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三国听风录 >

第238章

三国听风录-第238章

小说: 三国听风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这支部队的大营的大帐之中,却是有两个人正在大帐之中,其中一个乃是一个年轻的男子,而另一个则是一个年轻人。

    中年男子正是凉州军中的大将张济,而年轻人则是张济帐下的大将张绣,而张绣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张济的侄子。

    “博渊,你说我们现在究竟该站在哪一边呢?”这时,在上首的张济对着张绣问道,张济遇到为难的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跟张绣进行讨论。

    听到张济的询问,张绣略微思考了一下,不由的对着张济说道:“启禀叔父,博渊以为对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谁也不帮,在一旁看局势发展。”

    听到张绣之言,张济不禁苦笑着对着张绣说道:“哪里有那么容易,老夫也知道坐山观虎斗乃是最好的办法,可是李傕和郭汜两个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不会让我们在一旁观虎斗的!”

    听到自己叔父之言,张绣不禁皱起了眉头,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想着想着,张绣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自己那个小师弟给自己的信了。

    当日张绣收到了一封刘琦给他的信,当时张绣在收到信的时候还有些错愕,不过看到书信之后马上就笑了。

    刘琦无非在信中跟张绣说了一下,若是张绣有什么困难的时候,可以到江夏找他。

    虽然刘琦在信中说的比较委婉,可是张绣还是知道这是一封招揽信。

    之前自从师父童渊来找过他一次之后,张绣才知道自己多了一个小师弟,要知道自从出师之后,张绣就一直没有见过童渊,见到童渊之后自然是非常高兴。

    而童渊到了之后最主要的就是让他这个大师兄今后多多照顾一下小师弟。

    自从童渊向张绣交代之后,张绣就一直注意这自己这个小师弟的动向。

    让张绣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个小师弟真就不简单,没有几年的时间自己这个小师弟就混的风生水起了,不愧是自己的师弟!

    而此时张济问张绣的时候,张绣却是不由自主的就想起来刘琦。

    这时思考了片刻之后,张绣不由的向着张济开口道:“叔父,我们不如走吧,不要再留在这长安了!”

    “走?我们去哪里?”听到张绣所言,张济不禁吃惊的问道。

    “去哪里小侄还未曾想好,不过总归比我们现在家在李傕和郭汜中间好吧?”张绣不禁对着张济说道。

    听到张绣之言,张济沉默片刻,终于开口道:“博渊所言不错!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不过老夫还要询问一个人才是!”

    “不知道叔父要询问何人?”听到张济之言,张绣不禁有些惊讶的对着张济问道,毕竟张绣不知道究竟是何人竟然让张济如此的看重。

    “一会儿你就知道了!”见到张绣的样子,张济不禁神秘的说道。

    正说话间,只见一个身影走了进来,见到来人的模样,张绣不由的大惊,没想到究竟是为什么竟然此人会跟着张济。

    “哈哈哈哈。。。。。文和来了?”见到来人,张济却是率先走了上去,热情的招呼着来人。

    见到张济走了上来亲自迎接自己,文士仿佛是理所当然一般,脸上并没有什么波动的对着张济说道:“文和拜见张将军!”

    “文和快快请起,不必多礼!”见到贾诩的样子,张济却是不以为意,依旧热情的对着贾诩说道。

    “谢张将军!”听到张济之言,贾诩不禁对着张济说道。

    这时,张济指着张绣对着贾诩介绍道:“来,文和,老夫来给你介绍,这就是老夫的侄子张绣字博渊,博渊,还不拜见文和先生?”

    后一句自然是跟张绣说道,而此时张济向贾诩介绍完张绣之后,贾诩那平静无波的脸上顿时竟然出现了些许的波动。。。。。。

第四百三十七节 见董昭

    “原来是张小将军,幸会幸会!”见到张绣的贾诩却是有些出人意料的主动的对着张绣说道。

    “博渊见过文和先生,先生大名在下可是早有耳闻哪!”听到贾诩之言,张绣不禁有些受宠若惊道。

    别人不知道张绣却是知道,董卓在的时候,除了最为依仗自己的女婿李儒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幕后之人正是这个贾诩。

