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448章

大穿越时代-第448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竟干了些什么的张溥,顿时忍不住后悔莫及。

    只得大错已经铸成,再后悔也晚了。张溥只得赶紧裹挟着朱以海逃出镇江,企图返回太仓老家,发动宗族势力,并且联络同僚好友谋划对策。结果一行人才走到江阴,就被清兵给围困在了县城里。之后又经历了一场持续十余日的江阴攻防战,直到清兵后撤,沈廷扬水师船队抵达,张溥等人才得以脱出樊笼。

    搭乘沈廷扬水师船只东返的路上,张溥去了一趟太仓的自家宅邸,却只看到一片被烈火焚烧殆尽的残垣断壁,还有挂在门外树上的累累尸骸……于是,悔恨至极的张溥,亲手收敛了家人的尸首,跪在家宅废墟之前痛哭一场,便带着永和帝来上海投奔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想要再次开创一番局面。

    另一边,面对着不请自来的张溥与永和帝,徐光启等人先是惊诧莫名,随即便看出了其中的巨大意义。

    要知道,如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那些从来眼高于顶、一毛不拔,以为天底下就数自己最大的地主缙绅们,此时终于被清军血淋淋的屠刀给彻底惊醒了,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募兵备战,策划抗清。但问题是,由于找不到一块有足够说服力的招牌,各路抗清力量全都一盘散沙,形不成一个凝聚核心。

    针对这样的情况,各位大佬们已经开始在设法串联结盟,但具体推举何人为主,却又成了一个大难题。

    如果有一位大明皇帝作为招牌,那么就可以顺势重建朝廷,让江南缙绅的抵抗力量变得“正规化”了。

    虽然永和帝朱以海这个招牌不够正宗,含金量比较有限,但总比没有来得好吧!

    于是,在互相商议了一番之后,上海县维持会的众人便集体上来迎驾,向朱以海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然而,面对着堂下群臣毕恭毕敬的山呼朝拜,“永和皇帝”朱以海的心中,却只有一声幽幽的叹息:

    “……唉,这等给人做牵线木偶的日子,究竟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啊?!”

    ※※※※※※※※※※※※※※※※※※※※※※※※

    崇祯七年二月二十五日,永和帝朱以海现身上海,宣布重建大明朝廷,任命深孚众望的退职大学士徐光启为内阁首辅,前登莱巡抚孙元化为兵部尚书,跟着徐光启从北京一起出海南逃的黄道周为内阁次辅兼吏部尚书。又“破格提拔”了(其实不过是承认现实)绍兴名士张岱任户部尚书,桐城名士方以智任工部尚书,松江名士夏允彝、陈子龙任兵部左右侍郎,徐孚远任刑部尚书,沈廷扬任礼部侍郎兼水师提督。

    至于带着永和帝一起来到上海的复社魁首张溥,虽然因为引领大清兵马渡江“救援”南京的缘故,让江南那些被杀惨了的缙绅士子们恨得咬牙切齿,甚至被认为是死有余辜。但此人毕竟声望极大,人脉甚多,如今又有“迎回帝驾”的大功,再加上张溥的全家同样惨遭清军屠杀,可以说是遭了报应,所以大家最终还是看在眼下乃是用人之际的份上,勉强原谅了他的罪责,捏着鼻子给了他一个礼部尚书的官帽子。

    ——明末的江南士林,固然有着整天空谈高调、厚颜无耻的一面,但同样也有着另一套比较务实的潜规则。那就是,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你是个“能人”,那么就能够在地方上享有相应的地位。

    通过清军的屠刀,东林党内的嘴炮专家或者妄想狂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这些家伙不论人品好坏,基本都还算是能做事也肯做事的。所以这个重新建立的永和朝廷,在效率方面倒是比原来强得多了。

    随着永和朝廷在上海的再次建立,尚未被清军占领或屠戮的江南各县缙绅官宦顿时有了主心骨,纷纷群起而响应。只过了短短半个月时间,这个草台班子似的朝廷,麾下的兵力就已经号称十万之众。

    不过,徐光启和孙元化等人都很清楚,他们眼下的情况并没有看上去这么乐观。首先,光是从这支军队如何从无到有的过程来看,就不难发现,这绝对是一帮再典型不过的乌合之众——军械简陋,素质低劣,士兵和军官都基本没有作战经验;其次,上海的小朝廷对名下的绝大部分军队都没有真正的约束力,因为他们其实都是各地缙绅招募的私兵,只是在抗清这杆大旗的号召下,松散地汇在一起。

    总的来说,这些人之所以会投奔上海的小朝廷,大多数只是为了抱团求平安,少数是为了求取荣华富贵。所以尽管聚起来很快,但如果一旦出了什么岔子,那么一哄而散甚至倒戈叛乱也是易如反掌的事。要驾驭这样一支乱七八糟的乌合之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带来的麻烦甚至不比对手少。

