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逆明1644 >

第148章

逆明1644-第148章

小说: 逆明164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爷,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大事吗?”柳如是看着钱谦益一脸惶恐和颓废,连忙担忧的问道。

    这样的表情,柳如是还是只在上次钱谦益亲手烧毁东林书院时在看到过一次,这是第二次,她猜测一定有大事发生。

    “夫人,我………”钱谦益抓着柳如是的手,话才刚说出口就说不下去了,只有一脸的为难与羞愧。

    毕竟那种事情让他怎么说的出口,难道让他说他其实是因为当年收受了贿赂,如今事发了,他害怕皇上的惩罚吗?

    这种事情太不光彩了,甚至是一个绝大的污点,说出来太影响他的形象了。

    钱谦益虽然比柳如是大了近四十岁,但钱谦益确实是真的爱柳如是的,这一点绝不有假,要不然当年他也不会冒着全天下人的笑话娶了柳如是当继室,每一个男人都不想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污点,钱谦益也不例外。

    “老爷,夫妻本为一体,没有什么是不能说的,到底出了什么事老爷您就说出来吧,如是也好为你分担一些,你若不说的话,如是也会一直担心的。”柳如是温柔的靠着钱谦益道。

    “如是………”钱谦益叹了一口气,摸了摸柳如是的秀发,柳如是的温柔让他极为感动,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啊!

    这是极为诡异的一幕,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和一个二十来岁的绝美女子,两人相互依偎在一起,眼中都有着对对方深深的爱意,这是一场跨越年龄的相爱。

    最后,钱谦益还是忍不住告诉了柳如是一切,毕竟柳如是做为他的妻子,与他荣辱与共,若是皇上真的要处置他,柳如是知道事情的原因总比事到临头还不明所以强。

    钱谦益说得很慢,很为难,说完后又忍不住偷偷的盯着柳如是,害怕在她脸上看到失望。

    事实上,柳如是并没有任何失望,要知道当年,钱谦益为她赎身的时候,可是足足用了五万两银子,依照当时大明官员的俸禄,若是钱谦益没有点额外收入的话,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柳如是无疑是很聪明的,她早就知道这一点,其实何止钱谦益,当时又有哪个大明官员没做过这等收赃之事。

    柳如是想得很明白,虽然钱谦益年纪比她大了四十岁,足以做她爷爷,但她当年不过是一低贱的青楼妓子,就算是所谓的名妓也改变不了她低贱的事实,而那时的钱谦益已经是身为礼部尚书的朝中重臣了,却愿意明媒正娶的娶她这个低贱的青楼妓女做继室正妻,单凭这一点,钱谦益不管曾经做过什么也值得她挚爱一辈子不离不弃。

    “老爷难道忘了吗,去年皇上为天下百官涨俸禄的时候曾说过会对大明官员以前所犯过的那些事既往不咎,老爷就算收过什么人的供银,也必是之前的,皇上不会怪罪的。”柳如是沉吟了片刻说道。

    钱谦益精神一振,确实皇上说过这样的话,皇上金口玉言,应不会有假,若真是这样的话,他应该可以逃过这一劫。

    “哈哈哈哈,夫人真是为夫的解忧之宝啊,为夫得妻如此,今生足矣!”钱谦益在柳如是绝美的脸上狠狠的亲了一口,大笑道。

    “老不羞!”柳如是双颊微微羞红,嗔了钱谦益一句。

    虽然得柳如是开解,钱谦益心中大定了不少,但事情最终的结果没有出来,他心里的担忧还是存在的。

    直到京城十数位勋贵全部被锦衣卫抓入大牢而对朝中百官却没有任何动静,钱谦益这才真正的放心了下来,皇上果然金口玉言,没有在这件事上面翻旧账责怪官员。

    不仅是钱谦益,另外那二十几名朝中重臣同样暗暗松了一口气,面上的表情均是犹如从鬼门关爬了一圈却幸运的躲过一劫的侥幸之色。

    经过了这件事情,这些朝廷重臣们体会到了一只脚踏入鬼门关的恐惧,从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敢在收受任何人的贿赂,最终竟脱变成为了史上有名的清廉官员之一。

    然而,钱谦益等人不知道的是,朱慈之所以放过他们,不仅是因为当年说过不会翻旧账的话,更主要的是,因为有这些把柄,他可以逼迫钱谦益等人在将来一些重大的事情上妥协,是钱谦益的利用价值让朱慈放过了他们,要不然朱慈就算耍无赖也要让大明的国库在多上个几百万两银子。

    要知道,因为大明制度的特性,中兴元年之前,大明的官员是无人不贪,个个都是肥得流油的‘肥羊’,他们贪污受贿的手段层出不穷,虽然不可能有如当年太监刘瑾那般,一人就搜刮了上亿两银子的财产,但几十万,一百多万两这样的还是普遍的,二十几个重臣,真要抄起家来,区区几百万两银子还不是手到擒来。

