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614章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614章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政使品级不高,只有三品。但通政使却是九卿,正儿八经的部阁大佬。因为负责奏章文书等机密要务,故而一向是皇帝的亲信,也是走上中央大佬的快车道。

    顾炎武忙活着去了,带着立法这等事涉国本的重要大政去了。

    这让原本想要借助这一回工人暴乱前因后果著书立传的黄宗羲忙活了起来。他虽然不在朝中,却也是新党的一员干将。

    是朱慈推行自己政务改革的一大智囊。

    听完了黄宗羲转述,朱慈对史可法与陈子龙多了一分了解。

    “黄卿家如何感想?”朱慈有些唏嘘。

    黄宗羲倒是挺坦白:“旧党刚有起色便陷入内乱,实在有些引人深思。”

    “哈哈,你这滑头。不过,陈子龙是大才呀。”朱慈忽而想起了柳如是,那个奇女子进出了一趟西苑以后,就在京中名声鹊起,据闻已经脱离了钱谦益的掌控了。陈子龙能决心改革旧党,少不了柳如是的推波助澜:“出淤泥而不染,这是陈子龙的品性。以他的本事,旧党若于他手中改革,反而能够真正让旧党凤凰涅,浴火重生。”

    “但更大的可能却是……旧党的分裂……”黄宗羲一针见血地评论。

    朱慈大笑,却没有继续这一个话题。

    这对他而言不算坏事。

    “黄卿家加油回去写书吧,我等着你的精彩妙文。好了,去喊傅卿家与李卿家过来吧。”朱慈挥退了黄宗羲。

    傅淑训与李遇知约了朱慈下午两点的会面。

    财政与经济傅淑训可谓是这二十年里担任财相最久的一人了,也是朱慈备受信赖的一员大臣。尽管,朱慈与傅淑训的相见可以说非常戏剧性。堂堂户部尚书却没有见过太子。

    但事实上的确如此,傅淑训当时刚刚从外地上京,连天子的面都没见过几回,哪里有时间能见到太子?

    毕竟,崇祯皇帝当时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太子也太小,实在没有过问政务的机会。

    回想起当初的初见,朱慈将目光落在了另一人的身上。

    那是大名鼎鼎的天官,吏部尚书李遇知。

    这是崇祯时代的老臣了,崇祯皇帝对其信任有加。而事实上,最后李遇知也的确没有辜负崇祯对他的提拔,这一位与李邦华、倪元璐一样,是在李自成入境时以后自杀追随先帝而去的。

    当然,朱慈不动他也并非仅仅是这个原因。忠臣很多,但有能力的不多。

    李遇知当过县官,修筑过水利河道,让黄河稍平,后来监修泰昌皇帝陵墓也做得有声有色,不仅质量完成的不错,钱花的也少。

    于是,李遇知后来一路升任户部尚书。

    这是一个符合朱慈用官原则的老臣,有基层经历,有实干精神,还得懂财计。

    按说,吏部尚书并不怎么需要如何知晓经济的事情。

    但朱慈现在要推行国内政务改革就必须要一个懂经济的吏部尚书。

    “两位爱卿来了。来来,坐吧。昨天,两位爱卿的策论朕都看完了。”朱慈请两人落座,又吩咐人准备好了饮料,直接进入了正题。

    随后,张张拿着两份装订好的奏章递给了两人。

    对于承光殿里出现的宫女,两人都当作没看到一样,而是迅速翻阅起了奏章。

    上面果不其然有一系列勾选批改的痕迹。

    此事源于工人暴乱之前朱慈下的一个任务,研究如何改革考成法。

    考成法在朝中已经推行有一段时间了,当初主要是为了解决税务改革的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优劣渐渐明了,优点不用多说,但劣处也是一大堆。

    朱慈深切明白功赏过罚的重要性,于是订立下了一系列的考成指标。过往,张居正时期,考成法推行十分严格,也颇为绝对。要求一县之中刑狱清明,税款完结,标准过高,以至于引起极大反弹。张居正死后,考成法也就不了了之。

    在朱慈看来,设定硬性标准实在太过于理想化。将标准定得过高,很容易让一些实在有各种异常情况的州县无法完成,最终走上弄虚作假或者其余各种歪门邪道。

    比如刑狱,便是追求破案率百分百。如果一旦如此考核,最终只能让大量案件不被立案侦查,亦或者实在不得不立的重要案件走上寻找替罪羊结账的绝路。

    至于税赋,这是曾经大明各个州县的硬性任务,弄出来的麻烦数不胜数。

    当初为了先解决士绅一体纳粮,考成法对于完税标准卡得很严,虽然功赏过罚之下,朝中气象一新。但为了完税而惹出来的动乱也不曾少。锦衣卫报过许多,但朱慈都因地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没有追究。

