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616章

江山战图-第616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想和贵军再好好谈一谈。”

    房玄龄微微一笑,取出一只卷轴放在桌上,缓缓道:“就算魏先生不来,齐王殿下也会派人去太原,既然魏先生来了,那我就给魏先生说说这次娄烦战役的具体战果。”

    “我洗耳恭听!”

    房玄龄不慌不忙道:“这次突厥大军进入娄烦郡共有十一万骑兵,我们最大的战果就是战马,去除伤马不谈,这次我们共俘获了七万三千匹战马,因为突厥本身粮食断绝,牛羊没有收获,但得到大帐八千顶,羊皮十万张,完整的皮甲四万套,兵器十余万箭,这里有详细的清单,请魏先生过目。”

    说完,房玄龄把卷轴推给了魏征,魏征拾起卷轴半晌说不出话来,对方已经把界线划好了,只限于娄烦关以南的战利品,至于娄烦关以北根本就不在此范围之内,虽然魏征也能理解,马邑郡的战斗确实和唐军无关,但他这次前来,最主要是谈并州北部的归属问题,这里面就包括了马邑郡和雁门郡,对方预先将它们隔绝,让自己怎么开口。

    虽然魏征感到很为难,但太子交代之事他还是要提出来,他将卷轴放在桌上,笑了笑道:“相信齐王殿下是心胸宽阔之人,不会和唐军计较一点点战利品,分割方案就由贵方来草拟吧!”

    房玄龄却一点也不含糊,他摇摇头道:“齐王殿下虽然心胸宽阔,但他同样也会坚持原则,他会按照出兵原则和立功原则来分割,如果贵方不能接受,可以提出来,我们再具体协商。”

    魏征沉吟一下问道:“战争已经结束,不知贵方将在何时撤军回河北?”

    “太原郡的军队我们将在半个月内撤回石艾县,主要是从交城县撤离粮食物资,需要一点时间,但我想半个月足够了。”

    “我并不是仅仅指太原郡,还有娄烦郡、马邑郡和雁门郡,我们想知道贵军几时从这三郡撤离?”

    房玄龄笑了起来,“刘武周已经被我们剿灭了,难道还要把这三郡还给他儿子来继承不成?”(未完待续。)

第1001章 金玉良言

    魏征的脸顿时胀得通红,对方的话让他无言以对,并北三郡是刘武周的地盘,并不属于唐朝,北隋占领了刘武周的地盘,唐朝又有什么理由来劝对方把地盘让出来?

    魏征咬了一下嘴唇道:“我家太子殿下从去年开始坐镇太原,和刘武周打了十几仗,基本上歼灭了刘武周的主力,唐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就像种一棵桃树,我们松土、施肥、捉虫,辛辛苦苦把树木养大,眼看结了桃子,最后桃子成熟之时,你们却轻易地把桃子摘走了,房军师觉得这公平吗?”

    房玄龄笑道:“这个桃子比喻比较形象,我们当然理解唐军的辛劳,但正如我刚才所言,我们讲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桃树究竟属于谁?属于唐朝,还是属于我们北隋?”

    魏征愕然,房玄龄又继续道:“当年李公在太原起兵,大军随即南下,而刘武周的造反比李公起兵还早一个月,他率先占据了马邑郡和雁门郡,李公之军还没有进入关中,刘武周的军队又占领了娄烦郡,直接威胁太原郡的安危,李公急派刘文静赶赴突厥请求突厥调停,刘武周才没有继续攻打太原,所以从一开始并北三郡就不是唐朝的土地。

    说得不好听一点,连太原郡也不是,李公坐镇太原因为他是先帝任命地太原留守,他是隋臣,太原是大隋的疆域,当然,这样算下去就是一笔糊涂帐了,所以我们也坚持原则,以李公建国登基的时间为准,他登基之时,刘武周和唐朝的疆域怎么划分,那就是我们的基准。”

    “可唐朝从来没有和刘武周划分过什么疆域,又哪里会有原则?”

    “魏先生这话就站不住脚了,如果没有原则,那么刘武周军队在前年曾攻打到临汾郡,那我们是不是认为临汾郡也是刘武周的地盘,当然,我们也知道唐军和刘武周经历了不少大战,双方互有伤亡,但唐军是为了保卫太原才和刘武周大战,是出于防御,唐军至始至终就没有踏入过马邑郡一步,凭什么认为马邑郡和雁门郡是唐朝疆域?”

    房玄龄的话掷地有声,于情于理都无法反驳,魏征半晌叹了口气道:“看来我们各执理由,彼此很难说服对方,我回去向太子殿下禀报吧!”

