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737章

江山战图-第737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韦云起微微笑道:“我能理解殿下和贵国天子的恤民之情,但感情是感情,规则是规则,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如果要我们把两万关陇放回家乡也可以,必须按照规矩用钱粮来赎,否则须服劳役三年后才能回乡。”

    李建成当然不指望对方白白把人送回来,他父皇是想赎回两万士兵,如今他们挖光了关陇贵族的老底,着实财大气粗,可以和对方谈谈条件了。

    “韦相国请明示,需要我们出多少钱粮?”

    韦云起爽朗一笑,“战俘之事不在这次协商的范围,我无权做主,必须请示我们天子,这样吧!我明天一早送鸽信回中都,三四天后就能给殿下一个明确的答复了。”

    “那就多谢相国了,我不打扰相国休息,先告辞了。”

    李建成起身告辞,韦云起将他送出贵宾馆,送他上了马车,李建成打开车窗笑道:“明天下午正式签约,韦相国可有问题?”

    “我随时都可以,不过我建议还是等中都的答复,说不定两件事可以并为一件事签约。”

    “这样也好,我回去商议一下,如果父皇不反对,那就再等两天。”

    李建成的马车缓缓而去,这时,旁边温彦博低声道:“圣上不是把战俘的谈判权也一并给了相国吗?”

    韦云起淡淡道:“哪能轻易答应,磨一磨他们,让他们多出一点钱粮。”

    “卑职明白了,不过卑职建议最好不要把战俘还给他们,他们现在钱粮充足,唯独缺的就是人,两万军队给他们,会增强他们的实力。”

    “这个无妨,两万军队改变不了大局,而且圣上也想从他们手中狠狠敲诈一笔钱粮,这两万关陇战俘正好是我们的本钱。”

    。。。。。。。。

    三天后,中都的回复抵达长安,张铉同意把两万战俘放回关中,但同时也提出了天价赎金。

    御书房内,李建成将韦云起的书面答复呈给了父皇,李渊的脸色十分难看,他没想到张铉竟然如此狮子大开口,每个士兵要价二十两黄金和二十五石粮食,赎回两万战俘就意味着他们要拿出四十万两黄金和五十万石粮食,还是一口价,这个条件实在太苛刻了,足足比正常赎金翻了一倍。

    “父皇,张铉并没有诚意,还是放弃吧!”李建成低声劝道。

    李渊摇摇头,叹了口气道:“他不是没有诚意,他是想和朕达成这笔交易,如果他真没有诚意,赎金就会翻十倍了,只是他知道朕挖了关陇贵族的老底,他便想跟着好好敲诈一笔。”

    李渊站起身负手走了几步,终于点点头道:“答应他们的条件!”

    “父皇!”

    李渊一摆手止住长子,“我们有足够多的钱粮,负担这点黄金和粮食问题不大,我们现在缺的是人,是军队,这两万军队我们好好训练一年,他们便可成为最精锐之军,可以替朕争夺十个郡,这笔买卖值得。”

    李建成无奈,只得默默点头答应了,这时,李渊又问道:“世民对停战谈判有回信吗?”

    “回禀父皇,二弟没有书面答应,只是长孙无忌回来说,二弟认为对方贸易是要掏空我们,我们应该适当限制,他对民众流动没有意见。”

    李渊冷冷哼了一声,“这个问题朕还不明白了,不贸易的话,生铁从哪里来,朕早就说过了,这一年我们必须军事优先,大家就生活节俭一点,少买的东西,少下点馆子,有饭吃就行了,只要保证军事物质,其他民品,只要对方想要,就统统送去,给朕多换一点生铁回来。”

    李建成其实是想借二弟李世民的口来劝父皇不要毫无节制的自由贸易,没想到父皇心中只有军队,只有生铁,他也无可奈何了。

    这时,李渊又道:“还有让少府寺停止铸钱,把铜全部熔解了铸箭矢盾甲,朕的原则就只有一个,一切都要军事优先。”

    李渊发了狠,他一切条件都可以答应,一切屈辱都可以忍受,他一定要利用这一年时间把军队搞上去,重新夺回巴蜀和并州,李渊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只有狠下心把这一线希望变成现实。

    众人纷纷退下,李神通却没有走,待众人走尽,李渊看了他一眼问道:“还是什么事?”

    “陛下,神符出事了!”

    “什么?”

    李渊吃了一惊,急问道:“他出什么事了?”

    今天天不亮,他的亲兵逃回一人,说神符在平凉郡鸡头山一带遭到来不明的人伏击,三百名亲卫死了大半,神符也中了两箭,身负重伤,他们拼死逃到了百泉县。

    李渊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是派李神符出任陇右经略副使,协助次子李世民统管陇右之军,没想到却遭到了伏击。

    什么来不明的人?分明就是陇右之军,虽然李神通没有明说,但李渊却明白这里面利害,他慢慢咬紧牙暗骂道:“孽子!”