    现在,士绅一体纳粮已经解决得差不多。有了工坊与海外贸易提供的巨额利润,朝廷有了极大的底气坚决推行士绅一体纳粮。

    这时候,进一步优化也就到了提上台前的时候。

    对于朱慈这一想法,傅淑训与李遇知都是十分兴奋,纷纷回去精心准备许久,若非工人暴乱之事发生,也不会拖到昨天才上奏。

    傅淑训与李遇知的法子大多都是走得宽松之道,政绩标准一条条一块块,都写得非常仔细,写得非常具体,也给出了许多理由。

    但朱慈却都不甚喜欢。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是两个极端。为政之道,便是要在这两个极端之中,为大明寻找到一条中庸持重之法。”朱慈简要评价了一下。

    “臣等谨听教诲。”看完了朱慈的批改,傅淑训与李遇知都是心悦诚服。

    朱慈的解决之道很简单,考成法不搞标准考量,而是走对比之法。对比经济的增速、教育的增速。以经济与教育为核心,而将其余方面的考成权重降低。

    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省进行考核对比,在各州县之中,自然就是以州县为对比。

    朱慈在后世读过一篇文章,研究中国经济飞腾缘由。其中有一个观点就很有意思,那就是中国事实上搞的是县委书记竞争制。是各县的主官为了升官,为了政绩,拼命发展经济,完成了地方治理活力的释放。

    在大明,每个县的县令权力是颇为庞大的,比拟后世的县委书记一般无二。以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作为尺度考核,朱慈自然是要借此将官员们朝着“正道”上走去。而不是搞过去的维持会,除了县城乡下基本管不到,除了纳税,整个州县的发展都不上心。

    相比朝廷将一条条一件件限制得死死,反而是竞争更能激发州县主官的活力。

    “怪不得陛下要重视基层资历……”李遇知心中感慨,他此前曾经报了好几批案例升迁的名单,结果都被朱慈删改了好几人。

    一开始,他还不明就里。但后来他就发现了缘由,这些人无一被改任地方州县。以至于出现一名监察御史按理该升迁以后却被调任直隶州,担任知州。

    御史是清贵之官,与给事中一样,若是被外放,哪怕连升七级到外省参政都会闷闷不乐。以至于有连升七级,势消万分之说。

    现在李遇知看了陛下的批改,顿时明白了陛下的打算。

    显然,今后若是不能任职地方检验出财计经济的本能,那是很难再有什么前途了。

    而这时,李遇知想着那日史可法与自己所言,心中渐渐有了定计。李遇知本来也是东林党人,还是被魏忠贤诬陷过一个献媚东林之语的钦定东林党人。

    他就任吏部尚书,新旧两党都极力拉拢,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现在见了这份新考成法,他已经明白未来之大势在何方。

    想要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教育,依靠本地士绅只能做到守成。如果想要进取,必须得引进工坊,开拓贸易,兴矿山。发展教育也是一样,士绅的大方都是很有规模的。他们捐款出资兴修学校,每年能多收百十来个人就了不起了。想要让教育成规模扩张只能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以后,收入大笔税金才能做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依旧固步自封的旧党谈何前途?

    李遇知并不担心新考成法会推行不下去,新考成法固然对旧党造成冲击,但冲击再大,能有当年士绅一体纳粮那等滔天的波折大么?

    至于一旁的傅淑训,想法倒是简单许多。

    这些年大明越发兴旺,渐渐有中兴气象,他是万分高兴,却也十分引诱。皇帝陛下虽然说算一笔总账下来,去一趟朝鲜,去一趟日本,大明并不亏本。

    可总体而言虽然不亏,未来的盈利却不能立马兑现。

    出朝鲜,出日本,军费开支不小,外交攻势的开支也是不菲。

    再加上重重赏赐与这几年日益膨胀的教育、官吏工资等硬性支出,傅淑训又担心朝廷要没钱了。

    军费、外交与赏赐都是一次性的,暂且还能受得了。

    但教育、官吏工资却是每年膨胀,涨幅让人心惊肉跳。

    教育经费上涨傅淑训虽然担忧,也不好开口,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陛下更不是一次强调,就是当裤子都要办下去。