    贾诩一直是隐藏在幕后的人,几乎从来都不曾站到前台来,之所以张绣能够知道贾诩,实在是因为贾诩的事情张绣就是其中的知情者之一。

    之前张绣有幸得到了董卓的赏识,董卓常常将张绣呆在身边,在董卓身边呆的时间久了,自然很多秘辛的事情就知道了,这其中就包括贾诩的事情。

    贾诩在张绣的眼中,根本就是一个修炼了千年的老狐狸,很懂得明哲保身之道。

    但在另一方面,贾诩此人却是一个手辣之辈,可以说拿杀人不眨眼来形容,而且还是对手在无形之中就着了贾诩的道,最后死都不着调死在了谁的手中。

    所以对于贾诩此人,张绣很是防备的,毕竟知道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不明白别人的意图的时候却是任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听到张绣之言,贾诩自然能够听出来张绣话语之中的那抹防范之意,不过贾诩却是好似根本不在意,只是笑了笑就不再说话了。

    这时,只见张济开口对着贾诩说道:“文和先生,此次找你前来实在是商议一下我们接下来的对策。。。。。。”

    “叔父!”

    只见张济还未说完,就见张绣焦急的对着张济喊了一句,看意思是不想让张济再说下去。

    见到张绣的样子,贾诩顿时就明白了张绣的意思,而张济却是慢了一拍,对着这张绣疑惑的问道:“博渊,你有什么事吗?”

    听到自己叔父之言,张绣却也不好明说,不过见到张济一副不开窍的样子,只好半明半暗的对着张济说道:“文和先生乃是外人,我们的事情就不用劳烦文和先生了吧?”

    听到张绣之言,张济总算是明白了,不由的对着张绣说道:“博渊不必担心,文和先生不是外人,文和先生早就跟叔父我有联系,现在文和先生已经决定要投到老夫帐下了。”

    听到张济之言,张绣就是一惊,虽然张绣有些不太相信贾诩真就心甘情愿的投在了自己叔父之下,但是既然张济已经说出口贾诩投奔自己了,若是自己现在再对贾诩进行怀疑,实在是有些不合时宜。

    而贾诩则是自始至终都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似乎这一切对于自己来说都不关自己的事一般。

    这时听到张济之言的贾诩,终于微笑着对着张绣开口道:“少将军不必多疑,自从董公死后,在下就没有了依靠,而那李傕和郭汜乃是匹夫之人,行那大逆不道之举,人神共愤,总有一天必然会死于天谴之下!

    而张将军却是不一样,张将军乃是英武之人,李傕和郭汜那些皮肤跟张将军那是没有办法相比较的,少将军尽管放心!”

    听到贾诩之言,张绣虽然对于贾诩的话有些心动,不过心底深处还是不太相信。

    这一切贾诩自然能够看得出来,不过贾诩却是也不太在意,毕竟贾诩知道张绣对于自己的信任感不是这一时半会儿就能够建立起来的。

    张济仿佛也看出了贾诩和张绣二人之间的尴尬,不该有的开口圆场道:“好了好了,都是自己人,切勿生出什么不信任感!”

    “侄儿不敢!”听到张济之言,张绣不禁说道。

    而长安城。

    一日,人报西凉太守马腾,并州刺史韩遂二将引军十余万,杀奔长安来,声言讨贼。

    原来二将先曾使人入长安,结连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三人为内应,共谋贼党。

    而听到马腾和韩遂二人朝着长安杀奔而来,原本郭汜和李傕还打的不可开交,不过在大敌面前,二人出奇的竟然抱成了一团。

    三人密奏献帝,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各受密诏,并力讨贼。

    当下李傕、郭汜、樊稠闻二军将至,一同商议御敌之策。

    有人建议道:“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将可擒矣。”

    李蒙、王方出道:“此非好计。愿借精兵万人,立斩马腾、韩遂之头,献于麾下。”

    只听到刚刚建议之人说道:“今若即战,必当败绩。”

    李蒙、王方齐声曰:“若吾二人败,情愿斩首;吾若战胜,公亦当输首级与我。”

    紧接着献策之人对着李傕、郭汜曰:“长安西二百里盩厔山,其路险峻,可使张、樊两将军屯兵于此,坚壁守之;待李蒙、王方自引兵迎敌,可也。”李傕、郭汜从其言,点一万五千人马与李蒙、王方。二人忻喜而去,离长安二百八十里下寨。

    西凉兵到,两个引军迎去。西凉军马拦路摆开阵势马腾、韩遂联辔而出,指李蒙、王方骂曰:“反国之贼!谁去擒之?”

