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191章

重铸清华-第191章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χ霉袢チ恕

    恭亲王也是被弄得灰头土脸,他虽然敢于任事,但是极度讲究面子,这也是满人的通病,董元醇自然不是他授意上的折子,可这么一下,“简派亲王一二人,”如今未入顾命的亲王,自然是他恭亲王独一份,一下子就是众矢之的,恭亲王不喜和人撕破面子,这下子自己个在行在实在是尴尬极了,次日朝见皇帝的时候,还被肃顺好好刺了几句,脸上红白一片做声不得,没几日就离了行在返京预备皇帝和大行皇帝回銮的事宜。行在等人议论了些日子,见到顾命大臣们稳妥若泰山,些许的杂声也就平息了。

    。。。。

    “好生一张利嘴啊,”皇太后淡然放下明发的谕旨,肃顺内心险恶,一番谕旨说的自己面红耳赤的,“也罢,皇帝在他们的手上,我鞭长莫及,只好先忍下了,”没想到自己已经展露出极好的政治手段,肃顺仍然是不肯和自己分享权力,那说不得只好等回銮再说了,“叫周祖培也先歇着,等回銮再说吧。”

    “是,董元醇已经出京了。”德龄回道。

    董元醇被以“言语不端”的罪名免去御史之职,任庆元县县令,皇太后点点头,“告诉他,且忍耐几日,日后本宫必然有答复给他。”

    “喳。”

    “还有,让六爷告诉胜保,叫他去行在!”皇太后站了起来,手里拈着佛珠,“催一下驾,我有些想皇帝了。”

    就在这外驰内张的局面中,奉准到行在叩谒梓宫的胜保,仪从烜赫地到了热河。

    胜保也是大行皇帝所特别赏识的一个人,却也是肃顺所忌惮的一个人。他姓苏完派尔佳氏,字克斋,隶属于镶白旗,原是举人出身,却由顺天府教授升迁为詹事府赞善,成了翰林。咸丰二年,由文转武,在安徽、河南很打了几个胜仗,赏花翎赏黄马褂、赏“巴图鲁”名号,凡是一个武官所能得到的荣宠,很快地都有了。

    到咸丰三年七月,怀庆解围,胜保乘胜追击,由河南入山西,克复洪洞、平阳,被授为“钦差大臣”,代替大学士讷尔经额督师,节制各路,特赐康熙朝的“神雀刀”,等于尚方宝剑,二品的副将以下,贻误军情的,可以先斩后奏。这时胜保才三十岁,踌躇满志之余,刻了两方闲章,自鸣得急,一方的印文是“十五入泮宫,二十入词林,三十为大将”,另一方配合他的姓和“克斋”的别号,想了双关的四个字:“我战则克”,但山东人不以为然,不叫他胜保,叫他“败保”。

    到了英法联军内犯,僧格林沁和胜保督师力保京畿,八里桥一仗,胜保负伤,但到底是胜了,这就更是威风赫赫了。

    就在办理“抚局”的那一段期间,胜保跟恭王拉上了关系,文祥与朱学勤定计,把他从前方找了回来,目的就是要他到热河来示威。肃顺最看不起他们自己满洲人,但对胜保却不敢小觑。当然,比起那些昏聩糊涂的八旗贵族来,胜保可以算得文武全才,令肃顺不能不另眼相看。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胜保以年羹尧自命,骄恣跋扈,根本就没有把载垣、端华、肃顺这一班人放在眼里,如果敷衍得不好,他是什么令人难堪的事都做得出来的。(未完待续。)

    ps:  月票月票。

十五、倡议垂帘(完)

    因此,胜保一到热河,气派排场比恭王还大,随带五百亲兵,层层护卫,等于在天子脚下设置了钦差大臣的行辕。亲贵大臣,是肃顺一派的,自然要假以词色,是恭王那面的,更对他寄以莫大的期望,刻意交欢,异常尊敬。

    一到的那天,照规矩不投行馆,先赴宫门,递折请安,然后由礼部及内务府官员带领,到澹泊敬诚殿叩谒梓宫,少不得有一场痛哭。等一回行馆,还来不及换衣服,就有贵客来访,一直应酬到深夜,还有一位最要紧的访客要接见。

    这位访客就是曹毓瑛。他知道胜保的脾气,虽在深夜,却以公服拜谒,一见了面,以属下的身分行堂参的大礼。胜保学年羹尧的派头,对红顶子的武官,颐指气使,视为仆役,但对幕宾却特别客气,因此对曹毓瑛的大礼,避而不受,结果曹毓瑛给他请了个“双安”,他还了一揖。接着请客人换了便衣,延入小客厅,置酒密谈。

    当然是从行程谈起,胜保告诉曹毓瑛,他出京的时候,恭王还未回京,但在旅途相遇,曾作了长夜之谈。又说:“恭王特别关照,说到了行在,不妨听从老兄的指点。一介武夫,别无所长,只略读了几句书,还知道敬礼天下士而已!”说着,扶一扶他那副盖了半边脸的大墨镜,拈着八字胡髭,哈哈大笑。

    曹毓瑛不敢因为他这副仿佛十分豪放的神态,便加轻慢,依然诚惶诚恐地答道:“胜大人言重了。倘蒙垂询,知无不言。”

    “彼此,彼此。”胜保接着又说,“今儿我一到,就看到了那通痛斥董元醇的明发。肃六也太过分了,这把皇上放在火上烤啊,皇太后可还在呢!”

