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173章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173章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月前,在虞山红豆馆的钱谦益外室柳如是用了二十两银子,买了两只飞去苏州的信鸽。

    就当众人议论着柳如是胡乱花钱的时候,却忽然发现两日后。柳如是就收到了正在苏州游玩董小宛的回信。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一时间纷纷蜂拥到了常府街发信。

    于是乎。原本就不多的三百只信鸽顿时被一抢而空。到最后,次一级的快马递都需要排队等候。最便宜的普通脚递都被抢购。脚递这类是邮差跟着恒信商行定市商队出发的。最为缓慢,也最为便宜只需要五分银子。

    就连张溥见了书信传递在大明邮局这里这么顺畅,啧啧称奇之余,也使了关系,让自己的这封书信搭上了大明邮局之中,备用的三只信鸽。

    常府街,大明邮局。

    “张溥张天如?这是殿下点了名人物,将书信抄录过去,速速送往舍人司!”

    南京皇城。

    朱慈烺走进了太子府。望着还有些没打扫干净的墙角皱了皱眉:“在这里待两天,然后便准备启程吧。顾绛呢,今日的行程安排得如何了?问问他,常志朗启明市那边收拾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来南京。”

    朱慈烺说完话,便躺在了靠椅之中,揉着额头沉思了起来。

    不多久,顾绛走了过来:“殿下。常大人七日前已经道是交接进行到尾声了,约莫还有三日会抵达南京。今日的形成安排……是接见江南士子与复社领袖。”

    “嗯。”朱慈烺又问:“张溥、张采。谁来了?”

    “是南郭先生。”顾绛很严肃地说着。

    朱慈烺听了。却差点笑岔气。

    不过这的确是张采的名号。

    “张溥称病了?”朱慈烺玩味地说着。

    顾绛低声道:“听闻是兵种了。”

    朱慈烺点点头,看了看张溥力透纸背的书信,没有说什么:“放你一天假,去和老友们聚会吧。明日。我们就要出发去池州了。好好与好友们道别吧。”

    等到顾绛走了,朱慈烺这才不断地啧啧称奇。

    他可是真没料到这位自己的文书舍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只不过,就算没有被自己招揽。此刻的顾炎武也只是一个落魄的名落孙山的普通士子。

    顾炎武14岁时与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到十八岁时二人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只不过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都算不得多有名的人物。

    这让朱慈烺有种捡漏的窃喜。

    没等多久,朱慈烺终于见到了跋山涉水,一路赶路的朱之瑜与黄宗羲。

    一番见礼,黄宗羲稍显沉默,大多数时候只听不说。相反,朱之瑜却十分亢奋。

    因为……朱慈烺开口道:“大明人口万万,幼童有三千万。孤有一宏愿,愿天下幼童尽皆受学。曾经,孤人单力薄,只能想一想。现在,得山东一战缴获,入江南能招揽天下过半的英才。眼见往日宏愿终于有了一点点实现的希望,实在激动难言。故而,孤初来南京,不欲谈其他政务,只想问我大明的士子,有没有人愿意与孤一同推进这一番宏愿!”

    朱之瑜闻言,顿时热泪盈眶:“学生遍历民情,知晓而今官场已然糜烂一团,再无振作之余地。本以为这一生,只能教学民间,以一己余力做些微末的事情。但没想到,殿下却有这样一番宏愿,致力于让幼童有其学之事。学生……愿此身报之,终生无悔!”

    “我又如何舍得让手底下人跟着我做事,却会后悔呢?放心罢!这一场大战斩获众多,我不会挪用一分钱用在个人享受上。我决定,这其中的七成都用在教育上!建立师范、初级、中级、职业学校。让天下大明都有上学的机会!”朱慈烺大喜,连忙搀扶其朱之瑜。这可是大明不多的杰出教育家,随后都扬名到了日本去了。

    不多时,朱慈烺又开始与朱之瑜畅谈了起来:“建立学校,还是要先建立师范学校,培养出足够的教师。这样才不至于到时候让学生们读的都是酸儒的东西。穷酸书生,皓首穷经,一辈子将精力都投入在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上,太浪费了,太浪费了。复社不是也讲究复古,要将古时候经世致用的学问复出来么?可现在呢,依旧讲不出个道道来。所以,我打算先在国子监里面开一个分监,将国子监当初研习的算学等实用的学问都加强……”

    “这个师范学校,就是教育大业上的第一步,教出合格的老师。当然,为了吸引士子投身教学事业,任何费用都要免掉,还要管食宿。教学完毕以后,立刻便投入到新的初级学校上教学。而这个教师,便必须成为一份光荣职业,职业要光荣,待遇就要厚重。要足够养活一个体面的生活,水平么,至少要比得上县学教谕,而且还得是未经克扣过的那种……”朱慈烺侃侃而谈。

