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257章

江山战图-第257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员们所穿的官服基本上都一样,而品级高低的区别在配饰物品,比如侍中、中书令、左右骑散常侍等八位相国级官员,他们所戴的进贤冠上会配有貂尾,史称八貂,而普通五品以上的官员则没有。

    张铉是五品武将,他的官服要比文官简单得多,头带笼冠,外穿绛纱袍,腰束革带,佩水苍玉和玉首剑,脚穿乌皮靴,显得十分干练精神。

    “将军!”

    一名亲兵飞奔进来,心急火燎道:“外面有很多上朝的官员了。”

    “急什么?”

    张铉瞪了他一眼,现在才五更正,也就是凌晨四点,离开朝还有一个半小时,他去皇城最多半小时,去那么早做什么?

    其实张铉也知道,很多朝臣早早去朝房,也是利用这段上朝前的时间交流一下信息,辨识朝廷风向,在重大军国议政时,天子也会暗示近臣利用这个时段替自己表态,所以这个时段对于一些老官僚极为重要,很多重大议政前夜,高官们就直接睡在朝房内。

    不过对于张铉而言,今天重要的不是上朝,而是朝会后的述职。

    尽管还有三刻钟,还是匆匆吃了一点东西出门了。

    大街上果然已经热闹起来,尽管夜还很黑,但清晨却很凉快,不仅有上朝的官员,还有运货的小贩和进行开店准备的伙计。

    上朝官员主要骑马和坐马车为主,坐马车需要随从护卫,开销巨大,一般只有高官才有条件乘坐,对于普通的中低层官员,只能是骑马。

    张铉虽然带了二十名亲兵入京,但这个时候他不想过于招摇,只带着两名亲兵护卫他去皇城,直走片刻,他们转到了天街大道,上朝的官员更多了。

    天街大道极为宽阔,不亚于长安的朱雀大街,可供五十辆马车同时并行,一辆辆马车在大街上辚辚而行,车辕上挂着橘红色的灯笼,在夜色中格外明亮,上面大多是官职和主人的姓氏,每辆马车都有十几名带刀随从骑马护卫,大街上只听见车轮声和马蹄声,没有高声喧哗,人们都沉默地行路。

    这时,一辆马车驶近张铉身边,车窗开启,露出一张亲切的笑脸,竟然是相国苏威,张铉连忙勒住战马,行礼道:“卑职参见苏相国!”

    苏威笑了笑道:“张将军好像是第一次上朝吧!”

    “正是!”

    “上朝是一件很有意义之事,也有很多学问,需要时间去慢慢摸索体会,日子久了将军就会明白,不过今天将军要述职,我觉得这才是大事,将军准备好了吗?”

    “回禀相国,卑职也是第一次述职,实在不知该准备什么。”

    “这样可不行!”

    苏威温和地笑道:“述职是大事,准备不充分,十分功劳就会减掉五分,准备充分,三分功劳也会变成七分,不可不重视。”

    苏威取出一只卷轴递给他,“这是我准备今天问将军的一些问题,先给将军看看吧!”

    张铉心中感激,连忙接过,又行一礼,“相国恩惠,卑职感激不尽!”

    苏威呵呵一笑,马车缓缓而去,张铉小心将卷轴收进怀中,眺望着马车走远。

    他心里如明镜一般,苏威是看在族孙苏烈的份上才对自己特别关照,或许这就叫官场人脉,张铉自嘲地笑了一声,又继续催马向皇城而去

    (未完待续。)

第393章 初次上朝(下)

    大隋京城的中轴线北起邙山,穿过宫城、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桥,外郭城的定鼎门,往南一直延伸到龙门伊阙,这就是隋帝杨广心中的中轴线,从此都城的中轴线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呼应和互动,从一座城市的地标含义,成为了一个王城的龙脉所在。

    洛阳皇城又叫紫薇城,一座大桥横跨洛水,叫做天津桥,过了天津桥便是皇城正门端门,两边有左右掖门,皇城的中轴线上分布着乾阳殿、大业殿和徽猷殿等三大殿,三大殿后是一条宽百步的横街,将皇城和宫城分开,其中乾阳殿是主殿,朝会一般就在乾阳殿内举行。

    而在三大殿的两边则分布着众多官署,像中书省、内史省、尚书省以及御史台和九寺五监等等,另外还有各大将军府官衙和军队营地。

    上朝时间是卯时一刻,也就是凌晨五点半开始,此时五更将过,卯时未到,乾阳殿广场上聚满了官员,三三两两各自聚在一起闲聊,这也是夏天,到冬天就不会呆在广场上,而是在两侧长廊内等候。

    张铉穿过人群,朝官们大多不认识,这时,张铉忽然看见裴矩,正和几个官员闲聊,恰好裴矩也看了过来,和张铉照了个面,裴矩连忙招招手,“张将军,这边!”

    张铉笑着走了过去,抱拳施礼,“裴公,早!”