    “是。”曹毓瑛答应着,同时在考虑,下面该说些什么。

    不容他开口,胜保口风一变:“不过,董元醇也实在该痛斥!那种文字,也可以上达天听吗?”

    一听这话,曹毓瑛便随口恭维了一句:“那自然不能跟胜大人的奏议相比。”

    胜保的重要奏议,一向自己动手,曹毓瑛这句恭维,恰是投其所好,所以大为高兴,“垂帘之议,亦未尝不可行,我瞧着也行。”他大声地说,“只看什么人说这话,话说得如何?”

    听他的口风,大有跃跃欲试的意味,但怕他也象董元醇那样,不理会时机如何,贸贸然陈奏,反又为皇太后带来一个难题,所以曹毓瑛想了一下,这样回答:“此是国之大计,非中外物望所系的重臣,不宜建言,言亦无益,不过愚见以为,总要等回了城,才谈得到此。”

    “嗯,嗯!”胜保点点头说,“这原是宜缓不宜急的事。倘非计出万全,不宜轻举妄动。”

    “是!足见胜大人老成谋国,真是不负先帝特达之知。”

    胜保微微一笑,表示谦谢,然后换了个话题,谈到顾命八大臣的一切作为。曹毓瑛也就把他的所见所闻,用平静的口气,谈了许多,胜保持杯倾听,不时轻击着大理石的桌面,显得颇为踌躇似地。

    等他讲完,胜保说道:“顾命本为祖制,但弄成今日的局面,为先帝始料所不及。我辱蒙先帝见知,手诏奖许,晓得我‘赤心为国’,自然不能坐视。”说到这里,站起身来,踱了两步,取出一个碧绿的翡翠鼻烟壶,拈了一撮鼻烟,使劲吸着。

    曹毓瑛没有说话,只视线始终缭绕在他左右,等候他作成重大的决定。

    “此时还未可效鬻拳之所为。因为八臣的逆踰,到底未彰。琢翁,”胜保问道,“你以为如何?”

    鬻拳是春秋楚国的大夫,曾作兵谏,胜保用这个典故,表示他还不愿运用武力来改变政局,曹毓瑛虽不同意他所说的“逆踰未彰”的理由,但不用兵谏的宗旨,他是完全赞成的。

    于是,他从容答道:“胜大人见得极是。此时若有举动,只恐惊了圣驾,回城的日子有变化,反而不妙。再则虎豹在山,尽不妨谋定后动。否则……。”

    曹毓瑛没有再说下去,胜保也不追问,他们已默喻到一重关碍,就此时来说,肃顺到底大权在握,逼得急了,可以消除胜保的兵权,岂非弄巧成拙?

    “好在回城的日子也快了,眼前他们总还不至于明目张胆,有所图谋。”胜保停了一下,把那副大墨镜取了下来,瞪着眼又说:“有我在,谅他们也不敢有异心!”

    曹毓瑛也觉得胜保此行,虽无举动,亦足以收镇慑之效,但回京以后,还要他出力支持,所以特别点了一句:“胜大人总要等两宫安然回城,才好离京回防。”

    “自然,自然。”

    曹毓瑛又告诉主人,京中亦正在发动垂帘之议,主其事的,似乎是大学士周祖培,他的西席就是近年崛起的名士李慈铭。周祖培请他考证前朝太后称制的故事,李慈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临朝备考录》,列举了汉朝和熹邓皇后,顺烈梁皇后,晋朝的康献褚皇后,宋初辽国的睿智萧皇后,懿仁皇后,宋朝的章献刘皇后,光献曹太后,宣仁高太后,一共八位的故事,作为垂帘之议的根据。

    “这好玩得很!”胜保笑道,“连《坐宫盗令》的萧太后也搬出来了!”(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啦。。。。

十六、生死茫茫(一)

    皇太后和顾命大臣的第一次斗法以顾命大臣全面胜利告终,试探性出招的皇太后被顾命大臣的猛烈反击弄慌了神,蜷缩在储秀宫不再肆意妄为,肃顺三人越发得意了起来,气焰嚣张,一应军国大事不容许任何人插手,都是几个人关上门商议办了,再送交皇帝用印,皇帝原本就是有些不喜肃顺等人,如今只是用印,不来烦扰自己,更是欢喜无限,一应用印都是极为干脆利落的,肃顺问过钦天监,九月初三是最好的日子,禀告了皇帝,准备梓宫这日出发,小皇帝自然没有不可的意思,他实在是呆烦了热河避暑山庄,潜意识里对着肃顺等人的畏惧,也想着有生身母亲在边上才有些仰仗,自然就同意了。

