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1640四海扬帆 >

第278章

1640四海扬帆-第278章

小说: 1640四海扬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好吧。”

    “参将衡成良1万,游击李崇元、李海龙、岳景连,每人8000。”

    沈上达擦了擦汗。

    “参领刘文焕5000,守备张文石、马成龙,每人2000。”

    ……

    按清单全部拉完后,沈上达汗透衣衫,“沈兄,贵方这开价,总共34万两了。”

    蔡元定喝了口茶,“还有,释放俘虏在押期间住宿、饮食都需付费。”

    “这还要钱?”

    “没办法,规矩。我们的价格很公道,小兵每人月3两,把总以上依次递增。全部算下来,每多一个月,贵藩要多付8千。”

    沈上达瘫坐在椅子上,“那就超过44万了。”

    蔡元定略带讥笑道,“又不是沈兄出钱,你担心什么?再说多报一点,沈兄活动的空间就更大吗。”

    沈上达有些悲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藩中孤儿寡母拿出来的救命钱,哪个敢黑我第一个剁了他。若有不足之处,沈某少不得还得自掏腰包垫上。”

    蔡元定肃然起敬,“蔡某妄言,沈兄见谅。这样吧,看在大家合作多年的份上,我做主,零头给你去了,算44万整。”

    “唉,”沈上达苦笑着摇了摇头,“我还能说什么?”

    “钱可以再挣,人活着比什么都强。沈兄应该知道,靖藩户下人都被押到矿山,你们的人只是种地,够优待了。”

    “是是,多谢蔡兄。”

    谈完生意,沈上达换了新茶,两人点上烟斗聊天。

    蔡元定:“你有郑成功确切消息吗?我听说他在长江口遭遇风暴,损失很重。”

    沈上达瞅了蔡元定一眼,“这消息值5000两。”

    “没问题,我给你减。”

    沈上达点点头,“伪国姓,哦,是郑藩。浙江巡抚陈应泰上本,郑藩上千艘战船在南北必经之路羊山前被飓风,淹死亲子三个,内一个六岁,一个五岁,一个一岁,又淹死老婆三个。战船损失无数。”

    “郑藩打仗带了家眷?”

    “看上去是,不知郑成功怎么想的。”

    “郑成功现在哪里?福建又作何处置?”

    “郑藩在舟山整顿船队后,南下攻克台州、海门卫、黄岩县、磐石卫、乐清县,如今停留在闽浙沿海,福建提督马得功趁机攻克泉州附近的白沙。”

    “白沙是郑鸿逵的防区。”

    “是,郑鸿逵放弃白沙。郑彩也放弃沙埕,沙埕现在全是郑成功的战船。两人都退到台湾鹿仔港,这个你们应该知道吧?”

    “郑彩的动向我们清楚。”

    蔡元定习惯性地用杯盖轻刮茶沫,陷入思考。

    舟山明军、鞑靼人的报告与天主教修士的记录互相印证,郑藩这次在浙江养伤,又在浙省大肆劫掠杀人。

    郑成功一年百万两的海上贸易额养不起他的大军,郑藩靠打粮抢掠生存,军纪非常差。

    西班牙与联邦谈判的使者之一,多明我会修士利胜正在郑藩军中。利胜记载了前年郑藩对福建闽东地区的一次野蛮洗劫,抢夺一切东西,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杀戮,强奸妇女抓捕壮丁。

    虽然郑成功别无他法,但蔡元定还是本能地讨厌郑藩这种行为。

    “沈兄,我要出一趟远差,以后贸易就由我的副手与你谈,人你熟悉,不会有问题。”

    “哦,不知蔡兄去哪里?”

    “暂时不便说,以后有机会告诉你。”

    “好吧。”沈上达也不失望,不像蔡元定肩负许多职责,他主要任务是生意,比较单纯。

    “沈兄,元首让我向你提个建议。”

    “请讲。”

    “广州的人都知道,沈兄海贸积累下的身家堪称豪富。”

    “不敢当,些许钱物不值一提。”

    蔡元定笑得有些冷,“沈兄,北京四处用兵,财力非常紧张,在全国追缴欠税,无论是江南士绅,还是直隶灾民,谁都逃不掉。如果他们有天惦记上你的钱,沈兄准备怎么办?”