    一旁的黄宗羲也不由动容了,感慨地问道:“这样,这国子监分监里面的师范学校怕是只能招收百余教师了吧。”

    听黄宗羲说完,朱之瑜也是跟着道:“是啊。既然师范学校要免除学费包揽食宿,甚至往后还能有一番堪比县学教谕的体面教师待遇,那百人便是颇为吃力了。以而今南京县学教谕来看,一年薪俸应有四十两,这才能有一个体面的生活。百人就是四千两,这还不计算往后不断扩张的那些初级、中级还有职业学校。这算起来,都是一番天文数字啊。”

    黄宗羲点点头:“还有兴建学校亦是一大笔钱呢,食宿繁杂,一样耗费众多,百人的师范学校每月就得耗费五百两罢?”

    两人说完,却忽然感觉气氛有些尴尬。因为,朱慈烺不说话了。

    见此,朱之瑜心中一愣,微微感觉冰冷,试探着道:“殿下……若是经费不够,稍少一些也是无碍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却不料,朱慈烺闻言,却是纵声大笑了起来:“两位是担心多了?”

    “却不是如此?”黄宗羲与朱之瑜愣了。

    朱慈烺笑完,却不由地大大摇头:“是太少了啊!初级中学只是扫盲班,让已然可以从业的少年能识字,故而是需要语文教师。但再高一级,就需要算学教师。还有格物教师。孤还打算开办军校,那时候更有武艺教师……一百人,如何够用啊?”

    “那……三百人?”朱之瑜惊喜着,颤声着。

    朱慈烺斩钉截铁道:“第一期,一千人!未来,我要师范学校教出两千,三千,甚至一万,更多更多的良师!”

    “孤有这个毅力,更有钱养得起!”朱慈烺这一句说出,终于震得两人如大锤在胸,噗通得再也无法平静了。(未完待续。)

    ps:  最近事情很忙就发大章了……

    今天努力,不行就熬夜吧,把明早的写出来。

第十三章:南京廷对

    “孤只叹可用之人太少了。军中、官中能培养出可用人才的贤者太少了!”朱慈烺说完,沉声道:“孤的意思,第一期教师太少,只能办个一千人的师范学校。等天下有志之士汇聚了,师范学校的办理的本事大家都领会了,我要再将师范学校扩张到三千人,一万人,甚至……更多,多到天下学子都能有良师教导!”

    “可是……可是钱粮呢?”黄宗羲问了一个很俗却至关重要的问题。

    “姚江黄孝子莫非以为区区五千两就难得住我?”朱慈烺大笑:“你二人若是能真帮助孤将一个师范学校立下来,第一批二十万两的经费孤已经准备好了。我担心的从来没有钱粮的问题,只担心这些钱粮因为等得太久不能到那些需要的地方上去,以至于最终只能被贪官污吏,被建奴鞑虏抢掠去。”朱慈烺沉声道:“只要南京的师范学校建立好,给孤教出一批好学子。那其后一所,十所,甚至上百所的学校都会建立起来。好了……去吧!”

    朱慈烺说完,笑着欢送了两位激动不已的士子。

    望着两人的背影,朱慈烺缓缓呼出一口气:“元锡在哪里?。”

    “傅校长还在视察营地。”顾绛迅速回答。

    “行了,那先见见其他的江南俊彦吧。”朱慈烺又问。

    接下来,朱慈烺倒是又一一开始接见这些来朱慈烺府上报上大名的士子。

    只不过,这里面就没有太出色的士子了。

    朱慈烺只是依照默默见了一个又一个以后悄悄在桌案的表格上点评着。

    这些士子有着朱慈烺印象之中清流的毛病,喜欢说大话。朱慈烺喜欢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但朱慈烺更在意能做事,能推动实务的人。

    故而。除了几个的确机敏有眼光的,朱慈烺都只是一应打到了底层去。

    不管如何。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在智商上都是不错的,拿去当胥吏绰绰有余。

    以眼下朱慈烺这个初生团队的成长空间,朱慈烺不怕这些人找不到出头之地。

    见了一干士子,朱慈烺也终于见到了许久不见的傅如圭。

    “随军武校那边如何了?”朱慈烺与傅如圭走在了庭院里。

    “难管啊。听了一个个大胜,都恨不得上疆场也复制一个出来。”傅如圭虽然嘴上抱怨,但心理还是欢喜的:“不管如何,这个心气是足够了。”

    “怕是都想着上了战场就能当指挥官吧?”朱慈烺明白随军武校士子们的心思:“课程考核抓严实,不能让教出来的武学生士兵们反而看不上。不同的考核结果要有不同的分配路径,优秀的送进军务处。再下放百户官。中等的可以当总旗,次一等的只能放小旗甚至士兵了。不过,也要给他们鼓舞好劲儿。这些士兵,才是我们往后能速成大军的基底啊。山东几仗下来,折损太严重了。”

