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逆明1644 >

第356章

逆明1644-第356章

小说: 逆明164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是向扶持道家?”李岩颇有几分确定的道。

    朱慈踉摇了摇头道:“是,但也不是!”

    这一句话,当即将李岩说蒙了,什么叫做是但也不是,李岩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看向朱慈踉,等待朱慈踉说出解释。

    朱慈踉说道:“道家多讲究无为而治,过于崇尚天道自然,而且缺少教化人心的教义,不以引导百姓向善为主,若不有所改善的话,无法承担那项重任。”

    李岩当即明了,问道:“那皇上打算如何改善?”

    “朕认为,儒道本一家!”朱慈踉说道。

    道家乃中原传统教派,具体诞生于什么年但,无从得知,很很清楚的是,道家现世的时间极为久远。而儒学传自孔子,有教化人礼义廉耻的道义,华夏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文明之邦,很大程度上便是儒学教化的缘故,道家缺少的本就是教化百姓的教义,儒学的礼义廉耻等正合,可以说道儒结合乃天作之合。

    李岩震惊,儒道本一家,这么说的话,皇上想要将儒学与道教合并!

    此时此刻,李岩心里的简直如滔天巨浪,话说他也是自小数度儒学圣贤书长大,也算儒学的一员,或者说,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可以算是儒学的一员,而道家,在他的印象当中,唯有道观,李岩一时想不通两者究竟有什么共通的地方。

    虽然无法理解,不过李岩也看得出这其中对大明的益处,他虽然也是儒生,但不会因此反对,更不会因此觉得这是犹如孔子圣人。

    “皇上圣明,臣支持皇上!”李岩坚定的说道。

    辅助朱慈踉这么长的时间了,李岩对朱慈踉还是很了解的,知道朱慈踉没有很大的把握,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出来,既然说了,就一定有不少成功的机会。

    然而,该说的李岩依旧要说:“臣不知道皇上打算如何实施,可是皇上,一旦开启,这过程中必然困难重重,稍微出点差错便有可能引起全国儒生的反对,到时候怕是多生事端。”

    “若此事由皇上牵头,成则矣,不成便会打击皇上的威望,对皇上的不利,臣不才,愿意牵此头,万死无悔!”李岩极为忠心的说道。

    李岩一番忠心的表态,让朱慈踉心下感动。

    朱慈踉笑道:“爱卿多虑了,爱卿能够支持朕,令朕无比欣慰。不过爱卿放心,朕的策略不需要任何人出头,也没有多少风险,不管是道家还是儒生都会自己打心里任何,到时候只要朝廷一纸文书宣示,道家和儒教自会合并。”

    朱慈踉的信心让李岩颇有些不敢置信。

    “皇上大才,何等策略,可否现在告知微臣?”李岩有些心痒的问道。

    李岩虽然自负自己的才干,但在合并道家和儒教这件事情上,他却根本想不出究竟该如何做法,如今朱慈踉这么自信,他心里的震动很大,对朱慈踉更加佩服了。

    朱慈踉神秘一笑说道:“现在还不能完全告诉爱卿,不过朕可以透露一二,朕将从中原流传的不少上古神话传说着手。”

    从上古神话传说入手?

    李岩一头雾水,依旧想不出各所以然来。

    虽然很想知道朱慈踉究竟具体的策略是什么,但朱慈踉刚才既然说了现在还不能告诉他,那么他也不便多问出来,一切顺其自然,相信等皇上觉得时间到了,自会告诉他,而这个时间,他坚信不会太久,他只需要做好准备即可。

    自佛入中原,近两千年以来,道家在名望等各方面上,始终被佛家压上一头,可是今日,李岩可以预见,这必将是道家的转折点,道学今后崛起是必然。

    ………

    李岩走后,朱慈踉又招来了广报司的钱不缺。

    钱不缺是刘泽清的女婿,同时也是当初刘泽清麾下一名重要谋士,朱慈踉当年从北京城突破李自成重重拦截南下,到达山东的时候,顺道灭掉了山东总兵刘泽清,也是在那个时候,招降了钱不缺。

    在朱慈踉眼里,钱不缺此人有一定的聪明才智,但贪生怕死,只要捏着他的小命,他便百分之一百的听话,不会有任何反抗。

    九年的时间,自广报司成立,钱不缺便任广报司司长,掌管大明日报的发行,根据朱慈踉的要求,书写大明日报上的很多文章,一定程度上他是朱慈踉意志的代言人。

    钱不缺很清楚自己的作用,更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虽然他有些贪财,可是从来不敢在大明日报上动半点小心思,就算有人拿着大量的钱财来贿赂他做什么事情,他第一件事做的便是收下钱财,而后立刻将钱财交给朱慈踉,当然,一些次要的贿赂,无关紧要,他还是会偷偷摸摸塞进自己的腰包的,这一点上,其实朱慈踉都知道,大明朱慈踉却从不说什么。