    房玄龄深深看了他一眼,语重心长道:“齐王殿下有一句忠告要送给建成太子,太子毕竟是太子,太子若做了天子之事,那社稷就要乱了。”

    魏征肃然起身,深深行一礼,“请军师替我感谢齐王殿下的金玉良言,魏征先告辞了。”

    房玄龄亲自将魏征送出大营,望着魏征的马车走远,这才返回中军大帐,张铉正负手站在沙盘前注视着河套地区,并北三郡他已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其实并不在意李建成怎么折腾,相对而言,他更关心李靖的远征,现在李靖大军应该进入五原郡的核心地区了。”

    这时,房玄龄走了进来笑道:“殿下,魏征已经走了。”

    “如何?”张铉微微笑问道。

    “正如殿下所料,魏征并不是为什么战利品而来,而是为了并北三郡,我给他说了一番大道理。”

    “他能接受军师的大道理吗?”张铉又笑问道。

    “我的大道理魏征未必能接受,但殿下的忠告魏征却接受了,他称之为金玉良言,他让我转达他对殿下的感激之情。”

    张铉摇摇头,“他并非是接受了我的忠告,应该是我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罢了,不过李建成未必肯接受我的忠告,从种种迹象来看,李氏父子在治国理念上的矛盾很深,迟早有一天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会爆发。”

    “殿下已经决定和唐朝谈判吗?”

    张铉笑了笑道:“当然是和他们朝廷谈,这个时候我们也要避避嫌疑,以免李渊以为我们在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

    停一下,张铉又笑道:“其实战利品分割并没有什么好谈,我倒想和唐朝谈谈灵武郡或者延安郡,这和李建成没法谈,必须找他们天子。”

    “所以殿下是用战利品商议为借口,然后引进这个话题,是吗?”

    “正是如此!”

    张铉笑了笑,他负手走了几步又道:“军师可拟一份战利品分割草案,就按照出兵人数来划分战利品,每个阵亡唐军士兵家庭我们另外再给三十贯的抚恤钱,草案拟好后,我让凌敬返回中都和紫微阁详谈。”

    “不如让我回去中都!”

    张铉摇摇头,“我决定率一万骑兵赶赴河套,明天一早就出发,这边善后之事需要军师处理,还是让凌敬回去,相信凌敬会明白我的意思。”

    .......

    正如张铉所言,魏征的想法确实是和张铉的忠告不谋而合,他也认为太子建成在有些方面做得有点越位了,比如上次擅自同意唐军出兵和隋军联手对抗突厥,这就直接违背了天子的命令,甚至还同意唐军进驻隋军大营,实现隋唐联军一体化,虽然这更有利于和突厥军作战,但政治上的后果却极为严重,会严重触怒天子。

    还有这一次,太子让自己去隋营商议并北三郡回归,尽管北隋的强硬态度让魏征白跑一趟,但魏征担心是出使协商这件事本身,这明明是朝廷的事情,应该是由天子做出决策,太子却一定要越俎代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魏征着实不解,为什么太子会一错再错?太子当然不会是一时糊涂,更不是想法幼稚,这便让魏征隐隐感到了太子对当今天子的一种不满,应该是出于这个原因,这便更让魏征担心了,这件事若处理不当,恐怕会引发唐朝高层的皇权之争。

    两天后,魏征返回了太原城,他直接来到晋阳宫,找到了李建成,走进书房,却见李建成的亲兵正在收拾书橱,让魏征不由一怔。

    李建成淡淡道:“上午接到父皇的圣旨,让我立刻回京述职,恐怕这一去我就不会再回来了,所以把书籍都收拾带走。”

    “殿下若回长安,那太原谁来镇守?”魏征急问道。

    “我已任命王君廓将军为太原郡主将,王伯当将军为离石郡主将,由他们‘二王’镇守,太原一线应该万无一失。”

    李建成看了魏征一眼,又问道:“谈判情况如何?”

    魏征苦笑着摇摇头,便将他出使隋军大营之事详细说了一遍,最后道:“张铉不肯见我,原因不言而喻,但他也知道我来的目的,所以才含蓄提醒我们,这个谈判应该是由两边朝廷来进行。”

    魏征还以为李建成会勃然大怒,没想李建成却沉默了,半晌,李建成才道:“如果张铉认为这是朝廷之事,我也没有意见,这件事烦请先生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到时我来交给父皇吧!”

    “那关于战利品分割之事呢?”魏征又问道。

    李建成有点不耐烦地挥挥手,“一并交给朝廷来处理。”

    魏征没想到李建成竟然这么轻易地放弃了,之前他可是坚决不听自己的苦劝,这里面一定发生了什么事,魏征便低声问道:“殿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李建成冷冷哼了一声道:“李仲文秘密向父皇上书,弹劾我行僭越之事,列举了一堆所谓的‘事实’,父皇的诏书十分强硬,估计也受到他的上书影响了,这个时候我就不再让某些人抓我把柄了。”

    魏征十分震惊,李仲文竟然敢弹劾太子,简直闻所未闻,他就不怕太子即位后遭到报复吗?