    朱慈烺说着,也不由接连叹气了几声。

    傅如圭宽慰道:“不过也有一批伤卒能进随军武校帮帮忙呢。有这些老兵做示范,现身说法,效果可是比干巴巴说要好多了。还有啊,有些伤卒虽然手脚缺了。但脑子是好的,勤读书,往后还是可用的。”

    “这是好事。”朱慈烺点头:“辽东那边的军情来了。皇太极被气死了。”

    说到这里,傅如圭顿时一愣。

    但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当下高声道:“恭贺殿下!”

    “这是大家的努力。很快会犒赏三军。”朱慈烺拍了拍傅如圭的肩膀:“这意味着我们有难得的可以休养生息的时间。我需要这个时间里,随军武校可以固定下来。一来,武校会正式建制成陆军学校。规制、典章会确立,经费都会每年固定拨付。有事再临时增加。二来,我的要求是全军扫盲到最后一人。同时。士兵们为谁而战,为国而战的口号喊了很久,但究竟懂不懂,接下来就要看随军武校的本事了。”

    “看来属下的担子很重呢。”傅如圭笑着。

    “我知道你有信心。”朱慈烺说罢,看到了一个五十上下的老者走了过来,道:“是敌是友,一会儿就知道了。”

    说完,朱慈烺回了自己的大殿,看着一步一步上来拜礼的张采笑着让人搬来一个椅子:“东郭先生久闻大名,今日幸会了。”

    “殿下山东一战歼灭建奴,实乃举国振奋之举。”张采坐下,跟着客套。

    客套完了,朱慈烺也不客气,直接揭开了主题:“东郭先生是江南名流,小王一直敬慕才学。今日,小王有一困惑,欲求教先生,还望先生应允。”

    “太子殿下推崇如此,下官折煞了。”张采神色一肃,他知道上干货了。

    果不其然,朱慈烺一脸悲愤地道:“去年十二月十六日,左部官军从樊城逃到汉口镇,士甚强,马甚壮。如此强兵,不思杀敌为国,却都将力气用在了百姓的身上!于是居其居因薪之,食其食因粪之,财其财,妇其妇,而男则筑以刀镮而逐之。越二日,监军道皖城王扬基与大将军旧,迎之渡江。驻省城外金沙江洲。洲人受其荼毒与汉口同。二镇故并雄财货,甲于全楚,不数日荡然。”

    “这般军纪败坏的所谓平贼将军,而今已然到了池州。不知江南士绅见之日近,心中忧愤否?”朱慈烺凝望着张采。

    张采闻言,顿时愤怒大叫道:“果真有此事?这般大贼,非极刑不足以平民怨!”

    朱慈烺默默地继续听。

    果不其然,张采又道:“然则湖广首府危急,左部为唯一就近之强兵。其罪如何,有司应当严查清楚,不能风闻奏事便立刻定罪,未免多有冤枉。还请殿下三司。”

    “左部不可靠,唯有新立新军。皇家近卫军团驻守北疆,折损严重,看来只有新募大军与江南了。想要建军,必开财赋。不知东郭先生何以教我?”朱慈烺问。

    张采神色一变,声色俱厉:“眼下天下渐乱,江南百姓税赋沉重,殿下,还请慎重加税之语。武昌危急,急切之间唯有以左部可用。还请殿下三思!”(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光明与黑暗

    “孤领军在北,大败李自成,围歼阿巴泰。难道还在江南建不起一部合用的大军?”朱慈烺目光咄咄。

    张采却是更加严肃了。

    皇家近卫军团在与阿巴泰的战斗之中的确折损不轻,但这并非意味着这样一支得胜之师就无法再去救援湖广。

    甚至,光是朱慈烺麾轻装陆续而来的军团直属部队就依旧保有战斗力。

    张采敏锐地发现了朱慈烺的意图。

    “财赋!”

    朱慈烺做事一向讲究实务,讲究效率。比如眼下,朱慈烺面对江南的局面思路便非常清晰。太子监国应天府,职权辐射江南,想要抓住实权,首要就是财权。

    原本的格局是已定的,朱慈烺继承下去问题不大。但朱慈烺想要平定湖广乱局,那自然就不能光想着给富庶的江南输血,而是要想着能够扩大税源。

    扩大水源,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江南士绅。

    张采很清楚,自古与民争利说的都不是寻常的平头百姓。那些贱民,也算得上与天子对话的民?

    这个与民争利,说的从来都是士绅大商人。也唯有这些,才值得朱慈烺去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