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806章

大穿越时代-第806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葡萄牙人出逃海外或死于战乱。目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全国性新政府,已经分别在格拉纳达和波尔图成立,国内秩序也初步得到稳定,但战后重建的道路依然十分漫长。

    在欧洲各个传统强国之中,意大利在这十年战乱之中的损失算是最轻微的。但也有六百万意大利人在此期间战死或死于严寒和饥荒,一百多人逃亡海外,另外一百多人迁徙到西伯利亚生活。意大利国内的公路铁路交通一直到一九四九年秋天,也就是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才初步修复。而该国的工业生产依然处于大规模的破产倒闭状态,农业倒是基本恢复了正常,到一九四九年秋天之时,已经有能力向国外出口少量食品。

    曾经的永久性中立国瑞士,虽然在二战时期得以保持超然的中立地位,并且通过在交战双方之间做生意而牟取了暴利。然而在接下来的三战初期,因为其不自量力地企图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为敌,最终招致了毁灭性的核打击,首都伯尔尼和苏黎世被核爆摧毁,逃到日内瓦的瑞士政府被迫无条件投降。但不甘心失败的瑞士顽固派,又继续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妄图以游击战争的方式驱逐红军,并且确实促使了苏联红军的主动撤出:因为随着战线的推进,这片土地已经不再具备战略价值,而其它的战场更需要追加投放兵力。

    但是,瑞士顽固派还没来得及庆祝他们的所谓胜利,随之而来的冰岛火山大喷发和全球异常低温气候,就对这个素有“欧洲屋脊”之称的高原国度施加了致命一击。在连续两个“无夏之年”的农牧业绝收和持续三年的大雪灾之中,某些瑞士村镇在大雪里埋了整整三年都没有融化,居民无处逃生,只能在自家的屋子里饿死冻死。而其它瑞士人也必须面对着没有燃料,没有食物的绝望处境——瑞士的周边邻国也同样处于毁灭性的灾荒之中,无法向瑞士提供富余的燃料和农产品。更何况,瑞士的铁路和公路系统早已彻底崩溃,即使能够从国外花大价钱买到物资,也很难运进瑞士境内。最后,在苏联红军不堪承受游击战的骚扰,主动撤出瑞士国境之后,整个欧洲社会主义阵营都对瑞士进行了贸易封锁。虽然依旧无法彻底杜绝某些非法商贩的小规模走私,但在这个全欧洲都陷入饥馑的时代,瑞士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搞到足够养活几百万人的粮食。

    就这样,日内瓦的伪瑞士政府最终在叛乱和骚动之中被颠覆,全世界红十字会总部的所在地,在这个残酷的时代连自己都救不了。当三战结束的时候,瑞士已经损失了大约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全境陷入无政府状态,在欧洲各国之中,下场之凄惨仅次于英国。对于接下来是否还承认瑞士的国家地位,亦或是跟大不列颠岛一样,将其作为全欧洲乃至于全世界公用的罪犯流放地,目前社会主义阵营各国还在商讨和协调之中。

    作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中欧的德国承受了战败的可怕反噬。当柏林陷落,纳粹政权覆灭之际,整个德国已经损失了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铁路、公路、工厂、港口全数被破坏殆尽。之后,虽然德国的社会主义新政府并没有真正地出兵参加过第三次世界大战,但美国战略空军的核爆和轰炸却依然没有放过这个早已满目疮痍的国度。接下来的全球低温异常气候,又给了尚未恢复元气的德国农业以致命一击。

    到一九四九年的秋天,在战前曾经拥有六千六百万人口的德国,共计有两千两百万人死于战争和饥荒,一千万人为谋生而迁徙到了中亚和西伯利亚。但是相对于德国那两个老对手法国和英国的现状,德国人在这十年毁灭性浩劫之中的处境,相对来说还不算是特别惨的,大约只能说是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

    作为日耳曼人统治的另一个国家,奥地利在二战之中同样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到了三战时期又挨了核爆,之后的全球异常低温气候,或者说“无夏之年”,同样给希特勒的故乡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当世界大战和灾荒终于结束的时候,战前拥有七百万人口的奥地利,现有人口已经减少到了四百万,工农业和交通运输陷入崩溃,社会面貌跟德国相差无几。而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灾情比奥地利稍弱,食品配给制度一直能够维持,战后恢复的状况也更好一些,目前已经展开了各项重建工作。

