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436章

江山战图-第436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重要战略通道,也是高句丽大军的必经之地。

    这时,一名骑兵指着前方大喊:“快看,那边有白烟!”

    孙英也看见了白烟,他立刻勒住战马,观察了片刻,白烟大约在两里外,烟柱很细,不像是大规模军队,而且如果是大规模军队驻扎,那他们早就进入警备区,被埋伏的巡哨猎杀了。

    但考虑他们随时会遇到高句丽的前哨探子,孙英觉得还是慎重行事,他立刻喝令道:“第一火派两名弟兄去看看,其余士兵进树林暂避!”

    骑兵调头向北边不远处的树林奔去,两名骑兵则向远处的白烟方向绕道而去。

    树林内,斥候骑兵都抓紧时间吃干粮喝水,这里刚下过雨,地面十分潮湿,战马则聚在一起悠闲地啃食地上带着露水的嫩草,孙英坐在一棵大树上,全神贯注地在一张地图上画着什么。

    他这次来辽东的主要任务是调查辽东地区的居民情况,使西征高句丽无法在辽东得到粮食补充,他派出了二十支骑兵小队分赴各地调查,而孙英本人则负责调查燕郡,到目前为止,他找到了十四个小镇和村庄,但只有三个村子还有两百余户人家,其余十一个村庄都没有人烟,所有平民都知道高句丽大军即将来袭,纷纷响应官府号召,扶老携幼去北平郡避难了。

    这时,树林外传来马蹄声,一名士兵禀报道:“孙将军,两名弟兄回来了,好像有情况。”

    孙英连忙收起地图,快步向树木边走去,只见来五六名骑马之人,为首两人正是他派去调查情况的士兵,在他们身后是三名髡发男子,身穿黑色左衽长袍,圆领窄袖。

    “是契丹人!”几名士兵低呼起来。

    “不要乱来,他们不是契丹人。”

    孙英喝住手下,快步迎了出去,虽然这三人外貌很像契丹人,但契丹男子的服饰主要以灰色和土黄色为主,而只有一个民族喜欢将服饰染成黑色,那就是粟末靺鞨人。

    两名手下上前行礼道:“回禀将军,白烟就是他们做饭时点燃,他们一共有百人,这三人便是他们的头。”

    三名靺鞨人连忙翻身下马,为首一名年长之人上前躬身道:“参见将军!”

    他竟然说了一口流利的官话,孙英颇为惊讶,回一礼笑道:“你们是——”

    “我们是靺鞨酋长突地稽的手下,小人叫蒙赤,奉酋长之命前去柳城报信。”

    孙英恍然,原来是突地稽的手下,突地稽是粟末靺鞨首领,他们世代生活在扶余地区,后来被高句丽人不断侵袭,突地稽被迫率部族向西迁徙,投降了隋朝,隋帝杨广授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将他的部族安置在柳城以北,突地稽曾率本族士兵跟随隋军进攻高句丽,并夺回了扶余城,高句丽战役后他们便留在扶余,再后来就没有消息了。

    “你们去柳城报什么信?”孙英笑问道。

    “回禀将军,高句丽大军已经渡过辽水,辽东危急,我们酋长希望柳城尽快做好防御准备。”(未完待续。)

第698章 奚人表态

    这个情报孙英当然很清楚,但他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情报,他便将三人请到树林内,让士兵给他们倒了水,孙英笑问道:“高句丽在辽河部署了有多少军队,你们知道吗?”

    三人对望一眼,为首的蒙赤道:“大概知道一点,我们也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军队动向,酋长最初以为他们是想灭掉靺鞨人,后来才意识到他们是图谋辽东。”

    “有多少军队?”孙英直接了当地问道。

    蒙赤想了想,“新城那边大概有四万人,南面的辽东城大概有三万人,一共七万人左右,昨天晚上我们发现燕城内已驻扎了不少高句丽军队,而新城高句丽军队出发晚一点,估计今晚就会经过这里了。”

    蒙赤提供的情报无疑极其重要,虽然细节上还欠缺一点,但大方向却明确了,高句丽是兵分两路,一路攻燕城,而另一路则攻打柳城。

    孙英沉思片刻道:“我想去见一见你们酋长,你们能否带我前去?”