    朱慈踉此刻需要的是一个能编写文章,但同时又嘴巴紧,非常听话的人,钱不缺无疑很合适。

    朱慈踉曾说要从远古神话着手改革道教。在朱慈踉眼中,所谓教派靠的是能够让人相信他们所说的,重在一个‘信’字,所谓‘信道’‘信佛’还有域外的其他‘信’。

    而教派如何传承,又如何让人信,关键又在于‘经书’。不管是佛,清真,基嘟,还是别的什么教派,都有自己的经书,有了经书,再加上人为的传教,所以才有‘教化’让人信服的作用。说起来其实道教也有自己的道经,奈何道经多以炼丹,自然之类的为主,在教化和引人方面太大的不足了。

    朱慈踉要从远古神话着手改革道教,名面上来说形同重新编写一本道经出来。

    当然,朱慈踉不打算如大多数教派那样在道经当中弄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出来,他看上的是‘信’字,他要弄一本能让人一看就下意识的相信里面所说的书籍出来。

    如此,朱慈踉想到了后世的洪荒类小说,他要从这方面着手让东方远古神话在大明崛起,让所有人都‘信’!

    只有让所有人都‘信’了之后,才能在其中操作一些东西,达到某些目的。

    至于最终出来之后究竟能不能够让人信,这一点上朱慈踉一点都不担心,不仅是对东方神话博大精深有信心,更对后世精彩绝伦的洪荒小说情节有信心。

    “钱不缺,今后每日下早朝你便来御书房,一段时间内,朕有事情让你去做。”朱慈踉平静的对着钱不缺说道。

    “是,皇上,微臣遵旨!”钱不缺心里惊骇,他想不到皇上有什么事情教给他做,要让他每日都来御书房,不过这是千载难逢的每日与皇上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跟天上掉馅饼一样,只要他表现好了,赏赐和升官发财一定都不在话下。

    钱不缺的心瞬间火热了起来。

    “不知皇上要吩咐何事?微臣哪怕粉身碎骨也一定要为皇上做好。”钱不缺赶紧问道。

    朱慈踉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让内侍搬来座椅,就放在御书房内左侧。

    座椅上面有文房四宝。

    “去那里坐吧。”朱慈踉淡淡的说道。

    钱不缺受宠若惊,但既然是皇上吩咐的,就不需要他多想。

    当钱不缺坐好之后,朱慈踉才说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朕近日想写一些东西,编写文章之事你最在行,朕会每日说出一些情节,你带回去之后,用做让人相信和震撼的方式表达出来,朕要记住,没有朕的吩咐,不可让任何人知道此事,包括你的家人,过程中一旦出了什么差错,抄家灭族朕不会手软,当然,要是做好了,朕也将重重有赏!”

    朱慈踉越是说道后面,杀机越重!

    钱不缺额头上布满了冷汗,这关乎到他全家,不,是全族的性命!果然,皇上吩咐的事情,都没那么好做,不过,钱不缺咬了咬牙,神情坚定,不过皇上既然找到了他,便是相信他,而且他一定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为了升官发财,他没有退路。

    “臣必不会让皇上失望!”钱不缺坚定的说道,随即握紧毛笔,做好准备。

    朱慈踉看了一眼已经准备好了的钱不缺,伸手拿起一本奏折批阅的同时,缓缓开口说道:

    “鸿蒙初判,混沌未开………”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钱不缺每日来御书房,朱慈踉从鸿蒙紫气和天道的诞生,讲到盘古出世,开天辟地。鸿钧,三清,女娲等主角相继出世,紧接着三族大战,龙凤之劫,而后巫妖崛起,女娲造人,圣人出世,巫妖两族两败俱伤之后,随即人族崛起,三皇五帝,大禹治水,封神大战,春秋战国,孔子出世,以礼义廉耻教化世人等等…

    为了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孔子让朱慈踉说成了道家中的一圣,人都说孔子圣人,孔子圣人,朱慈踉就真的将其说成了圣人,重点讲述了礼义廉耻的重要性,隐晦的阐述儒也是道的基本‘事实’。

    剧情精彩绝伦,以至于钱不缺都从开始的有些忐忑,逐渐沉迷其中,自己都深信不疑,每日如朝圣一般,万分诚恳的根据朱慈踉述说的剧情,将洪荒一书编写下去。

    “我大明所在便是‘东胜神州’,有天地的造化,是文明的发源地……”书写当中,钱不缺喃喃道。

    “原来孔子圣人是应了天道气运而出,教化世人懂得礼义廉耻,完善文明…”

    “儒家也是‘道’的一部分…”

    (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七章 满人俘虏回归大清之路(一)