    “将军好像是第一次参加朝会,不错!”

    裴矩赞许地打量他一下,又给他介绍身旁几名官员,“我来引见一下,这位是大理寺郑卿君。”

    张铉看了看这位荥阳郑氏家主,也就是官任大理寺卿的郑善果。只见他年约五十岁出头,身材中等,目光冷淡,脸上却堆着假笑,显然对自己并没有兴趣。

    张铉也和他笑着点点头,目光又转向另一人。却是一个身穿魁梧,仪表堂堂的大臣,裴矩给他介绍道:“这位是吏部侍郎杨恭仁。”

    杨恭仁是安德王杨雄的嫡长子,手握吏部大权,算是裴矩的下属,四十岁出头,目光十分清澈,他对张铉笑道:“我还正想找张将军商议一下青州官员任命之事,现在青州那边官员有点乱。到底哪些官职空缺?哪些官员在职?吏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能否请张将军协助理清青州各郡职务?”

    这是张铉一直在回避的问题,不让朝廷主导青州官员任命,尤其是北海、东莱和高密三郡,过去他总是以乱匪未平,难以理清关系为由,一次次成功抵制了朝廷对北海三郡的窥视。

    但随着琅琊郡乱匪被剿灭,他的理由没有了。朝廷也可以正大光明地派遣官员,不过吏部还比较务实。并没有架空自己,而是希望自己和吏部配合,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方案。

    张铉勉强笑道:“协助吏部是我的义务,我会全力以赴做好此事。”

    这时,裴矩拍拍张铉肩膀,带着他走到一旁。低声道:“有两件事我得告诉你,第一件事是朝廷已经取消了齐郡通守一职,裴仁基将出任东平郡太守,从东线进剿瓦岗军,齐郡太守将由杨恭仁担任。”

    张铉顿时吃了一惊。齐郡通守取消,也就意味着青州一带不会再大量驻兵,那自己怎么办?

    裴矩苦笑一声道:“圣上的意思是调你去江淮剿匪——”

    张铉顿时大急,连忙道:“冬天一到,黄河将结冰,河北乱匪就会杀入青州,青州没有军队怎么行?而且青州没有了防备,还不是王世充的砧板之肉吗?”

    “王世充也要调走,圣上对他在河北剿匪不满意,将调他去上谷郡剿匪,杨义臣调为清河通守,至于齐郡和北海郡,兵部草拟的方案是各驻兵五千,防止河北乱匪南下。”

    让杨义臣取代王世充,让张铉稍稍松了口气,可是让他离开青州,他却又很难接受,那毕竟是他根基所在。

    张铉沉吟一下道:“既然齐郡和北海郡各驻兵五千,那正好是我的军队数量,为何不让我继续驻兵青州呢?”

    裴矩却不知该怎么说,圣上怎么可能会让张铉长期呆在青州,那会形成事实上的割据,把杨义臣调离徐州也是同样的用意,这是天子深谋远虑的结果,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裴矩又缓缓道:“如果圣上调你去江淮,你应该痛快接受,千万不要有半句怨言,那会对你很不利,不过按照惯例,你可以推荐几名地方高官,一般而言圣上会同意,这也算是一种对你剿匪有功的奖励,你自己好好考虑。”

    张铉默然无语,他实在无法接受被调离北海郡的事实,如果真要被调走,述职对他还有什么意义,此时,他心乱如麻,已经没有心思考虑不久将开始的述职了。

    裴矩仿佛明白他的心情,又语重心长道:“这次述职对你很重要,是你的承上启下,关系到你下一步的仕途,它其实就是你的科举大考,你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张铉轻轻叹了口气,“好吧!我会尽力而为。”

    卯时一刻,大朝正式开始,在悠扬的钟乐声中,数千朝官列队进入乾阳大殿,张铉被裴矩一席话说得心烦意乱,曾让他期盼已久的大朝也被变得索然无味了。

    不过他知道自己的站位,他是从五品虎贲郎将,站在中部偏后一点,周围官员大多不认识,也没有人和他说话,张铉有些心不在焉,连天子杨广是几时出来坐在龙榻上他也不知道。

    这时,殿中监王之益高声喝道:“东郡、东城郡、济阴郡、梁郡冬春大旱,灾情肆虐,流民失所,今日所议,以上四郡税赋清减,责令户部侍郎细述灾情状况!”

    朝会有些简短,不到半个时辰就结束,但有时却无比冗长,甚至议论到中午还没有结束,有时又无比激烈,争锋相对,当皇帝震怒时,会直接下令拖出去廷杖。

    但今天的朝会却枯燥无聊,商议中原四郡安民减赋的问题,实际上是已有定论在,只是需要拿到朝会上走走过场,户部侍郎先说一通,工部侍郎再说一通水利失修,需要加强水利抗灾云云。

    张铉听得昏昏欲睡,不过时间却不长,当周围官员纷纷向大殿外走去,张铉这才意识到已经散朝了。

    “张将军!”

