合什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崇祯也合什道:“阿弥陀佛,朕便替天下万民谢过见性大师。”
    侯洵也道:“谢过大师慈悲。皇上,臣现在便告辞去布置。”
    崇祯道:“侯卿,这个不急,你先去休息。下午再帮朕实行暗渡陈仓之策。明天一早再来王府。朕与你再细细商议征张献忠之事。”
    此时,一宦官在门外唱诺:“皇上,楚王,府外应天府尹与府丞、治中、通判等人求见。”
    楚王微笑道:“想不到他们这么快就来了。”想来,这些人便是崇祯叫唤而来。
    应天府府尹崔幕白有点忐忑,并非担心左良玉的下狱,而是担心崇祯如同以往的昏庸。左良玉也只是跟自己要钱要粮,却不干涉自己的政务。若是崇祯横插一脚,那么自己苦心经营的南京便真的给他败光了。
    ---
    呼唤票票、收藏。
    谢谢
    ---

    正文 第五十七章、五大国策
     更新时间:2009…9…24 17:10:39 本章字数:2880
    第五十七章、五大国策
    应天府府尹崔幕白真的很担心崇祯会把南京搞得一塌糊涂。毕竟,崇祯的前科便是将京师给搞丢了。
    崔幕白一心为民,自从当上府尹以来便兢兢业业,置流民,开荒事生产,组织民团防流寇,可谓不遗余力、呕心沥血,才把南京治得井井有条。
    崔慕白为人宽厚,博学多才在百官当中甚有威望,也深得当南京百姓的爱戴。
    崔慕白看看了身边的通判李有才,满怀感慨。来楚王府之前,崔慕白拜访过李有才,希望能与他通力合作,以防崇祯的瞎指挥,没想到李有才却口口声声道“一切听从皇上”,差点将自己噎气。
    崔慕白心中暗叹:难道天真要亡大明咩?
    崔慕白一脚刚跨进楚王书房门槛,刚好与侯洵擦肩而过,看到侯洵红光满面,似乎十分激动,竟然连自己这个好友也不打声招呼,径直而出。不禁更纳闷了,难道受到崇祯非人的对待!?
    心中虽是疑云密布,礼数却是不缺。对着崇祯跪拜而下:“微臣叩见皇上!”
    崇祯看着崔慕白,心道:这位被人极为推颂的应天府府尹长得还真不赖。只见,崔慕白年约四十,一身文士打扮。身材高大,丰神俊朗,实在是个难得的美男子。
    崇祯微笑道:“你便是人称青天大老爷的崔慕白?”
    崔慕白心中格登一下,这皇上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拱手道:“回皇上,此乃百姓胡乱的叫法,微臣不敢当。”
    “崔卿如何当不起这称号?南京在你治下。井井有条。置流民开荒地。练兵团防流寇。提拔人才增赋税。护卫治下百姓安宁。件件都是了不得地事。崔卿。朕要谢谢你才对啊。”
    看来崇祯对自己地所做之事甚为赞同。应该不会给乱来。崔慕白心中一宽道:“皇上过誉。此乃臣地本份。不知皇上唤微臣过来。有何吩咐?”
    崇祯道:“左良玉心怀不轨意图造反。已给朕捉拿下狱。朕想知道。左良玉可曾有干涉应天府事务?若有。朕便替你解决。”
    昨晚。崔慕白地表兄南城兵马指挥使崔慕儒早就快马通知。崇祯已经擒下左良玉。重撑兵权。所以。他心中已经有了对策。只听崔慕白道:“恭喜皇上得已铲除叛逆。左良玉在位之时。不约束手下。经常打骂百姓。其他并无干涉。”
    崇祯又看看了崔慕白身旁地通判李有才。道:“通判。有何异议?”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地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地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大明沿用宋制。
    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李有才整一干瘪的小老头,一身朝服之下倒显得精神,李有才拱手道:“回皇上。崔大人所说属实。臣无异议。”
    崇祯道:“既然李通判也无异议,崔卿,那朕是帮不上忙的了。”
    “不敢劳动皇上。”崔慕白心想,你不要插手便是帮了大忙。
    崇祯却道:“可朕却需要你帮朕一个大忙,你可愿意?”
    崔慕白脸色一青道:“愿为皇上分忧。”心中却是嘀咕,完了。他真要插手南京事务。
    崇祯当然知道崔慕白为何变色也知道他心中所想,却是慢条斯理的道:“那朕便替天下万民感谢崔卿了。王承恩,你给朕宣旨。”
    崔慕白还在思考崇祯为何要替百姓感谢自己之时,王承恩已经高声喴道:“崔慕白接旨。”后者立马卟的下跪。
    王承恩继续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应天府府尹崔慕白,朕闻崔慕白为应天府尹之时,置流民开荒地,练兵团防流寇,提拔人才增赋税,护卫治下百姓安宁,政绩出色。现任命为工部尚书,吏部侍郎暂代应天府尹一职。愿能再次忠心为国,替百姓谋福。钦此!”
    崔慕白没想到崇祯只是见自己一面便会让自己连升几级,顿时有此蒙了。幸好李有才在其旁边捅了一下,才醒悟过来叩拜道:“愿吾皇万岁万万岁。臣接旨。”
    崇祯见崔慕白接过圣旨后才道:“朕刚刚重掌南京,并不甚了解,有些事情不方便插手。不过,朕手中有一本奏折,朕以为乃是治国之良策。还需崔卿看过后,为朕逐一实施。”
    “臣必定为皇上分忧。”崔慕白接过崇祯手中奏折,看上面的署名,是楚王所奏。打开一看:“臣观世乱矣,北有流寇李自成作乱于京师,西有张献忠为祸于巴蜀,塞外更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大明实乃风雨飘摇之际。吾皇需奋起而中兴!