    为道教编写的洪荒经书在进行,如今朱慈踉已经将全部的情节都告诉了钱不缺,现在钱不缺不需要每日来到御书房了,而是在家里闭门不出,整日根据大致情节慢慢编写出整部书籍,这时间不会短,至少一年半载。

    当然,朱慈踉也不着急,他之所以要深固东方远古神话,扶持道家,最多的是为了中东和欧洲的那些教派准备的,而现在大明的兵锋暂时还不会指向那个地方,所以慢慢来。

    当务之急,是要处理满人俘虏之事。

    此刻已经是十月十七日了,多尔衮派来使臣洽谈换回满人俘虏的事情,朱慈踉早就知道了,而满人使臣也将在三日后抵达南京城。

    满人会在这个时候到来,大致在朱慈踉的意料之内。

    多尔衮攻灭波斯帝国,必然能筹集不少财物,而他当初给多尔衮的期限便是今年年底,过了今年,便不是一亿两白银的事情了,而是会每日加上不少利息。

    满族人口稀少,多尔衮断然不可能放弃这多达二十万的满人俘虏,他甚至比任何人都希望二十万满人俘虏能够回归,所以只要有能力,多尔衮不会拖延。

    其实,经过了四年多的时间,当初仅有十九万多的满人俘虏,如今已经成长到了差不多二十三万的地步。

    大明当年是将他们俘虏了,并且让他们在陕西黄河边上种树,以种树换取生存的粮食,生活艰苦是艰苦了一些,不过所有满人努力之下,倒也让他们换取到足够存活的粮食,鲜少有人会被饿死,而且因为四年多不需要参加任何战争,满人的人口稳步增长了一些,原先那些未满十四岁的满人男子也都成年了,朱慈踉虽然没有问过成年满人男子的具体数量,但估计不会低于一万五千人,而且每年还会多三千人出来。

    多尔衮身边有五十来万满族人口,每年能为多尔衮增加七千成年满人男子充入八旗,若是在多这将近二十三万人口,那么满族的人口便会恢复到接近八十万的地步,每年能为多尔衮增加一万成年满人男子,对满八旗实力的提升将是质的变化。

    经过足足二十日的路途,多尔衮派来的大清使臣济哈尔终于来到了长江北岸,即将渡江后进入南京城。

    看着眼前的滚滚长江,浩荡的气势扑面而来,不愧为中原第一大江河,济哈尔心里不由得有些叹息。想当初大清第一次举八十万大军南下,几乎就要打到这里,可惜最终在徐州城失败了。若是当初大清成功攻下徐州,擒获大明皇帝,大清不仅能兵临江边,甚至能够趁势渡江灭了当初的南明,一统这万里锦绣江山,可惜,终究是可惜啊!此刻的大明…

    呵呵,济哈尔突然苦笑了一声出来,此刻的大明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大明了。

    从伊斯法罕到大明新疆,再过蒙古进入关内,一路行来大明的繁华已经出乎他的意料,百姓安居乐业,每个城池都显得极为热闹,人来人往,百姓身上的穿着更比当初好多不知道多少倍,许多普通百姓的身上都看到了丝绸,这是普通百姓啊,要知道,丝绸可是极贵的,当初也只有两天千亩以上的大地主都钱穿,可是现在大明竟然连普通百姓都穿起了丝绸,就从这穿着上也能看到大明普通百姓的生活,至少绝不可能缺衣少食。

    渡过黄河之后,从洛阳开始,济哈尔看到了大明已经修到洛阳的水泥路,平坦而宽阔。济哈尔不知道什么是水泥,他只知道马蹄踏在上面连印子都不起,他甚至亲自用手试过,路面竟然坚硬如石头。

    济哈尔无比震撼了,听说这样的水泥路是从南京城修来的,岂不是有两千里的距离了?

    难道短短几年,大清才重新崛起,大明却已经如此强大了吗?

    济哈尔不禁有些茫然,摄政王虽然雄才大略,可是遵照如今大明的发展,大清就算打回来,还有可能击败大明,重新夺回满洲祖地,甚至灭掉大明报举族西迁之仇吗?

    看到大明如今的发展,济哈尔对此已经没有丝毫的信心了。

    遥看江面左边,一幕令济哈尔更加震撼的画面出现了。

    他看到大约数百米之外,大明似乎在修一座横跨滚滚长江的桥梁,而且已经修了大半,许多工匠和苦力密密麻麻的在上面忙碌,一根一根巨大的‘石柱’在江水中耸起,支撑着巨大的钢铁桥梁。

    这,这………大明是怎么做到的,堪称神迹!

    此时此刻,济哈尔已经彻底沉默了,甚久不发一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请登船吧!”跟随济哈尔的一名大明小将一路看着济哈尔的震撼,神情中透着浓浓的鄙视。当年满人何等狂妄自大,现在他们也有今天,被我大明打得如丧家之犬,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