    张铉刚走出大殿,便听见后面有人叫他,张铉一回头,却是昨天见到了兵部员外郎韦瑾。

    “韦郎中找我有事吗?”

    韦瑾昨天得了张铉的好处,他格外热情,施礼笑道:“再过半个时辰开始述职,张将军准备好了吗?”

    张铉知道韦瑾就是奉命来带自己去述职之处,他点点头笑道:“既然还有半个时辰,那就烦请韦郎中带我前往。”

    “就在文成偏殿,张将军请!”

    韦瑾带着张铉快步向位于大业殿西侧的文成殿走去,走过凤仪阁长廊时,韦瑾见左右无人,低声对张铉道:“一般是兵部侍郎主问,其他各部侍郎旁问,但今天却是兵部卫尚书主问,其他几个相国也会问及,圣上也将出席,或许圣上也有问题,这次规格相当高,已经是大将军级别了,和上次张大帅述职完全一样。”

    “哦!多谢韦郎中告之。”

    张铉心里明白,之所以高规格述职,并不是朝廷重视自己,而是朝廷重视青州,琅琊郡剿匪成功影响巨大,连海州的孟海公也被迫接受招安,现在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就只剩下瓦岗军一支乱匪。

    眼看着岌岌可危的大隋朝廷居然又渐渐安稳下来,这倒出乎张铉的意料。

    张铉不知道历史的细节,但从目前大隋状态怎么也看不出再过两年隋朝就会分崩离析,问题会出在哪个环节上?

    述职所在的文成殿偏殿也是一般大臣述职最常用的地方,这里距离天子的御书房很近,同时也是重臣们商议军国大事之地。

    张铉坐了片刻,参与述职的官员们开始陆陆续续走来,除了兵部官员外,还有苏威、裴矩、虞世基、萧瑀、卫玄、樊子盖等等重臣悉数到场,还有几名大将军也在座旁听。

    卫玄作为兵部尚书,也是今天的主问,他坐在天子下首,尽管大臣们都已到齐,但天子尚未到来,大殿上一片寂静。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有侍卫高喊:“圣上驾到!”(未完待续。)

第394章 偏殿述职

    众人纷纷起身,躬身施礼,“恭迎陛下!”

    或许是杨广昨晚没有休息好的缘故,精神显得有些倦怠,他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坐下,众人纷纷落座,偏殿内再次恢复了肃穆的气氛。

    杨广看了一眼张铉,对卫玄道:“开始吧!”

    卫玄轻轻咳嗽一声,缓缓对张铉道:“张将军,述职是朝廷的制度,所有外派大臣,无论是地方郡守还是驻军大将,每年都需要向朝廷汇报其过去一年间的各种事务,当然,方式有多种,也不一定进京,但述职本身不能避免,希望张将军能理解。”

    张铉默默点头,“卑职明白!”

    卫玄又取过张铉之前写的一份报告,笑道:“刚才我所言,方式有多种,有述职者本身叙述,但也有问答方式,今天我们就采用第二种,由我代表兵部主问,或许其他大臣也会有一点疑问,张将军据实回答便可,不用紧张。”

    张铉点了点头,他感觉到了杨广狐疑而锐利的目光注视着自己,也感觉到了大殿内另一种气氛——压抑,或许这确实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述职,并不像卫玄说得那么简单。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民团——”

    卫玄在桌案上慢慢展开一只卷轴,他语气很慢,但思路却很明晰,“从去年开始,张将军奉命驻防北海郡,在北海郡张将军推行了民团,兵部想知道,张将军组建的民团是什么?它和正规军队有什么区别?“

    卫玄的问题非常尖锐,这其实就是在质问张铉有没有擅自扩编军队,要知道朝廷批复给张铉的兵源数是六千人,但张铉却率一万军南征琅琊郡。这多出来的四千人是怎么回事?卫玄只是用含蓄的方法来暗示张铉的问题所在。

    偏殿内的气氛开始有点紧张起来,连裴矩也意识到这次述职来者不善,他把问题想得简单了,这必然是圣上的意思,借卫玄之口来问,裴矩心中暗暗开始担心张铉。

    张铉沉吟片刻。不慌不忙欠身道:“启禀圣上,启禀卫尚书和各位大臣,卑职之所以临时组建民团完全是为了对抗乱匪的袭扰,大家也知道,北海郡四面皆敌,南面高密郡有孟让的数万乱匪威胁,东面东莱郡有左孝友近十万乱匪的虎视眈眈,北面有张金称隔黄河窥视,如果我们南下攻打孟让。左孝友趁虚而入怎么办?拿什么抵抗?当然,我们会有一点军队留守,但不过千余人,而面对的数万乱匪,这就必须将民众组织起来,协助军队抗击乱匪,这就是卑职建立民团的初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