    臣思虑良久,乃得五策。愿吾皇能采而用之。
    一、颁布仁政;二、治吏减赋;三、整军屯田;四、均田开荒;五、固城练兵。
    ………”
    其中还有一大段的详细解析,当真是精辟之极。看得崔慕白连连点头,尤其是最后一句“臣为吾皇作先驱,替吾皇立天地之伟业。”直看得崔慕白热血上涌。当下道:“皇上,此奏折实乃治国之本。臣虽不才,愿为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矣。”心中却是想到,要是谁再说崇祯昏庸,我抽他在大嘴巴。单凭皇上能接纳之五策,便能看出其精明。
    崇祯道:“崔卿所言极对,这实乃朕之治国之基石。只是朕苦于不知良才。不过,楚王身兼吏部尚书,望崔卿能与楚王通诚合作,唯才是用,唯人善用,替朕把江山重新换脸。”
    崔慕白声音不大却是脸色庄严异常坚定的道:“臣遵旨!”
    -----------
    就在崔慕白向崇祯解说南京现时情况之时,侯洵已经开始执行与崇祯商议好的暗渡陈仓之计,一批又一批的军队不断的开往河南边境。北上的商人细作也不断的散布崇祯北伐的事宜。搞得李自成驻守在河南的大将李开旺甚为紧张。
    而恰在此时,军师李岩刚好带兵南下。李开旺立即将之烫手山芋交给李岩。
    不愧为智慧如海的军师李岩,只是稍微一分析便觉得崇祯此时北上实属不智,因为崇祯就算能得左良玉之助但是根基未稳,其中必定有诈。又隐约猜到崇祯之所以如此,便是吸引闯王目光,让其不要去攻打吴三桂。
    李岩本来就担心闯王去打吴三桂,现在正好顺水推舟,让闯王带兵南下,趁崇祯根基未稳,先灭了他再来统一大明。
    于是李岩便指派心腹火速赶往京师以说服闯王南下。这便是前文所言,十万大军即将北上。
    崇祯与侯洵没有想到这么快便被李岩识破计策,同样的,李岩也没有想到,李自成竟然不顾十万大军北上,反而为了脸面去打吴三桂。
    不管怎么样,历史的轨迹正在以微妙的方式向前滚进。
    ---
    呼唤票票!
    ---

    正文 第五十八章、关宁之势
     更新时间:2009…9…24 17:10:40 本章字数:2553
    第五十八章、关宁之势
    不管怎么样,历史的轨迹正在以微妙的方式向前滚进。
    阴谋也好,刀兵也罢,发展才是硬道理,拳头硬才是老大。实力强悍,历史才会向着自己的预定的方向前进。
    江南的四月温暖宜人,东北的四月依旧春寒料峭。
    两天了,还是没能攻下这道防线。
    这该死的关锦宁防线!多尔衮抬头看着前面高高的城墙,甩了甩马鞭,暗骂了一名。心中的躁火便是寒冷之极的风也不能熄灭。
    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满清)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条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关宁锦防线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松山、锦州,抵大凌河。
    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大败后金军后,开始着力构筑关宁锦防线,其中北段主要由赵率教负责修建,后明军凭借关宁锦防线取得了宁锦之战的大胜,满清直到李自成攻占北京,也没能攻破该防线。
    不是说,李自成那贼人已经夺了大明的京师的么,就连崇祯那个皇帝也失踪了。蛇无头不行。怎么这些明军还是这么勇猛!多尔衮满是心烦。
    前些日子,多尔衮还试图与李自成的大顺军联系进而协同作战,为的是借机抢夺中原这声肥肉。却是没有任何结果,还给李自成回信骂了一通“中原之事,与外夷蛮族无关。”直到京师细作传来信息,京师已经给李自成攻陷,崇祯急诏宁远守将吴三桂回师勤王,这才发现中原这一块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
    多尔衮为清朝刚刚拥戴福临。并成了掌握实权地摄政王。但是八旗之中并非铁板一块。许多稍有实力地人无时不刻地想在背后捅自己一刀。多尔衮急需一份天大地功劳来建立更强地威望。达到震慑地效果。进而巩固新地统治秩序。
    而中原。则是多尔衮剑指之所。多尔衮也特有信心能一最短时间来拿下宁远。因为早在1663年地九月。多尔衮便派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等率军出征。攻克明朝关外据点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割断宁远与山海关地联系。
    在得知京师易主之后。多尔衮便想趁火打劫。想夺下宁远。然后进逼山海关。分中原一杯羹。却是没想到会受到如此强烈地反抗。
    轰。又是一声巨响。响彻旷野。
    就边胯下地战马也不安起来。多尔衮心中又暗骂。这该死地火器!汉人何来如此之多火器。好像用之不尽一般。
    此时。一名传令官快马飞奔而来。翻身下马跪下道:“禀告大王。明军又使用万人敌。所有突入部队无一幸免。此时共计伤亡八千余人。前锋将军多禄请示大王是否继续攻城。”
    传令官口中所说的万人敌便是大型爆炸燃烧武器。其外皮为泥制,重量40公斤,产生于明末,用于守城,为了安全搬运一般带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若是敌人突入城防,守军采用投掷万人敌的办法消灭了突入的部队。
    多尔衮对刚才的战场自得甚是清晰。原本还是旗鼓相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