    京城这边动手的同时,朱慈也下旨控制扬州和苏州的第三军,第四军动手,按照账本上的目录,擒抓所有牵扯进来的客商,地主豪强,地方官等等,特别是那些豪强,因为要为下一步改革做铺垫,必须尽可能的削弱豪强们的实力,朱慈暗暗给了黄得功和阎应元指示,让他们尽可能的将沿海的豪强们拉进这个漩涡里。

    第三军,第四军连同数千锦衣卫,以扬州和苏州为中心,迅速横扫江淮江南沿海各地,无数地方官和乡绅豪强被抄家入狱,最严重的两大盐政司,大到盐运使,小到几乎所有的小吏差役全部没能逃过。

    最后,数十勋贵,两百多地方官,六百多大小商户,八百多各级乡绅豪强,总共近两千户被查,足足四万多人被牵连,过程中,因为抵抗,更造成了十万人的死伤,大都是那些乡绅豪强的家丁护卫,经此一役,沿海四省的乡绅豪强元气大伤。

    消息一出,震惊天下!

    百姓们议论纷纷,原本这么多人遭难,不少百姓不免生出一些同情心,但在看到大明日报上所报道所查抄出的财物总额时,一个个立刻就闭嘴了,转而变成破口大骂。

    “总价值一亿四千二百七十二万两白银,果然是一群肥得走路油都会流出来的‘肥羊’啊!”朱慈坐在龙椅上,看着应龙军和锦衣卫呈上来的奏报,震惊之余又有些愤怒。

    小宫女兰香正沏好了一盏茶捧来给朱慈饮用,陡然听到这么多银子也被惊得手一抖,手中捧着的杯子啪的一声掉在地上。

    还没等小宫女请罪,朱慈便摆了摆手让她退下去。

    “海棠,朕火气大,你过来帮朕舒舒气!”朱慈咬着牙对着不远处的海棠说道。

    小宫女立刻走了过来,帮朱慈抚胸暗背,不一会兰香又沏了一盏可以清心静气的茶过来,朱慈喝了几口之后才感觉气消了不少。

    一亿四千二百七十二万两白银,折合两千户,平均每户七万两白银,这并不多,虽说万两家财便算富豪,许多户其实只抄出了几百一千两这样,但毕竟还有那些真正大头的,光是扬州和苏州的七大家族就抄出了价值三千多万两的财物,还有申国公和定国公两个和当年魏国公府一样从洪武年间就传承到现在的家族,虽然他们不如魏国公府富裕,但两个近三百年下来的家族也抄出了价值近六百万两的家财,另外的勋贵豪强地方官们也不少,最次也也有两万两。

    明有正德处置太监刘瑾,从刘瑾家中一下子就抄出了价值过亿两白银的家财,史上的满清更是出了一个和,嘉庆皇帝一抄更弄出了价值过八亿两的财物,朱慈抄了两千多户才弄了一亿四千多万两,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也够大明国库瞬间爆棚了。

    有银子在手,朱慈的底气也足了,准备着手下一步的大动作。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 清洗之后

    “启禀皇上,没有找到福王的踪迹!”锦衣卫指挥使彭程走进御书房禀报道。

    “继续找,不惜一切代价。”朱慈面色有些阴沉道。

    “遵旨!”彭程领命后就要退出去。

    “等等!”朱慈突然又叫住了彭程。

    彭程立刻转身回来,恭敬的站在那里,等候朱慈的吩咐。

    朱慈手指轻轻敲击龙椅上面的龙首。

    在应龙军前往扬州和苏州对盐政进行清洗之前,朱慈便已经派锦衣卫密探在两地刺探情报两个月之久,曾有锦衣卫密探无意中发现福王出现在苏州,并跟三大家族和苏州巡抚均有联系。这一点,在前些天对苏州三大家族和苏州巡抚的审问中得到证实,不仅如此,还得知了三大家族每家曾给过福王十五万两银子的财物。

    朱慈当时便意识到福王可能有谋反之意,看来当年他带着周太后平安南下登基,福王并没有甘心,必然一直在伺机重新夺取皇位。

    为了搜集到福王想谋反的证据,朱慈下旨让锦衣卫派密探暗中跟踪监视福王的一举一动。

    福王家族是由当年万皇帝的宠妃郑贵妃的儿子老福王朱常洵建立的,因为万当年胡闹的愿意,福王家族自受封洛阳开始便富霸洛阳,光名下的田地就有五万顷,为代藩王之最,数十年下来,老福王暗中藏有的财富和势力绝对不容小觑。

