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422章

江山战图-第422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长安朝廷已经放出消息,李渊将在正月初一登基为帝,正式和大隋割裂,这也将是一个震惊天下的消息,无论对于洛阳,还是对于中都,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每一个大臣都是一次考验。

    不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今年却是一个让人期待的新年,虽然冬春连旱给夏收带来了不利影响,不过秋收却给了补偿,中原、山东、河北各地秋粮大丰收,使今年的新年变得格外喜庆。

    还有三天就是新年了,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张灯结彩,院子里竖起了红绸包裹的竹竿,贴门符,扔旧鞋,孩子们的新衣也做好,一些急不可耐地孩子甚至提前穿上了新衣,益都城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新年的气息。

    齐王府内,张铉正抱着一对刚满月的宝贝儿女和家里人聊天,两个孩子只相差十天,女孩子略大,男孩略小,但在张铉看来都差不多,都一样的细嫩,让他喜出望外。

    众人正在谈论一对儿女的名字,两人的名字是外公卢倬所起,女孩叫做张霁,她出生时正好是连续几天的冬雨初停,阳光从云中透出,这就是霁的喻意,同时里面又含有‘齐’字,表示她的出生之地。

    而男孩叫做张鲁,表示他出生在齐鲁之地,虽然这个名字让张铉想到了汉末军阀张鲁,不过众人都一致认为这个名字不错,尤其武娘更是觉得孩子名字很大气,张铉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这时,一名侍女走进内堂,在王妃卢清的耳边低语几句,卢清对张铉笑道:“外面有人来报,将军的老朋友来了。”(未完待续。)

第673章 辽东消息

    张铉不由一怔,自己的老朋友来了,这会是谁?当他看见卢清眼中的笑意,张铉忽然知道是谁来了。

    府门外,罗成牵着马耐心地等待着,一年多的漂泊生活使他显得有点憔悴,变得又黑又瘦,虽然他已经知道父亲目前在长安为官,但罗成最终还是决定投奔张铉。

    一年的漂泊生活和河北局势巨变使罗成成熟了很多,他脸上的粉质气色已渐渐消退,皮肤变得略黑,唇上有了短须,一双目光变得十分锐利,短短一年,他就仿佛年长了五岁。

    这时,张铉从府内快步走了出来,大笑道:“我想一定是玉郎,果然被我猜对了。”

    罗成上前单膝跪下行礼道:“末将特来投效大帅,望大帅收录!”

    张铉连忙扶起他,微微笑道:“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就不用这样行礼了,先进府再说吧!”

    张铉将罗成请进王府,有让亲兵安排罗成的两名手下,他将罗成带到客堂,一摆手道:“我们坐下说话!”

    罗成犹豫了一下,“卑职还是站着吧!”

    张铉笑道:“我虽为齐王,但在军中却是主帅,像罗士信、尉迟恭、房玄龄他们都是坐着与我交谈,没有谁是站着的,你就不要太见外了。”

    罗成抱拳使一礼,“多谢大帅!”

    他在下首坐了下来,张铉让侍女上了茶,又笑问道:“去蓟县见过母亲了吗?”

    “见过了,我就是刚从蓟县过来。”

    “哦——”

    张铉笑了笑,“那为什么不在蓟县过了年再出来?”

    “是母亲的意思,她让我来投奔大帅,必须要在新年前为大帅效忠。”

    “为什么一定要赶在新年前呢?”张铉有些不解地问道。

    罗成叹了口气,“因为李渊新年就要登基了。现在他毕竟还自诩为隋臣,所以我投靠大帅也是一员隋将,李渊也无话可说,不会凭此为难父亲,如果他登基就不一样了,母亲担心父亲的处境。”

    张铉这才明白罗成母亲的良苦用心。他默默点了点头,便岔开话题笑道:“说说看,这一年去了哪里?”

    罗成笑道:“去的地方不少,关陇去过,江南也去过,回了一趟荆州祖宅,然后去巴蜀逛了一圈,最后去了辽东。”

    “你从辽东回来?”

    罗成点点头,“我去了辽河战场。凭吊当年的阵亡将士,多年前的东征遗迹还历历在目。”

    说到这,罗成低声道:“我需要提醒大帅,高句丽恐怕要进攻辽东了。”

    “为什么这样说?”张铉不露声色地问道。

    “我在辽东遇到几个从高句丽逃出的涿郡商人,他们告诉我,高句丽正在积极战备,从各地调集了十几万大军,平壤城内粮食堆积如山。据说是支持渤海会主高烈重建北齐。”

    张铉负手走了几步,回头问道:“这几个商人还在涿郡吗?”