    想要把他们改造成一支真正合格的军队,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努力,并且未必能够成功。

    所以,上海的永和帝小朝廷刚刚成立,就不得不滥施赏爵,封了一大堆的空头官衔,用于安抚人心。

    除此之外,虽然打着抗清义兵的旗号,但这些乌合之众从来都不是一支仁义之师。在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提供给养的情况下,他们不打家劫舍就根本无法活下去。而且花了大价钱办团练乡勇的地方缙绅们,肯定也希望通过劫掠民间的办法,把自己投入军备的本钱都给赚回来——于是,传说中残暴无比的清军尚未杀到,各路仓促拉起来的明军,就已经把所在各地闹得乌烟瘴气,给江南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更要命的是,除了上述这些麻烦之外,徐光启还发现他必须面对一个更可怕的难题:饥荒!

    ——随着大清八旗在江南各府跑马圈地工作的陆续展开,以及对苏州等地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江南西部各府县的百姓都成了惊弓之鸟,纷纷拖儿带女、扶老挈幼地往唯一还算完好的松江府涌进来,一时间居然导致松江府的总人口急剧膨胀到了三百万以上!

    这实在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字,虽然松江府和后世人口千万的魔都上海坐落在同一位置,但明末的松江府可没办法解决那么多人口的衣食住行。甚至光是粮食一项就存在极大的缺口——尽管长江三角洲乃是极为肥沃的鱼米之乡,可作为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地,以棉纺织业而闻名的松江府,原本就已经高度城市化,需要从外地大量输入粮食才能维持。如今因为战乱导致粮食进口渠道中断,本来就已经是坐吃山空,如今因为这场难民潮,又进一步涌进来那么多张吃饭的嘴,登时更是雪上加霜!

    按照最悲观的预计,因为松江府存粮在一个月内就将全部告罄的缘故,很可能清军还没有从西边打过来,一场由饥荒导致的全面民变和军队内讧,就能让这个弱不禁风的小朝廷毁于一旦!

    虽然眼下整个松江府的文武官宦、缙绅大户,都很清楚时局危急,每个人都必须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否则若是让清兵打进了松江府,或者爆发了饥民造反,那么他们每个人都没有好果子吃,所以极为难得地实现了团结一致。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他们愿意打开仓库,粮食的数量依然远远不够。

    毕竟,眼下这个永和朝廷的版图,比去年还要小得多。即使拿着再多的银子,也没地方去买东西吃。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一直颇受白眼的张溥,便又一次站了出来,抛出了他的“联髡御虏”之策:

    “……眼下鞑虏和流寇祸乱长江,湖广粮米已经无法获得。而澳洲髡贼如今占据广东,又新得浙江沿海数府膏腴之地,还跟南洋各国通商贸易,想必手中掌握的稻米颇多。若能与之和好,必然可以购得不少粮米,如果能够与之结盟,借用其坚船利炮,联手对抗清兵,就更可解我朝燃眉之急……”

    此策一出,当即招致了讥笑,“……张天如!你忘了你上次借江北鞑虏的兵马,结果害得江南一片尸山血海了么?怎么如今却又要勾结澳洲髡贼了?莫忘了这两家外夷皆是一丘之貉,同样贪图我等的田土啊!”

    “……咳咳,至少这澳洲髡贼只要地,不要命,而满清鞑子却是既要地又要命啊!”

    刚上任没几天的内阁首辅徐光启,咳嗽着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对众人如此说道。

    “……诸位,眼下不是什么讲究朝廷体面的时候,这办法确实应该试一试,如今这局面,大明江山已经只剩了弹丸之地,而鞑虏的大军就近在咫尺!就算那澳洲髡贼对我朝包藏祸心,我等的下场再坏又还能坏到哪里呢?当然,所谓能者多劳,此次出使髡贼的事情,就让张天如这个礼部尚书亲自带队出行吧……”

    于是,就在这一年春暖花开,或者说青黄不接的三月初,礼部尚书张溥踏上了前往杭州的旅途。

    而另一边,我们的主角王秋同学,和华盟各个加盟共和国的移民事务特派员们,则坐着杭州的凤凰山庄凉亭上,用望远镜俯瞰着远方浩浩荡荡的难民队伍,并且忍不住连声叹息,“……这可真是为渊驱鱼啊!”