    传言,当年李自成攻破洛阳的时候,老福王暗中建立的势力本有能力将他连同当今福王一同带出洛阳的,奈何当年老福王实在是太胖了足足三百多斤的身体大大限制了他的行动,也大大限制了整个福王家族的逃跑速度,怎么逃都逃不过李自成追兵的追击。

    或许当时老福王实在太累了,也清楚自己在这么拖累下去,全家都要跟着他一起死,便极为果断的舍弃了自己,单单让死士带着儿子福王和家族逃跑,老福王因此才被李自成擒获的。

    试想,若是当年老福王没有那么胖,成功逃出洛阳的话,史上就没有李自成在洛阳煮的那锅震惊天下的‘福禄羹’了。

    言归正传,总而言之,福王家族暗中的势力和拥有的财富绝对不容小觑,当中福王朱由崧正是可以靠着这些资本给予他的底气,一直在暗中等待一个可以让他重新夺取大明江山登上梦寐以求的皇位的时机。

    “既然朱由崧那头肥猪不甘心,一直在暗中图谋不轨,想谋夺朕的皇位,那朕就成全他,彭程,朕命你找到福王之后不必将他带回南京,直接在外面结果了他!”朱慈双眼微眯,杀机毕露。

    原本福王若是好好的住在一地的话,朱慈就算想杀了福王,没有绝对能证明福王谋反的证据他还真不好动手,现在不同了,福王暗中隐逸,正好也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

    “遵旨!”锦衣卫指挥使彭程身体微微一震,拱手退了出去。

    御书房再次静了下来,朱慈继续对私盐案的后续处理。

    因为这次私盐案牵涉出了太多的人,四万应龙军和数千锦衣卫横扫沿海,足足抓了四万多人,各地牢房都装不下了,朱慈下旨,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足足处理了一个多月才处理完。

    接下来便是重新派人接手因为大清洗而空出来的职位。

    连同两大盐政司的官员在内,各地加起来,朝廷足足要派二百四十余名官员接任。

    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朱慈登基一年多,虽然早就下了开科取士的圣旨,但这种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做成的,各地学子也要时间赶来京城参加会考,大约需要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才能正式开考。

    经过与内阁的商量,几乎是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吏部忙上忙下近十天才拟定好了就任的名单,勉强解决了这件事情。

    重新派遣了盐运使之后,朱慈紧接着又下旨对现有的盐政进行了改革,取消原先的盐引制度,改为直接在生产之时抽税,并加强监督,尽量做到透明化,尽量做到对每一斤盐的产出都有记录。

    同时,为了在不损失朝廷赋税的情况下降低盐价,朱慈直接在产盐的成本上下功夫,用大规模开辟‘盐田’晒盐的方法取代传统的煮盐,并按照记忆所知的写下了从如何开辟‘盐田’到如何引海水晒出海盐的过程下了下来,让两大盐政司着手实验。

    虽然说煮盐一旦被大规模晒盐所取代,必然会损害沿海许多以煮盐为生的百姓的利益,但为了整个大明更多百姓的利益,朱慈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朱慈这次清洗盐政,查办两千多户大小商户豪强等,除了银钱外,还总共查抄上来了近十万顷良田,到时候正式取消煮盐的时候,给所有盐户都发一些田地耕种便可。

    清洗了盐政得到了一亿四千二百多万两的‘脏银’,如今大明国库丰盈,朱慈底气冲足,准备开始将下一步的改革提上日程。

    下一步将取消对所有士族宗室豪强的特权,对他们也如同对普通百姓一般,同样进行抽税,如此一来,大明每年将又会多出近两千五百万两的税收,朱慈绝不可能放过。

    而且,这还不单单只是关乎国库收入的事情,更关乎大明国运,为什么这么说,总所周知,华夏史上每代王朝王朝的覆灭,终其原因除了因为后期官员**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每一代王朝发展到了后期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严重的土地兼并,特别是集中在那些拥有用不纳税特权的宗室士族乡绅豪强们手中,这样一来,拥有土地的普通百姓少了,朝廷能收到的税也就少了,朝廷收不到税,不能支持朝廷的运转,便只能不断加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而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地主豪强们无时无刻不在兼并土地,天下土地有限,越来越多的聚集到那些拥有特权不用交税的人手中,交税的土地越来越少,朝廷为了维持运转便不断对拥有土地的普通百姓加税,普通百姓不仅要时刻提防特权阶级对他们土地的兼并,还要年年面对朝廷的逼迫。

    每当普通百姓失去土地的时候,为了生存,他们便只能租种地主豪强们的土地,而地主豪强们的土地税率是极高的,几乎全都是二税一,甚至三税二,四税三的地步,一般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的百姓每年所得几乎只堪堪够一家人生存,这还是丰年的情况下,若是遇到灾年,便只能卖儿卖女了。

    若是灾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