    “这……”

    “沈兄应当知道我国以法律形势确保私有财产安全,为你考虑,不如在海外留条退路。”

    沈上达脸色大变。

    蔡元定讥笑道,“贵朝宽仁无比,如方国安、刘泽清,今天在哪呢?直隶总督张玄锡被麻勒吉辱骂,上吊自杀,福临也就当死了条贱狗。”

    蔡元定说的话一个字一个字敲进沈上达心里。

    “沈兄,要做什么,路是自己选的。”

    注:郑成功的问题,清方记录最多,就不引了,看其它的。

    1、李邺嗣:“以君(丘栋隆)肥白,意富人,索其财,无有,因杀之。”

    地点在浙江宁波鄞县(府城),张煌言故乡,记录者李邺嗣为张煌言好友,替苍水公葬父的抗清志士。

    2、张煌言比较委婉,“十余年来,义旌遍海外,戎服繁兴,海滨移黎,朝秦暮楚,供亿竭于两国,民力用是益殚。”

    3、郑成功任命的左佥都御史徐孚远诗文:“快意夺取如己物,今日费尽明复然,尔辈何人军羽翼,分当捕贼乃作贼。”

    4、天主教记录见利胜,《多明我会在中华帝国之业绩》。利胜与郑成功家族关系很好。1662年,利胜进入反抗的马尼拉八联华人社区,调节冲突,说服马尼拉都督同意让放下武器的华人回国,在屠刀下拯救上千华人。利胜的书记载了郑藩闽安、两次北伐、厦门历次大战,很有参考意义。

第20章 回浙江

    广州旧城,知府衙门。

    府衙制中为正堂,堂后为知府廨,东为清军同知廨,西为海防同知廨。

    兰钦在同知衙内办公,早前那篇建议造外海战舰的题本引起朝廷重视。

    北京显然没有财力在陆地大战的同时建造一只夷船舰队,兰钦的题本被束之高阁,但其本人却在丁忧起复后,以通晓海防被调到任务最艰巨的广东任职。兰钦先任潮州海防同知,再任广州海防同知。

    正五品府同知在广州城内不算大官,一般同知作为知府佐贰官,实权和地位也不高。但海防同知却是个例外。

    自嘉靖年倭寇大侵袭始,海防同知作为推官同知兵备道巡抚总督这一文臣掌兵系统下重要一环,历掌海防军权,而广州海防同知负责珠江口海防、禁海,核查海贸,兼管澳门,监督广东总兵训练水师,位卑而权重,堪称地方最重要的5品官缺。

    鞑靼人继承明代海防同知职官,兰钦实际的上司不是广州知府,而是广东按察副使巡海道,俗称的海道副使。

    在新朝,广州海防同知理论上仍然拥有与明朝一般的权力,但由于二藩、两广总督瓜分了澳门生意,澳门这块肉是不可能掺合了,而两广军权被平、靖二藩把持,总督尚且只能管到督标兵,海防同知的监军权真只在理论上存在。

    所以与常驻广州府外,在香山管澳门,在南头水寨管水师的明朝同知不同,新朝的广州海防同知失去香山驻地,只能挤在城内,与广州知府合署办公。

    这当然不是兰钦愿意看到的局面,也不是派他来广东的北京大佬愿意看到的。

    珠江口局面复杂,兰钦到任后先低调巡视珠江和伶仃洋各处海防要隘,其后便没有大动作。

    直到雷州会战,惨败的平、靖二藩为尽快补充军队损失,号召军民捐资募兵造船,相应给予官职、汛地。

    兰钦变卖徽州所有家产,捐1万5千两,造4艘赶缯船,12艘快蟹船,30艘舢板,募兵800,水手1000。他本身就是有军权的官,这支部队以广州团练的名义由广州府开饷,屯驻虎门寨。

    虎门寨明万历十六年筑,始建虎山前,后移至山后,小城一座,地位也不是很重要。尚可喜入广州时被海盗汪汇之焚毁,废弃至今。

    虎门守备黄廷琦向兰钦呈上虎门寨城防御图,“大人,城在石旗岭,周186丈,江面南山岭有炮台2座,山上炮台有炮9门,山下6门,虎门寨城有炮7门,合计22门红夷大炮。”

    黄廷琦是兰钦从徽州带到广州上任的家人,兰钦对他主持建设的虎门寨城很满意,“夹江而守,很好。”

    “但只有夯土,未包砖。”

    “包一层原木就行,营中的兄弟们等不及包砖,尽快把我的衙署和兵丁移驻进城。”

    “是,雨季前一定完成。”

    黄廷琦拱手行礼,转身离开。

    “等等。”兰钦叫住他,“明天是仲叙兄的忌日,我不便去,代我上柱香吧。”

    黄廷琦身躯微震,“是,大人。”

    黄廷琦是黄庚堂弟,黄庚兵败后,黄廷琦解甲归田。鞑靼人为缓和矛盾,几次颁布大赦令,十余年过去,他原本的身份已不再敏感,绿营中有许多如黄廷琦类似履历的军官。

    黄廷琦出去顺手关上房门,兰钦收回思绪,铺开纸笔。向北京报告平南藩与夷人在澳门私下勾连,赎回战俘并走私人货之事。

    澳门有人向兰钦通报消息。

    在广东,如兰钦这样负有监察任务的官员还有很多,有人向皇帝负责,有人向各路王公大臣负责。

    北京对广州的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会在用兵的关键时候处理二藩,但这并不代表北京各路大佬不知道那些事,也不代表朝廷对此会高兴。

    事件的主角之一蔡元定此时已离开澳门,乘北风,返航海口。

    运力是宝贵的,即便是伯劳号这样的小船也不能浪费,伯劳号在海口停留,补充给养,装载运到南洋的货物,主要是琼州剑麻。

    海口停满了从潮惠返航的水师船,兵丁们忙着卸下俘虏的人口物资。卸空的战船也不见休息,开到一边紧张地捻灰补帆,重新整备。

    蔡元定下船,走进海口城,在总兵衙门找到戎大帅。

    “镇台。”

    “季通兄见外了,叫我广遵就好。”

    蔡元定笑了笑,“广遵老弟,看你的样子,在潮惠发财了吧?”