    九月初三日,穿过早膳,敬事房总管太监来请驾,到澹泊敬诚殿行启灵礼。小皇帝奠酒举哀,撤去几筵,由肃顺亲自指挥,把梓宫请到一百二十八名伕子所抬的“大杠”上,然后御前大臣醇亲王和景寿,引领着小皇帝到行宫大门的丽正门前恭候,等梓宫经过,率领文武百官跪送上道。这时贵太妃的黑布轿,已在行宫侧门等候,小皇帝依旧跟着贵太妃一起,由间道疾行,先到喀拉河屯行宫,匆匆传过午膳,由景寿陪着,乘轿到“芦殿”——席棚搭盖,专为停奉梓宫之用的简陋殿廷,奠了奶茶,依旧回到喀拉河屯行宫。

    。。。。

    “娘娘,行在那边,传来小心,军机里头,肃顺似乎要扬言把大行皇帝赐给您的印章收回呢,”皇太后刚刚下了轿辇,德龄就在身边说了这么一句。

    皇太后看着圆明园的大宫门,心里唏嘘不已,未曾想一年未到,重返西郊。已然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听到德龄说的话,皇太后微微摇头,“肃顺不会这么不理智。他虽然跋扈,脑子可还是在的,印章是大行皇帝赐给我的,我是皇帝的生母,如今是皇太后。”杏贞就着安德海的手慢慢走入圆明园,“他拿着皇帝的谕旨让我缴还印玺?这欲置皇帝于何地?”这可是不孝的行为,而且还是摆在明面上的,为世人所诟病的不孝,就算皇帝如今没法治他,将来亲政,谁都不会给他说好话,肃顺但凡有智商,就不会做这样的事儿,“他若是真的如此叫嚣。也不过是为了向本宫示威,他有这个手腕,能够让本宫碰一鼻子灰罢了。”

    “六爷已经回京了,要不要请六爷来商量商量?”安德海如今也历练出来了,不是政事上懵懂的菜鸟。

    杏贞点点头,一番懒懒的样子,似乎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也不必见面说话了,德龄你多辛苦些,多跑几趟吧。如今皇帝和梓宫马上回銮了,我的心里啊,也没什么想法,就先等他们回来了。再看吧。”

    “喳。”

    “娘娘咱们住哪里?”原本不说话只是打量着圆明园景色的冯婉贞开口说道,“呵呵,你先逛一逛,”皇太后拍拍冯婉贞的手,怜爱的笑道,“看看那里中意了。就住哪里,也没必要就跟着我住,免得拘了你,让你不自在。”

    。。。

    “皇太后御圆明园了,”载垣喃喃自语,对着肃顺笑道,“这是怎么回事?”

    杜翰拿着扇子扇风,肃顺满不在乎,“估摸着是被我的那话吓到了。”

    “老六,”端华放下盖碗,语气有些紧张,他告诫地对着肃顺说道,“那话可不能当真,万一皇太后气出个好歹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杜翰也点头,“是啊,中堂,顾命大臣已然是中外侧目,若是再去逼迫皇太后,皇上心里必然会存了芥蒂,前车之鉴,不能不防啊。”杜翰虽然说的晦涩,但是大家都知道是康熙朝的前车之鉴。

    焦祐瀛也正欲劝解,“好了,我岂是那样不知轻重的人,”肃顺微微一笑,自古胜利者对着手下败将都是向来很宽容的,或者说,觉得和自己不对等的对手都是非常具有胜利者的怜悯心,“只不过想让皇太后识相一点,这话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肃顺放下手里的折子,那里头写的是僧格林沁恭请圣安,想前来行在的折子,“让她明白一些,如何好好颐养天年,如今看来这话说的样子不错,太后娘娘识趣地去了圆明园,也是觉得不该在皇帝回銮登极的时候闹什么幺蛾子,这便是极好。”肃顺精神抖擞,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祺祥改元,新帝登极,国朝又是一番新的景象,正是君臣同心戮力,开天辟地的好时候来了!”

    北国的节气还是散布着夏日就缱绻不肯离去的暑热,只是有些秋风微起,节近重阳,福海里头的荷叶渐残,莲肉饱实,引得在左近当差的太监垂涎不已,海边的香樟树被热气蒸发的恹恹的,宽宽的树叶无力的卷曲在褐色的树枝旁,花圃植着紫玉兰含苞隐在宽阔扁长的叶里,欲开未开,待时而动,正是初秋极好的季节,湛蓝的天空映照之下的福海波光粼粼,阳光荡起了片片碎金,几扁小舟泛在福海之上,不远处传来清脆愉快的歌声,是冯婉贞唱的小曲儿。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杏贞坐在小舟上,听着冯婉贞的歌声,吹着微风,郁结的心情终于发散了些出来,冯婉贞一曲歌罢,杏贞不由得颔首,“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实在是精妙,罗隐此诗深得吾意!”

    “罗隐得皇太后一语褒奖,真是他八辈子修来的福分,”持桨的安德海连忙凑趣,“何不招他来,好好给咱们娘娘做几首上好的诗?”

    杏贞哈哈大笑,边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