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375章

大穿越时代-第375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里还顶得住啊……败了!败了!快逃啊!”

    天雄军方面根本没有想到敌人这么快就能突入营寨,之前退下来的士兵还没有来得及休整,战兵和辅兵混杂在一起,毫无军队建制可言。面对关宁军的急袭,久战师疲、士气低迷的天雄军转眼间就是一片大乱。个别勇猛的士卒忙着去穿甲取枪,更多的人发一声喊就向后四散逃窜。

    等到关宁军纵火焚烧辎重的时候,天雄军就彻底陷入混乱了,有的军官想反击,有的军官想结阵防守,还有的想后退重整。在这一片大乱中,整个部队完全是上下解体,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最终就此土崩瓦解。而蜂拥乱逃的人流,还把主帅卢象升带来试图增援的亲兵家丁也给冲垮了……

    “……大人!前军和左军被冲散了,骑兵也败了!大营和辎重都完了!我们这里也快支持不住了!”

    一位披头散发、满脸流血的军官,从乱军之中跑了出来来,几乎是滚下马跪到了卢象升的跟前,头深深地埋在地上,绝望地叫喊道,“……还是撤了吧!再不撤,回京师的后路就要断了!”

    “……不能退……不能退啊……此时一退,必然全军溃散!本官还有何面目面见圣上……”

    面对着难以挽回的败局,还有正在溃败逃散的天雄军,一滴浑浊的眼泪从卢象升的眼角悄然流下,但手里的宝剑还固执地指着前方的战场——在明末,卢象升是以善治军而著名的,但他练出来的天雄军,依然改不了兵油子欺软怕硬的恶习,动不动就会溃散。而且后勤保障和粮饷供给也始终十分困难,面对如此难题,卢象升只能以人格魅力来感染手下,一次次身先士卒,与部下同甘共苦,时时激以忠义……

    总的来说,卢象升虽是书生,但在战场上却是一个西楚霸王项羽类型的狂战士,每次临阵都亲自持刀突击,浴血厮杀,以惊人的勇气和精湛的武艺,赢得了全军士兵的支持和赞赏……但这种“领导带头”的激励效果。终究还是有限度的,如今在遭遇了屡屡重挫之后,天雄军的士气就已经快跌光了——除了讨伐饥民和流寇之外,还没有经历过几次战阵的天雄军,终究难敌辽东战场上历练出来的关宁铁骑。

    接下来,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终于被丢了下来。

    “……不好了!参政大人!叛贼的援兵来了!”

    距离战场不远的旷野上,猛然亮出了一道银色的长龙,那是一条在这个时代堪称超豪华的铁甲洪流。数以千计的关宁军士兵,可能还夹杂着少量后金白甲兵,穿着一身炫目的铁甲,向着还在负隅顽抗的天雄军缓缓压来。在日光的照射下,对面的叛军战阵上寒光流盈,就如同一条银蛇在扭动着身躯似的。

    看到这样的场面,卢象升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一回是败局已定了,“……撤退吧!去通州!”

    “……得令!快带大人走!”那名来报信的军将一咬牙,转身跳上马的同时,朝着督标营的官兵狠狠一挥手,然后领着自己的家丁亲兵,又朝东边得战场方向冲去。

    与此同时,官军的主帅大旗,则开始缓缓地向着西方的京师移动……

    ※※※※※※※※※※※※※※※※※※※※※※※※※

    在关宁军倒戈,辽东建奴攻入山海关之后,卢象升的天雄军最先响应了天下勤王诏书——当时他刚刚清剿了京畿的流寇,正在带兵增援山东战场,结果才走到沧州,就得知了这一惊天突变,只得重新掉头北上。此时关宁军已经打下了整个永平府,但运河暂时还算畅通,所以天雄军走水路很快就回到了京师。

    谁知到了京师之后,朝廷既不提供粮秣,也不发放军饷,只是催着卢象升尽快出征破敌。同时又派出宦官高起潜担任监军,分走了卢象升的一万兵马,说是要拱卫京师,抵御滞留在畿辅的残余陕西流寇。

    卢象升自知以手头剩下的两万兵力,根本不是十余万后金军与关宁军的对手,原本是想着在城外安营扎寨,与京师守军呈掎角之势,依托坚城和营寨来抵御敌兵。无奈兵部一帮纸上谈兵的书生们百般逼迫,还发动御史言官掀起舆论风潮,攻讦卢象升畏敌不前……无奈之下,卢象升只得硬着头皮拔营东征,打算好歹击破叛贼或建奴的一支先锋,对内对外有个交待,再退回到京师这边来。结果,他的天雄军刚刚开拔,祖大寿就已经带着一支关宁军杀进顺天府。两军在距离北京大约一百公里的蓟州相遇,旋即爆发会战。

    在蓟州战场上,自从编成以来只打过几支草寇,缺乏硬仗历练的天雄军,明显不是关宁铁骑的对手,很快全线崩溃,连老营都被抄掉,最终只有不到三千人跟着卢象升逃到了通州,一切火炮辎重尽皆丢失。