    从德国再往东,东欧和东南欧各国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但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却没有遭到太多破坏。尽管同样遭受了全球异常低温气候的侵袭,但也能够得到苏联政府的就近接济。经过五年的恢复和建设,战争的痕迹已经被逐渐抹去,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基本都接近了战前水平。

    总的来说,东欧和东南欧各国的人口损失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下,保加利亚甚至只死了不到五十万人,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即使是遭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的波兰,如果不考虑战后变更国界线,导致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人民重新变成苏联公民的话,也只有百分之十八的波兰人在战争和灾荒之中死亡。

    但让人感到困扰的是,尽管纳粹德国已经覆灭,但因其而掀起的排斥犹太人风潮,在欧洲,尤其是东欧各国依然没有完全消退,其中以波兰的状况最为严重。许多刚刚被释放出纳粹集中营的波兰犹太人,又遭到了波兰人的私刑拷打甚至杀害。由于民族矛盾实在难以调和,其中一部分波兰犹太人选择前往巴勒斯坦,到筹集之中的以色列国定居。另一些犹太人虽然也觉得在欧洲大陆实在待不下去,但又自认为难以适应中东沙漠的严酷气候,希望能够继续在欧洲生活,于是就有了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犹太人自由市的提议。

    对于犹太人的上述提议,波兰人表示非常支持,巴不得他们快走,但希望自己也能在大不列颠岛上圈一块地。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闻讯之后则强烈要求,千万不要让犹太人在大不列颠岛上继续跟波兰人做邻居。

    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三国,同样并非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死亡人数看似不算很多。但由于气候酷寒,地广人稀的缘故,即使仅仅只是在首都挨了一枚原子弹,对这些国家来说也已经是难以承受的毁灭性打击。再接下来的全球异常低温气候,更是把这些高纬度国家一下子推进了严寒的地狱。挪威和瑞典北部由于被冰岛火山灰遮蔽了天空,曾经整整六个月不曾见到一丝阳光。等到火山灰稍微消退,接下来又已经进入极夜了……根据目前的粗略统计,丹麦在世界大战和全球异常低温气候之中,损失了大约一百五十万人口,瑞典损失了两百万人,挪威则损失了一百八十万人。已经被苏联重新收复的芬兰,在战争和灾荒之中则损失了一百二十万人。冰岛则是彻底成了无人区,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可能有人类在这样的地方活下来。

    除了人口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之外,北欧各国的生态环境也在这两个“无夏之年”当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相当多的动植物都在异常的严寒之中被冻死,预计需要相当漫长的时光,才能逐渐恢复过来。

    最后,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之中,为了苏维埃人民的独立,自由,复兴和尊严,为了全人类的革新和解放,为了敲响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后丧钟,我们伟大的苏维埃祖国,也先后贡献出了大约一千五百万名英雄儿女的生命,并且付出了包括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在内的,四座本土城市被美国原子弹摧毁的惨痛代价。

    关于更加详细的具体损失状况,之后还有一份专门的苏联国内战争损失报告,在此就略过不提了。

    综上所述,相较于战前的时候,整个欧洲损失了大约三亿人口,其中仅死亡数字就高达两亿以上。

    二、西亚和北非

    在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西亚和北非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战场。虽然很多报刊和杂志津津乐道于“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沙漠之中的各种奇谋妙计,以及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在非洲战场上闹出的一系列笑话。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西亚和北非的严重破坏,基本上是从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的。

    在小亚细亚半岛,依靠红军的奋勇作战和压倒性的核打击,俄罗斯军人的战旗终于插上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头,实现了数百年以来的梦想。但作为战争的必然代价,随着土耳其反动政权的彻底覆灭,一千多万土耳其人也被随之消灭,剩下土耳其人正在小亚细亚的群山之中,跟苏联红军和新生的库尔德斯坦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行漫长的游击战争。关于日后是将土耳其人全部从小亚细亚迁走,还是仿照美国人设置印第安人保留区的前例,给他们在安卡拉地区划出一块保留地,克里姆林宫还在跟库尔德领导人进行商讨之中。

    在土耳其以南、埃及以东的西亚阿拉伯世界,苏联红军仅仅止步于摩苏尔,并未对这些地区大规模出兵,但为了驱逐和消灭之前盘踞在这些地区的美英盟军,克里姆林宫动用战略空军,对这一地区的城市和港口前后投掷了九百多枚原子弹。即使在美军撤走之后,为了消灭一些极端反苏势力,核打击也没有停止。一直到一九四九年的秋天,在对美国进行战略核打击的同时,苏联战略空军依然还在对中东某些地区执行核爆任务。