    言未绝,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

    王方欺他年幼,跃马迎战。战不到数合,早被马超一枪刺于马下。马超勒马便回。李蒙见王方刺死,一骑马从马超背后赶来。超只做不知。

    马腾在阵门下大叫:“背后有人追赶!”声犹未绝,只见马超已将李蒙擒在马上。

    原来马超明知李蒙追赶,却故意俄延;等他马近举枪刺来,超将身一闪,李蒙搠个空,两马相并,被马超轻舒猿臂,生擒过去。

    军士无主,望风奔逃。马腾、韩遂乘势追杀,大获胜捷,直逼隘口下寨,把李蒙斩首号令。

    李傕、郭汜听知李蒙、王方皆被马超杀了,方信贾诩有先见之明,重用其计,只理会紧守关防,由他搦战,并不出迎。

    果然西凉军未及两月,粮草俱乏,商议回军。恰好长安城中马宇家僮出首家主与刘范、种邵,外连马腾、韩遂,欲为内应等情。李傕、郭汜大怒,尽收三家老少良贱斩于市,把三颗首级,直来门前号令。

    马腾、韩遂见军粮已尽,内应又泄,只得拔寨退军。李傕、郭汜令手下引军赶马腾,樊稠引军赶韩遂,西凉军大败。

    马超在后死战,杀退追兵。

    樊稠去赶韩遂,看看赶上,相近陈仓,韩遂勒马向樊稠曰:“吾与公乃同乡之人,今日何太无情?”

    樊稠也勒住马答道:“上命不可违!”韩遂道:“吾此来亦为国家耳,公何相逼之甚也?”樊稠听罢,拨转马头,收兵回寨,让韩遂去了。

    不提防李傕之侄李别,见樊稠放走韩遂,回报其叔。李傕大怒,便欲兴兵讨樊稠。

    手下之人赶忙劝解道:“目今人心未宁,频动干戈,深为不便;不若设一宴,请张济、樊稠庆功,就席间擒稠斩之,毫不费力。”

    李傕大喜,便设宴请张济、樊稠。二将忻然赴宴。酒半阑,李傕忽然变色曰:“樊稠何故交通韩遂,欲谋造反?”

    稠大惊,未及回言;只见刀斧手拥出,早把樊稠斩首于案下。吓得张济俯伏于地。李傕扶起曰:“樊稠谋反,故尔诛之;公乃吾之心腹,何须惊惧?”

    李傕、郭汜自战败西凉兵,诸侯莫敢谁何。贾诩屡劝抚安百姓,结纳贤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不想青州黄巾又起,聚众数十万,头目不等,劫掠良民。

    献帝一日命人至操营,宣操入宫议事。曹操闻天使至,请入相见,只见那人眉清目秀,精神充足。

    曹操暗想道:“今东都大荒,官僚军民皆有饥色,此人何得独肥?”

    于是问之曰:“公尊颜充腴,以何调理而至此?”

    对曰:“某无他法,只食淡三十年矣。”

    曹操不禁又问道:“君居何职?”

    只见此人回答道:“某举孝廉。原为袁绍、张杨从事。今闻天子还都,特来朝觐,官封正议郎。济阴定陶人,姓董,名昭,字公仁。”

    曹操避席道:“闻名久矣!幸得于此相见。”

    遂置酒帐中相待,令与荀彧相会。忽人报曰:“一队军往东而去,不知何人。”

    曹操急令人探之。董昭曰:“此乃李傕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明公来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耳。”

    曹操道:“莫非在怀疑我吗?”

    董昭曰:“此乃无谋之辈,明公何足虑也。”

    曹操又曰:“李、郭二贼此去若何?”昭曰:“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明公所擒,无足介意。”

    曹操见昭言语投机,便问以朝廷大事。

    董昭道:“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只有移驾幸为上策。然而朝廷播越,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徏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

    听到董昭之言曹操不禁执董昭手而笑道:“此吾之本志也。但杨奉在大梁,大臣在朝,不有他变否?”

    昭曰:“易也。以书与杨奉,先安其心。明告大臣,以京师无粮,欲车驾幸许都,近鲁阳,转运粮食,庶无欠缺悬隔之忧。大臣闻之,当欣从也。”

    曹操不禁大喜,紧接着董昭昭谢别,曹操执其手道:“只要操有所图,是先生的教诲。”

第四百三十八节 报父仇

    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一方,在加上献帝派人前来跟曹操接触了一番,曹操现在都有想要马上前去迎接圣驾的冲动。

    而曹操自己分光了,自然要跟家人分享,不过曹操的父亲此时却是不再曹操的身边。

    于是曹操乃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瑯琊郡接自己的父亲曹嵩。

    嵩自陈留避难,隐居瑯琊;当日接了书信,便与弟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带从者百余人,车百余辆,径望兖州而来。

    道经徐州,太守陶谦,字恭祖,为人温厚纯笃,陶谦对于自己的这个邻居曹操是非常顾忌的,不过却是没有什么大的本事,只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