    与此同时,吴襄率领另一支关宁军直扑天津卫,切断了通往北京的运河。

    ※※※※※※※※※※※※※※※※※※※※※※※※※

    京师东郊,通州城外

    一连狂奔了三天三夜之后,筋疲力尽的卢象升终于摆脱了关宁铁骑的追击,率领残余的天雄军到达了通州城下。随即又得知了一则噩耗:之前驻留京师的一万天雄军,在监军大使高起潜的胡乱折腾下,不幸中了陕西农民军的埋伏,惨败于西山,高起潜单骑逃回京师,大军旋即溃散,不是投敌就是落草为寇,只有寥寥千余人逃到卢沟桥立寨,眼下又拔营赶来跟主帅卢象升会合。

    但如此一来,即使会合了蓟州战场逃出来的部队,整支天雄军也只剩下了五千人而已。

    而更加恐怖的消息,还不是连番战败而导致的军心涣散。而是悄然袭来的恐怖瘟疫——就在天雄军血战蓟州的时候,京郊百姓普遍出现咳血、呕吐、腹泻、高烧等症状而大批死亡,而各路官兵也在瘟疫中尸横累累。当卢象升抵达通州这个漕运终点站的时候,城内官吏百姓居然紧闭城门,死活不让天雄军进城。

    幸好,到了这个敌人已经兵临城下的时候,朝中的贪官污吏们终于想起要给天雄军吃饱了饭才能打仗,于是万般不舍地从通州官仓里挤出了一点儿陈粮,让逃出战场的天雄军得以果腹。

    入夜的天雄军营地,刚刚领到的米麦被丢在一口口大锅里,然后被饥肠辘辘的明军官兵围上来,眼巴巴地等着饭熟之后互相争抢——虽然朝廷拨下来的粮食又经过一番重重克扣,真正到手的十分有限,但剩下的天雄军官兵也没多少了,所以若是俭省支用,还能够让这些劫后余生的军汉们吃上七八日的饱饭。

    简陋的营帐之中,那些侥幸逃出生天的轻伤员在唉声叹气,更可怕的是,时不时还会发现有人出现瘟疫的症状,弄得是一阵又一阵的鸡飞狗跳,让整座大军营地都笼罩在一片阴森的绝望气氛里。

    中军主帐内,一灯如豆,虽然从南方贩来的“广灯”(煤油灯),因为更加清洁与明亮的缘故,近年来已经在京中豪门富户之中广为流行。但素来生活简朴的卢象升,还是只用了一盏昏黄黯淡的老式油灯。

    油灯下,在蓟州之战额头中箭、不得不裹了白布的卢象升,正病恹恹地卧躺在榻上,看着京畿的地图和最新的军报,忍不住叹了口气,抬起头来,双眼空洞地看着帐篷顶,脸上是凄然而无助的神色:“……唉,数万冀南子弟,于蓟州损兵折将,大败而退,有负圣恩啊……如今陕西流寇据西山(石景山),窥视神京;关宁叛贼攻陷蓟州、三河,兵马探哨距京师不过三十余里。这可怎生是好?”

    ——随着关宁军倒戈、建奴入寇,北直隶的局势瞬间崩坏,原本已经被赶入太行山的陕西流寇,趁机再一次大举窜入畿辅,到处流窜劫掠,甚至一度摸到了北京城下——按照兵部塘报的描述,“畿辅流寇已至数万矣。西山一带,布满山谷,良乡、昌平、涿州亦时时被其焚略。”

    面对着流寇和建奴的东西夹击,北京朝廷一时间捉襟见肘,主持朝政的内阁首辅温体仁一边要调兵遣将迎击来犯之敌,一边还要对付朝中东林党人的“非暴力不合作”,当真是搞得焦头烂额,但收到的还是只有一个接一个败报——东边的建奴节节进逼,无论调动多少官军上去,都是每战必败,犹如飞蛾扑火;西边的流寇滑不溜手,官军一时间根本追不上也剿不干净,还时常中埋伏吃上几个亏。

    到了九月底的这个时候,随着顺天府各城相继陷落,北京城的包围圈在各路敌人的步步紧逼之下,进一步被压缩,尤其是在天雄军崩溃之后,朝廷已经完全丧失了野战迎敌的能力,只能困守孤城了。

    此时,在京师内外,从各处旮旯里搜罗一下,大约还能凑出四万官军,看似不少,但如果用于防守北京这座百万人大城市,只是勉强刚够站满城墙罢了。至于战斗力就更是只能用豆腐渣来形容。为此,内阁首辅温体仁下令诸臣分守都门,同时连发公文,催促正在山东、徐州一带进剿闻香教起义的朱大典,以及正在从山东率领五万秦军返回京师路上的洪承畴,还有西北方向的宣府、大同两镇边军来援。看到京师的状况如此危急,朱大典只能放弃闻香教乱贼,火速调集三万官军,号称十万,沿运河星夜赶赴京畿。