    罗成笑了起来。“我知道大帅会很关心这件事,我把他们都带来了,他们就在益都城,他们很愿意为隋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张铉精神一振,立刻对亲兵令道:“速去请军师过来。”

    城西有一座客栈,叫做悦来客栈。在益都城十分有名,客栈很大,生意也十分兴隆,虽然临近新年,大部分客人都回乡与家人团圆了。但依然有不少客人滞留益都城,大多是商人。

    中午时分,客栈外忽然来了大群士兵,足有数百人之多,掌柜见客栈外站满了士兵,吓得连忙出来行礼,“请问各位军爷,这是在做什么?”

    为首军官笑道:“不用担心,我们是奉命来接几个从涿郡来的商人。”

    这时,三名男子从客栈里出来,躬身行礼道:“我们是和罗将军一起来益都的,请问是来找我们吗?”

    “你们可是从辽东回来的商人?”

    “正是!”

    军官点点头,“齐王殿下请你们过去,请吧!”

    三人回去稍微收拾片刻,在四周人群的一片窃窃议论中跟随士兵向大将军官署而去。

    大将军官署也就是青州军军衙,是青州军的最高指挥中心,但朝廷兵部也并不是摆设,大将军官署负责战时军队指挥,而兵部则负责征兵、抚恤、屯田、军田管理、地方安全等等日常事务,双方各司其责。

    参军作战堂上,高句丽和辽东的沙盘已经摆上高句丽的沙盘是根据三次高句丽战役的作战地图制作而成,虽然不是很精细,但勉强可以使用,立体感很强,令人一目了然。

    大堂上,除了张铉、罗成、李靖、房玄龄和杜如晦外,兵部尚书李景和民部李纲也被一并请来,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两名尚书却一头雾水,但从沙盘来看,他们便隐隐猜到,高句丽那边又要出事了。

    张铉对李景笑道:“尚书应该渤海会高烈吧!”

    李景点点头,“我当然知道,听说他在河间郡一战阵亡,难道不是吗?”

    “当时我们也以为他阵亡了,但后来才发现是高覃替他而死,高烈和穆隧后来新逃亡去了高句丽了。”

    众人面面相觑,李纲又问道:“难道他又想借助高句丽的力量卷土重来吗?”

    张铉冷笑道:“应该说是高句丽想利用他来染指中原,先帝死在江都,大隋四分五裂,高句丽以为机会来了,野心便开始膨胀,但根据我们的情报,不仅是高句丽想染指中原,契丹也对辽东虎视眈眈,两者极可能会联手。”

    这时,一名从事在堂下报告,“启禀殿下,三名商人已被带到!”

    张铉对两位尚书道:“罗将军带来三名从高句丽逃出的大隋商人,他们对那边的情况很了解。”

    他随即令道:“请他们进来!”

    不多时,士兵将三名商人带上大堂,三名商人战战兢兢跪下道:“小民参见齐王殿下!”

    张铉笑道:“三位都是爱国之人,不用害怕,起来说话吧!”

    “多谢殿下!”

    三人站起身,罗成又介绍他们三人道:“他们三人一个叫韩琪,一个韩治,他们是堂兄弟,另一位叫赵百年,与他们是同乡。”

    张铉便问最年长的韩琪道:“你们三人是哪里人?在高句丽做什么生意?”

    韩琪年约四十岁,看起来十分稳重,他连忙躬身道:“回禀殿下,我们都是涿郡蓟县人,在高句丽做药材生意,已经有十几年了。”

    “居然有十几年了,看来你们在高句丽还颇有人脉。”

    “确实认识了不少人,所以我们这次才能得到那边的朋友帮助,成功逃出高句丽,这次渊太祚下令将所有在高句丽的隋民一律抓捕,说是怕混入奸细,那几天平壤城一片混乱,士兵挨家挨户搜查,连地窖也不放过,我们是被朋友冒死保护,而且我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话,才逃过一劫。”

    “现在那边军队集结如何?”李景在一旁问道。

    韩琪认识李景,连忙躬身道:“回禀老将军,我们亲眼看见大量军队在平壤集结,听说超过十万人,市场上粮价高涨,人心惶惶。”

    “辽河那边有高句丽军队吗?”