    “当然可以,那就烦请你们自己回柳城报信。”

    孙英当即写了一封信,交给一名火长道:“你带十名弟兄返回大营,把这封信交给裴将军,路上务必小心。”

    火长接过信率领手下走了,孙英则率领九十名骑兵跟随靺鞨人向东北方向奔去

    奚族控制的范围在北平郡的燕山以北,柳城郡以西,被中原王朝称为饶乐州,也就是后世的河北承德一带,这里有巍巍的山脉和一望无际的平原,十几条河流穿流其境,使这里森林密布、牧草丰美,土地十分肥沃,是一处极佳的栖息繁衍之处。

    奚族是东胡鲜卑人一支,和契丹同出一脉,但由于其人口较少,力量薄弱,百年来一直被其强邻契丹人控制,成为其附庸,奚人野心并不大,但契丹却野心勃勃,几次发动对辽东的战争,奚人也被胁迫出兵,并且屡屡成为血腥激战的先锋,死伤惨重。

    而这一次攻打柳城出兵数量是奚族十年之最,最终有近一万四千名将士惨死在柳城之下,酋长苏支最后只率领六千人愤而返回饶乐,十年的养精蓄锐毁于一旦。

    一万四千青壮惨死他乡使奚族上下陷入一片凄苦之中,家家户户哭声一片,奚族开始对契丹生出了极大仇恨,同时,酋长苏支心中害怕起来,一旦隋军反攻清算,奚人将首当其冲,那对奚族恐怕就是亡族之灾,所以苏支和各奚人部落首领商议后一致决定,派人去柳城谢罪,愿意用三十万只羊作为跟随契丹出兵柳城的赔偿。

    他们赔罪表态暂时还没有得到齐王张铉的回应,但这天下午,几名隋军骑兵来到饶乐草原,他们被数十名奚族武士领到了奚人王帐前,酋长苏支闻讯快步走出大帐,他不解地望着这几名远道而来的隋军骑兵,他们是何来意?

    为首骑兵校尉上前行礼道:“我们是奉裴将军之令前来面见酋长,这是我家将军的一封亲笔信!”

    校尉将一封信呈上,无论契丹还是奚人或者高句丽,东胡一带的少数民族受中原王朝影响很大,他们的贵族基本上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中原文字也十分熟悉,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都是使用汉文来记事,苏支和这名隋军校尉没有任何交流障碍。

    苏支心中惊讶,居然是裴行俨给自己的信件,他接过信匆匆看了一遍,裴行俨在信中表示他看过了奚族的赔罪信,已经派人转给齐王殿下,他本人能理解奚人被契丹胁迫的苦难,也愿意帮助奚族解除苦难,但不是现在,裴行俨在最后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能在奚族的草原上暂时驻军,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苏支沉吟片刻对骑兵校尉道:“我需要和各部长老商量一下,下午给你们回信,你们暂时休息一会儿。”

    他随即令人将隋军骑兵带下去休息,好生招待,他又随即令人去将五部长老请来商议大事。

    中午时分,王帐内苏支正和慕容、宇文、段氏、拓跋、乞伏、秃发等奚族六部长老商议裴行俨的驻军要求,

    一名瘦小的长老嘶哑着声音道:“百年来虽然过境军队不少,但驻扎在奚人土地上的军队也只有契丹人,契丹对我们的态度大家也看见了,我很担心隋军一旦进驻草原,轻则像契丹一样控制我们,重则对我们施以报复,血洗奚族各部,毕竟是数万骑兵,我们远远不是对手,我建议还是婉拒比较好。”

    “秃发长老说得没道理,如果要血洗我们奚族,还需要商量什么,直接杀进来就是了,而且我们奚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上千年了,从两汉开始,中原王朝就没有控制过我们,倒是我们主动臣服进贡,我觉得隋军没有恶意,只是暂时驻军而已,而且这正好是我们想缓和与隋军关系之时,这个机会怎么能拒之门外?”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但赞成者多,反对者少,争了半天也没有结果,众人一起向苏支望去,毕竟他是大酋长,最后由他来做决策。

    “大酋长怎么决定?”一名长老问道。

    苏支缓缓道:“其实隋军的意图也很明确,高句丽人即将杀进辽东,隋军反击也是必然,这次齐王派了三万骑兵进入辽东,虽然在医无闾山一带有大片牧场,战马可以得到牧草,但人怎么办?这三万骑兵想进驻我们草原,隐藏是一方面,但我觉得他们更大的意图是希望从我们这里得到补给。”

    大帐内顿时喧闹起来,两名持反对意见的长老急道:“三万骑兵,我们怎么供养得起!”

    苏支一摆手,“各位听我把话说完!”

    大帐内再次安静下来,苏支道:“我估算过,三万骑兵在草原停驻一个月,需要五千顶帐篷,当然帐篷他们会还,主要是粮食,我们大概需要供应五十万只羊,之前我们表态愿意赔偿三十万只羊,那么这三十万只羊可以扣除,实际上还要再出二十万只羊,这五十万只羊正好是要上贡给契丹的税羊,我想今年就不用给契丹了,说不定我们还可以从契丹哪里捞点什么,大家看怎么样?”