    “陛下,神符不适合在外面带兵,还是让他回京吧!”

    李渊心中既恼火,又是无奈,这种情况下,他还不能和次子翻脸,只得点点头道:“好吧!先让他回京疗伤,陇右之事以后再说。”

    。。。。。。。

    周唐两朝在经过五天的磋商后,终于达成了协议,以贸易自由、以人员流动自由为条件,双方停战一年,另外唐朝以四十万两黄金和五十万石粮食的代价,从周军手上赎回了两万在太原战役中被俘的关陇士兵。

    随着停战生效,在蒲津关外积极进行进攻备战的数万周军也停止了活动,大军撤回河东城,并州战场上彻底恢复了平静。(未完待续。。)

第1208章 视察北海

    【忙着写新书,忘记了更新,抱歉!抱歉!】

    光阴荏苒,一晃过去了大半年,宝鼎三年的初夏时节来临了,青州北海郡,这里是张铉的发家之地,同时也是大周帝国最大的牲畜产地,除了马和羊不如草原外,其他牛、骡、驴等大牲畜的产量都是天下第一,而隔壁东莱郡却是造船业和渔业发达,每年各种各种船只制造和海货产量也是天下第一。

    一支由数千人组成队伍正在北海郡官道上缓缓而行,张铉坐在马车内,望着两边的麦田和农房,心中感概万分,当年这条官道两边数十里内荒芜人烟,人们都藏身在几座重要的城池内,一晃过去了五六年,官道两边已完全变了样,大片大片的麦田一望无际,此时正是麦子由青转黄之时,微风拂过,麦浪起伏。

    远处小河边矗立着巨大的风车,再远处便是错落有致的村庄,房舍大多是新建,白房黑瓦映衬着远方的魏巍青山,格外令人赏心悦目。

    “陛下要不要去农舍喝杯茶,歇息片刻?”

    陪同张铉出行的是淑妃裴致致,她看出张铉心中的感概,便笑着建议去找个地方喝茶歇脚。

    张铉点点头,他是想问一问民情,这时他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座规模颇大的茶庄,他顿时想起当年他曾经在这里歇过脚,便令道:“前面那座茶庄,朕要去哪里休息片刻。”

    立刻有数十名骑马疾奔而去,先一步去布置安保措施,不多时,张铉乘坐的马车在茶庄前缓缓停下,几名侍卫领着茶庄主人迎了上来。

    茶庄主人是父子二人,前面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带着儿子上前跪下行大礼,“小老儿拜见皇帝陛下!”

    张铉示意侍卫扶他们起身,又注视他片刻笑道:“朕应该见过老丈,对吧!”

    “正是!”

    老者激动道:“陛下当年去齐郡时,小老儿刚刚修起两间草屋,陛下来草屋里喝过水。”

    “对了,只是朕忘了你姓什么,当时还有你老伴,儿子好像上山打猎了。”

    “小老儿姓王,老伴前年过世了,这就是我儿子。”

    老者拉过身后儿子,“这就是我儿子,现在已经不打猎了,在家耕田种地。”

    男子再次躬身行礼,“小人王赞参见皇帝陛下!”

    张铉见这个男子长得颇为健壮,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军人气质,便笑问道:“你从过军吗?”

    “小人从过军,累功做到校尉,去年在江夏作战时伤了一目,目前已卸甲归田,不过小人还在郡民团中任校尉,刚刚集训回乡。”

    张铉这才注意他其实只有一只眼,如果不仔细看,还看不出来,他又看了房子,点点头道:“当年还是两间破草屋,现在确实五间青砖大瓦房了,变化很大啊!”

    “这是小人用立功赏赐的钱修建,另外在村中还有一座宅子,这里只是父亲做小买卖的茶庄。”

    “既然是茶庄,那朕也坐坐吧!”

    张铉又对侍卫道:“不用进去了,天气这么好,就在外面棚子下喝碗茶。”

    侍卫们很快在凉棚下铺设了席子和坐榻,张铉带着太子张廷以及陪同他出巡的杨师道、裴弘等人都坐了下来,而几名女眷以及侍奉宫女则去房间里休息喝茶。

    片刻,老头端来了刚煮好的新鲜山茶,张铉笑道:“我记得当时王老丈是第一个迁来的人吧!”

    “小老儿确实是第一个迁来的人,当时官府出台一个规定,居住在县城以外者,每户送五亩宅地,小老儿就是受这个诱惑而来,现在看来很明智,第二年就取消了,小老儿这五亩宅地现在至少值三百贯钱,而且还是靠近官道最好的一个位子。”

    “现在迁来的人多吗?”