    “军队一直就有,是不是新增加的军队就不知道了。”

    张铉又问了几个问题,这才让士兵将他们三人带下去休息,罗成也行一礼退下去了。(未完待续。)

第674章 筹粮之方

    望着罗成远去,张铉回头对众人道:“其实在我们南下拦截宇文化及之时,高句丽就已经动手,趁机占领了回龙镇,拔掉了我们在辽东半岛的根基,这就是高句丽企图染指中原的先兆。

    从三名商人的描述来看,形势已经很明确了,高句丽是要利用高烈来入侵中原,我想这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应该是一个策划已久的长期战略,但无论如何,辽东是他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他们会用辽东为根基来侵占河北,他们的时机已经等到,战争很可能会在开春后爆发。”

    这时,李纲缓缓道:“高句丽坐大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在汉魏时期,朝廷在辽东一直拥有辽西、玄菟、辽东、乐浪等四郡,包括辽东半岛,甚至平壤都属于大汉朝廷的郡县,但五胡乱华后中原陷入混乱,高句丽趁机西扩,逐步将势力线扩张到辽河一线,高句丽已严重威胁到了辽西走廊与河北的安全。

    所以当大隋统一天下后,文帝率先向高句丽发难,动员大军征东,先帝又三征高丽,朝廷希望能恢复汉末朝廷在辽东的疆域,使河北中原有足够的缓冲,可惜都没有能成功,高句丽虽一时降服,却出尔反尔,野心难泯,希望殿下将来有条件时继续东征,重新恢复我大汉疆域。”

    李纲一席话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众人没想到一直没有说话的李纲竟是在考虑灭高句丽之国,张铉沉思片刻道:“我参加过第三次高句丽之战,也能理解当时天子为什么不灭掉高句丽,因为我们当时的国力已无法控制高句丽的人口和土地,最终只能便宜了新罗或者百济,我相信。将来我们会有灭掉高句丽的一天,但现在我考虑三件事,第一,彻底击溃高句丽;第二,收回辽东半岛;第三,让高句丽成为我们一处军粮来源地”

    说到这。张铉又问李纲道:“我想知道现在朝廷钱粮能否支持我再招募五万军队。”

    事实上,青州军在收降了幽州军队和招募部分中原灾民从军后,总兵力已经达到十五万人,距离张铉的初步二十万人的目标只差五万人,兵力达成二十万,便可以和李渊以及瓦岗军抗衡了。

    支持二十万士兵关键在于人口,不仅士兵吃饭,还有兵器、盔甲损耗补充,要有人开矿冶铁。要有人打造兵器盔甲,还有军马供养等等。

    一般而言,极限供养就是六名青壮养一个士兵,这对民众剥削极重,十个青壮养一名士兵,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但由于生产力不高,也显得十分吃力。

    但就是这样。二十万大军也需要两百万青壮,加上他们的家人、孩子。至少一千万人口,大隋的百万大军就是由五千万人口来供养。

    张铉很清楚这一点,从目前他控制的地盘和人口而言,供养二十万大军还是比较吃力,所以他心中着实有点担心。

    李纲沉思片刻道:“如果从眼下来说,我们得了潞水仓的库存。加上李渊的赎回士兵的钱粮,招募五万军队足足有余了,关键是要持久,包括兵器供应,钱粮支撑。仅仅靠河北和青州两地,支撑二十万军队还是有点沉重,但如果军屯做得好,使军队粮食能够自给,我想二十万大军勉强能够维持。”

    李纲的言外之意就是他们现在还可以吃吃隋朝的老底,但要长期维持就必须加强军屯,军队在粮食上能自给,这样就可以减轻对郡县官府的税赋压力,有利于经济恢复。

    李纲又继续道:“目前长安上田的田税是每亩两升两合,户税是每年两千文,我们田税和户税与长安基本上持平,至于中原各郡的税赋极重,达到每亩五到六升,是我们和长安的三倍,商税和户部也同样沉重。

    中原人口必然是向河北和关陇两地流动,但长安的田税我听说李渊即位后将降为一升八合,同时限制佃农地租,这些措施或许吸引不了河北、青州民众,但对中原人口的吸引力却很大,殿下,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纲的一席话揭开了一个无情的事实,李渊拥有并州南部、关中和巴蜀三大粮仓,他便可以在同样保持二十万大军的基础上减税,但他张铉却没有这个条件,要么减少军队数量,要么加税,否则无法可李渊抗衡,这就是双方实力差异。

    所以李纲提出了加大军屯的方案,增加军队粮食自给,那就能养活二十万大军和李渊抗衡了,这确实是一个有效的办法,青州军本身就有军屯制度,四成的军粮都是靠军屯解决,如果能把军队自给率提升到七成以上,那他们也可以降税了。

    这时,李靖在一旁说道:“李尚书开源的想法很多,军屯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不过我也有一个方案,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缺口。”

    众人一起向李靖望去,张铉笑道:“李司马尽管畅所欲言!”

    李靖点点头道:“我在马邑郡为官多年,虽然马邑郡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低,但很少听说马邑郡有饥荒的问题,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马邑郡能从草原获得肉食供应。”

    众人立刻明白了李靖的意思,李纲道:“李司马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和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