    一转念,魏征忽然意识到,李仲文恐怕是圣上刻意安排在太原监视太子,魏征后背一阵阵发寒,他也意识到问题有点严重了,这已经不是圣上对太子不满那么简单,而是快发酵到皇权之争的地步了。(未完待续。)

第1002章 渡黄之战(上)

    中河套也就是今天的乌梁素海以东的河套平原,黄河在从宁夏平原北上转弯时在这里分为两股,一南一北向东流去,两股黄河流淌千里后又合二为一,继续向东奔流,这两股黄河就像一个绳套,河套平原之名也由此而来。

    东河套是榆林郡,中河套便是五原郡,西河套则是灵武郡,这是黄河对西北地区的最大贡献,滔滔的黄河水滋养着这片辽阔的土地,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灌溉水源和充足的阳光,使这一带在两汉时期便成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但随着两晋南北朝的大混乱时期到来,生机勃勃的河套地区从此荒芜,逐渐成了游牧民族的放牧之地。

    数十年前,北周和隋文帝杨坚也曾陆续迁移部分关中及关内的民众前往河套地区垦殖,并在这里建立了丰州总管府,驻军两万保护河套地区的民众,经过三十余年的人口繁衍和土地开垦,五原郡的人口已渐渐增至十余万人,其中一半是士兵的家属,他们形成了军户。

    张文逊是隋军在河套地区的最后一任丰州总管,统帅着五原和榆林两郡,当天子杨广死在江都的消息传来后,为了保护五原郡和榆林郡十几万民众的生命安全,张长逊投降了突厥,被突厥封为割利特勒。

    但就是唐朝建立后不久,张长逊又秘密归降了李渊,被李渊封为五原郡太守,但张长逊唯恐突厥可汗震怒,引大军袭击河套,因此他并没有改旗易帜,城头上依然插着突厥的白狼头大旗。

    这次处罗可汗率领大军南征,张长逊也在密切关注着战局的进展,但他怎么想不到,隋军在剿灭了马邑郡的突厥大军后,李靖率五万大军开始西征,一举攻占了定襄郡和榆林郡,张长逊开始恐慌起来,向突厥求援似乎不现实,突厥大军被困在娄烦郡,似乎还指望别人救援他。

    向唐朝求援同样也不现实,唐朝军队刚刚被宋金刚击败,况且如果唐军军队能北上河套,为什么不能先灭了梁师都呢?

    张长逊发现自己举目无援后,他也只能自救了,他命令儿子张武率五千军死守郡治九原县,他自己则率一万五千军进驻永丰镇。

    永丰镇是九原县的东大门,也是渡黄河最便利之处,这一段的黄河水最为平缓,而且河床不宽,用皮筏子就能轻易渡过黄河,所以永丰镇也是著名的黄河渡口,小镇由此而兴旺。

    当张长逊得知隋军还在黄河南岸之时,他心中便燃起了一线希望,他已得到情报,隋军并没有携带榆林县的船只,斥候也没有发现隋军携带皮筏子的迹象。

    要知道黄河南岸并没有树木,隋军根本无从伐木造船,或许他们真能将隋军拒在黄河以南。

    或许刚刚入夏的缘故,黄河南岸也是沙漠边缘,毒日当空,天炎热得仿佛将一切都烤干了,但到了夜里气温又变得很凉,这使得隋军行军速度很缓慢,昼伏夜行,一天只走四五十里,天刚亮,隋军就驻地休息,天黑尽了才拔营行军,足足走了十天才进入五原郡,但距离郡治九原县至少还有三百里。

    虽然李靖像旅行一样走得悠悠哉哉,但他手下的将领们却有点着急了,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抵达九原县?但隋军等级森严,下属绝不能质疑主将的决策,无奈之下,众人只得推举曹嗣宁代表他们去和主将谈一谈。

    虎贲郎将曹嗣宁是所有将领中资格最老的一个,早在张铉参加第三次东征高句丽战役时,曹嗣宁便是张铉手下的校尉了,他也一步步积功升为虎贲郎将,但因为本身能力限制,使他最终无法像裴行俨那样成为独当一方的将军,但就是这样,他也是虎贲郎将中爵位最高者之一,被封为朱阳县公。

    中午时分,骄阳似火,五万隋军士兵驻扎一片山崖之下,陡峭笔直的山崖遮住了火一般的烈日,给岩壁下的隋军士兵带来一点点阴凉,刚刚吃了午饭的士兵们用竹笠遮住脸庞,躺在山崖下睡觉,而山崖上却有百余名骑兵斥候巡哨,警惕地监视着四周的情况,防止被敌军偷袭。

    李靖的行军帐也在山崖之下,曹嗣宁快步来到大帐前,对帐外亲兵道:“我有要事和主将商议,请替我禀报!”

    亲兵进帐了,片刻出来道:“将军请进吧!”

    曹嗣宁走进大帐,只见李靖负手站在地图前沉思,他躬身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