    但即便如此,在京畿战场上,明军的总兵力依然处于劣势,战斗力更是远远无法与八旗精兵相比。

    最要命的是,大明朝廷上下那些文官的军事指挥能力,在皇太极和八旗诸酋面前更是连提鞋都不配。

    此外,如今正在京畿蔓延的瘟疫,也进一步削弱了大明官军的战斗力。

    对于如此被动的战局,卢象升自然是很不甘愿,可是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什么破局的高招——之前他没有跟女真人进行过像样的较量,只是打流寇屡战屡胜,故而以为自己拉出来的天雄军已算不错。不料如今跟关宁军一战,却发现天雄军在关宁军面前,当真是如同垂髫小儿跟壮汉搏斗一般无力。

    而就是这样一支朝廷倾尽国库打造出来,堪称骁勇强悍的关宁军,近年来却每每被女真八旗打得丢盔弃甲、风声鹤唳……最初只是面对建奴不敢野战,到了去年的大凌河之役,关宁军居然连守城都守不住了。

    鉴于上述的糟糕表现,内地许多武将都对关宁军颇为不屑,觉得这帮人徒有其表,纯属花架子。可没想到眼下这会儿,当关宁军掉过头来为虎作伥,向朝廷发起攻击的时候,却是如此的凶狠和犀利。

    自己亲手编练起来的三万天雄军,在当前的北直隶官军之中,已经算是数一数二的能战之师,可是到了蓟州战场上,在关宁军这支建奴的手下败将面前,依然是毫无招架之力。而眼下自己不但要跟关宁军再战于北京城下,后面还有至少四五万“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称的八旗精兵需要对付……

    如此绝望的情形,已经不是“螳臂当车”四个字可以形容的了。卢象升便是再有本领,也无回天之力。

    “……朱大典还在济南,一时间远水难救近火。京营荒废已久,根本不堪一击。听闻宣大两镇最近亦饱受流寇袭扰,只怕无力进京勤王……如今的京师安危,看来是只能指望洪亨九(洪承畴)的秦军了。”

    卢象升皱眉如此沉思道,“……只是如此一来,山东就会被抽空了兵力,不仅闻香教多半会死灰复燃,登州的陈贼(陈新)或许也会蠢蠢欲动……唉,也罢,如今一切以京师安危为上,其它也就顾不得了……”

    与身在通州的卢象升想法类似,如今北京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都把洪承畴的秦军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在难熬地等待了数日之后,卢象升和京中的满朝文武,收到的却是这样一条天崩地裂的噩耗:

    “……天津兵变!洪承畴所部五万秦军,于北上勤王途中哗变作乱!”

404。第404章 、大明帝国的丧钟(中)

    第九十五章、大明帝国的丧钟(中)

    北直隶,顺天府,天津卫

    随着大运河沟通南北,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而永乐皇帝朱棣又迁都北京之后,天津就逐渐成为了北京的东南门户,以及重要的航运枢纽,从此同都城防卫与经济繁荣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永乐二年,天津卫城开始筑城。由于城垣东西长、南北短,故而俗称“算盘城”。弘治四年,朝廷又对天津土城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在城墙外包上了砖石,并在各城门上增建瓮城和城楼,为东、南、西、北四门分别题匾,名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以明代的建筑标准,绝对堪称是雄伟高大、坚不可摧。

    不过此时此刻,在天津的城墙下,却到处是尚未掩埋的累累尸骸,离城不远的荒地里,还丢弃着许多被毁坏的战车与长梯。即使是青砖垒砌的城墙上,也布满了伤疤,砖木结构的城楼和墙外的房舍尽皆被焚毁。原来城池周边的诸多卫星村镇,也皆被战火焚毁一空,居民不是填了壕沟,就是远逃他乡。

    天津城南二里外,靠着运河旁边的荒芜田野里,扎满了各式各样的营帐。在一处最为豪华的中军大帐外面,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右手按剑,望着地平线上那巍峨的天津卫城,心中一腔无名火简直要喷薄而出。

    ——从今年春天开始,洪承畴率领五万秦军追击流寇,从陕西横跨山西一直打到了北直隶,接下来因为京畿粮荒,又奉命南下山东“就食”,支援山东巡抚朱大典清剿闻香教妖人,并且一度越境攻入南直隶的徐州府……沿途连续转战五省之地,差不多从西到东打穿了整个北中国,堪称是艰苦卓绝到了极致……

    待到辽西将门倒戈投虏,女真铁骑大举入关,京畿要地全面告急之后,接到求救信的洪承畴,又不顾自己的部队长途转战、士卒疲倦,再次率领秦军掉头沿着运河北上,企图进京勤王……如果要评选“本年度感动大明的十佳劳模典范”的话,洪承畴和他麾下这支任劳任怨的秦军,绝对能光荣上榜。

    但是,大明帝国的朝野上下,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