    戎大帅眉飞色舞,“我们打下海丰、惠来、揭阳、潮阳、澄海五县,顺便抄了鞑子饶平总兵吴六奇的老巢,柘林镇和大城守御千户所。”

    “啧啧,真不少。”

    “季通兄,元首有次说,那吴六奇是韦爵爷的义兄,韦爵爷是谁你知道吗?”

    “不知。”

    戎大帅托着下巴,“没听说北京有个姓韦的子爵。”

    “鞑子那么多精奇尼哈番,认不全也正常。”

    “唉,不管了。不过吴六奇是真有钱,我在大城守御千户所拿到的银子比潮惠五县还多。”

    “吴六奇屠了潮州城和五六个县,有钱很正常。”

    “是,所以这次俘虏的饶平镇兵全被扔进石碌矿山,妇女配给兵丁。”

    “广遵收获如此丰厚,却不在家歇歇?我看你的兵在港口忙着整备船只。”

    “休整肯定有,但时间不会长,大统制准备让我回家。”

    蔡元定眉毛挑了挑,“回浙江?”

    “是,增援舟山和国姓。”戎大帅提到回家,很是高兴,“我不想在家里打粮,当年南下是为了在海南就粮,如今海南和南洋的粮食产量日渐增多,又有余力增援舟山,我终于可以回去了。”

    “你们有多少人去浙江?”

    “我的2000多军兵,郝尚久的余部和我一起走,郝尧不是广东人,他的部队在三门岛发展艰难,听说要去浙江,主动请缨和我一起走。大统制另从广东各部水师中抽调5000人,这次北上共有1万官兵。”

    “这么多人?”

    “是,浙江好地方,大家都愿意去。”

    守序近来整编明军广东水师。

    以苏利为广东水师第1镇,接替郝尧驻三门岛。

    汪汇之为水师第2镇,驻香港、大屿山。

    陈奇策为水师第3镇,驻上下川岛。

    吴文献为水师第4镇,驻海陵岛。

    杨彦迪为水师第5镇,驻钦州龙门岛。

    另外,靠海各防军都有些规模较小的海上力量。

    这样的海上实力相对鞑靼人过剩,用不着这么多人。各镇保留350兵额和驾船水手,其余官兵要么编入琼州桨帆舰队,要么充实进北征船队。

    蔡元定心中一动,“广遵老弟,到了浙江从哪里开始?”

    “现在不知道,到了再看。”

    “我倒是知道一点浙江的情况,消息来自广州,很可靠。”

    “快快,说来听听。”戎大帅对家乡的一切消息都很感兴趣。

    “你有地图吗?”

    “当然,稍等。”

    蔡元定点燃烟斗,等戎大帅铺好地图,把从沈上达那里得知的浙江消息说了一遍。

    浙江的地名在蔡元定印象中只是一个个不甚了了的名词。

    但在戎大帅那里情况就不同了,浙江沿海地理、海况数据全装在他脑子里。随着蔡元定报出的地名,戎大帅自然形成港口、要塞、炮台、航线、季风、暗礁形成的布防图和航线。

    戎大帅趴在地图上,“郑成功攻克定海炮城(后来的镇海)、台州、海门卫、黄岩县、磐石卫、乐清县,他控制了瓯江和灵江两条江口。”

    “是,不过按郑藩的习惯,抢光东西后就会上船走人,不会在一地待太长时间。”

    “那不行,好不容易夺下的城池,轻易怎么能放弃。郑藩不要,我去接防。”

    “广遵打算如何做?”

    “台州、黄岩二县深处内陆,守不了,但定海炮城、乐清县、海门、松门、磐石三卫五城临海,我们的铁炮很多,全放海南是浪费。”

    蔡元定:“加厚城墙,每座城放百八十门红夷大炮。”

    “以大陈、玉环、洞头、松门四岛和舟山为依托。”

    蔡元定点点头,“那浙江南部鞑子的好日子就完了,全要陪你屯在海边。”

    “哈,还要多谢季通兄提供的情报。”

    “预祝镇台旗开得胜,早日光复家乡。”

    “对,温州台州只是开始,我还要宁波!”戎大帅大笑三声,浑身神清气爽,“吾册了娘个希匹。”

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

    海口所。

    周鹿卿给督师标兵营副总兵沈炎和蔡元定送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