第481章 、为渊驱鱼(上)

    第一百七十二章、为渊驱鱼(上)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春风吹,游人醉。不知不觉之间,杭州的西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苏堤上的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轻轻地舞动着,像是在给自己梳着辫子;孤山的桃花探出了小脑袋,在枝头上看着春姑娘的身影。

    然而,成千上万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的战争难民,却陆续从北方的地平线上相继出现,突兀地闯进了这幅美妙的风景长卷之中,给如今已是春光明媚的西湖景色,抹上了一层动荡乱世的浓重阴霾。

    ——距离这座闻名天下的“人间天堂”落入“澳洲髡贼”之手,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时光。

    跟一年之前相比,眼下的杭州变得冷清了很多。因为作为消费主力的缙绅士子,不是举家潜逃,就是被髡贼几乎一扫而空的缘故,那些最豪华的青楼酒馆,多半都已歇业倒闭。曾经被豪客一掷千金买笑的青楼名妓,被迫相继降了身价,或者赎身从良。还有不少梨园名角,也因为无人问津而断了生计。而那些从事服务行业的百姓,同样因为客源大大减少的缘故,而相继陷入了失业和困顿之中。

    ——正如后世每次经济危机到来之时,第一个倒霉的都是旅游业城市一样,眼下的杭州也是百业萧条。虽然严格来说,杭州这边也不是没有发展轻工业和制造业的潜力,事实上,这里自古就是丝绸和茶叶的著名产地。但问题是,对于在去年扩张过度,消化能力已经远远透支过极限的全球华人穿越者同盟而言,杭州已经是华南占领区的最北方边缘地段,不要说组织和恢复生产,就连维持占领都已经很勉强了。

    如此一来,盟军长时间只能控制杭州、富阳等几个主要城市,而始终未能完全统治广大的乡村地区。

    所以,这一年来,杭州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由于大批缙绅被杀或逃亡,导致原有的种桑养蚕产业链被打碎的缘故,杭州本地的丝织业一度濒临停摆。而茶叶产量虽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却无法创造多少就业岗位。于是,留下来的那批杭州市民很快就开始大批失业,若非盟军的粮食供应一直充裕,可以每天设铺施粥,让失业市民凑合着不至于饿死,那么只怕是一场大乱早已在城内爆发了。

    ——换成在现代世界,即使人民勉强还有饭吃,遇到这种局面,恐怕也早已闹起了乱子。不过古代老百姓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标准,显然比现代人低得多,只要不饿死就谢天谢地了。

    幸好,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消化和安置之后,华盟各个加盟共和国从去年秋天开始,又一次恢复了吸纳移民的能力。毕竟,华盟拥有半个地球的土地可供开垦耕种,还通过二十二世纪的生物黑科技,随时可以获得吃不完的粮食,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收容人口上限。而十七世纪这些为了口饭食啥都肯干的落魄难民,也不同于二十一世纪涌入欧洲的那些难民大爷,会妄想着不干活光吃福利,靠国家补贴养着一大家子(少数秀才举人等读书人可能会这样贪得无厌,但有关部门的棍棒和鞭子很快就会教导他们如何做人)。

    之前一度中断引进移民,仅仅是因为官僚系统的管理能力到了极限,无法一下子给那么多人口安排住房和工作,类似于火车春运高峰时期的车站乘客积压。但只要这一次的高峰过去,再来几场公务员扩招,增强管理能力,那么移民垦荒工作就又可以热火朝天地开始进行了。

    因此,杭州城内那些生活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在半饥不饱地喝了几个月赈济粥之后,便纷纷在粮食和银币的引诱下,进入了盟军的移民检疫营,经过一番筛选,分别领到了前往世界各地的船票。

    其中,最老实的家伙安排去北美,在华美共和国政府的安置下进国有农场、伐木场或工厂干活;比较老实但有些血性的家伙安排去南美建设边疆屯堡,顺便打打印第安土著,或者弄到台湾去垦荒,偶尔对付一下猎头族野人。至于最桀骜不驯的刺头儿和兵痞流氓,则丢到非洲,去挖黄金和钻石,顺便跟黑叔叔玩命——反正只要到了那边,也由不得你不玩命。最后,作为试点,一小批精心挑选的最安分守纪律的“优秀移民”,被送到了初步完成建设的澳洲西南部,好让这片未来的“世界之都”多少有些人气。

    结果,在盟军的大力组织移民之下,杭州城内的人口迅速下降到了三十万左右。昔日里寸土寸金的繁华街坊,如今却到处都是大片无人居住的空宅子,简直就像后世房地产开发失败的鬼城一般。

    在一下子抽取了这么多的人口之后,到了去年的岁末,移民部门在杭州地区的工作已经陷于停滞,因为杭州一带的富余人口已经被基本罗掘殆尽,人地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再也没有多少发掘潜力了。而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只要日子勉强还过得下去,就不太愿意迁移他乡。

    所以,除非有关部门愿意像流寇一样使用暴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