    官吏工资就有些敏感而让人多嘴了。

    一来,每年朝廷都会从落榜举人、秀才中招募大量低级官员以及各部门办事科员。二来,则是朱慈当初为了搞士绅一体纳粮而推行的新工资制度。

    发宝钞涨工资,一来利用宝钞收税完成士绅一体纳粮,二来稳定宝钞价值,可谓是一石数鸟之策。

    但是这样一来,每年朝廷要支出的工资就成了一笔庞大的支出。按照涨幅下去,十年之后朝堂就要面临发不出工资的窘境了。

第十八章:亿万富翁

    发宝钞涨工资,一来利用宝钞收税完成士绅一体纳粮,二来稳定宝钞价值,可谓是一石数鸟之策。

    但是这样一来,每年朝廷要支出的工资就成了一笔庞大的支出。按照涨幅下去,十年之后朝堂就要面临发不出工资的窘境了。

    看似,还要等十年朝廷蔡惠发不出工资。

    但具体进度而言,过个三年到五年的时光,朝廷就会花去村口,开始寅支卯粮,换句话说,就是财政赤字危机。

    发不出官员的工资是一个极端严重的底线,基本上距离朝廷运转崩溃也为时不远。在此之前,定然还会有比如军费削减,福利取消,施政计划停顿,基础设施崩溃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灾难。

    过去当官之前,傅淑训以为朝廷是天底下最有钱的地方,最不用担心钱财的问题。当了官以后,傅淑训才明白,运转一个政府有多困难。地方政府的事务繁杂已经让人感觉格外头痛,更别提中央级的财政问题。

    解决财政问题不外乎是开源节流,节流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了。皇帝陛下对于个人用的股十分克己,挑不出毛病。朝政之上花的钱都是堂堂正正,都是国家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投注的财政支出。

    那么,就得开源。农税傅淑训不打算涨,一旦动这里,天下就可能重新打乱。这时,傅淑训将目光落在了日益更多的商税之上,特别是各地的工坊交纳的税收。再加上社会保障税这一个奇妙之法,让傅淑训看到了一条金光闪闪的新大道。

    杀鸡取卵自然不可取,所以傅淑训想的是如何让大明有更多的母鸡。随后鸡生蛋,诞生记,鸡蛋无穷尽。

    作为财政与经济大臣,这是傅淑训的本职。

    但相比于朱慈系统性地推动整个官场生态的转变,傅淑训原本的计划就显得寒酸许多,他想的只是如何让下级官员知晓朝廷对发展工坊的态度与恒心,却没有那副雄心,竟然敢扭转整个官场生态。

    朱慈的手笔自然要称得上是雄心勃勃,一个新考成法出台,可以遇见,朝廷要在工商兴国的大陆上越走越远了。

    涵元殿里,朱慈一路又与李遇知、傅淑训谈了许多,差不多敲定了新考成法的全文。只等后天常例的朝议审议一番,就将这个新考成法全面推行。

    这时,朱慈从侍从舍人陈邦彦的手中取来了今日的行程安排,看了看,难得地露出了一个放松的笑容:“半天假啊。”

    十分难得地没有任何安排落在这个下午,这样想着,朱慈决定出宫一趟。

    这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一辆不起眼的马车驶出皇城,朝着希望公司位于澄清坊澄清大道的办公楼驶去。

    皇太子微服出宫振朝野,练得强军兴大明。朱慈当初落脚的澄清坊宅邸已经成了皇城的一个别院,每日都有宫人打扫维护,朱慈虽然极少去,却偶尔也会怀旧心思作祟,前去咣当一圈。

    久而久之,澄清坊有天子龙气的传言就不胫而走。

    经过一番岁月变迁,澄清坊已经拆了两回。第一回,大量院落被各大商行、权贵高价买下,让这里成了京师新贵的一个热衷之处。居住其中的既有陈子龙、顾炎武、黄宗羲、朱之瑜等朝廷新贵,亦是有郑成功、祖大寿此等商界巨擘。

    特别是各个开办工坊的大佬,特别喜欢在澄清坊买一个宅邸。似乎是在借机表达,工坊业是皇帝陛下金口玉言说了于国有利的行业呢。

    总而言之,伴随着各色心思涌动,澄清坊成了京师另一个商业中心。

    这里不怎么买卖货品,却林立着六层、九层的高楼。

    京师的楼房修筑得越来越高了,因为京师地价开始变得昂贵,修筑高楼有利可图。更重要的是,工坊主们显然也希望以此将自己与那些开店低买高卖的普通商人做一个区分。

    他们将大量文职事务迁移此处,作为自己工坊事业的总部基地。

    因为皇帝陛下的确会来转悠一圈,是以地方官吏对于此处的商人工坊都颇为客气,少有敲剥的规费不说,办事也大多便利。

    如果要让朱慈来总结,或许可以说,这里就是京师的商务办公中心。假以时日,澄清坊成为大明未来的金融中心与发源地他也并不感觉意外。

    当然,今天他不是来参观游玩的,他是去看热闹的。

    郑成功主持的希望公司迁移总部基地入京,将原来的郑氏集团一共两百一十九万两现银在京师兑换成了大明宝钞,随后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