    在经受了如此大范围、高烈度的核打击之后,除了拥有圣城耶路撒冷、目前被犹太人控制的巴勒斯坦地区之外,整个西亚阿拉伯世界范围内的大型人口聚居地,基本都被彻底毁灭。尤其是那些生态环境脆弱的沙漠绿洲,在被核爆烈焰炙烤过之后,往往就再也恢复不起来了。目前,各个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已经完全瓦解,基本退化回到了野蛮时代。对于外界来说,这样一片广大的地区,已经几乎成了传不出信息的黑洞。

    更东方的伊朗王国,在里海沿岸跟苏联红军对峙交火了两年多之后,最终在一九四九年六月认输,选择了跟苏联议和停战,割让了里海沿岸的一小片低地。战败割地后的伊朗王国,随即陷入了国内动荡,新上台的摩萨台首相为了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提出了“波斯人的波斯湾”的口号,雄心勃勃地想要进军两河流域,以及波斯湾南岸的几个小国,以此来提振伊朗王国的民心和士气,弥补割让里海沿岸低地的损失。

    对于伊朗人这一计划,克里姆林宫表示了默认,新生的库尔德斯坦社会主义共和国,也跟伊朗人签署了协议,以摩苏尔为分割线,把亚述以南那个被核爆蹂躏得一团糟的阿拉伯世界丢给了伊朗人。关于伊朗军队接下来能否重新征服这片波斯帝国时代的旧疆土,实现“波斯人的波斯湾”这一口号,目前还有待观察中。

    然后,在非洲,作为文明古国的埃及,虽然在美苏交锋的过程之中也挨了几枚核弹,同时在起义反抗美英殖民统治的过程之中遭遇大屠杀,接下来又爆发了一系列的内战,前后死了大约三百万人。但是,从一九四七年秋天开始,依靠苏联红军的支持和援助,在埃及终究是重新建立起了一个社会主义政权,非常勉强地统治着尼罗河流域,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农业生产,开始将大量余粮出口给灾荒饥馑之中的欧洲。

    从埃及再往西,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情况就显得糟糕了许多,原有的殖民地政府陷入崩溃,无法施展有效管理职能,地方部族互相混战,一切仿佛都回到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进驻北非的苏联红军,虽然在这片沙漠的边缘一度建立过几个空军基地和军港,但从未能够把有效统治的范围,扩展到距离基地围墙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且,随着对美战略核打击的结束,这些部队已经奉命放弃全部的北非基地,撤回到国内了。

    目前,除了走私商贩和间谍特工偶尔能够从这一地区收集到若干互相矛盾冲突的消息,我们对北非地区的社会现状所知甚少,只知道一直到目前为止,那里依然战乱不断,尚未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

    由于缺乏第一手的精确调查资料,很多地方的消息只能依靠道听途说,互相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和抵触。所以,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资料粗略地推测,整个西亚和北非地区,在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十年期间,大约损失了三千万到四千万的人口。从数字上来看,似乎不算很显著,仅仅是英国本土的死亡人数,就比整个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死亡人数还要更多。但是考虑到西亚和北非地区环境严酷、沙漠广袤,与欧洲地区相比,人口密度较低,这样比例的大规模死亡,对于当地文明社会而言,已经是接近于毁灭性的了。

    总之,扣除在苏联红军和东欧盟军占领之下的小亚细亚,在世界大战之中残存的伊朗王国,以及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的埃及、以色列和库尔德斯坦共和国,还有一些欧洲移民在北非建立的港口殖民城市之外,整个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剩余部分,目前都已经沦为了社会秩序崩溃的“无法之地”。根据传统的社会学观念,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似乎是可以将这一大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从“文明世界”的概念划出去了。

    三、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

    在刚刚结束的十年大战之中,苏联红军地面部队的攻击极限,最远只到撒哈拉大沙漠北面的摩洛哥,从未深入过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甚至根本没有过把红旗插到黑非洲的战略设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就能够在世界大战之中置身事外。恰恰相反,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里,甚至一直到现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都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冲突之中。

    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在硝烟弥天的世界大战时代,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所留下的第一滴血,应该要数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东非高原国度埃塞俄比亚的入侵。在这场蹩脚的战争之中,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虽然闹出了许许多多的笑话,但也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