    “陆续迁来不少人,我们这和村庄叫做东河庄,现在至少有两百户人家了,喏!那就是我们村庄。”王老头一指远处的村落笑道。

    这时,王老者的儿子也端了几盘茶点,”陛下,这些都是用山货做的点心,虽然粗糙,却是本地特色,陛下可以尝一尝。”

    “这是什么做的?”张铉拾起一块雪白的小蒸饼问道。

    “这是用山药做的饼,放了点蜂蜜,就叫山药蜜饼。”

    “原来如此!”

    张铉将饼推给儿子,“这个不错,尝一尝。”

    张廷尝了尝,点点头赞道:“又细又软,真的不错!”

    张铉又端了两盘点心给他,这才问王赞道:“郡里的民团有多少人?”

    “回禀陛下,大概有八千人左右,在夏收前和秋收前各训练十天,冬天则训练一个月,我们益都县民团人数最多,有三千人,分六个营,小人负责其中一营,民团士兵都是附近的乡亲。”

    “除了训练,民团还做什么?”张铉又问道。

    “还有就是冬天兴修水利,当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要参加,但民团是主要劳动力,另外,民团还要联防稽捕盗贼。”

    这时,裴弘快步走上前,低声道:“陛下,那边有几个老人想见陛下!”

    张铉顺他所指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站着五六个拄杖老人,正探头向这边张望,他便点点头道:“请他们过来吧!”

    不多时,几个老人被侍卫带上前来,他们跪下行礼,“小民参见皇帝陛下!”

    张铉连忙吩咐左右侍卫,“快快扶他们起来,让他们坐下!”

    几名侍卫扶他们起来,给他们铺了席子,请他们席地而坐。

    为首老者道:“听说陛下要回北海郡,乡亲们推荐我们这几个乡老代表附近几个乡来拜见陛下,幸亏陛下停下来休息,否则就要错过了。”

    张铉笑问道:“大家都有养牲畜吧!”

    “我们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养骡驴,说起来多亏陛下当年有远见,在北海郡的河流两岸都种满了牧草,海边更是大片分布着草场,现在这些草场成了北海郡人的黄金宝库,我们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富庶,外面人都说北海郡人的富庶已经不亚于中都,但我们却说,是陛下给我们种下了金种子,今天长成挂满金果的大树了。”

    乡亲们感激也让张铉颇为欣慰,当年他放弃北海郡迁都魏郡,建立了中都,心中一直对北海郡十分歉疚,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也是他一步步为理想而奋斗的土地,他发自内心地希望这里的人民能过上富裕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减缓他心中的歉疚之情。

    “你们都说说自己的收入,朕再对比一下中都人的收入,说不定北海郡人的收入比中都还高。”张铉笑着说道。

    众人商量一下,推出一个老者说话,此人家境中等,很具有代表性,老者便欠身道:“回禀陛下,小老儿姓赵,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已经出嫁,小儿子三年前从军,家中就有我和老伴以及长子夫妇,还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家里有一百六十亩地,其中六十亩是小儿子从军挣的军功田,一百亩是我和长子分的永业田,将来小儿子从军回来还会有五十亩永业田,我们家养了十头牛,二十头骡子和十五头毛驴,去年卖了五头牛、十二头骡子和十匹毛驴,加上种田收入,一共挣了五百余贯钱,当然,小儿子的军功赏赐不算,也谈不上很富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裴弘和杨师道听得瞠目结舌,一年居然挣五百多贯钱,一名侍郎的年俸也不过如此,张铉抚掌大笑,“这个收入传出去,朕估计中都人都要跑光了,全部跑来北海郡谋生。”

    “陛下,不会这么夸张吧!”

    旁边裴弘笑道:“老丈,中都一个大酒肆的酒保,一个月能挣六贯钱,一年不过七十余贯,掌柜则翻倍,中都收入最高是南面灵泉山的铜矿工,每月能挣二十贯,一年也不过两百四十贯,但非常劳累,还有生命危险,老丈一家人养养牛种种田,一年就能收入五百贯,这个中都人可真比不了。”

    老者战战兢兢道:“看来是我们失言了。”

    张铉淡淡笑道:“这其实没有什么,大家生活富裕,朕也很高兴,不过朕也要说清楚,当年朕离开北海郡时说过,免大家十年的畜牧商税,一旦十年期满,卖牲畜时就要征税了,到时大家收入都会减少,希望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众人都点头道:“免了我们十年的税,我们心里只有感激。”

    “时辰不早,朕也出发了,请各位乡老代朕向乡亲们问好。”

    张铉起身和众人告别,这时,一名宫女管事上前禀报道:“陛下,淑妃娘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