    众人都心动了,如果不用给契丹供羊当然好,而且最好以后都别给了,每年五十万只羊和十万张羊皮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他们也明白苏支的暗示,一旦隋军报复契丹,奚人必然有收获。

    一名长老道:“既然大酋长已经这样说了,大家就表决一下吧!如果多数人赞成,那就可以答应隋军。”

    每个长老面前有一个碗,大家向碗里放进豆子表示赞成,空碗表示反对,而作为大酋长,苏支可以放三颗豆子,两名不赞成的长老心里明白,只要苏支同意,那么表决肯定通过,更重要是,他们也想从契丹哪里分一杯羹,既然大家都同意,他们也不做这个恶人了。

    片刻,所有人都向碗中放进了豆子,苏支点点头道:“既然大家都同意,那我就给报信隋军一个明确的答复!”

    (未完待续。)

第699章 老将不满

    从来护儿夺取辽东半岛开始,隋军便开始大规模向辽东半岛运兵,一船船的兵力向卑奢城汇聚,卑奢城山顶的空地上已经驻扎了一望无际的大帐,短短十天时间,隋军便分别从北海郡和东莱郡向卑奢城运送了六万大军,连同来护儿的两万军队,一共有八万大军驻扎在辽东半岛,还有近千艘战船停泊在卑奢城所在的海湾和回龙镇海湾。

    为了打赢这场战船,隋军动用了二十万石粮食和无数盔甲兵器,另外还征用了三千艘小船和一万民夫,民夫的作用是装卸粮食物资,这就是走水路运输的优势,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民众劳役。

    海湾山顶上的一间石屋内,数十名文官武将济济一堂,由主帅张铉站在沙盘前给众人讲解高句丽最新的兵力部署情报和高句丽的近况。

    “这次高句丽一共从各地调集了十万大军,加上拱卫京城五万大军,一共十五万军队,他们为了夺取辽东已倾尽国力,而我们也调动了十二万大军,我们双方从兵力上旗鼓相当,但战争打的并不仅仅是军队数量,还有军队战斗力,军器装备以及后勤保障等等,理智地说,我们双方实力也差不多。”

    说到这,张铉用木杆指着沙盘道:“战场有两个,一个辽东战场,一个是平壤战场,对方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并没有倾兵杀去辽东,而只派七万军赴辽东作战。”

    “大帅能确认高句丽只有七万军队赶赴辽东吗?”旁边房玄龄沉声问道。

    张铉一般不喜欢别人打断自己的谈话,但房玄龄是例外,这不是房玄龄个人的疑问,所有将领都有这个疑问,如果辽东只有七万高句丽军队,那么他们从水路攻打平壤就会遭遇八万高句丽军队的抵抗,众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大将,有丰富的经验,打仗首先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发生,如果拖成旷日持久的战争,唐军会不会趁机进攻河北?瓦岗军会不会大举进攻青州?

    “从辽东传来的情报,高句丽是向辽东出兵了七万大军,这个情报和我们在高句丽得到的情报基本吻合。”

    张铉停住了话语,他感觉到了众人的担心,便笑道:“各位请放心,虽然高句丽做好一切准备,但我们不会跟随他的计划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这场战役取胜的关键。”

    众人纷纷返回自己的军营,房间里只剩下张铉和房玄龄以及杜如晦三人,这时,杜如晦不解问道:“殿下刚才说在高句丽得到情报,难道我们在高句丽也有情报点吗?”

    张铉笑了笑道:“在平壤附近我们确实有一队斥候,但他们能给的情报只有浿水中有多少战船,入海口部署了多少军队等等诸如此类,但高句丽调动多少军队去辽东这种高层核心情报,他们接触不到。”

    “那殿下怎么说和平壤的情报吻合呢?”

    “我只是信口开河而已!”

    张铉微微笑道:“我这样说是为了让将领们相信我们已经完全控制局面了,甚至高句丽总兵力为十五万我也是听商人的估算,并没有准确情报,但辽东有七万高句丽军的情报却比较可靠,其实这些情报并不重要,我之所以召集将领们来议事,只是想鼓舞一下他们的信心罢了。”

    杜如晦半晌说不出话来,齐王言辞凿凿的一番分析竟然是在信口开河,让他简直想不到,但房玄龄却能理解,他点点头道:“原来殿下也看出来了。”

    张铉淡淡道:“我当然看得出来,他们对这场战役没有多少信心,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在他们心中都留下了阴影,一个个都在说担心李渊进攻河北,这只是借口罢了,他们只是想在辽东作战,根本不愿意杀进高句丽。”

    “那殿下准备怎么打赢这场战役呢?”杜如晦又问道。

    张铉用木板指着高句丽北部的崇山峻岭道:“打赢这一战很简单,在高句丽作战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也就是粮食运输十分困难,这对当年的隋军是这样,对高句丽军队也同样如此,所以这场战役我们只要打掉他们的后勤保障,高句丽军队就必败无疑!”

    这时,有士兵在门口禀报:“启禀大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